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070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1一30中继教.docx

教案1一30中继教

中继教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纳雍县拉戛中学

2012-12-27

 

教案一

化学用语在应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化学用语是一种国际性的化学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

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

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

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一、提早渗透,分散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学习第一节课时就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告诉学生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元素名称,初步会读会写。

到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学生学习起来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掌握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由于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学生多看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查找内在联系、狠抓书写落实。

学习了元素符号之后,化学式的书写就又摆在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在这里学生主要是化学式的角码容易写错。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找内在联系,抓书写落实的方法。

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要求学生画出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以比较、归类,学生总结出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化学式时,可让学生分类进行理解和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在记住化合价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依据如下口诀进行书写:

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再检查。

教案二

三、优化配平方法,强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化学用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是配平学生易犯错误。

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

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

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四、以点带面,发散练习。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又不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五、注意检查督促,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在每学完一部分化学用语后,教师要不时进行抽查,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强调规范化,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总之,在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中,把握好这几方面的教学,就能让学生较轻松地掌握好所学化学用语,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案三

浅谈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或者说,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但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就是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认识化学变化,再结合反应实例谈谈如何正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简介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18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始得公认。

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应按质能关系考虑场的质量。

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质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条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在19世纪末作了最后一次检验,那时候的精密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达。

结果表明,在任何化学反应中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

例如,把糖溶解在水里,则溶液的质量将严格地等于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之和。

实验证明,物体的质量具有不变性。

不论如何分割或溶解,质量始终不变。

在任何化学反应中质量也保持不变。

燃烧前炭的质量与燃烧时空气中消耗的氧的质量之和准确地等于燃烧后所生成物质的质量。

初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

1))此定律讨论的是“化学反应的……”必须是“”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才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如:

①3克镁在3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氧化镁不是6克,而是5克。

因为参加反应的氧气是2克,有1克氧气剩余,没有参加反应,不能计算在内。

 2)注意此定律强调的是反应前后“”相等。

注意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都计算在内,不可遗漏,只讨论其中一部分,不符合定律的要求。

如:

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了。

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除铜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铜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此现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初中阶段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如不能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水结冰后冰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

因为这两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角度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原新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

3)、从化学反应的本质我们不难看出:

反应物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但是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却没有发生变化(即原子的种类不变),只是通过原子间的重新配对组合成新的分子(生成物分子),那么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有无变化?

为什么?

请看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每个水分子分解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在水的分解反应中变成别的原子,它们只能两两结合形成新的分子即每两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成氢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原子个数也没有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反应前后同种原子的质量不变的,以同一颜色的小方格为一种原子,每个面为不同的分子,不同颜色的组合为新的分子,那么当魔方由左图变化为右图时,各种颜色的小方格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每个面(每个分子)上的小方格(原子)的数目不同而已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分子的构成(也就是原子的重新的组合)。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例:

已知蜡烛的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由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事实,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原子的种类不变宏观意义就是元素的种类不变)

分析: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H2O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物中含有C、H、O三种元素,说明反应物中也应含有这三种元素。

反应物是石蜡和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答案:

石蜡中肯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心得:

由化学反应的本质我们不仅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还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也相等,即对参加反应的每一元素而言,“质量守恒”也成立。

2、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物质的化学式

例:

例如:

若4A+3B2=2AxBy,则x、y的数值是()

  A.x=4,y=6B.x=2,y=3C.x=1,y=2D.x=3,y=2

  分析:

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可知x=2y=3

  类似的典型例子还有:

  1.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2KNO3+3C+S=K2S+N2+3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A.COB.CO2C.NOD.SO2

答案为:

B

教案四

  心得:

由化学反应的本质我们不仅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还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也相等,即对参加反应的每一元素的原子“原子的个数守恒”,这是建立在化学方程式已经配平的基础上。

