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174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docx

申论答题核心技巧

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

      什么是归纳概括题?

归纳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一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再表达”。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在本文中就概括主要内容的三大方法与技巧:

提取法、组合法、自写法与概括主要问题的三大方法与技巧:

由表及里升华法、逐层深入联想法、寻根究底法进行了阐释。

      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主要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概括主要内容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提取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

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

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例如: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

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

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

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

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

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

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

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学生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

  组合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自写法

      在真正理解材料的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找出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找出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主要问题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概括主要问题是指通过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后,再进一步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如果说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那么概括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考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来发掘问题的本质。

常用方法如下:

  由表及里升华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涵义,即材料的主题。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几根主线,这条主线往往就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主线就基本上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

  逐层深入联想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

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由局部推出全局,由小道理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所推出的全局性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例如: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

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到港内。

他们的方法很简单:

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

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

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

  寻根究底法

  该方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

寻根究底也就是因果分析的方法。

俗话说:

“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因果分析就是依据其结果,顺藤摸瓜、层层推进,追溯到其原因。

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在原因处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

  上述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概括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考生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实战演练,为考场的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

认真阅读,理解文意。

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

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第二步:

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

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

一般在经过“通读”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

第三步:

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

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

第四步:

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

这是在完成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第五步:

起草成文。

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这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

以上是申论概括主要内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要想做好申论题,在掌握好方法后就要勤加练习,多做题,多总结,这样才能把方法训练到位,回答题目才能既快又准。

最后,祝大家考试成功。

                                    

   注意事项

1、不要违反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

2、组合材料中的语言时,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时,尽量使用短句。

 4、要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

申论分析题的核心技巧

综合分析题:

就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

 

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

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

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

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

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

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

事实上,启示分析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

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

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下面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

 

一、 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

“联系对比法”

 

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

 

特别提醒:

联系对比法——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

例题 2009国考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请谈谈你的理解。

(20分)

【相关材料】

  今年9 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

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

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

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

按2007 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

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

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

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

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

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

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

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

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

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

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

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

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

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

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

【讲解】

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

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

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

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

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

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

例如:

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

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

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

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

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

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

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

                                                     联系对比法图解:

 联系对比法图解:

二、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三段分析法”。

所谓“三段分析法”就是在作答的过程中,将作答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就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将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阐明问题背后的实质;

第三部分就此问题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今后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三段分析法作答示意图

换一个角度讲,所谓三段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先对实践进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分析过程。

                                                 

                                                       三段分析法图解:

 

 

我们先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

【例题】2010年国考A卷: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

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相关材料】

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环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

这项“退耕环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海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海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

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

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们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道。

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

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

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面积均大幅度缩小。

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

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的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

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

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环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

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错误示例】

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

但是荷兰作为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非常紧张,却能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同样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

“退耕还海”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为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退耕环湖”大大提高了湖泊蓄水抗洪能力。

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讲解】

我们先来看错误示例,这样的作答仅仅是就事论事,仅仅是对材料的一种缩写,回答流于表面,很多重要的采分点在答案中都没有涉及。

注意,分析题尤其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水平。

分析题尤其要注重源于材料,高于材料。

仅将材料中的一些词句重新连缀组合,或者换成自己的话重新叙述一遍肯定不是一个深入的作答。

大家再来看题目的题干,题干要求“依据给定材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既然要求我们谈谈能够得到的启示,那仅把题干中所叙述的内容重述一遍当然不够,而应该是一方面要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其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

针对这一道题,完全可以上升到或者说完全应该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观点这样的理论高度进行论述,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点。

这里再次提醒考生,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们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申论考试中最常用到的理论。

考生应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便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一理论。

再有,要将材料的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不能就事论事。

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更多问题是先开发,再治理的环保错位问题。

要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切忌只谈“退耕还海、退耕还湖”。

而且材料中提到了“退耕还湖”,不仅是今后的工作要注意环保先行,对过去曾经所犯的错误、所出现的问题该补救的也要进行一定的补救。

以上这些都应该在作答中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

我国的“退耕还湖”以及荷兰的“退耕还海”,是人类在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这一长期的错误观念的自省行为。

无论是“退耕还湖”还是“退耕还海”,都体现了人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做到环保先行,认真做好环境评估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以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错误开发项目,要勇于废止或加以改进。

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经济建设才能良性循环,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一)归纳概括题

(1)概括全部内容题型。

包括两类:

一类是全部材料的内容,一类是概括一则或者数则材料的全部内容。

考生要遵循材料内在逻辑,按照“情况-问题-原因-对策-意义”逻辑顺序,详略得当地安排各部分。

(2)概括部分内容。

主要表现就是概括问题、原因等等。

对于概括部分内容的试题,考生要注意在概括题干的主要要求时,要注意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不要乱添铺垫,要视字数而定。

这种题型的答案内容,主要主要是并列的,因此,考生要全面概括出来,不要落掉任何一点。

(二)综合分析题

考生在作答综合分析题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密的逻辑思维,把材料所反映的要点合理地组织起来,一步一步地阐述清楚。

(1)启示型分析题。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条理清晰地将材料中问题和现象蕴含的经验和教训逐条阐述出来。

(2)解释型分析题。

首先要直接点明材料的本质含义,引领全篇;然后运用理论阐述本质含义,并结合材料具体事例进一步深刻阐述;最后作出权威的结论,重申本质含义,突出重点。

(3)评论型分析题。

针对某一个观点评论,考生要直接表明观点,破题表态;然后结合材料,从观点或现象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几种不同观点的评论,考生首先要分别概括评论对象,作为评论观点正误的依据;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解释和阐述。

(4)判断型分析题。

先对题目给定的备选项与给定材料的原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看是否和符合材料的主旨,然后概述理由,对错误的选项要阐述错误的理由,并提出简洁的修改对策。

(三)提出对策题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都要从材料中分析得出。

申论材料主要有三种材料构成,案例型、数据型和观点型。

材料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例型和观点型材料中,考生要善于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从观点型材料中概括问题。

申论考试材料涉及很多事件主体、事件对象、各方观点及利益,考生在解读材料时,往往无从把握。

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即出题者的要求。

把握住主要倾向后,把材料中的观点,问题归类,去粗取精,保留考查的内容。

其次,理顺利益关系。

材料反应的问题往往涉及众多利益群体,考生要根据主要思想倾向理顺各方利益,综合考量后,制订兼顾各方利益的折中方案。

(四)应用文题

熟悉常见公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

公文种类繁多,写作要求和格式各有千秋,考生很难驾轻就熟,然而,公务员考试考查的公文种类主要是比较常见的几类,也是日常经常见到的几种公文,比如,通知,宣传纲要,事件调查等等。

因此,考生只要掌握几种常见的公文种类就可以了。

明确作答思路和逻辑,做到条理清晰。

公文特殊之处除了格式,就是内在逻辑,公文是有关政府机关、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