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802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LT

词作名词。

答案:

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①⑤

提示:

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

答案:

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

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提示:

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

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

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

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

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

D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

(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弊在赂秦(luō)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⑤洎牧以谗诛(jì)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答案:

C。

解析:

“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

交互。

盖失强援盖:

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

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

答案:

B。

解析:

B项,厌:

满足。

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

A。

解析:

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

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

D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

C

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

B

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面说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D①④⑦⑧

答案:

C。

解析:

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B②④C②⑤D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①古:

崤山以西。

④古:

挺身而出。

⑧古:

休养生息。

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B例证法C对比法D引证法

答案:

B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

A

2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

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25默写下列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赂者以赂者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3)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6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

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1)其恶者贵,美者贱。

答案:

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

(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答案:

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

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