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943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习题.docx

《道路勘测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勘测习题.docx

道路勘测习题

《道路勘测设计》作业与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_

1、一条公路的等级是在公路计划任务书编制阶段,通过经济和交通调查,进行分析、论证和比较,在设计任务书中确定。

2、三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3、公路的基本组成包括结构组成和线形组成。

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为20年。

5、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称为道路红线。

二、选择题。

1、我国二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是指A

A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B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C混合车辆的数量

D各种车辆折合成半挂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2、一阶段设计是指A

A施工图设计B技术设计

C初步设计D方案设计

3、公路基本建设项目勘测设计一般应采用B

A一阶段设计B二阶段设计

C三阶段设计D四阶段设计

4、确定公路等级的时间是在A

A规划阶段B勘测设计阶段

C施工阶段D竣工阶段

5、两阶段设计是指A

A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B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C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D技术设计和变更设计

6、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即通常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为B

A一阶段设计B二阶段设计

C三阶段设计D四阶段设计

7、公路等级的划分依据有B

A车道数B交通量

C地形D设计车速

8、初步设计应编制D

A决算B概算

C修正概算D预算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

一、填空题

1、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制动减速度

、制动时间

、制动距离

2、横向力系数μ越大,则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越不好。

3、横向力系数μ与V、R、I的关系式为

4、汽车牵引力的大小与车速成反比。

5、汽车行驶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滚动阻力。

二、选择题

1、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道路纵坡度为i(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则道路阻力系数Ψ为

AΨ=f+IBΨ=f-i

CΨ=f·IDΨ=f/i

2、汽车在某一档位以速度V做稳定行驶,相应的动力因数为D,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则汽车所能

克服的纵坡度i为

Ai=D+fBi=D-f

Ci=DfDi=D/f

3、关于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是D

A发生横向倾覆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滑移现象

B发生横向滑移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倾覆现象

C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同时发生

D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发生的次序无法确定

4、关于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正确的说法是D

A驱动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大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C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小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D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等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5、关于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正确的说法有BE

A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

C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D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小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E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大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6、关于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有B

A汽车重心至后轴的距离越大,汽车的纵向稳定性越差

B汽车重心越低,汽车的纵向稳定性越好

C发生纵向倾覆现象之前先发生纵向倒溜现象

D发生纵向倒溜现象之前先发生纵向倾覆现象

E汽车纵向倾覆现象和纵向倒溜现象的发生次序无法确定

7、要减小汽车行驶阻力,可采取的措施是BC

A加大路线纵坡

B降低路表面粗糙度

D降低汽车重心

C增加路面平整度

8、为避免汽车在路面上打滑,可采取的措施是D

A加大油门增大牵引力的办法B低排挡增大牵引力的办法

C降低车速的办法D增加路面粗糙度和干燥程度的办法

9、横向力系数μ越大,则

A横向、纵向安全性均越差B横向稳定性越好

C横向、纵向稳定性均越好D横向稳定性越差

10、道路阻力包括

A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B惯性阻力和坡度阻力

C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D惯性阻力和空气阻力

11、汽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平衡方程为C

AT=Rf±Ri±Rw±RjBT=Rf+Ri

CT=Rf±Ri+RwDT=Rf±Ri

12、横向力系数是C

A横向力与法向反力的比值B法向反力与横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与汽车自重的比值D法向反力与汽车自重的比值

13、假设方向盘转动角速度为定数,汽车由直线匀速驶入圆曲线的轨迹为B

A双纽曲线B回旋曲线

C抛物线D圆曲线

14、汽车在匀速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包括C

A滚动阻力、空气阻力、惯性阻力B滚动阻力、磨擦阻力、坡度阻力

C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D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5、汽车重心越高,则纵向倾覆稳定性A

A越差B越好

C不变D下坡时越差,上坡时越好

16、横向力系数μ的大小与汽车的质量的关系是A

A成反比B成正比

C无关D有时成反比,有时成正比

17、与汽车横向稳定性无关的选项是D

A行车速度B公路弯道的半径

C超高坡度D路线纵坡

第三章平面设计

一、填空题

1、设交点JD处路线转角为α,缓和曲线角为β,则设置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几何条件是。

