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480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x

灾害地质学复习

一、观点(分):

灾祸:

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时期当地的人类集体及其财富遇到严重威迫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致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遇到不行忽略的影响。

地质灾祸:

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样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祸性地质事件。

一般以为,地质灾祸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损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富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

是指受灾体遭到地质灾祸损坏时机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由受灾体自己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

是指受灾体遭到损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论的重要内容。

灾祸敏感度:

指在必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论区内人类及其财富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祸的敏感水平易可能遭到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

指一场灾害中第二次序产生的结果,如灾祸引起的饥谨、疾病、生产冷清、失业增添以及精神损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连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钱币来估计。

承灾能力:

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祸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

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忽然开释,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周围流传惹起的地面的快速抖动。

地震波:

地震震源开释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流传出来。

分为面波和体波

震级:

地震自己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

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或损坏程度

等震线:

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而后把烈度同样的地址用曲线连结起来,即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

指某一地域在此后一按限期内(50~100年)可能遭受的地震最大烈度。

实质上是中长久地震预告在抗震、防震上的详细估计。

地震效应:

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样震害及损坏现象

地震监测:

是地震预告的基础,经过布设测震站点、先兆观察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供给基本的地震信息,进而进行地震预告及防灾减灾决议

火山先兆:

火山活动常陪伴着地下热异样过程、地区应力场变化和火山物质的迁徙,出现的各样环境异样变化

斜坡地质灾祸:

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因为地震、降水、风化等原由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祸

倒塌:

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忽然离开母体崩落、转动、聚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滑坡: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必定的脆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泥石流:

斜坡或沟谷中松懈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融化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别大水

倒石堆:

大小不等、凌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聚积在坡脚的聚积物,称崩积物。

醉汉林:

滑坡体经滑坡损坏后,其上的树木也随之七颠八倒,称之。

地面沉降:

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

地裂痕: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必定长度和宽度裂痕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

覆盖在溶蚀洞窟之上的松懈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地面损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陷坑。

矿山地质灾祸:

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祸性地质作用或现象

矿区荒漠化:

矿山“三废”及露天剥矿使原有地表生态系统遭到损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体现地表荒凉、砂石裸露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冒顶跨帮:

地下洞室开挖后,因为卸荷回弹,应力和水分从头散布,当围岩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变形和损坏

岩爆:

又称冲击地压,承受强盛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均衡状态遇到损坏时向自由空间忽然开释能量的动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时忽然喷出大批煤粉和瓦斯的现象

荒漠化:

包含天气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润湿干旱地域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

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堆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过程和现象,

土壤盐渍化:

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渐渐富集的一种渐变性地质灾祸。

系指土壤中盐、碱含量超出正常耕种土壤水平,致使作物开始生长时就遇到损害

二、填空选择:

1、地质灾祸按成因分类、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

(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祸、

(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祸、(3)自然与人为复合动力型地质灾祸

1)突发性地质灾祸、2)渐进性地质灾祸

2、地质灾祸的评估种类(准时间,按范围)

准时间:

灾前评估、灾期追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

按范围:

评论估、面评估、地区评估

3、地质灾祸灾情评估的内容:

1)危险性评论、2)易损性评论、3)损坏损失评论、4)防治工程评论

4、突发性地质灾祸危险性剖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祸发生概率,地灾发展速率是地裂痕、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祸危险性剖析的基础指针

5、地质灾祸经济损失种类: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6、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1.监测与预告、2.灾祸评估、3.防灾与抗灾、4.救灾

7、地质灾祸剖析方法:

类比剖析、因果剖析、统计剖析

8、地震因素:

震源、震中、震中距

9、按震源深度分为:

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类;

10、地震的成因种类:

结构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引发地震

11、地震序列:

前震、主震、余震

12、全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东非裂谷地震带

13、火山的种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及喷发款式(裂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气态、液态、固态)

14、能量互换和物质转移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15、地面变形地质灾祸的形式分类: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痕、浸透变形、特别岩土胀缩变形

