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531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docx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

 第一讲 思其始而图其终——文章的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是写作文前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问题。

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而考试作文则要求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要快,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

 

    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

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

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

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

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

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文题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

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

如: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另外,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

比如《元旦纪事》。

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

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

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

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

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

例如《老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

《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

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

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

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审题的难点是材料作文。

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时必须把握下面几个步骤:

 

   

(1)粗读题目,审清要求。

 

    文题要求是题目中的指令性文字,是构思写作之前必须认真审读的基本内容。

比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当幼鹰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

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

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这道试题共提出了三项要求,每一项要求考生都必须遵守,不可违反,否则,难以考出好成绩。

 

   

(2)细读材料,找动情点。

 

    任何一则材料,可供写作的角度都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人的生活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发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必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情点,好的题目也会时刻提醒考生这样做。

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材料给与考生的提醒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情点,构思作文就不会很难了(参见例文)。

 

   (3)研读材料,定写作点。

 

    题目中的材料,有的含义明确清晰,一读便知。

更多的材料则需要细细揣摩、体味、提炼,才能明确其含义,因为它们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意义,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意义,还有的把多则材料放在一起,需要考生综合归纳,分析其含义。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自己最为熟悉,平常积累材料最多的一点,作为我们的写作点,这样我们差不多可以开始构思全文了。

 

    [审题练习:

   (中考题)题目:

亲爱的同学,看到下面的这两组词语,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你从中选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你的感慨,或发表你的观点。

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如果写诗,不少于20行。

 

    春节 端午节 饺子 元宵 京剧 风筝 龙舟 春联 牛郎织女 圣诞节       情人节 麦当劳 巧克力 奥斯卡 摇滚 迪斯科 牛仔 亚当夏娃 

    要求:

话题必须与文化有关。

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风筝随想”“话说迪斯科”等这样的文章。

 

    

[佳作欣赏] :

       

 对鹰妈妈的访谈录 

    据某地爱鸟协会报道: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得时候,鹰妈妈竟然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

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

 

    一位记者看到这一报道后,觉得很有趣。

第二天,记者慕名采访了一位鹰妈妈。

 

    记者:

鹰妈妈你好!

我看到有关你的一则报道,说你教子女学飞时,不亲自指点,不做示范动作,而是把它们赶下山崖…… 

   鹰妈妈:

这你就不懂了,我怎么会不指点它们呢?

幼鹰稍大后,一个个张着嘴,瞪着大眼,看我飞来飞去给它们找食物,这不是示范动作吗?

当它们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应该自己去练了,光讲理论没用。

 

    记者:

(似有所悟)哦!

这同游泳一样,不下水,一辈子也学不会,应该让他们锻炼,实践出真知嘛!

 

    鹰妈妈:

对呀,不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比起小麻雀啦、杜鹃啦、喜鹊啦等等小鸟的实践活动更具挑战性、冒险性。

 

    记者:

那你就不怕它们万一坠入谷底,永远飞不起来了吗?

 

    鹰妈妈:

(噙着泪水)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的儿女,我能不心疼吗?

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哪能炼得出铮铮铁骨,啥时才能翱翔于蓝天呢?

将来怎么能传宗接代呢?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啊!

 

    记者:

都说逆境造就人才,看来这“险”境也可造就人才,并且是造就非凡的人才!

 

    鹰妈妈:

是啊,相信我的心血不会白费,我的“狠心”,孩子们长大后,会理解的。

 

    记者:

我还有一事不清楚,万一幼鹰一时无法掌握飞翔的本领,坠入谷底,摔个粉身碎骨,那你不会伤心吗?

 

    鹰妈妈:

(笑着说)其实告诉你也无妨,我早就在谷底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即使掉下去也不会受伤的。

然后,我会把它们带上来,让它们继续练,直到学会为止。

 

    记者:

我这下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什么心都得操啊!

,鹰妈妈,我的采访目的已经达到了,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鹰妈妈:

再见!

 

    采访后语:

鹰类为了生存,延续生命,竟然让幼鹰在险境中学会飞翔的本领。

人类亦应如此。

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不要退缩,不要放弃,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只要不气馁、不畏惧,总可以化险为夷,学会生存的本领,成为生存的强者。

 

    时代车轮早已进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身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生存。

学会生存很难,因为要成为优秀的人,学会生存其实也很容易,因为只要适应这个社会就行了。

 

 

             在篱笆外奔跑       

华北石油采一中学初二

(1)班  张祎旸 

 

    小格,你也和我一样铭记着那个夏天吧?

 

    在那段废弃的弄堂里,常有乌鸦呼啦啦地飞过,深灰色的影子掉落下来,落在柔软的青苔上,发出清晰而巨大的声音。

那声音在深深浅浅的时光中飞行,寻觅,永不停歇。

  

                                一 

    小格是一个画家,我永远深信着这点。

他那干燥的手掌上总残留着色彩明媚的味道,那些缤纷的颜色渗入他纵横的张文,让他的手成了一幅独立的画。

 

那段废弃的弄堂是小格最宝贵的的财富。

里面有着凌乱的画夹和成叠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颜色随着小格的手跳跃,奔跑,飞翔,落下。

橘色的灯斜斜地照着     小格苍白的手指,感觉像一幅寓意深刻的画。

 

    “你要离魏小格远一点。

”妈妈坐在橘色的灯下对我说,“你要像我一样当个医生,别像魏小格一样……”我望着妈妈苍白的嘴唇在橘色的灯下一张一合,莫名的厌恶一点点聚集起来。

“明白吗?

