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266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docx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教案资料包100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段志贵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

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

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

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

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

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古人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适量。

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

一要语调愉悦。

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

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

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

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

五要语言质朴。

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六要语言机敏。

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

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

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

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

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

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

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

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

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

”“有什么?

”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

”“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

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

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

错了,不必说了。

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

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

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与管理》

打印本文

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您要打印的文件是:

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打印本文

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

作者:

佚名转贴自:

网络点击数:

175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读书感悟的手段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

“获取知识——这就是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要是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不懂的东西”、提出“不懂的东西”、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

因此,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读书并思考。

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弄清楚了作者是从“草原的天”、“草原的天底下”这两个大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在理解“天底下的草原”时,教者提问:

“天底下辽阔无边的草原,为什么给人以‘并不茫茫’的感觉呢?

”这一问,引发学生多方面进行思维活动,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再如教学《海底世界》,要求学生理解“景色奇异”的意思,教者提出了引发学生争议的问题:

“海底有光吗?

海底有声音吗y”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是有光有声,一种是无光无声。

教者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最后得到统一:

海底是黑暗的,但有光点;海底是宁静的,但有微声。

这一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海底世界的景色的确是奇异的。

“景色奇异”的理解过程,是学生经历了探索创新的过程,提问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还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发言的面不广,这是因为教者未能很好的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放宽提问的面。

一般说来,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给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题目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

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能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特别是差生,看到自己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会产生自信心理。

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第二方面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亚里斯多德说: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带到那“惊奇”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问,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善于发现问题。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回答老师提问,而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懂得怎样提出来。

因此,教师要设疑、激疑,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如学习《动物园的晚上》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

“非洲象为什么要站着睡觉?

这样睡多危险,摔伤了怎么办?

”这一问,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纷纷议论开来。

在发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对那些胆小怕问的学生,教者不能责备,而应该鼓励和引导,要善于发现那些欲举又放的小手,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

因为当学生初步发动起来以后,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出问题来,以表示他们肯动脑筋学习。

这时,教者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耐心,切不可因为某些提问是明知故问或是钻牛角尖,怕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就动摇了自己让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

反而更应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提问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阅读的方法。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文中写船上共61人,由于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井然有序地组织抢险营救,除船长以外的60人全部脱险,而船长却牺牲了。

难道船长自救的时间一点也没有?

恰好这么巧吗?

”对于这一问题,教者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动脑,勤于钻研,提的问题有价值。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有的说: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一心想的是他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给忘了。

”有的说:

“船长把生的希望都让给了乘客和其他同志,最后自救的确来不及了。

”还有的说:

“船长也许有时间自救,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一心与船共存亡。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不也是这样的吗?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船长哈尔威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和清晰。

课堂提问的结果,总是通过争议得到统一的。

但有时候,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有的不必当堂课解决,教者就应允许存疑。

如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时,学生提出:

“竺可桢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观察‘杏花’去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呢?

我们去观察‘荷花’、‘梅花’能不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对这些问题,可以把疑问暂时保留下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去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以便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浅谈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作者:

未知教参来源:

本站转载点击数:

132更新时间:

2006-5-25

  

善教者,必善问。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时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1.问旧启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以巩固旧有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

  

  

  

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

“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

”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我国的香港岛、九龙司和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的事实,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新侵略’和‘新掠夺’。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

“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

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

”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时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

  

  

  2.集中注意  

  

  

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于学生来说,它是适应课堂环境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历史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集中学生注意,使其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某种认真、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例如,讲授《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许多人都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信奉基督教的人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

现代科学证明,人既不是由猴子变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期望能解答教师设下的疑问。

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一个不科学的概念:

人是由猴子变来的。

当教师指出了这是一个错误时,自然激起他们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3.发展智力  

  

  

陶行知先生说:

“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学中,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机会。

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

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

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

紧接着教师又连续问:

“火从哪里来?

火有什么用处?

是普罗米修斯送来的吗?

……”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4.诱导探索  

  

  

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述“北宋与辽、夏、金的关系”时,尽管教师一再向学生说明,北宋不是一个统一王朝,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疑惑不解。

因此,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

“为什么教材中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说统一全国?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探求答案。

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学生发现当时与北宋并列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

即契丹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夏。

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比教师生硬地灌输要有效得多。

  

  

  5.比较辨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的开端。

在历史学习中,相似的历史概念比比皆是,学生难于区别,往往张冠李戴。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

  

  

  

以中国古代史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为例。

不少学生所以常常将它们互相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特征。

教师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把封建社会的这四个赋税制度加以比较,辨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是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按人口来征税征役的;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是按土地财产多少征税,第一次改变了以人了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徭役依然存在;明朝的一条鞭法是把田赋、杂税、徭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摊在田亩上,按亩纳税,无地人家一般不再服役,但人头税依然要缴;清朝实行地丁银制度比一条鞭法更进了一步,实行“摊丁人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与地税合并,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无地的人家不再缴纳田赋与人头税,负担比过去平均。

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

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张冠李戴,而且还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

  

  

  6.加深理解  

  

  

设问要注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无求异思维则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

教师在提问中,可适当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或答案不够充分,但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可以发散、引申的问题,并结合现实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

(1)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这些形式,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不同?

(2)我国已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请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

(3)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开阔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认识现实问题;学生思维迁移,富于创造性,教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的传播之中,一举多得。

  

  

  

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趋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

因此,充分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理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课堂提问的两点看法您要打印的文件是:

课堂提问的两点看法打印本文

课堂提问的两点看法

作者:

张伟转贴自:

本站原创点击数:

550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中学教育,学校提出了“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要按照青少年知识掌握和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要让学生尽可能主动的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提问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摆在了中学教师的面前。

究竟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改变在初中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转而主动的思考问题,究竟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的思考是自我的,而不是单纯的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

带着这些思考,我认真的反思日常的教学工作,发现了自己两种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的提问方式:

一、过度依赖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而没有课堂上的随机应变

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自己都要认真的写一个详细的教案,并按照学校的要求设计好了至少每5分钟的一个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错误的理解了学校关于至少每5分钟的一个问题要求的含义,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案上,严格的设计了每一课要提问的问题,按照课程的内容设计好了提问的时间,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日常表现大概的确定了提问的对象。

一切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我只是在课堂上完成了这些程序,一般不会有出轨的现象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我发现这种做法有很大的问题。

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由于我和学生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所以按照我的经验设计的问题有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完全理解而成为了鸡肋,有的时候又出现无人应答的情况导致我要重新的解释相关的知识。

事先设计好的提问时间: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每一段教学设计和要提问的问题设计好了所需的时间,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以至于我的时间表不能完全的实现,反而影响了教学的节奏,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出现脱节。

事先设计好的提问对象:

每个问题都提问了相应成绩的学生,在我认为他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知识之后的自习课上就会出现很多我认为不会出现的问题。

在习题课上我往往要重新的解释学习过的知识点。

由于我事先周密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比较好的配合我完成那些问题,但是我发现他们只是单纯的等待我的提问,并没有真正主动的投入到问题中去,发现了这些之后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提问的方式,教案是我上课的工具,但不是我唯一的工具,课前写教案是要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但不能成为课堂的唯一程序。

随时按照课堂的教学情况适时发挥,随机应变,改变设计好的提问程序才是正确的方式。

二、提问的出发点过于单一,教学理念没有很好的转化

在我设计课堂提问时,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