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704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消食健胃散瘀降脂论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

山梨、酸枣、酸查、红果子、棠棣子、酸梅子、山里红果。

原植物山里红又名大山楂、山果子、北山楂,生于山坡砂地或河边杂林,北方常有载培,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江苏、河南等地时有所见,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习惯认为产于山东者品质最佳,习称“东山楂”;山楂又名山里红、山楂扣、酸梅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本品药材性状:

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1~1.5~2.5cm。

表面深红色或紫红色,有光泽,布满灰白色斑点。

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

商品己切成圆形片状,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

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

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

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

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

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本品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中医临床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山楂有促进胃液分泌,收缩子宫,止痛,降血脂,降血压,抗菌,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保肝,抗癌,强心,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促进肠系膜微循环的恢复,增强免疫功能,镇静,催眠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山楂叶:

本品多已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宽卵形,长6~12cm,宽5~8cm,绿色至棕黄色,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具2~6羽状裂片,边缘具尖锐重锯齿,叶柄长2~6cm,托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气微,味涩、微苦;本品味酸性平,归肝经,功能活血化瘀,理气通脉,中医临床用于气滞血瘀,胸闷憋气,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叶和花泡茶服可治高血压,茎叶煮汁,洗漆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抗血板聚集,抗心肌缺血,抗氧化,耐缺氧,降压,利尿等作用;

(2)山楂木(木材):

味苦、寒、无毒,主水痢、头风、身痒;(3)山楂核:

用于食积,疝气,难产;(4)山楂根:

用于消化不良,小儿食积,关节痛,肺结核咯血,细菌性痢疾,水肿。

山楂为常用中药,以山楂之名载入本草,始见于《本草纲目》。

曰“山楂……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

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药。

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

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

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山楂糕,以充果物。

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

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

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

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应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据高光跃等本草考证,在此之前以“赤爪木”之名始载于唐《新修本草》。

以“滁州棠毬子”之名列于《证类本草》外木蔓类。

历代本草记载入药品种为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地区用药有云南山楂C.scabrifolia。

从本草(唐至清)记载看,末见有与山楂C.pinnatifida及山里红C.pinnatifidavar.major描述相同或相近的植物作山楂药用的记载。

《本草纲目》载所指小者,应为野山楂,大者的植物描述,应为湖北山楂或山楂。

古本草山楂除果实药用外,核、茎、叶、根、木亦可药用,且山楂多去核另作他用。

近代则将产于北方的山里红及山楂,商品药材称为“北山楂”,而将产于南方的野山楂,商品药材称为“南山楂”,中国药典1985年版山楂来源项下收载了山里红、山楂及野山楂三种,但药工经验认为北山楂色红、个大、果肉厚、味酸甜,质量较好。

而南山楂个小、果肉薄、味酸涩,质量较次。

清代《本草求真》始有“出北也,大者良”的记载。

由此可推,至清代已认为北山楂质量较好。

山楂中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金丝桃苷,槲皮素、牡荆素、表儿茶精、芦丁等,以及熊果酸、酒石酸、琥珀酸、苹果酸、绿原酸、咖啡酸、枸橼酸、内酯、皂苷类、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糖、鞣质等。

孙敬勇等从山里红分离鉴定出5,7,4’-三羟基黄酮-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即牡荆素鼠李糖苷。

据富力等报道,北山楂果肉和果核均以亚油酸含量为最高,分别为29.01%~38.23%和60.48%~75.25%。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亚油酸具有降压、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因此,该研究为山楂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利用山楂核研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将开辟综合利用山楂核的新途径。

北山楂果肉和果核中的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含量的71.63%~77.02%和86.70%~93.96%,它们是乳制品工业的添加剂。

在生产人造奶油,天然改性牛奶和强化婴儿奶粉等保健乳制品都需添加亚油酸。

因此,山楂可以作为生产精制亚油酸的植物资源。

经对二者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证明南山楂仅含有与北山楂相同的黄酮类、熊果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几乎不含北山楂所含的大量糖及多种有机酸,而这些成分恰恰是“消食化滞”的有效成分,因此南山楂不具或几乎不具消食健胃的功能,临床主供收敛止泻之用。

同时南山楂与北山楂性状差别较大,商品价格相差也很大,致许多中成药处方中应用北山楂的也使用南山楂,必然造成中成药质量不稳。

故1990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北山楂,并增加了总酸量的含量测定以保证其质量。

