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558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docx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解读

论文分类号:

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神话原型解读

 

学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神话原型解读

摘要: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的第一部,一经推出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阅读狂潮,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的作者J.K.罗琳超越了时空限制,将古代神话与其创作及其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该部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作家与作品概况及神话原型的相关理论基础,为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作铺垫;第二部分从小说的意象、情节和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与古代西方神话的类比关系;第三部分则着重发掘神话原型背后的深刻涵义以及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型集体无意识希腊神话

 

目录

 

引言...........................................................

正文

一、作家、作品概况及神话原型相关理论基础.........................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作品研究现状分析...........................................

(三)神话原型相关理论础.........................................

二、小说与古代西方神话的类比关系

(一)意象背后的神话原型.........................................

(二)情节的神话原型色彩.........................................

(三)结构蕴含的神话原型.........................................

三、神话原型背后的深刻涵义

(一)英雄崇拜...................................................

(二)死亡观念...................................................

(三)爱的升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言

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欢迎。

小说的作者J.K.罗琳更被人们誉为是将世界名著中所有美学品格集于一身的优秀女作家,作品本身也达到了想象丰富、推理严密、情节紧凑、结构精巧、人物刻画深刻的艺术效果。

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作为J.K.罗琳的成名作,也因此具有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曾将西方文学分为喜剧、浪漫故事、悲剧、反讽和讽刺四大类型。

按照其分类原则,他认为浪漫故事中的主人公,其行动是出类拔萃的,但仍被看作是人类的一员。

“浪漫故事的主人公进入这样一种世界里:

日常的自然规律多少被搁置一边,对我们常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超凡的勇气和忍耐力,对浪漫英雄来说却是自然的,而那些具有魔力的武器……具有奇特力量的护身符等等,一旦浪漫故事的种种假设确定下来,它们就不会违反任何可能性的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应被归为浪漫故事,且该创作属于“浪漫性的一般的结构倾向”,因为“它显示出各种不明显的神话模式,讲述一个与人类经验关系更加密切的世界”。

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化内涵,以及隐藏在神话原型背后的深刻涵义。

 

一、作者、作品概况及神话原型相关理论基础

(一)作者、作品概况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J.K.罗琳于1965年出生在苏格兰小镇耶特。

1990年6月的一天,24岁的罗琳在前往伦敦的火车上看到了一个在窗外一直对她微笑的瘦弱、戴着眼睛的黑发小巫师,便开始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想法。

“自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首次发行以来,《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占据英、美等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名,短短几年,已经成为除《圣经》以外,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共分为17章,以主人公哈利·波特不断寻找一块神秘的魔法石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主人公一步一步成长并不断克服困难,最后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打败了伏地魔并且保护了魔法石的故事。

(二)作品研究现状分析

现关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学位论文和期刊中,共115篇,大致分为以下七类:

神话原型分析21篇、思想内容及主题分析22篇、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解读39篇、人物形象分析12篇、美学研究10篇、汉译分析5篇和其他6篇。

涉及该系列小说的文学史有一部,即2011年经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常耀信主编的《英国文学通史》(第3卷),书中主要介绍了罗琳的生平以及每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

有关作品神话原型分析的文章中,较为典型的有高原媛《<哈利·波特>的文化原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和周丹《现代魔幻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从神话原型角度解析<哈利·波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前者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运用荣格、弗莱等人的批评理论,从更广阔的文化原型视角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双重世界、原型人物和英雄原型以及女性形象等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而指出了该系列小说对于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重要意义。

后者则是用弗莱的原型理论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文学作品的构思艺术、原型人物及其主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分析,并从中发掘了作品超越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同时指出该系列小说是对传统魔幻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但对于大部分有关神话原型研究类的文章而言,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普遍将重点放在寻找作品中的意象与希腊神话的相似之处上,或者说将重点放在寻找小说与古代西方文化的渊源上。

如王峥《希腊神话的荣光——<哈利·波特>原型初探》(大学英语2008年3月第5卷第1期)、聂晶《<哈利·波特>的两希文学传统影响——哈利·波特原型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朱丽蓉《<哈利·波特>与古希腊罗马神话》(群文天地2011年第20期)、常识《<哈利·波特>与西方传统文化》(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7期)、周淑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型初探》(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聂鑫《<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塑造之美》(中国职工教育2012年第14期)、符晓《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希腊神话的渊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这一类文章基本上都指出了小说中各类意象具体的神话原型,如哈利的英雄原型、邓布利多的智叟原型和伏地魔的阴影原型等等,但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均没有涉及到神话原型的核心概念——集体无意识。