2、横向力系数μ越大,则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越差。

3、加宽值由几何加宽值与摆动加宽值组成。

4、弯道超高横坡的大小与平曲线半径成比。

5、平面组合线形包括简单型、基本型、S型、凸型、C型、复合型、复曲线等。

6、缓和曲线是指在直线和圆曲线或者半径不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7、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一般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三种方法。

二、选择题

1、横向力系数μ在计算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取值最小的是C

A计算一般最小半径B计算极限最小半径

C计算不设超高最小半径D复曲线的临界半径

2、计算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为R=

,式中ih是A

A路拱横坡B纵坡

C合成坡度D该等级公路的最大超高横坡

3、用于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司机操作反应时间一般取为C

A1秒B2秒C3秒D4秒

4、可以作为缓和曲线的曲线有ABC

A回旋曲线B双纽曲线

C三次抛物线D螺旋线

5、公路缓和曲线ls省略条件是

A当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A

B当半径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圆曲线半径

C半径大于或等于临界最小圆曲线半径

D当半径大于或等于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

6、在直线与半径为200m的圆曲线之间设置长度为50m的回旋曲线,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D

A250mB200mC150mD100m

7、公路平面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曲线,其原因是

A回旋曲线方程与汽车行驶轨迹线一致B回旋曲线参数容易确定

C回旋曲线线形美观D回旋曲线计算简单

8、超高缓和段长度限制的原因是D

A行车安全B行车舒适

C排水D行车舒适和排水

9、无中间带的公路,其超高的方式有D

A绕未加宽前路基内边缘旋转B绕未加宽前路面内边缘旋转

C绕路基外边缘旋转D绕路面外边缘旋转

10、设置超高的目的是为了B

A有利排水B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C方便加宽布置D减少工程量

11、加宽的位置一般是加宽B

A弯道外侧B弯道内侧

C弯道两侧D中线

12、我国《标准》规定:

四级公路采用A

A1类加宽B2类加宽

C3类加宽D4类加宽

13、停车视距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B

A空驶距离、制动距离、对向车行驶距离B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C制动生效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D空驶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14、公路设计时,一级公路应满足A

A停车视距标准

B会车视距标准

C超车视距标准

D停车视距标准与超车视距标准

15、计算公路里程长度,A

A要考虑纵坡度的影响

B不考虑纵坡度的影响

C只有平原和微丘不考虑纵坡度的影响

D山岭和重丘要考虑纵坡度的影响

16、简单型曲线的曲线起点桩号计算公式为

AJD+TBZY+L

DQZ+TCJD-T

17、相邻两基本型平曲线,已知交点1的交点里程为JD1,交点1的曲线要素为T1、L1、E1、J1,交点1至交点2的交点间距为AB,则交点2的交点里程为

AJD1+AB

BJD1+AB+J1

CJD1+AB-J1

DJD1+T+L1

18、平面凸型曲线中,其HZ点里程计算为

AHZ=QZ+J/2

BHZ=JD+T

CHZ=JD-T

DHZ=ZH+2·ls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一、填空题

1、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

2、在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则仍用4%。

3、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3s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4、定坡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置和高程确定下来。

5、试坡的要点为:

前后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

6、锯齿形街沟一般设于纵坡小于0.3%的路段。

二、选择题

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

的路段。

1、路线两点里程差320米,克服高差6.4米,则该路段纵坡为A

A2%B6.4%

C2.048%D1.97%

2、新建三级公路,其设计标高是指B

A公路中线B未超高、加宽的路基边缘

C分隔带边缘D未超高、加宽的路面边缘

3、关于规范对纵坡及坡长的规定,正确的有C

A规范中只有最小坡长规定

B规范中只有最大坡长规定

C规范中既有最小坡长规定,又有最大坡长规定

D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应采用不小于0.1%的纵坡

E高原地区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4、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最小纵坡i