”妈妈忽然提高了声音。

声音尖锐地刺破了橘色的灯光,望着满地斑驳的碎片,我机械地笑了笑,“明白了,我会当个医生。

” 

   “ 明白就好,学习去吧。

”我眼上房门,从床下拖出一叠叠儿时的画,眼泪悄无声息地滴落,激起细碎的尘埃。

泛黄的纸上堆积着陈久的颜色,一张又一张,像一个又一个离我而去的古老而陌生的童话,在早已远去的岁月里带着嘲讽的微笑冷冷地望着我。

 

                                 二 

    坐在弄堂潮湿的地上,魏小格自信满满地告诉我,“苏朵,我要当一个画家。

” 

望着小格闪闪发亮的眸子,我用力点点头。

 

    我是那样的羡慕小格,也是那样的同情小格。

我知道,那些无意被小格带回家的画,会被小格的妈妈用力撕掉——小格的妈妈,那个烫着棕色头发的女人,留着泪,咬着牙,让那些无辜的画变成无数浸染着明媚颜色的碎片,再用力把这些碎片扔在小格头上,让它们纷纷扬扬地落下。

那场景孤独而无奈地映入小格的瞳孔,成了我们心中共同的伤痛。

 

    可小格没有把他的颜色封印在时间中,他让他的颜色随他的梦一起在时间的河上生长繁衍——尽管他的妈妈也是那样期望他成为一名医生。

 

    小格在他凌乱的画夹中画着画。

他苍白的手指在同样苍白的纸上游移,像深海中一条独立的鱼。

 

    我站在小格的旁边,翻着他的画,色彩浓郁地抱在一起,像凝固的时光。

 

    “画好了。

”小格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仿佛是从某个极为遥远的岁月缓慢地抵达现在。

画面是那样凌乱,让人不知所措,像一块破碎的壮锦。

我仿佛见到那些在小格笔下游走的颜色在尖锐地破碎,明于玻璃,终碎成一地眼泪。

 

    “小格,你画的是什么呢?

” 

    “小格,你画的是什么呢?

”几个月后也有一个女孩这样问小格,她有着细长而迷蒙的眼睛。

倚在小格瘦削的肩上,带着浅浅的微笑。

 

    她是蒙子。

她的到来使小格冰一般冷冷的眸子略略闪出些细碎的温度。

 

    小格在作业本的末页为蒙子画了像。

镶上蒙子细长而迷蒙的眼睛,像一口充盈着无穷诱惑的井,令人沉醉地闪着。

 

    谁也没有想到小格的爸爸发现了这幅画。

在小格家宽敞的客厅里,小格妈妈尖锐的哭叫有力地击打着满屋坚硬的沉默。

小格爸爸与小格之间,两个男人的目光对视着。

爸爸眼中含着愤怒,他的眼神是单一的愤怒就在其中疯狂的演绎;小格望着爸爸,他的眼神是那样复杂,一半倔强一半恐惧,外加一份无助和一份忧伤。

 

    “说吧,魏小格,你画的是谁?

” 

    爸爸拼命地压抑着他的愤怒,而他所讲的内容忽然让魏小格有了一种滑稽的感觉,他笑出声来。

 

    魏小格的笑声在那一刻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刺耳。

这笑声扯破了爸爸的压抑和妈妈的哭叫,他们几乎同时站了起来,在魏小格稚嫩的脸盘两侧各自搧了一个大巴掌。

 

    魏小格愣了一下,他在那一刻感到了什么。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独立的,没有想到,牵着他的两根线,一直没有断裂。

 

    魏小格转身跑了出来,他的动作是那样迅速。

他把门狠狠摔上,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

 

                                  三 

    妈妈忽然说,“魏小格是个独立的孩子,只是独立的方式过火了。

” 

我愣愣,既而点点头。

 

                                  四 

    魏小格告诉我,他要走了。

 

    这时,夏天快要结束,空中飘着雨,打在对面的房檐上,檐上有黑的瓦翎,细致得像描出来的。

雨又从檐上摔下,摔成更小的碎片,无声地隐入空气中。

 

    魏小格背着画板带着那种我无比熟悉的颜料味道走上火车。

他的笑很从容也很坚定,洗去以前的冷漠,他仿佛真的独立了。

 

    火车开出去,小格的爸妈匆匆赶来,他们只看见了小格在白雾中挥动的手臂,带着一种坚定的独立感。

我猛地想起我们曾经走过的岁月和那条弄堂里雨润烟浓的长街。

 

    向远处望去,我仿佛见到天与地的交点上,一个人在缓缓行走。

在那笔直的银亮中,仿佛一个独立的剪影。

 

                                  五 

   长大后,随妈妈的愿,我成了医生。

一天,我在报纸的角上,无意间看到一篇极短的文章:

画坛新人魏小格画展于今日无都举行。

 

   一刹那,过去无数的人与事重新在我脑海中蔓延:

小格、蒙子,还有那些画面从已逝的时光中站起来,抖抖灰尘,又重新浓艳起来。

 

   “小格,他真的独立了!