16、典型的滑坡滑动面由陡倾的拉张段(后)、缓倾的滑移段(中)和缓和以致反翘的阻滑段(前)三部分构成。

三、简述每题10分,共分

1、灾祸效应的种类。

1)原生灾祸效应:

灾祸自己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子坍毁、滑坡掩埋房子、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祸效应:

主要灾祸事件引发的灾祸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祸效应:

常常是长久的,甚至是永远性的。

此中包含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流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天气变化等。

2、简述灾祸损失(直接、间接)

1)直接损失:

指灾祸发生后立刻产生的结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损坏状况、人员伤亡及财富损失等;多半可用钱币价值来权衡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

指一场灾害中第二次序产生的结果,如灾祸引起的饥谨、疾病、生产冷清、失业增添以及精神损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连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钱币来估计。

3、地质灾祸的内涵

1)动力条件: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

陪伴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直线上涨,充分显示了人类对地表形态和物质构成的巨大改造力量,人为地质作用一定惹起足够重视和利用。

2)结果: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富和生计环境产生损坏和影响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祸,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不是地质灾祸,常常会有益于人类的将来开发。

4、中国地质灾祸空间散布规律

1、平原、丘陵区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祸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含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域。

2、山地斜坡变形损坏为主的地质灾祸大区

包含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属中国中部地域、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域。

3、内地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的地质灾祸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由高原、荒漠、沙漠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种类构成。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域冻融为主的地质灾祸大区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域,大地结构上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

5、地质灾祸灾情评估的目的;

经过揭露地质灾祸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论地质灾祸的危险性及其所生成的损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抗御灾祸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论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6、地质灾祸损坏损失损失核算方法

①成本价值损失核算:

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依据其灾祸损失程度或许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

②利润损失核算:

以受灾体可能利润为基数,依据其灾祸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合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③成本—利润价值损失核算:

以受灾体的成本和利润为基数,依据其灾祸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合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

7、减灾防灾的基根源则(7条)

1)建立全民减灾防灾意识,提升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

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联合

3)民众性与专业性相联合

4)突出要点,兼备一般

5)减灾与发展并重,坚持可连续发展的减灾对策

6)踊跃展开灾祸科学研究,充散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7)防止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8、地质灾祸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1)监测的目的:

是认识和掌握灾祸的发生与演变规律,合时捕获地质灾祸邻近迸发成灾的特色信息,实时预告地质灾祸的发生和发展趋向,进而减少地质灾祸损失。

2)监测内容:

包含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祸防治效益的反应监测。

9、地质灾祸防治的基根源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经过人为活动,减少风险,削弱强度、降低损失

2、全面规划与要点防治相联合的原则:

分清主次,重要地址要点防治

3、防治地质灾祸与社会经济活动相联合的原则

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最小投入,最大效益。

使地灾防治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最小风险与最正确效益的有机联合

10、地质灾祸防治的基本门路和举措

1)地质灾祸防治的基本门路

控制灾祸源、除去或减弱灾祸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祸威迫。

对受灾体采纳防备或躲让等保护举措,使其免受灾祸损坏,或加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

2)地质灾祸防治的举措

削弱灾祸活动强度举措

受灾体防备举措

监测预告举措

灾祸躲让举措

11、地震灾祸的特色

(1)发生忽然,来势凶狠,瞬时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

(2)成因的特别性使得地震临震预告工作还很不行熟。

(3)引发多种次生灾祸。

有时次生灾祸的严重程度大大超出地震灾祸自己造成的损失。

(4)在地震灾祸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

12、地震预告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1)预告的主要内容

地震参数预告:

以预告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地址和强度三个参数为主,即狭义的地震预告。

地震灾祸展望:

长久展望(几年到几十年)、中短期预告(几个月到几年)、临震预告(几日以内)。

地震灾祸损失展望:

评估潜伏地震灾祸的损失,展望将来地震灾祸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预告现状:

长久预告较为成功、中短期预告成功率20%

13、火山喷发效应(灾祸、资源)

