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211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几减9教学反思.docx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今天带着孩子们探索了一个新的领域――十几减9。

在课堂上,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破十法、连减。

孩子们能够知道:

可以先从一捆里面取走九个,再把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15-9等于几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几个,之后再从一捆里面取走,也能够知道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可以操作的这么巧妙,许多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这一点我是非常惊喜的,为孩子们的机智点赞。

但是让孩子们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说话不是特别流利,许多孩子能够操作出来,把自己摆小棒的过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当让他们张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些间断,不是特别流畅,这也就说明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加强。

这一节课我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让他们张开嘴巴去描述的时间比较少,可能这就导致这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自己想法的孩子没有几个,以后一定要注意要给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时间。

这一节课,我们还用了圈一圈的办法。

上学期我们已经强调过,表示去掉可以用虚线圈起来,或者用斜线画掉。

于是乎,这一节课我就有点想当然,想着孩子们还记得,就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用虚线圈起来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么圈,重点放在了破十的过程上,但是忘记强调要用虚线了。

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圈的时候用的是实线,是我考虑不够周全,没有突出强调,等到明天课堂上要再跟孩子们说说着点。

整堂课下来,其实是比较流畅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够成长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十几减9教学反思2

今天新授内容“十几减9”。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

复习旧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巩固应用。

因为是开学第一节新课,结合本课内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为新课铺垫准备。

上学期在练习口算题环节,我采用的是抢答形式,通过一学期的试验,本学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题都要求独立完成。

这样能做到给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练习的机会。

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算法探究,充分给予孩子们动脑的机会。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发现孩子们对旧知的接受能力还是强于新知的。

统计下来,用“算减想加”方法的孩子们明显多于用其他方法的孩子。

这让我对新知教学有了新的关注和突破方向。

在新授部分,尽可能通过以前所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新知。

上学期对课后的反馈没有太多关注,这学期我计划新增“课后反馈”这一工作,重点对象为后进生。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作业辅导。

作业辅导主要以课本练习为主。

尽可能做到“今日所学,今日吸收”。

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紧紧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对孩子奖惩方面的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偏重于奖。

本学期仍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数学小能手。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喜爱。

十几减9教学反思3

本课在已有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十几减9”。

先进行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复习,为学习新课进行铺垫。

本课通过“卖气球图”通过小朋友与卖气球小丑对话,一个出条件和问题。

组织学生围绕“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接着组织学生用学具圆片摆一摆,和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计算1+5=6”“因为9+6=15,所以15-9=6”“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解题方法。

接着自己总结板书两种方法:

破十法,先算10-9=1,再计算1+5=6;想加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本节课重点学习这两种方法。

再布置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1,2题。

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摆圆片来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非常多的计算方法。

今后要多通过引导孩子自己探索解题方法,让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应用解题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4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实际教学中。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

直到有一次区教师进修校的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9”的课。

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真能干!

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现例题:

12-9或15-9,教师揭题并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

小朋友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12-9的差是多少,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

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了3个风车,所以12-9=3。

生2:

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另一部分摆2根。

先从10小棒里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生3;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一部分摆2根,先拿走2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7根,剩下3根,所以12-9=3。

生4:

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9根,一部分摆3根,把9根拿走,剩下就是3根,所以12-9=3。

生5: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9=12,所以12-9=3。

生6:

先用12减10,得2,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1+2=3,所以12-9=3。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一边板书,一边把学生的话复述给全班小朋友听,并且反复用: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真聪明!

”“真能干!

”等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

”“为什么?

”引导发言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师: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12-9,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来进行计算。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同组的教师也点头称赞,有位教师说:

这堂课,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精神,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另一位教师说:

这堂课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师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而且还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一旁的教研员也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同时还提出了一大串疑问:

学生交流似乎很充分、很热闹,但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老师在交流,教师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

这节课“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

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

我愣住了,教研员的意思是指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

我有些不服气,为了验证教研员的问话,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

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

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

这些问题令我汗颜,看来这堂课的确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

”教研员的话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回荡。

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

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

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真聪明!

”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

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

“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同时,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并培养优化意识。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立即改进教学,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一节课。

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

“谁听懂了他的想法?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

”“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

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问?

”“谁再来解释一下?

”“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2呢?

”“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与同学的是一样的。

”“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在我适时介入的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

课后,我再次进行了访谈和检测,效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掌握两种或三种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

“十几减9”这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

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我想告诫我的同行们,千万不能像我一样满足于现状,被一些形式上的蒸东西所迷惑,华而不实,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毛主席曾说:

“从实践到理论,还要从理论到实践。

”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十几减9教学反思5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

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

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爱恩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

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

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15减9就等于几。

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

“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

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

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

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

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十几减9教学反思6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探讨、发现和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由于本课与上学期的《9加几》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呼应,因此我也继续沿用了小猴卖桃的情境导入方式,学生对于小猴卖桃还是很感兴趣的,都积极举手要说图意,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对于十几减9如何计算的探讨,他们也是在激励的讨论中进行的。

但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两种算法――一个一个减和破十法。

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方法。

其实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

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

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

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

由于本课只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提出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并不能过高的要求孩子对算法进行优化。

因此“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就成了本节课的贯穿语之一。

但由于班上孩子对上学期的9加几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牢固,在做题时,当有孩子提到了用加法算,也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后半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想加算减”的方法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

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

(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

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

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

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法的简便,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

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对于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活泼的生活情境,孩子更有兴趣。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

在教学《十几减9》导入时创设情境:

“夏天快到了,猴哥在路边摆了个水果摊。

”出示动画ppt,老师接着叙述故事:

“由于他笑脸迎人,生意一直不错。

这不,没几天货架上的水果就没了,猴哥心里盘算着:

看着这时节,桃应该也熟了,去摘几个桃子吧!

”,老师激趣到:

“小朋友们!

你们愿意帮猴哥摘几个桃子吗?

”,孩子们兴趣马上提上来了,很自然的进入对旧知的复习,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摘桃情节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孩子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进行观察、思考的习惯,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开心。

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相对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的、动画的情境,会直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能培养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

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

二、加强学习活动,深化算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计算方法。

同时知识的德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社对算理不断加深。

为了使一年级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较好地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课堂上只有小一部分学生都知道13-9=4,这时教师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是提供让孩子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一盒桃10个和外面的3个)自由、独立地去探索,尝试计算,找到解题的方法,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二是同桌交流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三是师生交流,寻找不同算法。

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机会,难点的破十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

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

在学生汇报方法时不用急于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把计算思路说清楚,继续追问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

然后师及时小结,用课件演示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小组里说一说。

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板书计算过程。

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揭示-操作-说-想-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方法和算理。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的方法并不合理,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方法。

教师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13-9的方法。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十几减9》在新授的时候应该多呈现不同的方法,有一个一个减的方法、先减3再减6的方法、“破十法”、“想加做减”等方法,在呈现了不同算法以后教师再着重介绍“破十法”、“想加做减”。

在不断训练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应用这些算法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算法进行类似的计算。

在教学“凑十法”时,个别基础薄弱数感不强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握,给大数凑十能过关,遇到6、7这样的数反应就不快了,这是如果孩子能掌握“接着数”方法也是不错的。

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对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创造意识的形成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索要”算法多样化,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而强制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多种算法。

那些低层次的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