考虑到南山楂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降压,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不齐等作用,故拟对其功能主治做相应的修改后收载于部标准。

在研究果实的基础上,对叶也进行了化学、药理与临床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有山楂叶制剂(心安胶囊)的研制,报道了化学成分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分离与鉴定。

为开发山楂资源,对山里红(C.pinnatifidaBge.var.major)秋季摘果后的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乙醇提取物的热水溶部分分离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对羟基苯甲苹果酸、槲皮素、金丝桃苷、牡荆素牡荆素鼠李糖苷、盐酸二乙胺与山梨醇。

张培成等研究山楂叶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楂素I、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6→1)-α-L-鼠李糖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6→1)-α-L-鼠李糖槲皮素、山柰酚、7-O-α-L-鼠李糖-3-O-β-D-葡糖山柰酚。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野山楂的果实,又名山梨、猴楂、毛枣子、红果子、牧虎梨、南山楂、药山楂、小叶山楂;干燥果实呈类圆球形或扁球形,个较小,直径0.8~1.2cm,间有压成破裂的饼状,种子露出而不脱落,表面黄色或棕红色,有细皱纹及小斑点,顶端有圆形宿存花萼,中央凹陷,周边凸起,基部有果柄痕,质坚硬,不易破碎,果肉薄,棕红色,有3~5粒种子,种子内侧两面平滑,气微,味酸微涩,药材常切成半圆形或压成扁平破裂的饼状;生于山谷阳坡,原野灌丛,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阿尔泰山楂,分布于新疆,果实健胃消食,止痢止泻,降血压;(3)桔红山楂,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功效与山楂相似;(4)绿肉山楂,分布于东北辽宁等省,国外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直到日本均有分布,其为较稀有的植物,在分类学上有一定的意义;(5)光叶山楂,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国外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蒙古北部均有分布,其集中分布区在黑龙江省呼盟地区的额尔古纳旗黑山头乡,当地群众称之为“人面果”,资源丰富,果实健胃消食;(6)湖北山楂,又名酸楂、大山枣、猴楂子;果实近球形,直径1~2.5cm,深红色,有斑点,萼片宿存、反折,小核5个,两侧平滑;分布于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果实用于痢疾,产后瘀痛,绦虫病,高血压症,肉食积滞,肝脾肿大,血脂偏高;(7)甘肃山楂,果实球形,直径不及1cm,红色或橘红色,小核2~3粒,内面两侧有凹痕;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果实用于消化不良;陕西作山楂药用;(8)毛山楂,果实球形,红色,小核3~5,小核内面两侧有凹痕;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国外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到萨哈林岛等地也有分布,果实用于肉食积滞,高血压症,脾胃虚弱;(9)滇西山楂,果实近球形,直径6~7mm;分布于云南,用于肉积,痰饮,痞满,泄泻,小儿乳食停滞;(10)无毛山里红,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国外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到萨哈林岛(库页岛)等地,功效与山楂相似;(11)辽宁山楂,果实径约1cm,血红色,小核3粒,稀5粒,两侧有凹痕;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蒙古北部也有分布,果实健胃消食;(12)云南山楂,又名云楂、山林果、酸冷果、大果山楂;果类圆形,直径1.5~1.8cm,表面黄棕色至棕红色,具粗皱纹,隐约可见稀疏黄棕色小斑点,顶端有宿存萼,萼片较细,5枚或脱落,商品常对切两半,果肉较南山楂富肉性,黄棕色或浅棕色,中部横切面可见5粒果核或脱落成空洞,果核略呈圆肾形,表面粗糙,长7~9mm,直径5.3~6.5mm,中央有一浅凹沟,两侧面多数不平坦,气稍清香,味酸甜而微涩;野生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资源较多并有栽培,果实消食化积,散瘀;本品以“山查”之名,始载于《滇南本草》,应用历史较久,在云南作中药山楂收购,习称“云楂”,并有少量销广东、四川等地,四川省药品标准规定作山楂药用,近年国内外化学、药理研究表明,山楂果实和叶子中黄酮类化合物,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及缓解心绞痛等作用,有报道云南山楂总黄酮含量为8.43%,比山楂的含量(3.08%)高2倍多,而且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与山楂接近,是值得开发利用的新资源;(13)陕西山楂,果实直径约2.5cm,暗红色,产陕西省;(14)准噶尔山楂,分布于新疆,果实功效与阿尔泰山楂相似;(15)瓦特山楂,果实小于1cm,产于陕西;(16)华中山楂,果实椭圆形,直径6~7mm,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用于肉食积滞,脘腹痞满,血瘀,产后腹痛,恶露不净;

