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75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docx

第三届地理奥赛试题

“丹霞杯”第三届中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综合分析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城市热岛效应(请注意:

该题需要用英文作答)

材料1: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等值线图上,郊区气温较低,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狭义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以上,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的情况。

后来经过发展,又有了广义的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见图1。

图1城市热岛效应图示

材料2:

图2城市热岛卫星遥感图像图片

来源:

中国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网

材料3:

图3城市景观和1950-2030全球人口变化

结合三个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请用英文作答):

1.根据图1,简要解释广义的城市热岛效应,注意不同颜色圈层代表的含义。

2.仔细阅读图2,推测遥感影像中红色代表的意义。

3.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图2中比较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唐山、沧州这六个城市的城市发展。

4.图4中已经预测了2030年的城市人口,根据所给材料,你怎样看待未来20年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趋势?

说明你的理由。

二、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的。

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我们通常将气候演化过程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三个阶段。

地质时期气候是指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的气候,时间尺度为10万年;历史时期的气候指将近1万年的气候;近代气候指近一二百年,已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材料1:

研究近代气候,有学者提出利用地温来测量气温变化。

地温和气温的关系见图4。

图4地温和气温关系示意图

材料2:

在测量工具出现以后,测量地温逐渐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

图5为学者正在记录测量的地温。

图5地温测量

材料3:

如果采用钻孔的方法取得远古时代地层的数据,就可以反推当时的地温。

目前全球很多地方都有用于测量地温的钻孔分布(见图6),地温测量已经成为通常使用的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图6全球钻孔分布图

材料4:

图7是由地温数据得到的近五百年的气候变化:

包括全球尺度、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五百年气温变化。

图中蓝色的曲线为近两百年的气温变化。

图7全球五百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5:

图8是由地温测量值做出的近两百年的地表气温异常变化图。

温度异常是指该年的气温值和多年平均气温值之差。

地表气温异常值反映了该年气温的变化趋势:

异常值为正值则气温变暖,反之,异常值为负值则气温变冷。

图8近两百年地表气温异常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是用钻孔方法测量地温从而研究古气候的,优点是可以得到直接的温度记录,比较适合揭示长期变化趋势。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推测古代气候的方法?

请至少说出三种,并选出一种,说出测量原理。

2.任选一种你所知道的推测古代气候的方法,和钻孔方法测量地温的方法做比较。

3.观察过去五百年钻孔温度数据,地球表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两百年的温度变化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

南北半球的变化又有什么区别?

4.阅读图8,说说近两百年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考虑到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变化,也可以加入你所知道的其它材料,谈谈你对近两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洛杉矶轨道交通

材料1:

洛杉矶建成于1781年,是西班牙在加州确立的三个村庄之一。

1876年第一条铁路从北方抵达洛杉矶。

图9为1885年的加州南部地图。

图9SouthernCalifornia,circa1885

19世纪20年代,洛杉矶铺设了有轨电车,建立了城际间交通系统(图10)。

窄轨电车(轨宽1067mm)是为市中心服务的,如虚线所示;标准轨电车(轨宽:

1435mm)在城际间铺设,如红线所示。

穿过郊外,一直延伸到外界。

洛杉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和区域间的铁路运输系统之一,它的交通线路超过2500公里。

图表10TheurbantramsystemindowntownLA

从1940年,洛杉矶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逐渐发展成如今洛杉矶密集的高速公路网。

洛杉矶的交通网由传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共同构造而成,见图11。

图中黑色框图是洛杉矶城中心的遥感影像,红色框图是洛杉矶轨道交通的一部分。

图11TheFreewayNetworkinLA(2008),byGoogleMap

材料2:

美国曾多次举办奥运会,但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最令美国人自豪。

这不仅因为此次奥运会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赢利的奥运会,而且也因为这一届体育盛会没有为交通堵塞所困扰而被称为“洛杉矶奇迹”。

根据会前预计,奥运会时将有约2.5万各代表团成员和600万观众及游客涌入洛杉矶。

但是,在历时16天的奥运会期间,“噩梦”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洛杉矶交通顺畅,有条不紊。

拥堵率比平时下降60%,高峰期的卡车流量也减少16%。

连平时堵车最严重的星期五也没有出现交通“险情”。

在这次奥运会的交通备战中,洛杉矶的公交系统功不可没,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整个交通体系在奥运前就处于就绪状态。

材料3:

下面的组图(图12)是在洛杉矶街头拍摄的。

左上为各式各样的车票,左下为公交车站,右为公交车上。

图12A“parkinglot”onbus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纵观洛杉矶轨道交通发展史,并结合洛杉矶地形,谈谈为什么发展轨道交通在洛杉矶得到如此大力的发展?

2.观察图12,从这三张图片中挖掘细节。

推测洛杉矶市民的日常出行方式。

3.通过市民的出行方式,推测洛杉矶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形态。

4.洛杉矶的交通发展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四、印度季风影响

材料:

图13季风区旱季

图14季风区雨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

观察图13和图14中的黄色区域,写出你所知道的国家(至少三个)。

2.判断方向:

图中的风用黑色短线表示,分别判断图13和图14中的风向。

并分别写出图13和图14中风的性质,它们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

3.黄色区域的国家最容易出现的灾害类型是什么?

出现在几月,影响因素是什么?

这样的气候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

五、尼罗河洪水

材料1: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5月为低水位。

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

洪水到来时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

07年夏天,尼罗河再次发生大的泛滥(见图15)。

尼罗河流域图如图16。

图15尼罗河洪水

图16尼罗河

材料2:

在关注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发现洪水泛滥时往往地中海有赤潮发生。

图17赤潮

材料3:

地中海的海底沉积,如图18。

图18海底沉积层

地理学家发现,地中海的海底沉积中,有腐殖质含量很高的沉积层(sapropels)出现。

图表22地中海沿岸沉积层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填图(根据图16):

1海洋名称:

2海洋名称:

3河流名称:

4河流名称(支流):

5河流名称(支流):

6地貌名称:

7地形名称:

2.分析尼罗河洪水的成因。

为什么苏丹受灾严重。

3.为什么尼罗河洪水往往伴随着赤潮的发生?