可我呢?

 ”

   望着逐渐远去的岁月,却不知用何种表情面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笑笑,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蓝天。

第二讲 于细微处见精神——文章的立意 

  

 

   同学们平时写作时,老师常常会说某某人离题了,这“离题了”除了少数人写的根本不是题目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没处理好,如写《假如我是老师》,写自己想做一个贪财、不负责任、毫无公平之心的老师。

这样的文章肯定会被打入冷宫。

也有一些文章,整体看来写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偏偏得不了高分。

大家想到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有关此方面的关键问题——立意。

 

    “文以意为主”。

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

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没有在立意上下功夫的。

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

故“意在笔先”,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确定好。

 

    [立意的要求: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

不正确的“意”,是歪理。

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

同时,还要“立”得新颖。

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

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

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

因此,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

  

    〔一〕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

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

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1、立意正确,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复杂纷繁的,只有正确的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

 

    2、立意正确,需要一定的提炼能力。

它需要在写文章时学生自己提炼主题,若没有提炼能力,文章便无法展开;或者提炼的观点有失偏颇,整篇文章的立意就会出现偏差。

 

    3、立意正确,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这种驾驭能力往往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二)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

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

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

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

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  

    ( 三 ) 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

“抓住一点,深深开掘。

”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

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

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

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

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志显”,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

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

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加重的小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小船,承载着一家人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

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3、立意深刻,要学会整合。

整合就是将许多零散的、平面的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嫁接,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内容中显示出深广的内含。

下面三个同学写《故乡的元宵节》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甲:

故乡的元宵节热闹非凡:

狮子、龙灯、彩莲船、鞭炮,叫人目不暇接。

 

    乙:

故乡的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

就是用柞树或杉树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的噼噼啪啪响。

然后全家老少一起念念有词,祈祷全家平安,最后是放鞭炮,人人高喊:

S——S,说是把毛狗给赶跑了。

 

    丙:

故乡的元宵节别具一格,那古老的风俗“赶毛狗”。

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

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

而后,电灯亮起来,元宵节的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地溜走了。

最后只剩下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中时断时续…… 

    生甲赞颂元宵节的热闹,立意正确,但平面化;生乙写了一种民俗,也是可以的,但似乎也不精彩;生丙将二人的内容进行整合,立意一下子深刻了许多:

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老习俗的防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啊!

 

   ( 四 ) 立意要新颖  

    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

如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

在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写作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

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或袭用别人的东西,或脱离当前的实际,不敢正视现实,回答新的问题,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

你看,一写蜡烛,老师就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

而立意真正要作到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

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

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要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3、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

变角就是变化一种切入的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就为之一新。

比如,有一学生写家乡的变化,它以“稻草家庭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汽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的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汽的自我辩护。

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其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立意练习:

]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

“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全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佳作欣赏] 

                        像乔丹一样飞翔 

    入学时填表,个人爱好一栏里填了:

喝酒。

接收老师的眼翻了个半白:

开什么玩笑,好好写。

于是老老实实写道:

篮球。

没想到接收老师的眼翻了全白:

你来这里,是来开玩笑的吗?

 

    “我没有开玩笑呀,我喜欢篮球,我真的喜欢篮球,不信你问乔丹———如果你能见到乔丹的话。

” 

    如果你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到我的梦里,就会看到乔丹,一个黑色的男人,一个伟大的飞翔者。

我喜欢乔丹,所以才喜欢了篮球;我喜欢篮球,所以才更喜欢了乔丹。

乔丹说:

人要有梦想。

乔丹没有说:

矮个子不能打篮球。

 

    你见过我打篮球吗?

我是篮球场上的另类,只要我一来,连最不会打球的人也有了信心---终于来了一个不如他的;而那些高手,便有机会表演突破了。

我知道篮筐对于我来说很遥远,一到篮下,便有几双手组成大伞,掩得个暗无天日。

外围远投吧,那球因需要长途跋涉所以很难投进。

所以,只要我拿球,对方便放心,不干扰,只让我投,只把这一投当做发球。

哎,在球场上,我直感觉大家手里拍的,不是球,而是我的自尊。

 

    但我的自尊,又和那个球极其的相像,重拍之下,是更高的反弹。

 

    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比赛,当话筒里传出我的名字时,我迈着缓慢的步子,如球星般走到了大人国里,我听见了掌声和笑声,我便笑着向大家致意---向为我鼓掌的,也向嘲笑我的。

我忘了那场球我得了几分,只知道我一直在跑,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往往跑去时,已经换了球权,我总是碰不到球。

那场球对于别人来说是球赛,对于我呢,是一次往返跑的练习。

队友论功时,把我说成了游击队员,说我的作用不在于拿球,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