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民用工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749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办民用工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创办民用工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创办民用工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创办民用工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创办民用工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办民用工业.docx

《创办民用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办民用工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办民用工业.docx

创办民用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最初只是单纯地想将西方的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来,

结果遇到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原材料不足和交通运输

落后等始料未及的一系列困难,举步维艰。

在实践中,他

们逐渐认识到:

西方的“强”还是孤立的,而是以“富”

为后盾的,在西方国家里,坚船利炮的背后是雄厚的经济

实力,只有“富”而后才能“强”。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

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即是说,要创办投资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的民用企业,

以便为军事工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健全的国民经济的基础

依托。

另外,外国商品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源源不断地涌

入中国。

西方国家还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开设银行等,

造成中国人生计日少,白银外流逐渐增加。

有鉴于此,洋

务派认为有必要兴办民族民用企业,同列强进行商战,以

固国本,在一定程度上“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说:

“英国

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

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

曷若亦设机器自为

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

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

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

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

”实际上,洋务派创办的航运、矿

山、铁路、电报、纺织等企业,都发挥了与“洋商分利”

的积极作用。

要言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一方面反映

了他们对近代大机器生产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另一方也

反映出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认识提高了。

因此,从

70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经营“求强”的军事工业的同

时,又进而大力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这成

为洋务运动发展第二阶段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到甲午战前,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共约 27 个,

投资额约 2964 万元,有工人 25500~29500 人,行业颁布

于航运、采矿、冶炼、纺织、铁路、电讯等。

企业创办的

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

所谓官督商办,就是采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招集

私人资本,而由官方委派代表经营管理企业。

用李鸿章的

话说,就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

立条议,悦服众商”,企业“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

涉”。

从 70 年代起,至 1894 年,洋务派大约举办了 20 多个民用

企业,涉及航运、采矿、冶炼、纺织、电讯等工业交通运

输业。

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如下几个:

