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297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docx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7年4月

前言

“十二五”期间,深圳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升,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三十年起点上,实现发展理念重大转变、发展内涵显著跃升、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全面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十三五”是深圳经济特区迈向“四个全面”的新征程,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高位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五年。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前瞻布局,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主战略,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深圳质量领先优势,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是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必然选择。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等,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深圳市科技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深圳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践行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显著完善,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1.综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发布实施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创新驱动发展“1+10”等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的政策文件。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47%增加到2015年的4.05%,规模实现五年翻番。

2015年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超过1.33万件,较2010年增长138%,占全国46.9%,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国首位。

多次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榜首。

2.科技创新加速向引领式创新迈进

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围绕战略性、前沿性领域,主动布局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十二五”期间,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较“十一五”期间增长70%。

大亚湾中微子“第三种振荡”科研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4G技术、互联网、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和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其中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1/5,并率先在5G领域布局,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核心专利,华大基因新一代基因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分析能力居全球第一,北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学会认证的综合干细胞库。

3.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宜聚城市。

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型人才。

累计引进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4个、“千人计划”人才154名、“海归”人才约6万人。

2人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9人入选福布斯发布的“中美创新人物”。

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获教育部同意筹备本科教育,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专业化、开放式和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

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基因组计划和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和三星等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深圳,华为、中兴分别累计在全球布局了47个和18个研发中心。

4.创新载体呈现裂变式发展

主动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建设了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建成使用。

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由2010年的419家增加到2015年的1283家,规模增长逾2倍。

瞄准前沿领域,培育了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近70家,这些机构以其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引领源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创新型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大力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

七大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总规模由2010年的87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28.2%提高到2015年的40%。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5085亿元,占GDP比重达31.8%。

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前瞻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梯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

6.企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5年的5524家,五年增长超过3倍,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腾讯、华为入选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的“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比亚迪成为全球同时具备新能源电池和整车生产能力的先进企业,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厂商。

大疆、超多维、光峰光电和柔宇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

7.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产业、管理、金融、文化、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VC/PE机构达4.6万家,本地企业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总量连续9年居大中城市首位。

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和北斗卫星等领域建立45个产学研资联盟和10个专利联盟,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

与科技部共建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

提出“创新、创业、创投、创客〔2〕”的“四创联动”〔3〕新思路,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创客周,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柴火创客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4〕蓬勃发展,高交会、IT领袖峰会、BT领袖峰会等成为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专栏1“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一五”

完成值

“十二五”目标值

2015年

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3.47

4

4.05

提前完成

2

科技进步贡献率(%)

56

60

60.1

按期完成

3

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9.3

>12

14.9

按期完成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2.16

35

35

按期完成

5

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

60

62

62

按期完成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40

40

按期完成

7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

20

25

提前完成

8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个)

——

>50

83

提前完成

9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名)

——

>1000

1364

提前完成

10

累计吸引带动各类海外人才(名)

——

>10000

>70000

提前完成

11

国家级创新载体累计数量(家)

41

>50

80

提前完成

12

累计新增省市级创新载体(家)

378

>300

716

提前完成

(二)面临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深入实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已经拉开序幕,深圳科技创新发展跨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革命性突破先兆,脑科学、量子计算和材料基因组等前沿科技领域展现重大应用前景。

多学科、多技术和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的新技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跨学科创新成果、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

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纷纷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美国最新的《国家创新新战略》提出了精准医疗、大脑计划、先进汽车等九大优先发展方向;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重点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发展;德国在连续三次颁布高技术战略基础上制定工业4.0〔6〕计划,重塑其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重点布局机器人、传感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光量子等技术领域;以色列出台《产业创新促进法》,大力推动物联网、数字媒体、健康医学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展。

2.科技创新成为新常态下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力争成为国际科技产业新规则的制定者和新赛场的主导者,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国内城市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国家战略,陆续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

北京提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天津、合肥、成都、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纷纷推出行动计划,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3.深圳开启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新征程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深圳特色,但是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

科技创新基础仍然薄弱,缺乏大院大所,基础设施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不够匹配;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掌握不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动员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要求相比仍不适应;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要素的高效联动和协同等问题依然存在。