(17)粉叶栒子(蔷薇科),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果实在广西称为野山楂,根、茎用于消化不良,食滞,胃脘胀满;(18)栘木衣,又名多衣、酸楂、楂子树、酸栘木衣、栘木衣李皮;干燥果实呈椭圆形,比山楂个大,多为横切片,间有纵切者,直径2~3cm,厚约3~7mm,外表紫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无小斑点,略具蜡样光泽,果肉厚,棕黄色或红棕色,中央有分成5室的硬隔,每室有种子4~10粒,种子较扁小而窄,往往已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涩微甜;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用于风湿关节痛,蛔虫病,疳积;四川、云南发现有以此充山楂入药的情况,四川将横切片作山楂肉,纵切片作木瓜;(19)印度栘木衣,又名红叶栘

木衣,分布于四川、云南,果实用于烫伤,湿疹,腹泻;(20)林檎,原植物名花红,梨果扁球形,径2.5~4cm,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黄色,染浓红色,散点黄色皮目;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果实用于消渴,泻痢,遗精;四川以此充山楂药用;(21)台湾林檎,分布于广西、台湾等地,果实用于消化不良;广西有以其充山楂药用;(22)湖北海棠,分布于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果实用于食滞,筋骨扭伤;广西上思以其为野山楂;(23)陇东海棠,湖北巴东有以其果实充山楂;(24)广萼林檎,果实在广东、广西伪充山楂;(25)尖嘴林檎,又名尖嘴海棠;果实球形,直径1.5~2.5cm,表面紫红色,较光亮,极皱缩,无斑点,宿萼反卷,有绒毛,并有残存花柱,亦密被绒毛,基部有果柄,长3~5cm,质柔韧,饮片通常纵切成两瓣,偶有横切者,厚0.1~0.3cm,果肉较厚,浅黄色,内果皮木化呈圆环状,分5室,每室有种子2枚,质硬而脆,气微,味甘微酸涩;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广西、河南等地称其为山楂或野山楂,根用于吐泻,痢疾;(26)海红:

为蔷薇科植物西府海棠的果实;干燥成熟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cm,表面棕红色,光亮无斑点,基部凹陷,萼脱落或宿存,心皮革质,形似苹果仁,味甘、微酸而涩;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云南,多为栽培,用于泻痢;四川以此伪充山楂;(27)楸子,又名海棠果;果实呈卵形,直径2~2.5cm,表面光亮,紫红色,无灰白色小斑点,宿存花萼略突出,有绒毛,基部凹陷,果肉黄白色,中央可见3~5室,每室有种子1~2粒,种子淡紫红色至红紫色,扁卵圆形,气微,味甘微酸涩;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用于清凉止渴,补血;四川、云南发现有以此充山楂入药;(28)滇池海棠,又名云南海棠,分布于四川、云南,果实健胃消积,行瘀定痛;四川有以其充山楂药用;(29)豆梨,又名棠梨;干燥果实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7~1.1cm,表面红棕或深棕色,有的皱缩,略具光泽,有众多灰棕色的小斑点,中部横切面可见2~3室,每室有种子2粒,种子类肾形或长卵形多面体,棕红色,长约0.4cm,宽约0.2cm,萼片脱落,果梗细长,红棕色,长1.5~4cm,质坚硬,气微,味涩微酸;分布于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果皮清热,生津,收敛;(30)川梨,干燥果实近球形,直径1~1.5cm,表面褐色,光滑皱缩,无皱纹,并有黄棕色斑点,顶端无凹陷,萼裂片早落,基部有果柄长2~3cm或脱落,横切面果肉厚,棕黄色至红棕色,中部具4粒深红棕色果核,粒薄较小,空隙大,质坚硬而脆,味酸涩微甜;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果实称山里红,用于肉食积滞,消化不良,泄泻,痛经,产后瘀血作痛,高血压;西藏又称其为野山查;(31)花楸,梨果近球形,直径6~8mm,橙色或红色,具皱纹,顶端带有残存花被,中部横切片,具有浅黄色果核数枚,气微弱,味酸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用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水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