1、航运业——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洋务派建立

的航运企业只有轮船招商局一家。

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

五口通商以后,为了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从中国输出原

料,洋商就开始在华经营航运业,主要有 1862 年成立的第

一家专业轮船公司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其后英国的太古

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等相继成立。

这些轮船公司势力

扩张很快,垄断了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

在他们的打击

下,中国旧式航运纷纷破产,退出了竞争,洋商获得甚丰。

另外,一直困扰清政府的漕运问题积弊太深,官吏层层侵

吞,费用渐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1864 年丁日昌曾请由

华商购买轮船。

两年后左宗棠再次建议置办轮船,无事时

可以用于漕粮运输,有事可以用于运兵运粮,并强调外国

轮船运输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民族

利益,洋务派开始兴办自己的近代航运业。

1872 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是此类企业中兴办最早、

规模最大的一个民用企业,李鸿章命浙江海运委员、候补

知府朱其昂主持局务。

由于招募商股困难,筹办半年,实

际资本还不到 20 万两,加之朱不善于经营新式航运,经营

亏损,遂于次年改组,重订《局规》及《章程》。

额定招股

100 万两。

局务由股东推举的商总和商董主持,并报北洋大

臣批准,更换时亦须“禀请大宪”。

这是官督商办性质的具

体体现。

由买办唐廷枢任总办,买办徐润、洋务官员盛宣

怀、旧式商人朱其昂、朱其诏为会办。

但实权握于唐廷枢

和徐润之手,两人在进入洋务企业之前都曾经长期担任洋

行买办,有管理新式轮运业的经验。

在他们主持下,股本

招收比较顺利,第二年所招股金己达额定股本的一半。

组后,局务进展顺利,不仅开辟了沿海和沿长江的航线,

还开辟了日本和东南亚的远洋航线。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

洋商为了挤垮它,纷纷跌价,招商局也不得不随之削价以

招徕生意。

由于招商局有固定的漕运收入,在竞争中有一

定优势,旗昌轮船则无优势可言。

1877 年,旗昌轮船以

220 万两将所有轮船、码头等卖给招商局。

招商局虽然规模

很大,但出现船多货少,债务严重的困难。

为了避免中外

航运业由于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1878 年招商局与太古、

怡和轮船订立“齐价合同”,划一运价,分配货源。

由于华

商的货物运输多交与招商局承运,业务并不比太古、怡和

差。

中法战争前夕,上海发生金融恐慌,招商局资金周转

失灵,并举借外债。

而且战争期间一度将局务卖给旗昌洋

行以避战火。

1885 年收回后,进行第二次改组,派亲信盛

宣怀督办,马建忠为会办。

盛宣怀通过重新制定章程,以

督办大员的身份控制了招商局的人权和财权,加强了“官

督”的权力,“商办”的色彩大为减弱,业务停滞不前。

2、采矿业——开平矿务局

洋务派军工企业需要大量的炼铁的煤等都要从国外进口,

花费很大。

于是,加快了自己开采的步伐。

1875 年 5 月,清廷谕令沈葆桢、李鸿章在台湾和直隶试办

煤矿。

台湾基隆煤矿不久开始试办,并于 1879 年正式出煤,

成为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消耗高,产量不稳定。

鸿章先后在直隶磁州和湖北兴国勘察煤矿,均因故未能开

采。

1876 年 11 月底,复派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察。

廷枢仔细考察了当地的手工采煤生产,又察看了交通状况,

并带回了煤铁样品。

这些样品分寄京师同文馆和英国化学

师进行化验,成份颇佳。

唐廷枢据此得出结论,开平煤藏

蕴含丰富,煤质属中上等,有工业开采的什值。

他先后向

李鸿章写了两份报告,对开平的开发建设进行规划。

他认

为,开平煤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降低成本;欲降

低成本,必须修铁路,“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商之利,

……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

他拟定的《直隶开

平矿务局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按照宫督商办的方式组

织,额定资本 100 万两,各厂矿司事在股东中遵选,产品

“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

该矿虽系官督商办,

但着重突出“商办”。

原拟采煤、炼铁、修铁路同时并举,

所需经费 80 万两。

但是到 1878 年只集股 20 万两,煤矿钻

井进展顺利,而炼铁由于成本过高,缺乏冶炼专门人才,

只好停办铁矿,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平煤矿上。

1878 年 8 月,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一面招募股份,一面

开工钻井。

由于经费有限,又缺乏冶炼方面的专门人才,

唐廷枢决定集中财力先办煤矿。

1880 年,自芦台至胥各庄

开挖了一长约 70 华里的运河,专供运煤之用,取名“煤河”

同时,自胥各庄修筑一条长 15 华里的铁路,直通矿区。

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货运铁路。

最初为了减轻来自顽固

派的压力,曾用骡马曳引列车。

不久用旧锅炉改建了一台

机车,并投入运营。

1881 年,开平煤矿开始出煤。

在唐廷

枢的请求下,由李鸿章奏准,开平生产的煤“比照台湾、

湖北之例”,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以

恤华商而敌洋煤”。

由于较好地解决了运输和纳税的问题,

大大加强了开平煤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投产后产量逐年

增加,1889 年已达到 24.7 万吨,并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

80 年代结束时,天津市场上的洋煤从原来的将近 20 万吨,

降至仅 120 余吨,已无足轻重。

生产的发展急需解决运输

问题,1882 年,唐山到丰润县胥各庄的铁路开通。

1886 年

又将铁路延长至大沽。

1892 年唐廷枢病逝,张翼继任总办。

张翼原是醇亲王府的侍役,极善钻营,但对近代企业经营

一窍不通。

因此,管理十分混乱,因此导致生产经营每况

愈下。

他为筹集秦皇岛港口工程的费用,以矿务局财产作

抵押,向外商借款。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国人以

欺骗、讹诈手段攫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

3、电信业——电报总局

电报是人类通讯手段的一次革命。

最初的电报是有线电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美等国为加速传递中国军政

情报和市场信息,纷纷要求在我国架设电线、开办电报。

它们或施加外交压力,或以经济利益引诱,甚至以欺诈手

段擅自架线,以期攫取、控制中国电报通讯,但均遭到我

国人民的反对和清廷的拒绝。

列强在我国架设陆线失败后,遂转而谋求在沿海铺设海线。

同治八年(1869),由北欧一些电报公司合并组成的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俄怂恿下,企图经过西伯利亚陆线在东方铺

