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956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docx

考博复习题马克思主义文论

考博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题(论述题)

1、试以“我对马克思的文艺社会学思想的认识”为题评述该思想。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文艺社会学思想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该题要求学生阐述马克思文艺社会学的两个主要理论观点:

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的内容,并要求意识形态论要联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来说明,艺术生产论要联系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来说明。

最后是对马克思文艺社会学的评价。

2、试评述马克思对文艺独特性的认识。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对文艺独特性认识观点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对文艺独特性的认识主要反映在他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是从两方面来谈文艺的这种独特性的:

第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第二,艺术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该题要求学生清晰阐述这两方面的观点。

并还要求学生能够对其做总的综合性评价。

3、试评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论。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论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该题要求学生阐述马克思现实主义几个主要理论观点:

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典型问题、典型环境问题等内容,并要求能够对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论做总的综合性评价。

4、试评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点。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文艺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观点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该题要求学生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论时要联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来说明,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晰阐述意识形态的观点,而且能够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要看到成绩,也要注意到缺陷。

5、试论述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不平衡原理问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不平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该题要求学生首先阐述“不平衡”的表现,需要举例以文艺史上的具体事例说明几种不平衡类型,其次要求分析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

6、试评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生产论。

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生产观点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在我国传统马列文论中,人们对艺术“反映”这个概念比较重视,作过许多讨论,对“艺术生产”这个概念却不太重视,研究很少。

新时期以来,这个现象得到改变。

“艺术生产”这个概念比“艺术反映”这个概念更受到重视。

该题要求学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生产论的主要观点,并能够在与反映论的比较中得以揭示生产论的看法,本题还要求学生要求能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生产论做总的综合性评价。

7、试论述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不平衡原理问题。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不平衡原理首先表明,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表现在二者的同步发展中,亦即物质生产方式由低级而高级的进步,并不能导敢艺术生产也同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艺术有没有一个历时性的进步过程?

不容质疑,艺术与物质生产亠样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继承性的演变轨迹,任何亠种新的艺术形式都是在旧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问题在于从价值论角度看,在延续过程中的诸艺术形式之间有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文学史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经济繁荣时期往往并不是艺术繁荣时期,相反,倒是在许多经济萧条的时候,艺术反而蓬勃发展。

如何理解这种不平衡现象呢?

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发展与社会一般发展之间虽然不存在比例关系,但后者对前者的制约、决定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

古希腊史诗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原因正在于它赖以产生的土壤——社会条件已经永远得成为过去了。

这恰恰证明了物质生产对文艺的决定作用。

二,文艺这种意识形态漂浮在上层建筑的顶端,与经济基础之间要受到“中介因素”的影响。

三,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绝不是物质生产这一个单一的因素所决定的,政治、法律、哲学、XX、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这说明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除经济原因外,还要取决于其他诸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文艺自身传统也在相对独立的意义上对文艺的发展起到特殊的作用。

8、试论述马克思美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认识以往较多忽略其现代主义性质。

事实上它是一种现代主义的思想类型,现代世界是在XX权威精神和传统形而上学解体之后出现的,人类放弃了对彼岸世界的膜拜和追求,肯定了此岸世界的俗世生存,这就促使了感性的觉醒,人转而依靠生命的审美感性来支撑存在的理由。

审美作为一门学科也就应运而生。

审美问题是一种生存论主X。

18世纪后期,鲍姆加登命名了美学学科,而真正使美学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领域的是由康德完成的,康德美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角度区分了真、善、美,确立了审美领域的自主自律的边界。

后康德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形而上向形而下的下降过程,转向社会学一路。

后康德美学中席勒、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三人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极为突出。

席勒的美学贡献是在继承康德的美学观点的同时,对康德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特别是突破了纯形而上思辨的话语框架,引进了一种康德美学所没有的社会历史之维。

席勒与康德不同,他不是从探询人的主观世界的纯思辨角度出发,哲学式的研究审美问题,而是从拯救社会,从建立完整的人的角度来探讨美学问题的,他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试图以审美教育来弥和人性的异化。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吸收了席勒的异化思想、完整的人的思想、全面的人的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一样博大丰富,马克思受益之处很多,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如辩证法方面都吸收和扬弃了黑格尔的观点,简言之,黑格尔认为的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方式之一的思想、异化与复归思想、对象化与自我观照思想在马克思美学中都有接受和新的发挥。

