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229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docx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

老子学生著作:

文子通玄真经全文

《通玄真经》即《文子》,书名。

二卷。

撰人失名。

《汉书·文艺志》录《文子》九篇,注: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北魏李暹并谓文子姓辛名钘,葵邱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

其说不可考。

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糅杂名、法、儒、墨,亦多剽窃《淮南子》之处。

故唐柳宗元《辨文子》称为“驳书”。

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和孔子同时人,具体名字等情况已不可详考。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与老子不同的是,《文子》的核心内容是治理天下的问题。

其中有多处谈及“用”的问题,这种“用”是一种人文规划,包含有圣人的思想。

而且对“万物”等概念的问答辩难则是明显的思辨性探讨。

特别是在“无为”的观点上,文子对老子而言有重大的发展。

在《道德经》当中,老子对‘无为’的含义没有做直接而明确的解释。

而文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

《文子自然篇》当中表达的思想有三点:

第一、文子认为,所谓无为者,不是一个引之不来、推之不去的东西,而是指要不用私心干公家的事,不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私欲来妄废正事,也就是因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做事。

第二、文子认为事情做成功了,你自己也不要去吹嘘,立了很大的功了也不要把功劳记在自己的身上。

第三、文子认为在人的作为当中,凡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并且其行为公正无私,皆属于无为。

文子卷第一道原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

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

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彰]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是故能天运地墆,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

风兴云蒸,雷声雨降,并应无穷,已雕已琢,还复于朴。

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乎和,有万不同而便乎生。

和阴阳,节四时,调五行,润乎草木,浸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鸟卵不败,兽胎不殰,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诎兮,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老子曰:

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

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肢]不动,聪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

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也。

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

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

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

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

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

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

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

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

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

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

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

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捐其思虑。

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

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老子曰:

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

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几于道矣。

故曰: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剖芒,不可为内。

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间也。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

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

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音骨,意为乱]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

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

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

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

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

故真人用心,复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

孔子问道。

老子曰:

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

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曰:

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

知时者,无常之行。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书者,言之所生也。

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出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

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门。

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

故圣人不以事滑[音骨,意为乱]天,不以欲乱情。

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

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老子曰:

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

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

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其若性。

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

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

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悦]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悦]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于物而系于俗。

故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祖也。

三者行则沦于无形,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

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数不过五,无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弱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

澹然若大海,泛兮若浮云,若亡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曰: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

忧悲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

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

神明者得其内也,得其内者,五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太过,无所不逮。

天下莫柔弱于水。

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及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

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无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

德施百姓而不费。

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

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

绰约流循而不可靡散。

利贯金石,强沦天下。

有余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

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

夫水之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绰约滑润也。

故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无音者类之大宗。

真人者,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于心,而化驰如神。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惟心行也。

万物有所生,而独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

故能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知。

老子曰:

夫道德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

志弱者柔毳安静,藏于不取,行于不能,澹然无为,动不失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革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故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

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

夫执道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

何则?

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所谓后者,调其数而合其时。

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日回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

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功大靡坚,不能与争也。

老子曰:

机械之心藏于中,即纯白之不粹。

神德不全于身者,不知何远之能怀。

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

而况于人乎?

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捶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

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

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

故能因即大,作即细。

能守即固,为即败。

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

循道理之数,因天地自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色,礼亶不足以放爱,诚心可以怀远。

故兵莫憯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

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中寇藏于山,小寇遁于民间。

故曰:

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夫无形大,有形细;无形多,有形少;无形强,有形弱;无形实,有形虚。

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

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

有形者有声,无形者无声,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

广厚有名,有名者贵全也;俭薄无名,无名者卑辱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宠也;贫寡无名,无名卑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者无名,无名者隐约也。

有余者有名,有名者高贤也,无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

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夫道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

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于道,功名长久,终身无咎。

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

故曰:

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离情,言不出行,行出无容,言而不文,其衣暖而无采,其兵钝而无刃。

