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703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docx

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5有答案

阶段性测试题十五(必修三 第一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3·淮安)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D.老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中信息体现了老子的这一观点。

2.(2013·大庆实验)“《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最能体现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老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答案】C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隆礼至法、赏贤使能、重法爱民”,这体现了荀子的思想观点。

3.(2013·济宁)“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这部分人”“遗弃了儒家学说的保守传统,认同新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本人的作用”,这符合战国时代法家的观点。

4.(2013·北京朝阳)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

A.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思想。

据题干该思想家地位仅次于孔子,可知该人是亚圣——孟子,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5.(2013·德州)“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

6.(2013·江门)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

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用主父偃谋实行“推恩令”,其实质是剥夺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两者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

7.(2013·新泰)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答案】C

【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认为君主代表天来统治天下,故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仁政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制约君主的权力。

8.(2013·北京朝阳)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汉宣帝主张治国在用德教的同时应用霸王之道,即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9.(2013·开封)《周谷城学术精华录》:

“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

C.历史教学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综合材料信息,作者强调研究史学重在“求真致用”,据此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10.(2013·北京西城)“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  )

A.《论语》B.《韩非子》

C.《春秋繁露》D.《焚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君主的统治和天意直接相关,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

C项是董仲舒的著作。

11.(2013·邹城)“宋朝的儒家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

……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念……。

”在此基础上,宋代儒学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有(  )

①出现了哲理化和思辨化的成分

②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

③逐渐使佛、道精神消失

④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宋朝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排除含③的B、D两项;“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不属于新特征,排除④。

12.(2013·晋中市)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故选B项。

13.(2013·北京西城)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

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

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解析】宋明理学主张义,反对利的争夺,主张用培养圣人的标准培养人,讲究先义后利。

14.(2013·中山)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A

【解析】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故他主张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15.(2013·龙岩)据说,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这幅对联的上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并结合特定场合,为其选择一个横批(  )

A.格物致知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D.弘博王道

【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朱熹的主张,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故选A项;B、C两项是董仲舒的主张,“王道”最早属于孟子的学说。

16.(2013·贵州六校联盟)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材料(  )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

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考点:

宋明理学的评价。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材料只是从消极方面来分析宋明理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17.(2013·吉林市)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

A.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A项不是认识论思想,而应是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认识论主要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苏轼认为“理”在外在的物中,所以其认识论应是“格物致知”。

18.(2013·北京西城)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C

【解析】考点:

清代考据学思想。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有理论有实践),他还能认识“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19.(2013·唐山)“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

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此言论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孟子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守仁的“致良知”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据此可知此言论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20.(2013·陕西新课标区一模)2012年11月25日,北京晨报载文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授以政府权力,第二,约束政府权力,使权力服务于民众,而非侵害民众。

下列儒学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最能体现上述儒学特征的是(  )

A.孔子B.荀子

C.董仲舒D.朱熹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是“家天下”,政府即王权或皇权的体现。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又以“天”来约束皇权,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体现了材料所述的儒家思想体现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其它三者的思想主张不能体现对皇权即政府权力的制约。

21.(2013·汕头一模)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该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吾心自有光明月”,这体现了作者主张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结合所学可知这最有可能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

22.(2013·泰安)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处:

秦朝“焚书坑儒”

B.b处: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

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据图中信息:

d处是宋明时期,这一时期理学盛行,故D项符合题意,儒学的思想批判是在明清之际。

23.(2013·吉林实验)唐朝人郑思远在《真元妙道要略》中记载,当时有人把雄黄、硫磺、硝石、蜂蜜合炼,火焰上蹿,不但烧伤了炼丹人的手脸,还把房子烧掉了,所以炼丹家提醒人们接受教训,切莫引火自焚,而军事家却用它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

这反映了(  )

A.个人的意识影响火药的发展

B.火药的发明是个偶然事件

C.唐朝炼丹家对火药不感兴趣

D.军事家比炼丹家更有远见

【答案】A

【解析】对待同样的事故,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并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体现了个人的意识影响火药的发展,故选A项;其它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24.(2013·西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谈到“切脉”方法: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张仲景“切脉”强调(  )

A.辩证方法B.类比方法

C.实验方法D.假设方法

【答案】A

【解析】“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意思是:

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气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25.(2013·北京朝阳)

对上图这两部科学著作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②包含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③体现了注重实用的科技特征

④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本草纲目》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两部著作都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范畴,排除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计50分)

26.(12分)(2013·龙岩)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他(孔子)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2012年12月16日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

刘延东在开幕式中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矮化”孔子为“丧家之犬”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康有为、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及其政治意图。

(4分)

(3)进入现代社会,孔子价值观得到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案】

(1)原因: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分)孔子“德治”“仁”的主张不适应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2分)

(2)康有为:

肯定孔子的“仁”及改革的精神。

意图:

托古改制。

(2分)伏尔泰:

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

意图:

反专制,反神学。

(2分)

(3)重视孔子价值观有利于扩大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有利于缓和当今世界的社会矛盾,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4分)

27.(13分)(2013·泰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分)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之大者在于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

(1分)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

(1分)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2分)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分)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分)

【答案】

(1)理由:

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分)

(2)世界观:

天不变,道亦不变。

(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1分)

特点:

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1分)

区别:

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

(2分)

(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分)

表现:

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分)

(4)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3分)

28.(12分)(2013·莱芜)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孔子的“救世之策”。

(3分)

材料二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

……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

(2分)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

(3分)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大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3)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

(4分)

【答案】

(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3分)

(2)观点:

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2分)

原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八股取士,厉行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思想本身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答出3点即可得3分)

(3)观点:

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

(2分)

史实:

董仲舒的新儒学认为“君权神授”,主张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

(2分,任答一点即可。

29.(13分)(2013·邹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强调“仁、礼、孝”等个人的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

……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

……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

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分)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不同。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的目的。

(2分)他又是怎样“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的?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2分)据材料分析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2分)

(4)西汉以来,古代中国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2分)

【答案】

(1)特征: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1分)

不同:

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分,其他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分)

措施: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思想。

(2分)

(3)原则:

存天理,灭人欲。

(2分)

原因:

朱熹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2分)

(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