而涉及到集体无意识一类的文章中,程莹《从神话原型角度再读<哈利波特>》(海外英语2011年第11期)认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触及了读者的集体无意识,但也仅仅停留于此,后面作者转而又开始分析具体的神话原型,没有再对集体无意识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吴琼、徐小婵《探寻不死的神话:

以原型批评分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8期)、涂赟、黄健人《论<哈利·波特>中伏地魔与哈利的阴影原型的个体化》(文教资料2007年第27期)和李姣《论<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原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35卷第2期)等文章,也仅仅只是提到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而没有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类文章均未能明确指出作品具体体现了什么样的集体无意识并且说明这种集体无意识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很少能够更深入地发掘小说真正的时代内涵,这样一来也给本文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关于该系列小说的主题,现有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成长、死亡和英雄主义三个方面,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张顺美《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多元成长主题》(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文章共分为三部分,作者首先从J.K.罗琳的生平经历出发,探讨了作家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以表格形式展示了多元成长主题在当时已经出版的前六部小说中的分布,后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成长小说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以及对经典作品的继承与创新之处;第三部分作者回到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上来,强调了作品对人的启发和映射作用。

刘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死亡主题探索》(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第9期),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亦是分析原著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深刻涵义,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哈利的父母勇敢面对死亡与伏地魔畏惧死亡之间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死亡的深刻内涵,即“无谓死亡,死亦重生;畏惧死亡,身存如死”。

第三部分作者说明了死亡主题的重要意义,即通过作品告诉人们要正视死亡,具有丰富的哲理意味。

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赵阳《以魔幻现实主义解读童话<哈利波特>》(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作者从魔幻主义与童话两个角度,通过分析人物原型、叙事策略以及针砭现实,发掘了该系列小说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此外,黄运亭、梁红艳《论魔幻小说中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以<哈利·波特>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6期)从时空结构与叙述方式两个角度说明了《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双重世界”(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隐喻和象征相结合的叙事艺术风格;叙述方式上,作者从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与规则两个视角解构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该系列作品对于人的心灵慰藉、重建精神家园的意义。

在人物形象一类的文章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关注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形象和女性形象的两类文章。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陈璐《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女性形象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2月第24卷第2期),作者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依次是:

哈利的母亲是如圣母般的女性形象;赫敏则颠覆了传统女巫师的形象而表现为独立性强、极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最后作者分析了作品中出现的其他女性形象,如麦格教授象征着母系社会中的氏族管理者,佩妮姨妈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母亲的真实写照,韦斯莱夫人的身上也体现出圣母的光辉。

文章通过以上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小说的作者J.K.罗琳并没有将作品中的女性神化,这些形象体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的光辉。

美学一类的研究中,黄运亭、梁红艳《论魔幻小说中意象的美学意蕴——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视角》(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10卷第2期)较具代表性,该篇文章以小说中的魔幻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其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审美中介,因此对这些魔幻意象的美学创造和美学特质进行解读,并将美学特质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其二是诗性。

最终得出结论:

正是这样一系列魔幻意象的诗化叙事功能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邃的美学意境。

汉译研究类的文章中较为典型的是周林《魔法师的力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论文,2006),该篇文章摆脱了以往单一的仅从翻译的角度研究小说的思维模式,而是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将中国大陆与台湾两种版本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的整个译介过程,并讨论了影响译介过程的三个主要因素即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他类的文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霍晨静《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哈利·波特>》(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其角度非常新颖,首先批判了小说中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过度欲望,其次讨论了小说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认为生态主义必然会代替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不平等,最后讨论了小说中对精神生态的关注,从而得出“小说所蕴含的这些思想与生态主义的精神相符合,能够帮助人类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中,人们热衷于对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神话原型的分析,而神话原型类的文章中又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发掘集体无意识的现实意义,亦即很多研究没有将相关的理论、作品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结合,而是仅局限在某一个视角内进行阐释,因此今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神话原型相关理论基础

在了解原型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另一个与原型密切相关的概念——无意识。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将无意识定义为遗忘和压抑内容的集合的场所,并且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无意识才具有一定的功能意义。

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弗洛伊德虽看到无意识的概念“具有古老和神话色彩的思想形式”,但仅将其局限于完全个人的特性。

因此,荣格认为应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他将含有个人特性的表层的无意识称为“个人无意识”,但个人无意识还要依赖于更深的一层,这一层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也不是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存在的,普遍一致的,他将这一层命名为“集体无意识”。

这种集体的内容与行为方式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似的,因而成为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且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即是所谓的“原型”。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则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用弗莱的话说,原型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原型是“产生于人类早期社会的神话、巫术和宗教之中,包含着人类长期的心理经验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在后来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不断得到复现的主题和形象”,又被称为“母题”。

弗莱指出,“最基本的文学典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同时他还强调,原型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原型的情境出现时,人们常会突然体验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释放感,就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操控。

