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763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思忖cǔn暴殄tiǔn攒动zàn金石可镂lòu

B.窈然yǔo口讷nè攫住jué分道扬镳piāo

C.愤懑mèn倜傥tǎng险衅xiàn垂头耷耳dā

D、拔擢zhuó皈依guī圭臬guī相形见绌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风起云涌的娱乐选秀如今成为了电视媒体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招数。

“红歌会”没有排斥选秀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独辟蹊径,重温红色记忆,激起群众的广泛参与热情。

B.当年《渴望》中的刘慧芳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时代在发展,现在要塑造一个“刘慧芳”式的形象和当年的那一个定会大相径庭,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脉相传的。

C.无数人把普洱茶当成快速积累财富的投资而趋之若鹜,还有的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古树茶、茶王茶、野生茶等概念,使一大批的普洱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D.胡适故居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

后进为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反映胡适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世风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复兴之路》这部见证民族精神崛起的作品,让我们确实看到中国走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

现在,中国人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更自豪与自信。

B市井百姓的生活变化实实在在。

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内功修炼”。

C.芜湖市教育局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将从12月第2个星期一开始至次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止,取消市区中小学冬季早读制度。

D.中国李白诗歌节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马鞍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节庆活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射窗口定在凌晨。

火箭,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

,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

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云层。

……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

⑦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⑧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

A.①④⑤⑦B.①③⑤⑧C.②③⑥⑦D.②④⑥⑧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然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子敬答孤书云:

“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伏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

5.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要:

通“邀”

B.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出:

距离

C.孤谓不辞剧易剧:

繁多、繁难

D.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苟:

随便

6.比较下列各句中“及”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便及大略帝王之业②及身长大③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A.①与②意同B.①与③意同C.①②③意同D.①②③均不同

7.下列对人物关系判断,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敬即鲁肃,子明即吕蒙

B.张苏,指张仪、苏秦

C.公瑾、周公即周瑜

D.曹公即孟德,子布即张昭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①公瑾胆略兼人,在三人中功业最为卓著。

②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但仍可算功过参半。

③子明“学问”“筹略”“言议”不及公瑾,而胜于子敬。

④孙权用人,能发现并看重其长处,而不计较其短处,不求全责备。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

(2)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

(3分)

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4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7分)

少年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

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

②王孙:

代指出门远游的人。

(1)这两首宋词被王国维称为“咏春草绝调。

”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请简要回答。

(4分)

答:

(2)这两首宋词运用了不少相同的艺术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要分析。

(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共6分)

(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圣心备焉。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天才与对称

(法)雨果

天才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恰如意大利哲学家杰洛墨,卡尔当所说,红宝石与水晶玻璃之别,就在于红宝石具有双重折射。

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返光,双重折射。

在精神与物质领域,此种现象彼此相同。

我不知红宝石这种钻石中的极品是否真的存在,这尚有待于论证。

但古时的炼金术对此作了肯定,于是,化学家们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求。

但天才却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

只需读过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种人类的“红宝石”。

天才身上的双重返光现象,把修辞学家所称作的对称法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这便是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至高无上的才能。

莎士比亚便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

因此,只透过他的某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而且是像他这样一个人,是不公正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

而何谓创造呢?

这便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与女人、怒吼与歌唱、雄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蜜蜂与黄蜂、高山与深谷、爱情与仇恨、勋章与耻辱、规矩与变形、星辰与庸俗、高尚与卑下。

世界上永恒的对称就是大自然。

从其中所产生的反义语的对称,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即存在于寓言与历史,也存在于哲学与语言。

你成为复仇女神,人们便称你为欧墨尼德斯;你弑杀生父,人们便称你为菲罗帕特尔;你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人们便将你昵称为“小小的班长”。

莎士比亚的对称遍存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

这种反衬普遍存在:

生与死、冷与热、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鲜花与雷电、音乐与和声、灵魂与肉体、伟大与渺小、宽广与狭隘、浪花与泡沫、风暴与口哨、灵魂与鬼影。

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循环交替的反复,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这种最为基本的对照,这种普遍而永恒的矛盾,画家伦勃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

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一尽吧。

12.选出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

(5分)

A.天才身上的双重折射,是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才能,是修辞学中对称法的最高境界。

B.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集中体现了天才诗人在精神与物质领域的双重反光。

C.莎士比亚确实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但如果只透过他的这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是不够公正的。

D.“创造”就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是充满于世界的永恒的对称。

E.复仇女神欧墨尼德斯,弑杀生父的菲罗帕特尔:

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构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熠熠闪光的艺术形象长廊。

13.莎士比亚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

选出对这个评价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酷似”指接近于反映了生活和艺术的真实,赞颂莎士比亚通过创作栩栩如生的文学艺术形象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矛盾。

B.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大自然中的对称,真实地再现了充满永恒对称的人类社会生活。

C.诗句音节和谐的对称,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莎士比亚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其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D.大凡是真正伟大的诗人,都应当通过自己的作品“酷似创造”出社会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14.“从其中所产生的反义语的对称”,填写对该句的正确理解。

(4分)

“反义语”指的是口口口口口(答案不超过5字)

“对称”指的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答案不超过12字)

15.红宝石有着双重返光,双重折射。

试结合上下文,归纳作者的观点。

(4分)

天才的诗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答案不超过16字)

四、本大题目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文后16-18题。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

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

帐篷里满是伤兵,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

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

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挨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医生和护士满头是汗。

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18个伤兵,只有6个人还有气息,医生和护士马上抢救。

第一个兵的胸口被打出3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汩汩流出。

护士麻利地包扎。

兵平静地看着护士,说:

“你长得像我的妻子。

”兵的目光愈来愈黯淡。

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

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

他没有成功。

6个兵,死掉5个。

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

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

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

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人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

“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

子弹夹在骨缝里,已经变了形。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

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

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9个人。

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5个已经死去的士兵。

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

医生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

“太危险了!

