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224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docx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

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

(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

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

上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讨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

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

鱼翔浅底(俯察)

(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

同学表演。

提示:

作者的“手”该怎样?

倒背好,还是叉腰好?

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

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

为什么?

染、击、翔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

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

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

(6)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

(形态,颜色,动画,特写)

交流想象,帮助背诵。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问苍茫大地: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词的“词眼”。

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

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

“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

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

气魄大!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

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

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四、课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

为什么?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

解答:

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

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总结: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

“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

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

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

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

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

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五、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

(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 长沙》)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 长沙》)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菩萨蛮 黄鹤楼》)

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 井冈山》)

5.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 蒋桂战争》)

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 重阳》)

7.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 大柏地》)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 娄山关》)

11.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 三首》)

1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 长征》)

1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 六盘山》)

1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 雪》)

1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 雪》)

六、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

七、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诵和默写。

二、课堂训练

1.在下面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虎()深山鱼()潭底

驼()大漠雁()长空

备选项: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2.比较《卜算子·咏梅》 (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3.阅读下面三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的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

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池塘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三、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

四、拓展训练:

诵读毛泽东诗词。

西江月 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诗两首》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一课时(学习《雨巷》)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主要从复沓句式、叠音词、排比手法、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的双音词等方面着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

播放朗读录音。

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特殊的美的诗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

(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

学生合上书本。

静听。

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

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

这首诗美吗?

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心里难受吗?

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

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

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

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5、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

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

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6、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四、再读课文,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

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3.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4.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5.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拓展研究

丁香花纤小细弱,清香幽雅。

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内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具体词句参见课后练习)。

戴望舒深受古代诗歌影响,这种传承正是优秀文化厚积博发的历史必然。

美景、美句、美丽的意象都会或多或少的在现当代诗歌中以新的面目出现,但绝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一种创造。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意境,结合读过有关“丁香”的诗歌,写一篇短文,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第二课时(学习《再别康桥》)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诗歌的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把握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诵读探究诗歌的三美

2.教师知道学生讨论意象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位徐志摩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感悟生活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出示幻灯片]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

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指导朗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

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语气: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

每节押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