在这时,人们就不再是个人,而是成为了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都在人们心中回想。

三、小说与古代西方神话的类比关系

(一)意象背后的神话原型

弗莱将西方文学中的原型根据其意义分为三类:

神启意象、魔怪意象和类比意象。

前两者属于原始的、非移用的神话,而类比意象是界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群,如“天真的类比”意象展现的就是神启世界在人类世界的对应物,主要适用于传奇等带有浪漫色彩的作品。

上面已经说过,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属于浪漫故事,因而在小说中出现的诸多意象,毫无疑问,均属于类比意象。

首先来看小说中的人物。

我们认为,坚强勇敢的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原型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足智多谋且慈祥博爱的邓布利多教授的原型是众神之神宙斯;而残忍、血腥、贪婪的伏地魔的原型则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和《圣经》中的魔鬼撒旦。

现就作品中的这三个典型人物具体分析:

哈利·波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具有多重原型的。

一方面,若从希腊神话的角度看,哈利的原型是英雄阿喀琉斯。

我们知道,在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与凡人英雄珀琉斯的儿子,是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被誉为“希腊第一勇士”。

特洛伊战争更是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个英雄的性格特征,即珍视友情、不甘平庸、勇敢无畏、极力捍卫个人的荣誉与尊严。

而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我们经常能在哈利的身上看到这位英雄的影子,如在上第一堂飞行课时,哈利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骑上飞天扫帚将好朋友纳威的记忆球从马尔福手里抢了回来,体现了他爱护朋友、重视友情的特点。

又如哈利在当选了学院最年轻的魁地奇球赛找球手后便开始了每天的刻苦训练并且在赛场上突出重围取得了傲人成绩,为自己也为学院夺得了荣誉。

再如当最后哈利在厄里斯魔镜前与奇洛和伏地魔对峙时,他完全没有显现出胆怯,反而是“跳了起来,一把抓住奇洛的手臂,死也不肯撒手”。

正是这种勇气和智慧让他打败了奇洛,也保护了魔法石。

因此我们说,哈利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英雄的意味,其原型是阿喀琉斯。

另一方面,若从《圣经》的角度来说,哈利的原型是其中的救世主耶稣。

据《圣经》记载,耶稣曾经行过许多神迹,如将婚宴上的水变为好酒、在异地治愈病危的大臣的儿子、在海面上平息风浪、使盲人重见光明等等。

而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曾亲切地和动物园里的巴西蟒蛇“对话”并在无意间“帮助”它逃走、当马尔福羞辱他的好朋友罗恩并希望与他做朋友时冷静地进行回击、为了保护赫敏勇敢地与巨怪决斗、主动承担起寻找和保护魔法石的责任、冒着触犯校规的危险帮助一只名叫诺伯的挪威脊背龙逃脱等等,无一不体现出鲜明的“小救世主”的特质。

邓布利多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校长、最高领导者。

作品中所描写的邓布利多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又慈祥的老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所有人都尊敬他。

我们认为,邓布利多的形象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宙斯。

宙斯是天神之父,也是万物的最高统治者。

如果用弗莱的理论来阐释,邓布利多这一形象属于“天真的类比”,即神性或精神人物往往慈爱、多谋,并且是拥有魔力的老人。

此外,邓布利多与宙斯这二者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如出一辙,比如在小说中,罗恩的哥哥珀西曾评价邓布利多说:

“他是一位天才!

世界上最优秀的巫师!

不过你说的也对,他是有点疯疯癫癫”。

该句所描写的邓布利多形象与“精明审慎而又博大深沉,是无所不知的,但是他的决断甚至不能为其他神祗所理解”的宙斯的性格也极为相似。

伏地魔作为典型的反面角色,也具有多重原型。

小说中描写的伏地魔,一直想成为魔法世界的统治者。

海格曾对哈利说:

“那段日子可真是黑暗啊……他接管了我们这个世界。

当然有些人反对他,他就把他们都杀掉了,太可怕了”。

伏地魔的凶残甚至让人们都不敢直呼他的名字,而只能成称呼他为“神秘人”。

小说还告诉我们,伏地魔已经觊觎一块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魔法石许久。

从中不难看出,残忍、血腥、贪婪在伏地魔的身上暴露无遗。

一方面,若从希腊神话的角度来看,这一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极为相似:

“在奥林匹亚诸神中,战神阿瑞斯是最招人憎恨的,他被形容为‘嗜血成性的杀人魔王以及有防卫的城堡的征服者’”。

令人极度恐惧和厌恶。

另一方面,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其中的撒旦因憎恶人类而逐渐堕落为魔鬼,且被人们看为是与上帝的力量相抵抗的邪恶与黑暗之源。