设海线,向日本和中国扩展。

同治九年(1870),英国东方

电报公司将海线铺设到印度后,专设中国水线电报公司

(后改称大东电报公司),开始向我国和东南亚扩展。

当年,

英国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由广州、汕头、厦

门、福州、宁波向准通商各海口的水底暗设铜线,通至上

海”。

总理衙门大臣奕 因中国无力禁阻其在海上设线,遂

做出“尚可通融准办”的决定,但以“线端不牵引上岸,

与通商口岸陆路不相干涉”为条件,并不承担保护海线的

责任。

当时英国尚来不及铺设,丹麦大北公司却捷足先登,

开始在我国沿海铺设海线。

同治十年(1871),大北电报公

司由香港到上海的水线铺设成功,四月十六日(6 月 3 日)

开始通报。

以后,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水

线也相继在华登陆,侵夺我国国际通讯权力。

列强在铺设海线的同时,时时觊觎大陆,染指陆上电报。

同治八年(1869),美国旗昌洋行私自设立了从虹口洋行所

在地到法租界金利源码头间的电报线。

这是列强在上海设

立的第一条陆上电报线。

此后,上海工部局、公董局、巡

捕房、救火会、自来水塔之间,各大企业内部纷纷架设专

用电报线。

由于这些电报线设在租界,清廷无可奈何。

治十二年(1873),大北电报公司公然不顾清廷的反对,将

在吴淞登陆的水线接至上海。

清廷江海关道员沈秉成于同

年(8 月 19 日)向驻沪 13 国领事发出照会,抗议这种擅自

架设陆线的行为,但大北公司置之不理。

后经多次交涉,

直至光绪九年(1883)才用 3000 两白银买回这条陆线。

廷在与列强交涉中,坚持外国只能在中国 634 设海线,陆

线全部由中国自设的原则,从而为中国自办电报创造了条

件。

洋务派很快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尤其是 1874 年日军侵略

台湾事件发生后,使他们认识到电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办理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桢深感台湾孤悬海外,与福建

交通阻隔,信息传递迟缓,向清廷建议架设从福州至台湾

的电线,但未实现。

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敷设了从台湾

府到高雄的电报线,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79 年,李

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的协助下,架设了一条从

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的电线,通报效果良好。

次年,

中俄因伊犁交涉关系紧张,设立电报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愈加明显。

李鸿章乃奏准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经费

先从北洋军饷内筹垫,伺办有眉目,招商集资,官督商办。

津沪线于 1881 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李鸿章在

天津一面设立电报学堂,培养电讯人才,一面建立电报总

局,以盛宣怀为总办,郑观应、谢家福等为会办。

还在苏

州、上海等津沪沿线设立 7 个分局,1881 年 4 月开始架线,

11 月津沪电报线开通,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

1882 年

电报总局改为电报招商局,1884 年迁往上海。

同年春夏之

际,从上海到广东贯通,并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

江苏、

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沪粤线完成。

海至汉口的第三条干线“长江电线”也竣工。

从此,电报

局的营业迅速发展。

接着,1887 年由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

自的第四条干线完成。

1889—1890 年,由保定经太原、西

安、兰州到嘉峪关的第五条干线陕甘电报线完成。

这些线

路均为商线,由电报招商局经费,收取资费。

电报局创办

后,营业发展迅速,至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

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报,初

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不仅方便了官方的军事、

外交、政治信息的传递,也对繁荣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

4、冶炼业——汉阳铁厂

洋务派制造船炮枪弹和铺筑铁路需要大量钢铁,沪、津两

局先后设立过炼钢厂,但规模较小,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中国近代的钢铁工业,实际上是从张之洞设立汉阳铁厂开