3、求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

(1)在化学反应中A+B=C+D,10gA物质恰好与10gB物质完全反应,若生成D物质为8g,则生成C为()g。

(2)在化学反应A+B=2C+D中,10gA物质恰好与10gB物质完全反应,若生成D物质8g,则生成C物质为()g。

这是两道课堂练习题,对1题都能正解,mC=mA+mB-mD=10+10-8=12,而对2题却有大多数的同学错解,都是用(mA+mB-mD)/2=6g。

说明对“质量总和”相等理解不深刻,正确的仍然是mC=(mA+mB)-mD=10+10-8=12g。

4、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例:

1)3克碳与8克氧气充分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2)3克碳与10克氧气充分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分析:

这是两道习题,对1题都能正解,M(C)+M(O2)=3+8=11,因为碳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为:

C+O2→CO2

12∶32∶44

3∶8∶11

由碳和氧气发生反应的质量比可以看出,3克碳与8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1克二氧化碳;而对2题却有很多的同学错解,也是用M(C)+M(O2)=3+10=13,但是根据1)的计算可知3克碳与8克氧气才恰好完全反应,而2)中3克碳与10克氧气充分反应时氧气只反应掉了8克,即有2克氧气过量而未参加反应,所以也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总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科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理论依据,它对于学好初中科学至关重要。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过程实质就是化学变化的本质解释(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在宏观上就是体现为元素的种类守恒)。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其他的应用(如方程式的书写等)这里就不再作出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案五

如何在几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渗透探研意识

氧气、二氧化碳等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之一,气体制取装置的设计与改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ᴀ节课欲通过回顾总结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气体制取的异常情况,如:

(1)实验室假如没有大理石,而只有碳酸钠,那么对装置如何改进?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改进发生装置;

(2)对于像二氧化硫这种有毒且易溶于水的气体如何收集,自然引进“万能瓶”,并讨论得出其多种用途;(3)对于᳾学习过的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对现成装置进行创新改造等。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启发学生探索与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掌握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为高中化学中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进行了很好的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基础知识;

(2)能根据反应的需要,灵活地设计和选择实验装置;

(3)通过讨论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气体制取装置的组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气体制取装置的改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问题答辩,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2)通过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气体发生装置的应用,收集方法的选择。

2.教学难点: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学会改进装置,进而创新设计装置。

三、教学准备

试管、锥形瓶、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分别插有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集气瓶、万能瓶、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片、水槽、棉花、气球、棉线;稀盐酸、大理石、碳酸钠粉末。

四、教学过程

[谜语引入]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

听好了: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生:

氧气)。

好!

还有呐: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能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生:

二氧化碳)。

真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几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现在请三位同学上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取原理。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

明确了制气的反应原理后,接下来是(生答: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选择收集方法、对气体进行检验和验满。

[板书]1.制气的思路:

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和验满。

现在我们举行一个组建制气装置的比赛,看哪一组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

由谜语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巩固已学知识,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游戏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享受成就感。

[探究活动一]组装制气装置

请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六位同学每两位自由组合为一组,选择仪器分别组装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装置。

话音刚落,各组同学热情高涨,争相上台一试。

三组同学的表现都很好!

掌声送给他们。

下面我们来一个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扮演记者)大家好!

我是边城学校校园广播电台化学栏目组的记者。

(对第一组)你们想制取什么气体?

请说说你们选择这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对第二组)你们如何检查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对第三组)请问你们制取的是什么气体?

如何检验和验满?

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

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组合作自由组装制气装置,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设计现场采访、问题答辩的新颖形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渡]现在我们先来研究气体发生装置。

[探究活动二]发生装置的改进

[创设情境]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实验桌上只有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而没有大理石,他能用台上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吗?

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如下图):

比较反应速率。

[设问]发生装置怎么改进呢?

学生思考,回答:

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分组实验,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同时体会改进发生装置的必要性。

[板书]2.装置的改进

[过渡]那么,实验室如何收集有毒气体呢?

[探究活动三]收集装置的改进

[创设情境]PPT:

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实验室如何收集硫化氢呢?

