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9900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docx

历史大题答题模版

【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内容、措施类设问

设问类型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

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

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答方法

(1)审清设问。

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

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

组织答案

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3.作答时要把握几个原则:

(1)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

(2)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3)“按酬付劳”,根据每一问分值的多少,决定答多少,一般来说,一个要点是1分或者2分。

(4)多多益善,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也尽量多答

[典例调研]

调研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于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材料二诸八议者(注:

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

——《xx议》

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xx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措施落实的?

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关键信息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公平

材料二xx八议皇帝主导

材料三民主宪法

材料四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

(1)问要求回答两种法律的不同。

(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他的法制建设活动有哪些;第二小问要求分析孙中山的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即中国近代史上阻碍法制建设的因素是什么。

(3)问,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

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第一小问要求回答落实“民治”的措施是什么,即政府“民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限制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二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步,根据材料并联系相关知识。

(1)问,根据材料信息综合归纳,找准切入点,比如两部法律的侧重点、权利的享有者等。

(2)问,第一小问,根据孙中山的主要反封建活动归纳;第二小问,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概括。

(3)问,第一小问,套用“答题模板”,这里的措施,显然是指具体的措施,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如何落实“民治”的,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民主政治事件概括。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落实“民治”的具体措施既有法律方面的,也有政治制度方面的;第二小问,根据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回答。

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准确作答。

答案

(1)差异:

《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表现: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3)措施:

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目标:

xx,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调研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纲”第一条规定:

“中华鄂州人民,以已取得之鄂州土地为境域,组织鄂州政府统治之。

将来取得之土地,在鄂州域内者,同受鄂州政府之统治;若在他州域内者,亦暂受鄂州政府之统治,俟中华民国成立时,另定区划。

”

第二章第二十二条至三十四条规定,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得连选连任一次;都督代表鄂州政府,有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临时律令等职权。

第五章规定,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有制定法律、通过条约等职权。

第六章规定,法司由都督任命之法官组成,依法审理除行政诉讼以外的各种诉讼,法官除依法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的惩戒宣告外不得免职。

此外,还规定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社、信教、通信、居住、保有财产、营业等自由,享有人身、住宅不受侵犯。

——摘编自《xx约法》(

1911年11月9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鄂州约法》的颁布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鄂州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法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六条国务员及其委员得于参议院出席及发言。

第四十七条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

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xx临时约法》

(2)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按照平衡与制约的原则,对总统的权力采取了哪些制约措施。

材料三“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东西”。

关键信息

材料一《鄂州约法》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人民的权利与自由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平衡与制约措施

材料三评价历史功绩的依据

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

(1)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鄂州约法》的颁布机构,第二小问要求回答《鄂州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也就是作用和影响。

(2)问要求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为限制总统的权力采取的措施。

(3)问要求回答辛亥革命的贡献。

第二步,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

(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湖北省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脱离清朝统治,本题中《鄂州约法》应是湖北军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令。

《鄂州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主要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

(2)问,套用“答题模板”。

材料二共有五条内容,在作答时可以把意思相近的进行合并概括。

所采取的制约措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总统、内阁、参议院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3)问,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回答。

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答案

(1)机构:

xx军政府。

意义:

这是近代中国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令,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资产阶级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自己的胜利果实;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为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主要内容:

内阁成员统称国务员,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集体副署法律法令。

平衡与制约:

以参议院的立法权、责任内阁的行政权平衡总统的权力,以参议院的总统弹劾权、内阁的法律、法规副署权对总统进行制约。

(3)政治方面:

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经济方面: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加速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思想方面:

以三民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思想,后来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方面:

断发易服,革新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能力提升《xx临时约法》的基本要义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

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

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③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④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

设问类型: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

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

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

调研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

——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

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说》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严复对这一现象发出悲叹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关键信息:

材料一皇考(xx)以来大权从未旁假

材料二天下是君主之产业

材料三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

材料四xx坚持革命

解题突破:

(1)问要求回答“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即原因。

根据“皇考(雍正)以来”可知,雍正时期的某一措施使得“大权从未旁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军机处的设立有关。

第

(2)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提炼材料观点,根据材料的出处及材料对君权的评述可知,作者反对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材料观点产生的原因,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的“根源”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第(4)问,可将问题转化为“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回答了。

答案:

(1)理由:

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

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

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根源:

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

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力提升

根本原因、根源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

如调研1第

(3)问中的根源,就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的:

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没有产生言论自由的思想观念。

原因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如调研1中的第

(4)问实际上是考查孙中山坚持革命的目的。

调研2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xx致英王信:

“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

——摘自《清实录》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

——摘自《xx使粤两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材料二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xx《走向世界的近代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月)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xx涌《60年xx之“世界观”》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

第三阶段中,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对此你有何认识?

关键信息:

材料一清朝时xx对世界的认识

材料二xx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

材料三周恩来的世界观

材料四60年来xx对世界看法的变化

解题突破:

第一步,审清设问。

(1)问注意限定条件“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

(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第二小问实际上是问哪些因素使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3)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

(4)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并融入世界的。

(5)问是开放性设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第二步,提取相关的信息。

(1)问,从“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等可知,当时清朝君臣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仍是以往的朝贡思想。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夷’到„„‘西’再到„„‘泰西’”回答。

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

这里的原因显然是具体的原因,而且也要明确,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西力东渐”“一系列战败之后”“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来回答。

(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出处《共产主义与中国》可知,此时的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成就回答。

第二小问,主要是把握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陈述相关史实。

(5)问是开放性设问,从原因、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陈述,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

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

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影响: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时代背景: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任答两点即可)

措施: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任答两点即可)

(5)轨迹:

近代方面,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现代方面,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角度1:

“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观”的变化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发生的。

角度2:

“世界观”变化的特点。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

“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可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非选择题出现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没有思考,看到题目就答,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解决办法:

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解决办法:

认真审题。

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办法:

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

解决办法:

注意xx、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