行蹎蹎,视瞑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不布施,不求德。

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

风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

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通玄真经·卷第二·精诚

老子曰: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

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

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

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

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

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

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

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总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精诚弗包也。

老子曰:

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

此谓神明。

是故圣人象之。

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

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寂然无声,一言而大动天下。

是以无心动化者也。

故精诚内形,气动于天,景星见,黄龙下,凤凰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波涌。

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天之与人,有以相通。

故国之殂亡也,天文变,世俗乱,虹蜺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相薄,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

故大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

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胁凌,又况官天地,府万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尝死者也。

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人心,此不传之道也。

圣人在上,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

君臣乖心,倍谲见于天,神气相应,微矣。

此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

夫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

故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

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诎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

是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

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应者,为能有之。

老子曰:

夫道之与德,若围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不物而不伤。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故通于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

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

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豫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

虙牺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圆天,阴阳所拥,沈滞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

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所本。

自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

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何则?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老子曰:

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立,身不宁,是非无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后有真智。

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欤?

积惠重货,使万民忻忻。

人乐其生者,仁也;举大功,显令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国,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

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老子曰:

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

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是故圣人内修道德,而不外饰仁义,知九窍四支[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老子曰:

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

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贤人所以矫世者,圣人不观。

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累,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乎外者。

老子曰:

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以诚,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思也。

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民贫苦而分争生,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夫水浊者鱼噞,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老子曰:

精神越于外,智虑荡于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

故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此言精诚发于内,神气动于天也。

老子曰: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

至精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命,其于治难矣。

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何贵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何贵乎见者也。

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

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必有劫杀之乱矣。

人君好色,弗使风议而国家昏乱,其积至于淫泆之难矣。

故圣人精诚别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

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

故君子者,其犹射者也,于此毫末,于彼寻丈矣!

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

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诚心不抱,故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即知其俗,见其俗即知其化。

夫抱真效诚者,感动天地,神踰方外,令行禁止,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下赏贤而罚暴。

老子曰:

大道无为,无为即无有,无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处无形,无形者不动,不动者无言也,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

无声无形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谓微妙,是谓至神,绵绵若存,是谓天地之根。

道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句为名天地之道。

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二德之美与天地配,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老子曰:

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

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

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

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乐施。

无穷之智,寝说而不言,天下莫知,贵其不言者。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着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皆其粗也。

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老子曰:

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说道。

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于枭呼。

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

同令而行,诚在令外也。

圣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

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令殊也。

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愈笃者,情也。

故言之用者变,变乎小哉,不言之用者变,变乎大哉。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也。

老子曰:

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于中而不违其难也。

君子之憯怛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

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故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

老子曰: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诚也。

倡而不和,意而不载,中必有不合者也。

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诸己也,故说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感乎心发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曰:

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伎能虽多,不如寡言。

害众着倕而使断其指,以刖大巧之不可为也。

故匠人智为,不以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

老子曰:

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夫歌者乐之徵,哭者哀之效也。

愔于中,发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

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矣。

老子曰:

人无为而治,有为也即伤。

无为而治者,为无为。

为者不能无为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人无言而神,有言即伤。

无言乏神者,载无言,则伤有神之神者。

文子曰:

名可强立,功可强成。

昔南荣趎耻圣道而独亡于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晓灵,屯闵修达,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世,智络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此谓名可强立也。

故田者不强,囷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后世无名。

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藏也,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不通。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忧若有丧。

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圣人之法,始于不可见,终于不可及,处于不倾之地,积于不尽之仓,载于不竭之府。

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大人行可说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则从,小而致大,命逆则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

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

政失于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政失于夏,荧惑逆行;政失于秋,太白不当,出入无常;政失于冬,辰星不效其乡,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

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通玄真经·卷第三·九守

老子曰: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

万物逆之者死,顺之者生。

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曰: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形骸已成,五藏乃形,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

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

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

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由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

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

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

五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

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生创[音爽],趣舍滑[音骨,乱也]心,使行飞扬。

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

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生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