4.这种含腐殖质量很高的沉积层和赤潮有什么关系?

季风和沉积的形成有关系么?

如果有,这种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具体表现在哪里?

5.含腐殖质量高的土壤在海底大量沉积,影响了全球物质循环的哪些系统?

六、寻找季风变化的证据

季风被定义为大气环流及其相关降水的季节性反转。

这种季节性反转具有年度的差异,如何衡量这种差异。

材料1:

图20海洋碳库碳循环

材料2:

图21西西里区位

图22西西里岛遥感影像

图23西西里岛海岸一侧剖面

材料3:

图24碳同位素的历史变化

图24中的碳同位素观测值取自西西里岛深海沉积物的观测,表中反映了碳同位素的年代变化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24,能看出碳同位素的什么变化趋势?

2.西西里岛处于什么气候影响下,概括其气候特征。

3.为什么西西里岛的碳同位素沉积可以反映季风强度的年度变化?

4.图24的变化趋势和图25的沉积层厚度有什么关系,沉积层间隔密集的时候,是碳同位素的变化波峰还是波谷?

5.除了碳同位素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检测季风强度的变化?

我们应该怎样得到测量值?

6.如果世界范围内季风减弱,其直接影响是什么,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七、妈祖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地理环境

材料1:

妈祖文化的产生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姓林名默,又叫林默娘。

她本是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个渔家姑娘,她虽然只在人间生活了28个春秋,可她的芳名却被人们传颂了1000多年。

她自幼习于泅渡,勇敢狭义,经常在惊涛骇浪中抢救遇难船民。

她曾高举火把,把自家的房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渝,用毕生所学,为出海人趋吉避凶,把救难扶困当作人生的目标。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船只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乡亲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敬爱与怀念,率先在湄洲岛为其筑庙祭祀,这庙宇即是最早的妈祖祖庙。

明代闽南的漳泉一带把出海贸易视为人生的一大幸事(见海澄县志)。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于是,每年从月港随船出洋的人数估计有数万人之多。

这些出海的人之中仅有极少数是拥有巨资的富商,而绝大多数是靠借高利贷或空手应募去做小生意的农民。

这些生意人有时因货物销售不出而误了风汛,有时为组织返航货源而逗留在海外。

逐渐形成了一股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随商船到海外谋生的移民浪潮。

妈祖文化对这些需要在海上长期航行的人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信仰。

“饶心计者,视波涛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

盖富家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

故民乐轻生,鼓橙相续,亦既习,谓生涯无蝓此耳。

——海澄县志

“妈祖在海上显灵救助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桅杆上出现灯火,即所谓的“妈祖火”。

现代科学多把这种桅杆起火现象解释为静电现象,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反射现象。

不论科学的解释是什么,这种“妈祖火”对于海上遇难的船员来说,无疑是精神上的慰藉,是鼓励他们战胜灾难的动力。

另一种是送顺风,为渔船或商船送风顺济。

虽然这样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航海者来说,这是他们的精神力量……”

——《早期福建的海外移民与妈祖信仰》

图25湄洲岛地形Googleearth(2009)

图26湄洲湾妈祖像

材料2:

中国妈祖文化的传播

仅仅在澳门就有8座妈祖庙,历史最悠久的是澳门妈祖阁。

据说,当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航海来到澳门时,已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所以,他们将澳门称为“阿妈港”。

至今葡萄牙人仍然称澳门为“MACAU”,近似于闽南语“妈港”分发音。

图27澳门妈祖阁

2007年9月20日,香港地区邮政发行了一套4枚的《香港法定古迹》特别邮票,其中一枚就是位于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的天后庙,图28。

图28铜锣湾天后庙

邮票介绍:

$1.40-铜锣湾天后庙铜锣湾天后庙位於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由祖籍客家的戴氏於清初(十八世纪初)建造。

相传族人在岸边石滩拾获一具天后像,并建造天后庙,供善信参拜。

铜锣湾天后庙富有清代庙宇的建筑特色,一九八二年列为法定古迹。

图29是全国妈祖庙的分布图,按照统计单元每万人拥有妈祖庙数来统计的制图结果。

分级图例表示的是妈祖庙的分布密度。

图29妈祖庙分布图

图片来源:

《妈祖信仰传播和分布的历史地理过程分析》硕士论文

材料3:

海外妈祖文化的传播

仅仅在日本长崎,1620年前后(对应我国明朝后期)先后建设了三座日本妈祖庙,分别是:

1628年,福济寺(即漳州寺);1620年,东明山兴福寺;1629年,圣寿山崇福寺。

并称为日本唐三寺。

日本其它地方也有妈祖的分庙,图30。

图30日本妈祖庙

海外其它国家的妈祖庙,图31。

图31其它国外妈祖庙

来源于:

莆田新闻网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为什么湄洲湾可以孕育出妈祖文化,就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2.妈祖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分布有什么特点?

结合图29谈谈中国妈祖庙的分布特点。

3.图片30和图片31所示的是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主要传播国家,妈祖文化是怎样传播到这些国家的?

具体通过什么人来传播,传播的途径是什么?

4.妈祖文化的国内传播和海外传播,其空间上的区别是什么?

5.妈祖文化的国内传播途径和海外传播途径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

6.谈谈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什么主要在图30、图31所在的国家,而不在俄罗斯、中东等国家。

设想还有哪些材料中未列举出的国家会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