1、火山喷发灾祸效应

原生灾祸:

与喷发物的性质亲密有关,如熔岩流、碎屑流、地震、喷发物下降、毒气等;次生灾祸:

火山泥流、天气、酸雨、洪水、海啸、饥荒、疾病等

2、火山喷发的资源效应(利大于弊):

地热、玄武岩石材、景色旅行、贵金属矿产、宝石、矿物质、肥料

14、影响斜坡失稳的主要自然因素及人类诱因(6)

1)地形地貌:

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切割程度高的山坡丘陵地域,简单迸发,如长江流域上游。

2)地质结构与新结构活动:

地貌与结构活动共同控制着崩滑流灾祸的发育程度,此类地质灾祸与断裂结构间关系亲密

3)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征:

滑坡多发生在拥有层状碎屑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的岩体中;土体滑坡多发生在松懈聚积层或特别土体中

4)地下水:

浸润作用降低了岩土体特别是脆弱面的强度;降低斜坡土体的稳固性;

5)暴雨和连续降雨:

崩滑流暴发的顶峰期与降水较大的夏天基本同步,降雨时间及强度是重要因子;多半滑坡和泥石流都是以地面大批降雨入渗惹起地下水动向变化为直接诱因的

6)人类活动:

工程施工、爆破、植被损坏等—诱因

15、倒塌的特色;

观点:

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忽然离开母体崩落、转动、聚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特色:

着落速度快、发生忽然;倒塌体离开母岩而运动;着落过程中倒塌体自己的整体性遇到损坏;倒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6、滑坡的特色(3);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必定的脆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

(1)发生变形损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沿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地点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

(2)滑动体一直沿着一个或几个脆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样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岩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穿的节理裂隙面等。

(3)滑动过程能够在瞬时达成,也可能连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大型滑坡一般为迟缓、长久或间歇的。

17、滑坡的发育阶段(3)

1.蠕动变形阶段:

从斜坡发生变形、坡面出现裂痕到斜坡滑动面贯穿的发展阶段称为滑坡的蠕动变形阶段。

2.滑动损坏阶段:

滑动损坏阶段是指滑动面贯穿后,滑坡开始作整体向下滑动的阶段。

此时滑坡后缘快速下陷,滑壁显然出露。

滑体上的树林倾斜形成“醉汉林”,水管、渠道等被剪断,各样建筑物严重变形致使坍毁。

3.压密稳固阶段:

在滑面摩擦阻力和在重力作用下,滑坡体上的松懈岩土体渐渐压密,地表裂痕被充填,当滑坡坡面变缓、滑坡前缘无渗水、滑坡表面植被从头生长的时候,说明滑坡已基本稳固。

18、泥石流的观点及特色

1)观点:

斜坡或沟谷中松懈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融化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别大水

2)特色:

忽然暴发,污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跑吼怒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如同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批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广阔的聚积区横冲直撞、漫流聚积,经常给人类生命财富造成重要危害。

2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定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懈物质;短时间内有大批的水源。

1)物源条件:

地表岩石破裂,倒塌、参差、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供给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根源

2)水源条件:

水既是重要构成部分,又是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一般为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假如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3)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聚集。

在地貌上,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聚积区三部分。

19、倒塌的防治原则及举措

1)防治原则:

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治理、生物举措与工程举措相联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联合

关于自然景色区,兼备艺术性与适用性;采纳生物举措时宜种草不宜种树。

2)防治举措:

防备倒塌发生的主动防备和防止造成危害的被动防备

20、滑坡的防治原则及防治举措;

1)防治原则

以长久防守为主,防守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联合;应急抢险工程应尽可能与防守工程连接、配套。

依据危害对象及程度,正确选择并合理安排治理的要点,保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生物工程举措与工程举措相联合,治理与管理、开发相联合。

就地取材,讲究实效,治标与治真相联合。

2)防治举措

1.“拦”:

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2.“排”:

包含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3.“稳”:

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4.“固”:

采纳各样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等工程,或采纳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考试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