快走啊,这是上级的命令!

”警卫大声喊叫。

医生没有走。

他坚持把手术做完。

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

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

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

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

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

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

长官说:

“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么?

他说:

“我知道。

长官说:

“你是前线惟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么?

他说:

“我知道。

长官说:

“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

做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么?

他说:

“我知道。

长官说:

“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

“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选自《青年博览》2008年第18期,有删改)

16.小说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5分)

18.有人说,小说中的医生和长官是一对价值观矛盾的形象,你认为呢?

请说明理由。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①北大因为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②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巴结是为了日后自己仕途的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

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③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④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任文科学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⑤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⑥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

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⑦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⑧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⑨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

⑩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⑪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9.请分条概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北大的措施。

(4分)

20.本文第④⑤段写的是蔡元培引进陈独秀和胡适的事情,如果把这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写引进这两个人,写法有何不同?

(5分)

21.请贴紧文本,谈谈蔡元培的学识与人品。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时周有光先生的感谢辞中的一段话,从中你能获取哪三个方面的主要信息?

(6分)

“我的孙女在小学时对我说:

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0’!

我说,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

23.仿句:

请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个与上文结构一致、内容呼应的句子。

(6分)

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

“学好语文,终生受益。

”还有人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所以,有人总结说:

“语文即人生。

”你已经学了十一年语文,掌握了什么?

想到些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揭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二学年质量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D(A、“攒”读为“cuān”;B.“镳”读为“biā0”;C.“衅”读为“xìn”)

2.C(雨后春笋:

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词。

而句中应该用贬义词)

3.B(A项“通过……让……”造成分残缺,二者必须删去一个;C项“为了……的宗旨”重复赘余或句式杂糅,可删除“的宗旨”,或者改为“以……的宗旨”;D项“马鞍山……成为……节庆活动”搭配不当,主语应该是“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且“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之后应加上“的系列活动”一类的词句)

4.A(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一处选①,从突出气势是与下文衔接考虑,第2处选④;第3处选⑤,与句①的句式一致,第4处选⑦,既有事理顺序,句意也给人以回味)

二、(35分)

5.B(超过)

6.D(①句中“及”介词,涉及;②句“及”,介词,等到;③句“及”,动词,赶上。

7.C(周公不是周瑜,周瑜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周郎。

8.C(鲁肃虽有一短,却有二长,兼之孙权始而比之“张苏”,继而比之“邓禹”,其功自然高于吕蒙。

另从陈寿的评语:

“出众人之表”,也可看出,鲁肃不在吕蒙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3分)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傲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

(每断对2处给1分,共3分)

(2)翻译(7分)

①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注意“普”、“适”的译法。

3分)

②他虽然起初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后来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

(注意“轻”、“量”及“岂……乎”的译法。

4分)

[参考译文]

孙权对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吕蒙时说:

“周瑜威武刚毅、胆略胜过他人,终于打败了曹操,开拓了荆州。

他的功业让后人难以继续,你如今能继续了。

周瑜当年邀请鲁肃来到江东,引荐给我,我与他对饮畅谈,他向我陈述了建立帝王之业的方略,这是第一件称心的事;后曹操凭借刘琮投降,占据荆州的威势,声言要率数十万水陆大军进攻江东。

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后来张昭、秦松都说应派使者持文书去归降曹操,鲁肃当即反驳,劝我赶快召回周瑜,让他受命率军,攻打曹操。

这是第二件称心的事。

且鲁肃的计谋远在当年张仪、苏秦之上。

后来他虽劝我将荆州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不足,但并不有损他的两个长处。

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忘其短而重其长,常把他比作功败兼有的邓禹。

吕蒙少时,我认为他做事不管难易,只不过是胆大果敢而已。

等到他长大成人,学识精进,筹划方略出奇制胜,可比周瑜,只是言谈议论时的才气激昂稍逊周瑜一筹。

对付关羽,吕蒙又胜过鲁肃。

鲁肃在答复我的信中说:

‘帝王创业,都有贤俊之人助驱祸患,关羽虽强大,正好可为吴国驱除祸患,不一定要急于将他消灭。

’这是鲁肃不能攻取关羽,反而对外夸口的表现。

对这点我也宽恕他,不求全责备了。

然而鲁肃治理军队,营地不失,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属下也无人懈怠职守,路不拾遗。

他的作法也是很好的。

陈寿评论说:

曹操凭借当朝丞相的身份,挟持皇帝以扫荡天下的割据势力。

刚平定荆州就依仗威势进军江东,当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心怀疑虑而生异心的。

周瑜、鲁肃超群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实为当世的奇才。

吕蒙勇猛又有谋略,善于判断识别军机,以计谋降郝普、擒关羽是他最出色的表现。

吕蒙年轻时虽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最终能约束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

孙权的议论,优劣得失公允而适当,所以载录于此。

1O.

(1)这两首词都借吟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但林词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慨叹。

(4分,异同各2分)

(2)可从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用典、比喻、渲染等方面作答。

(3分,指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1:

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欧词借春草的“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和滋生之盛,从而引发离愁别绪;林词借“乱生春色”、“萋萋无数”,再现春草遍地茫茫无涯的情景,引发伤春之情及绵绵离愁。

答案示例2:

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欧词连用谢灵运和江淹之典,由眼前的无边草色勾引起无限离恨;林词引用石崇之典,引发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炯的慨叹。

11.(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任选3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