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249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docx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19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9·石家庄冲刺模考)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解析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

答案A

2.(2019·安徽蚌埠二模)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

“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

A.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解析从“天朝柔远绥怀”可以看出,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映出(  )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鞑,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选A项。

“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C项错误;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D项错误。

答案A

4.(2019·安徽安庆二模)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答案B

5.(2019·陕西榆林三模)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

“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

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

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  )

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  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

解析:

崇洋媚外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

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得出只是海军方面赞扬西方体制,并不是各方面都赞扬西方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李鸿章,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9·贵州贵阳二模)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

“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等。

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解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山东济南模拟)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

“自古外夷之

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

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

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答案A

8.(2019·河北潍坊二模)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

“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

即吾所谓自治也。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自治”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郭嵩焘认为是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仅在海防上造船制器是欲速则不达,还要向西方学习其他先进的东西,C项不是他的主旨,错误;郭嵩焘冲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洋务运动时期已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

答案B

9.(2019·江西九江二模)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

“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解析 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政为要”,故C项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材料中“1898年发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9·湖北荆门二模)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  )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新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梁启超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权力和道理的关系,梁启超的著述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B项正确;梁启超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权力和道理的关系,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答案B

11.(2019·河北唐山二模)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解析康有为是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两者分别肯定与否定孔子的儒学思想,主要是源于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B项“社会性质不同”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两次运动的目的都是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根源,故排除。

答案A

12.(2019·陕西咸阳二模)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解析 根据材料“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可知,梁、谭二人认为西学与中国古代“周秦诸子”不谋而合,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梁、谭二人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9·河南洛阳二模)谭嗣同《仁学》: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

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解析“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等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与理性判断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14.(2019·广东江门模拟)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他说:

“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

”材料说明了(  )

A.康有为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B.康有为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C.康有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D.康有为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解析据材料可得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存在倒退和反动,故A项错误;康有为“托古改制”,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目的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错误;康有为“托古改制”,并宣扬设议院不会危及君主制,这是面对强大的顽固派所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故C项正确;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扬变法革新,已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故D项错误。

]

答案C

15.(2019·山西太原三模)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开设“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暗杀活动”可知,社会暗杀行为影响学校专业的开设,故选A项;材料体现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创办爱国女校”,一定程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16.(2019·湖南株洲二模)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人性的赞美,未提到对国人道德观的颠覆,也未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7.(2019·山东临沂质检)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

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5年,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

答案C

18.(2019·安徽马鞍山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题干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19.(2019·四川南充三模)《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

材料说明(  )

A.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B.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完全脱离了历史轨迹

C.五四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新文化运动完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解析据题干材料“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信息,可知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20.(2019·福建厦门二模)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

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解析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背后隐藏的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答案D

21.(2019·陕西汉中模拟)1916年胡适说:

“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据此,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  )

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

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

解析 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2019·江西鹰潭二模)1916年,学者杜亚泉指出:

“要结束混乱的局面,以儒家思想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

”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有分歧B.其思想实质上是中体西用再现

C.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D.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解析杜亚泉鼓吹儒家思想的作用,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阵营,故A项错误;杜亚泉主张以儒家思想统整世界文明,实际上仍然是固守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基,体现了“中体”,故B项正确;杜亚泉旨在维护传统儒家思想,并非是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故D项错误。

]

答案B

23.(2019·云南师大附中四月月考)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

“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  )

A.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B.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

C.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D.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得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谋求独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得出鲁迅先生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故D项错误。

]

答案C

24.(2019·广西桂林中学模拟)胡适说:

“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这表明胡适(  )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解析 据材料“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得出胡适反对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故否定的是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

答案 C

25.(2019·山西大同模拟)“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1919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19·河北张家口模拟)(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

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并不是‘非儒’”。

这种既不抛弃传统而又势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涵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

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正是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洋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殁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

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反映的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恰恰是在他们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1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康有为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学影响、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愿望、儒学的地位等角度进行归纳。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矛盾:

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近代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恶。

(4分)

原因:

西学东渐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4分)

(2)态度:

批判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4分)

评价:

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8分)

22.(2019·山西大同模拟)(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

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

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

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

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

”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

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

(10分)

解析 第

(1)问中,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其核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这种思想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