撒旦曾为了能统治天堂而到处作乱,在发现自己不敌上帝耶稣后转而开始用金钱、权力、美食等加以诱惑,最后以暴风雨相威胁但都无济于事。

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伏地魔曾为了聚集黑暗力量而选择以权力诱惑人们,并且鼓吹“世界上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有权力,还有那些无法获取权势的无能之辈”。

当有人不愿追随他时,他便残忍地将其杀害。

但在杀害了哈利的父母后,伏地魔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小哈利杀死,反而因施在哈利身上的咒语反弹到自己身上受了重伤并因此仓皇逃窜。

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伏地魔的形象与《圣经》中的魔鬼撒旦的形象极为相似。

除上述三个典型人物外,麦格教授从其名字的翻译来看与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密涅瓦重名,其本身也表现出与女神同样的严谨和睿智;小说的女主人公赫敏睿智、自信、机敏,能冷静解决各种难题,是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再现;勇敢、重视友情且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罗恩与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最好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极为相似;双面人奇洛,其原型是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雅努斯;体型巨大但却最受信任的猎场看守人海格的原型则是希腊神话中负责保卫军营边界的巨人埃杰克斯。

其次是小说中出现的动物。

无论是负责送信的猫头鹰,还是负责看守古灵阁的龙,再到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路威,最后到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在禁林中的马人费伦泽和独角兽,我们都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其原型。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巨龙拉冬负责看守大地女神盖亚准备送给宙斯与赫拉的结婚礼物金苹果;刻耳柏洛斯作为冥界看门犬,不仅拥有三个头,且经常嘴里滴着毒涎,外型极为凶恶;马人咔戎以和善与智慧著称,并且还是酒神赫拉克勒斯的老师;独角兽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坐骑,它的角具有治愈功能,能够过滤尘埃和毒物,防止中毒或者其他疾病的侵扰,神圣、纯洁且不可侵犯。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意象是值得推敲的。

如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在整部小说中的地位就如同奥林匹斯山在希腊神话中的地位;格兰芬多学院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种半狮半鹰的生物格兰芬,即“狮鹫”,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

因此格兰芬多学院的旗帜上是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主人公哈利·波特头上的闪电形伤疤则是宙斯力量的象征;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魔法石相当于充满诱惑的金苹果等等。

(二)情节的神话原型色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许多情节的设置上也与古希腊神话如出一辙。

《荷马史诗》的下部《奥德修斯》主要描写的是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从异乡归家的故事,而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节如果从宏观上来看,是主人公哈利从现实的“麻瓜”世界归往魔法世界的故事。

对哈利来说,徳思礼家不是他真正的家,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是他心灵的归宿。

在史诗《奥德修斯》的情节中,归乡途中的奥德修斯曾经历重重磨难,但也经常会得到神祗的指点和帮助。

哈利亦是如此,如在被厄里斯魔镜吸引到差点迷失自我的时候,是邓布利多一语点醒了他;在面对一堆需要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瓶子跟前,是聪明的赫敏帮助了他。

又如,奥德修斯与哈利的身上都有能够表明自己身份的“印迹”:

奥德修斯在“拜访祖父奥托吕科斯时,在一次追猎野猪中曾受了伤。

后来这块伤疤帮助他的老奶妈欧律克勒亚认出了他”。

而哈利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被伏地魔留下的闪电形的伤疤,这道伤疤从此就成为了哈利身份的象征,人们只要看到这道伤疤就会立刻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在伏地魔的魔爪下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

再如,哈利的父母詹姆·波特与莉莉·波特在伏地魔的魔爪下依然宁死不屈保护哈利,这一情节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强大的爱的力量,我们认为,该情节是以特洛伊战争中的王子赫克托尔与其妻子安德洛玛刻保护孩子的情节为原型,他们都表现为死亡临近但毫不退缩,依然拼死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从而使得这种亲子之爱得到永恒的升华。

除上述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细节,如哈利在发现厄里斯魔镜中出现了自己已故的双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子以后,三番五次地来到镜子跟前沉迷于其中,险些迷失了自己。

这一情节与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的故事情节极为相像。

那喀索斯是河神刻菲索斯和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湖水的水面上映出的自己的样貌,并因此被自己俊美的样貌深深吸引,此后一直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

与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J.K.罗琳并没有像希腊神话一样让主人公哈利·波特沉迷到不可自拔,因为哈利肩负重任,作者也因此进行了改写。

(三)结构蕴含的神话原型

纵观整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个极为明显的线性结构能被我们很容易地提炼出来。

主人公哈利在11岁之前一直寄宿在姨妈和姨父徳思礼夫妇家中,但与徳思礼家的亲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