例如马克思理论中,意识与自我意识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人的意识是指向外界的,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世界的认识。

人的自我意识是以人的自身为对象的,尤其是以人的精神状态为对象的。

人的自我意识有三种,一是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二是XX形态的自我意识,三是艺术形态的自我意识。

这里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对艺术的界定。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在美学上,费尔巴哈也是把艺术划归到此岸性,与完整人的直接联系的,他是从人本主义角度看待艺术的,在他看来,艺术永远只是现实人的生活,人的情感表现,是与神学本质相对立的。

马克思是十分肯定费尔巴哈将精神实质还原到人的本质,从而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做法。

肯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方向。

马克思的文艺思想总体上是对再现理论文艺观的继承和创造。

再现论文艺观是西方文艺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它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文艺复兴以来发展为文艺要反映现实人生的再现论主X,薄加丘,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等进步作家,文艺理论家都从实践和理论上对这一理论有过贡献,这一理论在19世纪发展为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影响很大,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这一理论的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给予了改造。

9、运用马.恩关于历史悲剧的观点评述当代中国的历史剧创作。

马恩关于历史悲剧的主要观点:

(1)悲剧具有必然性(10分分)

(2)悲剧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和冲突(10分)

(3)历史悲剧首先要符合历史的实际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10分)

举例说明并评述(20分)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托尔斯泰的观点及其学说真实地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特征(15分)

2、托尔斯泰的观点及其学说真实地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和弱点(15分)

3、托尔斯泰的观点及其学说真实地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局限性(10分)

4、评述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性(10分)

11、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共30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5分)

2、文艺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5分)

3、以“二为方向”代替过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5分)

4、“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5分)

5、坚持“双百方针”(5分)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5分)

12、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

恩格斯指出艺术创作当然应该有倾向性,同时也应该具有真实性,但是: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

恩格斯虽然反对德国当时流行的“倾向文学”,但他不反对文学具有倾向性,他要求将倾向性与真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10分)

恩格斯说: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作者的倾向越隐蔽则越好”(10分)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主要内容(共50分)

1、马克思的美学的实践的观点的提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0分)

2、马克思强调了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实践活动之中(10分)

3、马克思强调了美具有客观性和审美具有主观性(10分)

4、马克思讨论了艺术美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产物(10分)

5、马克思还研究了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10分)

1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

这一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什么影响?

答:

(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3)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总之,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2)异化劳动指原本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

15、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谈谈你对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理解。

答:

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它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诸多的意识形式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种。

这一不平衡关系表明,对进步这个概念一定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理解;同样看待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考虑。

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不平衡地发展是一种关系性发展,它表现为偶然。

不平衡关系状态,是那些从实质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偶然因素所形成。

它导源于自然规定性。

同研究任何事物一样,研究艺术也必须从自然决定一切开始。

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是对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说明。

不平衡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

其二,是在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如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

也可举别的例子。

艺术发展虽然和社会或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不成比例、不平衡,但并不影响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联系这一看法。

马克思是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永久的魅力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的古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非但同那个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还正是那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与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原理不是说两种生产总是有着规律性的“不适应”现象,而是强调两种生产在历史的跑道上,并不是任何时期都是手拉手地齐头并进,对这两种生产的进步的理解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承认不平衡关系,不是意味着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也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某种反比例关系,即不是说物质生产落后,艺术必然繁荣,或者物质生产愈落后艺术生产愈发展,而是要我们知道理解相信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艺术可以发展繁荣起来,物质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精神文明也可以建设起来。

16、请联系相关理论,结合当下文化发展的历史语境,谈谈你对艺术的自转律和公转律的理解。

答:

"艺术的公转律和自转律"说法是以地球的公转律和自转律作比,来论述文艺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基础的关系的。

马克思早在1842年《第六界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

"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有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

"马克思以这一形象说法所描述出的事物运动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

我国文艺理论家杨晦在其《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运用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来进行论述的。

文艺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下的运动是公转,而自己的独特发展则是自转。

地球可以自转,但离开公转它将不复作为地球存在;而公转当然也不能代替自转。

文学艺术亦然,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也将不可能作为文学艺术而存在,文学自身的运动也决不能够因为其对社会和经济基础的某种依赖关系所遮蔽或替换。