新时期,深圳肩负着国家赋予在“四个全面”〔7〕中创造新业绩、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新使命,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布局,更加注重优势优先和弥补短板协同推进,力争在科技体制机制、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高端科技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总体部署。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强化深圳质量、打造深圳标准,更加突出培育科技创新源动力,更加突出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更加突出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创业、创投、创客”的联动发展;更加突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八大抓手”〔8〕重点工作任务,切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加速引领创新。

把握前沿发展态势,遵循科技创新规律,聚焦科技创新重大目标,实施“非对称”战略〔9〕,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融合,整合和统筹各方创新资源,在创新驱动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

——坚持争优攀高,聚焦质量创新。

促进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协同联动,最大限度调动、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质量。

充分保护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极大发现创新价值,大幅提升创新质量,构筑质量型发展的支撑基点。

——坚持人才为本,激发源头创新。

深刻把握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紧紧抓住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全力激发创新发展核心源动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在创新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把握开放、创新新趋势,放眼全球配置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创新网络,支持社会资本多元化跨国并购技术,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综合配置,构筑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服务发展,支撑全面创新。

将科技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安全发展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品牌、组织、模式、文化等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和社会民生服务的贡献度。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效能显著提升,形成创新能力卓越、创新经济领先、创新生态一流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强化战略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源头供给显著增加。

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000件,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18000件。

2.科技创新基础显著增强

着眼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

组建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

规划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充分发挥顶尖科学家龙头聚集和创新引领作用。

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打造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

到2020年,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载体达到2200家,重点在国家、省级载体数量上实现突破。

3.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10〕高度集聚

跟踪前沿技术方向,持续关注世界产业变革,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创新性产业集群,推动“四新经济”〔11〕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5000家。

4.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基本建成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高地。

面向世界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人才团队,造就一支宏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90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潜力的人才并争取入选3-4名,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10名左右、海内外院士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以上,带动引进留学人员20000名以上。

5.综合创新生态更趋优化

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增强,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移转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共享网络愈发开放,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专栏2“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目标值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25

2

科技进步贡献率

62

3

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

1000

4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

15000

5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万亿元)

3

6

未来产业规模(万亿元)

1

7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42

8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90

9

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人)

100

10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名)

≥2000

11

PCT专利申请量(件)

24000

12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件)

118000

13

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个)

≥10

14

基础研究机构(个)

≥10

15

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个)

≥10

16

国家、省、市创新载体累计数(家)

2200

17

重大科技产业专项(个)

≥10

18

海外创新中心(个)

≥10

19

制造业创新中心(个)

≥10

20

创客空间(个)

240

21

创客服务平台(个)

80

22

“双创”〔12〕示范基地(个)

≥10

三、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找准驱动创新着力点,增强创新发展后劲,把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紧密对接国家、省创新体系,注重优势优先与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综合环境,降低创新综合成本,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竞争力,赢得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一)释放深化改革新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水平。

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建立技术预测长效机制,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制度。

正视科技创新风险,强化政府引导创新、承担风险的担当意识,优化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

全面实行科技报告制度,完善科技创新信用管理机制。

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加强科技资源开发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的科技资源为全社会所用。

(二)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

提升高标准、高质量的源头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前瞻部署和重大科技设施、重点研究机构建设;推进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布局和建设;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树立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

服务国家战略,立足深圳基础布局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应用示范工程。

(三)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力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在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吸引若干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创业团队来深发展;在主导产业、应用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吸引和培育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为促进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四)提高创新合作协同力

贯彻“一带一路”〔13〕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打造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体系建设与协同,拓展深港、深莞惠、泛珠三角合作新领域、新方式和新内容,打造具有紧密互动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创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优势。

围绕军民融合战略顶层设计,结合我市产业优势,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强化科技创新辐射力

强化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聚焦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落实“互联网+”〔14〕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不断创造商业新模式、催生产业新形态,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对改善民生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推广转化民生科技成果,着力解决人口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

(六)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

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以资金链服务创新链,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鼓励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

推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标准化,发展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司法鉴定、公证、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和团队,切实保护创新企业商业秘密、专利技术等领域的合法权益。

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公众意识。

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重点技术领域布局

根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求牵引、重点跨越”的原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深圳市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海洋科技和节能环保等八大领域,规划建设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

重点在5G移动通信、石墨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精准医疗、智能无人系统、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等方向,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集中资源全链条着力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到2020年,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技术攻关1000项以上。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推动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化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