始的。

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建立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化民

用重工业,兼营采矿、采炼和炼铁炼钢,是一个综合性的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建广州炼铁厂时,清廷将其调

任湖广总督,负责建造芦汉铁路,于是铁厂从广州迁往湖

北。

炼铁厂迁址,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是首要的问题。

之洞获悉盛宣怀已以低价购得湖北大冶铁矿,矿质优良,

遂与之反复磋商,终以每吨钢或铁提银二钱的价格从盛宣

怀手中购得该矿。

但燃料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圆满解决。

1889 年至 1891 年间,张之洞曾派人沿长江探寻煤矿,均不

理想,不得不以湘煤补充,甚至需要购买洋焦,这是后来

汉阳铁厂产品成本过高,赔累不堪的重要原因之一。

1890 年官办湖北铁政局成立。

1893 年 9 月建成汉阳铁厂,

次年正式投入生产。

全厂有炼生铁、炼熟铁等六个大厂及

四个小厂,雇用外国技师约 40 人,工人约 3000 人。

但是,

开工后遇到原料和燃料供应困难的问题,所炼的钢又因含

磷过多,不适于用于制造钢轨。

由于经费开支庞大,成本

过高,销路少。

汉阳铁厂第一年正常生产,第二年时开时

停,后来陷入了停顿。

甲午战争后,清廷财政无力筹集铁

厂经费,张之洞准备将铁厂及其它矿业转让给外国商人。

因遭到各方面反对,1896 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负责。

盛宣怀对铁厂进行了整顿,并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又开

采江西萍乡煤矿解决了煤的问题,铁厂产量不断增加,销

路亦通畅,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5、纺织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鸦片战争后,纺织品是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到中国的主要商

品之一。

物美价廉的机制棉纱棉布的大量涌入,严重冲击

了中国旧式的手工棉纺织业。

70 年代中期,不少人提出自

行建立纺织厂的建议。

1878 年李鸿章批准了前四川候补道

彭汝琮的建厂计划,并委派他的郑观应负责在上海筹建。

彭汝琮未能筹集到资金入股,又与郑观应等人发生严重分

歧,郑观应辞职,彭汝琮被李鸿章斥退,织布局筹建工作

陷入停顿。

1880 年,织布局改组,李鸿章派龚寿图专办

“官务”,郑观应专办“商务”,并总办局务。

郑观应等人

主持下的织布局,很强调企业的商办性质。

但龚寿图等人

不愿意商股太多,以免影响他们在织布局的地位,与郑观

应等人发生意见分歧。

1883 年,郑观应私自挪用局款的事

被揭发,加之受兵部尚书彭玉麟之邀,遂离开上海到广东,

织布局由龚寿图、龚易图兄弟主持。

1890 年织布局正式投

产,开工不到一年,又发生亏空。

于是再次易人,由淮系

官员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承办。

1893 年,织布局已颇具规

模,有织布机 500 台,纱锭 2.5 万枚,工人 4000 人,所产

布匹主要在上海销售。

此外,还远销牛庄、福州、重庆等

地,营业兴旺,纺纱利润尤为丰厚。

经李鸿章奏准织布局

享有特别专利权,规定:

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免

征厘金,如运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税后,沿途税厘不再

征收。

由于纺纱获得优厚,1893 年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规

模。

但织布局因清花间起火,全厂被毁。

李鸿章派天津海

关道盛宣怀、上海海关道聂缉规负责恢复织布局,这就是

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

另外,左宗棠建立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张之洞建立了湖北

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均为官办,经营效果都不

理想。

兰州织呢局 1883 年关闭,张之洞的纺织四局则于

1902 年出租给广州商人韦应南的应昌公司。

6、铁路的修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扩大经济掠

夺,纷纷开始在中国进行强行筑路的准备活动。

同治四年

(1865)秋,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曾铺设一条小铁路,

哄动京师,旋由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同治十一年(1872)