同地球的运动类似,文艺的运动也有向心力和离心力。

马克思认为,虽然许多作家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但是伟大的文学是能够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识形态之上的。

不同的作家如此,同一作家有时也这样,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来说它可能同时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

比如歌德、托尔斯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原因就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是有其自己的特色、原则和精神追求的。

文学艺术和艺术形态之间也存在这种公转律和自转律的关系。

文学艺术既有绕着意识形态的公转也有自转,并且在其运动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

与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相比,文学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明显的,甚至某些时候在文学艺术的某些形式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那些把文学视为宣传手段或单纯功利主义的作品中,其本身就直接实现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17、联系当下审美文化现象,论述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思想。

答:

从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出发,马尔库塞美学和文艺理论思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艺术和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既存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而使人们摆脱了既存现实,获得解放。

换言之,人的解放的根本标志和现实途径,就是以艺术—文化为手段的心理—本能压抑的消除。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内涵是:

(1)艺术的异在性和否定性。

他认为特性表现这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造的世界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或尚未存在的,它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这是一个不受压抑的现实原则所规X和约束的自由的世界。

二是艺术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根本对立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艺术对于现实的否定性,不在于它直接高呼否定的口号,说革命性的语言,而是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

(2)艺术具有间接的政治和革命的功能。

由对艺术和审美的否定性出发,马尔库塞充分X扬了艺术和审美的政治和革命的功能。

一是通过美学形式而具有升华的功能。

现实世界造成了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艺术由于超越了直接现实而展现了一个非压抑性的条件,从而使人的本能如狭隘的性欲得以升华为广泛的爱欲,艺术的革命功能就体现在这种升华之中。

二是艺术和审美具有心灵解放的功能。

马尔库塞认为,想象和幻想正是艺术和审美的特有领域,通过想象和幻想,艺术对于现行的理性原则提出挑战,是对现实原则的彻底否定,从而艺术使自己具有革命的功能。

三是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创造新主体的政治功能。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就是能超越压抑性的现实原则,以感性为中心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而要建立“新感性”,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体,而新的社会主体的建立,必须最好的途径就是进行艺术和审美的活动。

18、联系具体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

答: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解文艺的活动属性于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这一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文艺的精神实践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地使用了“艺术生产”的概念,首先,这一理论提出,体现了马克思对文艺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完整思考,按照这一理论,文艺活动应该包括生产、传播、消费等诸多环节。

这一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十分关注文学的内在规律和活动特性,并已经进入到文艺领域自身的思考。

其次,艺术生产理论还体现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辩证理解,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去重新理解传统的文艺活动的问题,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后,艺术生产理论提出,也影响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许多人重视这份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并且得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挥。

19、联系当下审美文化现象,如何对古典文学遗产?

答:

(1)对待任何古典遗产,首先要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自觉地将其放入“一定的历史X围内”,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关系中把握其历史地位,对它的历史内容与产生的历史作用给予客观准确的历史评价,这一点可以称为历史评价。

唯心主义的文艺批评往往离开一定的“历史X围”,不作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抽象地论述问题,机械唯物主义或庸俗社会学的文艺批评往往也离开一定的“历史X围”,不作具体的分析,只是简单地根据一时的功利作取舍。

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古典遗产的态度。

(2)对待文学遗产,不仅要从历史主义角度评价,同时还要从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中含有“批判成分”的、可以“启发先进阶级”的“宝贵材料”。

这一点可以称为“现实评价”。

总之,对待文学遗产,应该把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结合起来。

20、联系具体实际,论述《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意义。

答:

《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观察研究文艺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把握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鲜明地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继承和创新、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整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作出精辟的论述。

为我们的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了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并为党制定文艺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它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请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答: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从文学史上看一部分文学作品直接地把社会生活中采取材料,直接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事件,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精神,这种现实性作品对生活的关系比较接近。

但在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抒情性作品并不是直接的反映生活,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情绪,而这种主观性作品是否依靠生活呢?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的情感来自于生活。

所以,不论是偏重反映生活的作品,还是偏重表达主观心理,情感体验的作品,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为基础。

这里较难理解的是那些依靠幻想写出来的一些幻想小说,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是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否生活为基础?

回答是肯定的,童话不过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

文学的题材、主体来自于生活作者的情感与文学创造过程中的幻想来自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