应满足的条件是D

Ai≥0.05%Bi≥0.1%

Ci≥0.2%Di≥0.3%

5、平均纵坡控制的路段为C

A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上的路段B越岭线路段

C相对高差在500米以上的路段D山脊线路段

6、平均纵坡是指B

A连续升坡路段纵坡的算术平均值

B连续升坡路段起、终点总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

C连续升坡路段中最大纵坡与最小纵坡的算术平均值

D连续升坡路段纵坡的加权算术平均值

7、最大合成坡度主要发生在A

A陡坡急弯处B陡坡处

C回头曲线处D一般最小半径处

8、缓和坡段的位置是设置于

A直线与圆曲线间B半径不同的两曲线间

C陡坡间D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坡段间

9、最小纵坡一般用在D

A平原区路段

B降雨量大的路段

C填方路段

D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

10、高原纵坡折减的海拔高度是B

A2000米以上B3000米以上

C4000米以上D5000米以上

11、高原纵坡折减是折减C

A平均纵坡B合成纵坡

C最大纵坡D最小纵坡

12、关于竖曲线半径,正确的是D

A规范中只规定一般最小半径,没有规定极限最小半径

B规范中只规定极限最小半径,没有规定一般最小半径

C规范中没有最小半径限制

D规范中规定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

13、关于竖曲线长度,正确的是A

A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小长度B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大长度

C规范中规定了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D规范中没有规定长度限制

14、竖曲线的切线长TB

A是指水平投影长度,变坡点两边不一样长

B是指水平投影长度,变坡点两边一样长

C是指坡度线上长度,变坡点两边一样长

D是指坡度线上长度,变坡点两边不一样长

15、当竖曲线半径较大时,较好的组合方式是D

A错位组合

B平、竖曲线对应重叠,并且竖曲线包平曲线

C平、竖曲线对应组合

D平、竖曲线对应重叠,并且平曲线包竖曲线

16、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时,所谓“平包竖”是指C

A一个平曲线包含一个竖曲线

B竖曲线的起、终点在圆曲线上

C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

D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端直线上

17、关于平纵组合,不正确的是A

A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不必保持均衡

B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C避免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D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面线形的反复凸凹

18、设竖曲线半径为R,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为x,则P点距竖曲线切线的纵距y为C

Ay=2R+xBy=R2/2x

Cy=x2/2RDy=2R2/x

19、已知竖曲线半径为R,切线长为T,则外距E为A

AE=T2/2RBE=R2/2T

CE=2R/T2DE=2T/R2

20、纵断面设计的试坡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其中以点定线的“点”是指C

A交点B变坡点

C高程控制点D竖曲线的起、终点

 

第五章横断面设计

一、填空题

1、计价土石方数量是挖方数量与借方数量之和。

2、纵向调运的最远距离一般应小于免费运距

3、邻两桩号的间距为L,前一桩号的挖方面积为A1,后一桩号的填方面积为A2,如果按平均断面法计算,则两桩号间的填方体积为

4、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5、路缘石有立式、斜式及平式三种。

二、选择题。

1、关于平均运距和运量,正确的有AC

A平均运距是指从挖方体积的重心到填方体积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B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免费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C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其实际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D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其平均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2、完整的路肩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C

A土路肩、硬路肩、右侧路缘带B土路肩、硬路肩、左侧路缘带

C土路肩、硬路肩D右侧路缘带、土路肩、硬路肩、左侧路缘带

3、公路线形及横断面设计的一般顺序是B

A纵断面、平面、横断面B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C横断面、平面、纵断面D平面、纵断面与横断面同时进行

4、某段路挖方1万方,借方2万方,填方2.2万方,废方0.8万方,则计价土石方数量为A

A3万方B6万方C3.2万方D5.2万方

5、路肩的组成是A

A土路肩+硬路肩B硬路肩+左侧路缘带

C硬路肩+右侧路缘带D土路肩+硬路肩+左侧路缘带

6、用平均断面法计算土石方数量,其结果与棱台法相比一般是C

A相等B偏小C偏大D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7、设置路拱的作用是A

A排除路面上雨水B提高行车稳定性

C提高行车舒适性D便于施工

第六章公路选线与城市道路网规划

一、填空题

1、选线的一般步骤为:

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和具体定线。

2、展线的基本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

3、从方案比较深度不同可有原则性的方案比较和详细方案比较两种

4、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以内。

5、选线的一般方法有实地选线、纸上选线、自动化选线。

二、选择题

1、关于沿溪线,正确的有A

A低线是指路基高出设计水位不多,路基一侧临水很近的路线

B低线是指线形标准低的路线

C沿溪线距城镇居民点较远,不利发挥公路的效益

D高线是指线形标准高的路线

2、展线的目的是为了A

A克服高差B绕避地物障碍

C放坡D跨河

3、平原地区的布线,一般应以C

A平、纵结合综合考虑安排路线B纵断面为主安排路线

C平面为主体安排路线D横断面为主安排路线

4、沿溪线布线要点是A

A河岸选择和线位高低两个问题B跨河岸与择岸两个问题

C与水争路和线位高低两个问题D低线位和高线位两个问题

5、在越岭展线布局中,一般情况下首先应考虑采用C

A回头展线形式B螺旋展线形式

C自然展线形式D其它展线形式

6、在越岭线布线时,垭口的位置要B

A尽量在起终点的连线附近B符合路线的基本走向

C使路线延长系数控制在1.2以内D使路线延长系数控制在2以内

7、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C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8、关于平原区路线布设,正确的说法是D

A路线原则上宜穿过城镇内部,为地方交通服务

B路线以弯曲为主

C路线不必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问题

D线形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

第七章道路定线

一、填空题

1、一般情况下的定线,其要点是以点交线,以线交点。

2、纸上定线包括纸上确定路线和实地放线两个步骤。

3、按照要求的设计纵坡(或平均纵坡)在实地找出地面坡度线的工作叫放坡。

4、当实地定线需要局部修正时,可直接在纸上进行,这种在纸上作局部修改定线的工作叫纸上移线。

5、一般情况下的定线以平面和横断面为主安排路线。

二、选择题

1、纸上定线是指C

A在小比例地形图上具体确定公路方案的方法

B在小比例地形图上具体确定公路中线位置的方法

C在大比例地形图上具体确定公路中线位置的方法

D在大比例地形图上具体确定公路方案的方法

2、在横坡很陡的山坡线上,为了路基的稳定,一般路中线要C

A定于坡度线上方B定于坡度线下方

C与坡度线重合D有时与坡度线重合,有时定于坡度线下方

3、实地放线是在A

A竣工阶段进行B施工阶段进行

C勘测设计阶段进行D养护阶段进行

4、纸上定线一般在B

A大比例地形图上进行B小比例地形图上进行

C大比例的航片上进行D小比例的航片上进行

5、展线布局时,应优先考虑B

A回头展线B自然展线

C螺旋展线D综合展线

6、放坡定线适用于D

A山岭区

B平原区

C丘陵区

D路线受纵坡限制路段

7、传统的选线方法中一般是A

A先定直线,后定曲线B先定曲线,后定直线

C直线、曲线同时完成D先具体定线,再逐段安排

第八章道路外业勘测

一、填空题

1、某断链桩K1+700=K2+200,它表示长链500米。

2、水平组分基平和中平两个组。

3、右角196度,则转角为左转16度。

4、地形图分路线地形图和工点地形图。

5、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工作叫初测。

二、选择题。

1、设置虚交点的原因有A

A交点钉设困难或路线转角大、交点过远B半径大

C路线转角大、半径大、交点过远D公路等级高

2、定测是属于C

A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B技术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C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D所有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3、某断链桩K2+500=K2+800,表示B

A长链300米B短链300米

D长链800米C长链500米

4、公路平曲线半径选定工作由B

A测角组完成B选线组完成

C中桩组完成D调查组完成

5、公路外业勘测时,路线转角的获取一般是量测D

A方位角B左角

C转角D右角

6、路线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的获取方法是

A只能引用国家水准点B只能假定高程

C应引用国家水准点,也可假定高程D由路线起点高程引测

7、测角组在测量转角时,以全测回观测,两次观测差不超过C

A15″B30″C1′D2′

8、定测是B

A规划阶段的外业作业B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外业工作

C技术设计阶段的外业工作D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工作

9、山岭地区中桩敷设时,直线上中桩的桩距一般为A

A10米以内B20米以内

C30米以内D50米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