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343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docx

医学基础答案武汉理工大学

第一章绪论

1.组织: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器官: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系统: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内环境: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2.标准的解剖学基本姿势:

人体方位的确定是基于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相互间的联系:

生理调节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形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这三种调节方式各具特点,一般来说神经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对于调节机体的一些快速反应,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生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核体液调节的补充。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很多情况三者相互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4.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机体的某项生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最后完成为止。

负反馈的生理意义;负反馈是机体内最为普遍的一种反馈形式,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负反馈调节中具有一个调定点,相当于各项生理指标所需维持的一个适当水平。

一些干扰因素可能使受控部分功能状态发的变化,使输出量值偏定调定点,这时,控制部分将根据反馈信息与调定点之间的差异,调整修正原来发出的信号,从而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回到正常水平,不至于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第2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2.液态镶嵌模型的特点:

(1)不对称性:

构成膜的各种成分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对称。

(2)流动性:

脂质双层中的脂质分子具有侧向扩散,旋转,摆动和翻转等流动形式。

3.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因其是在基因的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对于多细胞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有助于除去机体有害的和衰老的细胞以及不需要的结构,控制器官的细胞数量以及细胞的自我保护等,免疫系统的细胞凋亡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成熟和激活诱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损伤的修复,血细胞的生成,肿瘤的发生,病毒致病等过程也与细胞凋亡有关。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细胞多而密,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者腔面的一侧称游离面,通过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的一侧称为基底面。

上皮细胞的各个面常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游离面有微绒毛,纤毛,在基底面有质膜内褶。

上皮组织内无血管,代谢依赖与深层的结缔组织,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各种刺激。

上皮组织主要被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被覆上皮主要具有保护功能,腺上皮主要具有分泌功能。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引起的。

2.何谓兴奋-收缩耦连,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包含哪些主要环节?

在肌细胞兴奋与其后的机械收缩之间必然有一个中间过程将两者练习起来,这就是兴奋-收缩耦连。

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延肌膜传导到T管膜

(2)当动作电位传至T管膜,导致其上L形钙通道的分子构象改变。

(3)胞质内钙浓度升高进一步激发骨骼肌细胞的机械性收缩活动。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

生理学上,通常把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成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骨的结构: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且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2.人体骨的数量,最长的骨头:

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

3.椎间盘的概念及构成: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髓核组成。

4.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膝关节

5.胸廓的组成及功能:

胸廓由12个胸椎骨,12对肋骨,1块胸骨和他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胸廓除了有保护和支撑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功能。

6.老人为什么比儿童易发生骨折?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韧度,而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人体的骨就是这样由若干比例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组成,所以人骨既有韧度又有硬度,只是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龄,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也不同,以儿童及少年的骨为例,有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而老年人的骨,无机物的含量比有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硬度比较高,所以容易折断。

7.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

a.脑颅发达,面颅渐退化;b.上、下肢有了分工,上肢骨骼形体轻巧,关节松弛,运动灵活。

下肢粗壮坚实。

c.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近似圆锥形。

d.足弓的出现e.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血液:

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型:

通常指的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输血的原则。

首先必须检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即要求同血型输血。

在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既能检验血型是否正确,还能发现他们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血型抗原或者血型抗体的不相容,避免因亚血型不合而引发的输血问题。

2.血浆的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以及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的晶体枕头呀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方法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如果交叉配血实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具有凝集反应,则只能在应急的情况下进行少量的,缓慢的输血,并且注意密切观察,如果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体循环:

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过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也称为大循环。

肺循环:

自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也称为小循环。

微循环:

是指微静脉和微动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叫做有效滤过压。

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二、问答题

1.窦房结和房室结各位于什么部位

窦房结是心率性活动的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口附近右心房壁的心外膜下。

房室结位于室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下。

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3.简述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的部位和功能

化学感受器: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分布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其主要效应是呼吸加深加快。

压力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压力感受性反应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动脉血压不至于过分波动,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5期,即0期、1期、2期、3期和4期。

各期特征:

0期为去极化过程,膜内电位由-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

主要是Na+内流所致.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快速降至0mV左右,主要是K+外流所致.2期为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极为缓慢,基本停滞在0mV左右,形成平台状.此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2+缓慢内流与少量K+外流所致.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快速下降到原来的-90mV,由K+外流所致.4期为静息期,膜电位维持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泵活动增强,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泵出,外流的K+摄回.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主要是有心肌构成,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面裹以心包。

(1)右房室口处有三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三尖瓣,每片瓣膜通过腱索和乳头肌相连。

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可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从而保证了心室的射血功能

(2)右心室左上方有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3)左心室房口处有二尖瓣,通过腱索连与乳头肌

(4)左心室内有主动脉口,口周围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向左心室逆流。

6.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P波波形小而圆钝。

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

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的时间。

T波:

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T波历时0.05~0.25s。

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

是T波后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

U波的意义与成因均不十分清楚。

PR间期:

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七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方式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PR段:

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段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ST段:

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个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位于基线水平。

三、论述题

根据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解释心脏为什么能够有节律的收缩?