又有英国商人在天津租界演示火车,以广招揽。

不过,这

两条铁路只是作为演示,推广而用,还称不上中国土地上

出现的真正铁路。

列强在华强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以怡

和洋行为代理人的“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擅自修筑的“吴

淞铁路”。

它以买地修路为借口,偷偷建造了由上海到吴淞

的铁路约 30 里。

全路于光绪二年十月十六日(1876 年 12 月

1 日)正式通车。

面对列强擅自筑路的侵权行为,清廷表示

反对,遂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签定《收赎吴淞铁路条款》,

决定由中国以 28.5 万两白银的代价,收归国有,并令将其

拆毁。

列强在修筑铁路上的种种行径,暴露了其控制我国

路权的野心。

早在列强兴办吴淞铁路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已发出自筑铁

路的倡议。

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资政新

篇》中首次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

同治十一年(1872)以来,

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等人又相继倡言自筑铁路。

同治

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后,福建巡抚丁日昌倡议

在台湾筑路。

光绪六年(1880),清廷向俄国索还伊犁谈判陷

入僵局,为筹备防务,淮系将领刘铭传又重提修筑铁路之

议。

这一切努力,均因守旧派反对与经费困难而作罢。

路建设一直处于难以起步的窘境。

开平矿务局投产后,煤炭运输成为当务之急,兴修铁路势

在必行。

为减轻守旧派的冲击,李鸿章取得了光绪帝父亲

醇亲王奕 的支持。

光绪七年五月十三日(1881 年 6 月 9 日)

唐胥铁路破土动工。

该路由唐山煤矿起至胥各庄止,当年

十一月告竣,全长 20 华里。

钢轨轨距为四英尺八英寸半,

遂为日后中国轨距之定例。

这就是在中国土地上自行建造

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修成后,因怕反对派禁阻使用机车,

声明以驴马拖载,遂成为铁路史上之奇观。

第二年才敢用

机车牵引。

中法战争后,清廷特设海军衙门以加强海防,由醇亲王奕

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曾纪泽等分任会办和帮办,并将

修筑铁路事宜归划海军衙门办理。

奕 过去对兴办铁路不以

为然。

中法战争中,因奕 为首的军机大臣被慈禧太后全部

罢斥,奕 得以“隐握朝纲”,痛切感受到缺乏火车,船舰

造成的弊端,遂转而支持兴办铁路。

首先支持兴办台湾铁

路和扩展唐胥铁路。

当时,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奏请铺设台湾铁路,当即获

得朝廷批准,光绪十七年(1891)修成台北至基隆段;接着又

往南展筑,光绪十九年(1893)修至新竹段,全长达 107 公里,

使台湾铁路正式铺设成功。

唐胥铁路则于光绪十三年(1887)