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应用。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无法收集硫化氢,又产生了新问题,引发好奇心。

[启发]能用排水法收集硫化氢吗?

硫化氢有剧毒,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要注意什么?

展示“万能瓶”(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这种装置能有效控制气体的逸散。

[设问]从哪一端通入硫化氢气体?

怎样进行尾气的处理?

学生讨论、设计:

b端再连一个盛水的“万能瓶”;或b端连接导管通入盛水的烧杯中;末端还可连接一个倒置的漏斗以便吸收完全;……

[追问]如何用“万能瓶”收集氧气、氢气?

[小结]利用“万能瓶”通过排空气法、排水法收集氧气、氢气。

[板书]2.装置的改进

设计意图:

进行延伸学习,总结出用“万能瓶”收集气体的规律,为后续氯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探究作铺垫。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通常要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气体,需要进行怎样的处理呢?

[探究活动四]气体的除杂与干燥

[创设情境]PPT:

小明同学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确认装置的气密性后,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回答:

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设问]那么,小明怎样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呢?

[追问]除杂与干燥的顺序如何确定?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将产生的气体先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然后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学习,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净化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实践一下。

[反馈练习]PPT:

1.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一些气体,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制取装置填空:

图3装置选取

(1)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2)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的装置。

(3)硫化氢是一种有毒且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的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2.如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功能装置。

(1)若制备的气体是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常用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A应与(填“B”或“C”)相连。

(2)若制备的气体是氧气,Y是黑色粉᳿,则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A、C相连制取氧气,检验气密性后,还须将装置乙。

(3)若X是稀盐酸、Y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2气体的系列装置。

若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

设计意图: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对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过渡]练习情况很好!

现在我们来一次小攀登。

[探究活动五]爱拼才会赢

[题目]PPT:

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1体积水在常温下可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能和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反应。

实验室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4HClMnCl2+2H2O+Cl2↑。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设计?

用到哪些仪器,如何组建?

[板书]3.装置的创新。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行间巡视、参与讨论。

小组汇报、展示。

PPT:

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图。

学生对照,或体验成功之乐,或对自己的装置进行完善。

教案六

设计意图:

这是一种全新的气体制取装置的

设计探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与重组,考验学生的应变机制和设计装置的能力,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课堂小结]请再一次把掌声送给自己!

老师为同学们的积极表现感到高兴。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请同学们回头看看,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

结束语: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已进一步掌握了几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对我们没有学习过的气体也找到了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有知识铺路,有方法导航,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会一路高歌,享受成功。

今天的作业是

[布置作业]PPT:

课后请同学们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分别采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一瓶气体,然后尝试设计实验比较两瓶气体的纯度有何不同,再从操作是否方便、现象是否明显以及气体纯度、药品用量等角度比较两种收集方法的利弊。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是课堂活动的延伸。

这样的实践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练习参与度,也符合当下“减负增效”的要求。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课的重点除了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进行气体制取装置的应用教学外,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提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养成合作学习、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归纳、总结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对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进行必要的探索、改进,这样既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不会使学生因为复习旧有知识而感到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采用“问题答辩”、“爱拼才会赢”等新颖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认为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学生通过一年化学的学习,已认识了“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但对于“固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还未接触过。

我以为在中考复习时可以适当延伸,这不仅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需要,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建构新知的一个有效尝试。

于是我增设了“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的设计探究,事实表明效果很好!

本节课的学习以任务为主线,问题作引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教学设计开始,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设计出探究方案,使学生在克服困难后能够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七

如何准确把握酸碱盐教学的度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既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仍然感到相当的困难。

学到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普遍感到思维混乱,知识繁多,从而对化学产生畏惧情绪,进而使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大幅下滑。

最后即使通过大量练习解决一些问题,头脑中对这一问题仍感觉不明朗,也很难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一、困惑成因

“酸碱盐”部分学生之所以困惑,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方程式,而且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