心脏能够有节律性地收缩时心肌细胞的功能,心肌细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普通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它们构成心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

心脏的正常节律是由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产生的。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它先激动心房肌,引起两心房的兴奋和收缩,同时兴奋通过心房肌组成“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结,再经过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传到左右心室,激动心室肌,引起两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第7章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肺活量:

尽力呼吸后,从肺内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血氧饱和度: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的氧饱和度,也称为血二、问答题

1.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什么?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2.喉腔最狭窄部位在哪?

喉腔最狭窄部位在两侧声襞之间

3.气管位于什么部位?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高度借韧带连于喉,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4.左、右主支气管各有什么特点?

经气管堕人入异物多进入哪个支气管?

经气管堕人入异物多进入哪个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短粗而陡直,进入右侧

5.呼吸系统结构和上下呼吸道的区分。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6.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是因为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从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胸廓则因为肺的牵拉容积小于其自然容积,因而,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始终受到肺和胸廓两个弹性体所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回缩力的作用,肺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内,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外,其结果使胸膜腔内的压力成为负压。

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顺利进行。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

7.体内缺O2,CO2增多、pH下降时对呼吸的影响?

为什么?

CO2的影响

(1)CO2对呼吸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系统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2)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吸入CO2的浓度增加,动脉血的P(CO2)也随着增加,呼吸深度增加,肺通气量也增加。

(3)co2的兴奋呼吸作用,血中co2变化的变化既可以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又可以增高脊液中H+浓度作用于中枢感受器。

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通过刺激外周神经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快加深,增加肺通气。

(4)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快加深,其中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主要途径

(2)H+的影响:

动脉血H的浓度增加,呼吸加快加深,肺通气量增加;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血液中的H的升高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血液中的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比较缓慢,枢感受器的有效直接刺激是脑脊液中的是H的变化,而不是O2,CO2的变化。

(3)低02的影响,动脉血的p02降低也可以使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加。

低0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一直。

通常在轻中度缺氧的情况下,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超过低0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强,通气量增加,但是严重低02,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不足以抵消低0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时,将导致呼吸抑制。

低02对呼吸的调节。

0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p(0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中枢则是抑制作用。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胃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此外,消化系统还能分泌多种胃肠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2.食管三个狭窄位于什么部位?

第一个位于食管的起始处第二个位于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前方出第三个位于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3.试比较胃液、胰液、胆汁分泌调节有哪些异同点?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

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

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

盐酸进入小肠后:

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

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

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

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

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

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

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其最适pH为7.5~8.5。

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

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

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

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

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

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

(3)胆汁的成分很复杂,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胆汁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1)促进脂肪的消化: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3~10μm的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

2)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肠腔中的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其浓度达到2mmol/L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如小肠内缺乏胆盐,摄入的脂类物质约有40%不能被吸收,由此导致物质代谢缺陷。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4)刺激肝分泌胆汁:

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被排至小肠后,可通过胆盐的肠肝循环刺激肝胆汁分泌。

实验证明,当胆盐通过胆瘘流失至体外后,胆汁的分泌将比正常时减少数倍。

4.试述脂肪的吸收途径。

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以及甘油都是脂溶性分子,在小肠内被包裹在有胆盐形成的微胶粒中,外表面具有亲水性的微胶粒能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静水层到达微绒毛表面。

在此处脂肪酸甘油一酯被释放出来,通过微绒毛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胆盐则留在肠腔内继续发挥作用。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进入细胞后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细胞内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再以出胞方式经过细胞间隙扩散如淋巴液。

中、短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可直接扩散进入血液。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在小肠内,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最终转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在小肠内可以进行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消化,在口腔内只能进行部分淀粉的消化,胃内只能进行部分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使营养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吸收④小肠黏膜绒毛内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6.重要的胃肠激素有哪些,有何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例如促胃液素促进胃液的分泌。

2.调节其它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例如抑胃肽抑制胃液分泌和运动。

3.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4.免疫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