扩展至阎庄,旋由海军衙门奏准,从阎庄延伸至大沽北岸,

再由大沽拓展至天津,于是成立中国铁路公司,由沈保靖,

周馥任督办,伍廷芳,吴炽昌为正副总办,招募商股。

因入股者不多,又加入官款和借洋款,共用银约 130 万两,

于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建成津唐铁路。

李鸿章,奕 等人

又从加强京师防务出发,要求一鼓作气,将铁路伸向北京,

接修津通铁路。

此议一出,立即使相持已久的铁路之争进

入高潮。

大学士恩承,吏部尚书徐桐是反对修铁路的主要人物,其

他反对者所在多有,纷纷上疏,罗列“资敌”,“扰民”,

“夺民生计”三大罪状进行谏阻。

慈禧太后本无定见,见

状愈发犹豫,遂将反对折件交海军衙门及各地议奏。

海军

衙门及各地赞成修路的官员在奕 等人支持下奋起反击,逐

条批驳;同时,奕 利用承修三海工程之机,从法国买进机

车,钢轨,在西苑修起了铁路,让慈禧太后实际体验火车

的作用,促其早下决心,也使都中士庶大开眼界。

光绪十

五年八月初二日(1889 年 8 月 27 日),光绪皇帝依据慈禧太

后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修路决策,从而使旷日持久的铁路

之争宣告结束。

清廷肯定修路举措时,中国已失去了八十年代自造铁路的

大好时机;同时在具体线路上,搁置了津通路,却肯定了

湖广总督张之洞兴修芦汉路的计划。

与此同时,俄国则开

始修筑西伯利亚到海参崴的铁路。

为抵制俄国,清廷立即

决定修关东铁路,派李鸿章为督办,在山海关设“北洋官

铁路局”,从滦州境内之林西镇向东北延伸,至中日甲午战

争爆发,已修至山海关外 60 余公里的中后所。

该路与原有

的津唐线衔接,长 348 公里。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前清廷主持修造的铁路,仅有由天津

至关外中后所,时称为“畿辅铁路”和台湾铁路及湖北大

冶一小段运矿铁路而已,合计约 483 公里。

举办的民用企业大部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即商人经营官

方督理。

少数采用官商合办和官办的方式。

在官督商办的

企业中,经费由企业自筹,清政府不再拨款,仅在必要时

予以垫款或贷款的支持,但事后必须偿还。

这样,筹措资

金成为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生存下去必须妥善解决的首要问

题。

自轮船招商局始,官督商办的民甲企业都采用股份公

司的组织形式,通过募集商股聚集资金。

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股份制还是个新事物,人们不甚了解,也下太信任,

多取观望态度。

社会上拥巨资者多是地主、官僚和旧式商

人,他们宁愿购买土地或进行其它封建性经营,而不愿投

资于新式工商业,所以招股井非易事。

轮船招商局第一期

股银逶迤 6 年方才全部招齐。

为广事招徕,官督商办企业

大都采取许多灵活的筹资手段。

首先,经营者拿出自己的

巨额财产投入企业,如先后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

会办徐润,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的郑观应等都曾向所办

企业投入巨资。

同时动员家族成员大事购股,以示企业将

会有优厚收入,也表示经营者与企业利害相关,当然会全

力以赴认真经营。

这样做有利于消除观望者的怀疑和猜忌。

其次,各官督商办企业普遍实行“官利”制度,即无论企

业盈利与否,每年必须支付给股东一定的股息,利率一般

都在 7%—10%,这样做无疑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但减少

了投资者的风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

又次,

各企业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无论企业成立、投产,还是

产量、盈利、分红等都在报纸上大事宣传,用以证明企业

经营蒸蒸日上,广泛吸引投资者。

再次,许多企业在某些

规定上采取弹性办法,如股银可以分期交付,也可以几个

人合买一股;在各地广设接收股银的工作点用以方便投资

者;甚至远赴海外在华侨中广泛招股等。

通过不懈的努力,

许多官督商办企业招到了数目可观的资金,企业得以顺利

建立并获得发展。

民用企业的性质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均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从生产

工具上看,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从产品的分配上看,它

们都是商品生产,都进入市场用于交换。

从劳动者看,工

人们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自由劳动者,他们靠出卖劳动

力赚取工资维持生活。

从经营上看,尽管还有比较深厚的

封建因素,但基本上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从资本上看,除

官办企业外,主要来源于发行股票,虽然也使用了相当数

量的官款,但是这些官款不是作为股份投资,而是借支,

一般用作企业的开办经费,一旦商款募足或经营成功,则

将官款归还。

与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相比,他们兴办的

民用企业具有更为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官督商办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首先,促成了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