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080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8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docx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新重点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

一、政策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狭义理解:

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广义理解:

除了包含规则体系外,还包含政府和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政策的定义是:

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规则体系和具体行动的总和。

2、特点:

1有组织的活动

2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3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是制定修改和实施的结合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特点与主要领域

1、基本含义:

}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基本特点:

}公共性:

面向公众,其主体、对象、目标和过程公共性;

}权威性:

由立法和行政机构制定;

}价值性:

价值优先但受社会群体利益和社会舆论影响。

3、主要领域:

经济、社会、环境、国防和外交等

三、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其实质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2.社会政策的特点:

①基本内容:

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②社会性(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

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

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

(一)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1)人的需要的特点

}社会性:

由社会提供、有社会方面的需求、通过社会途径满足;

}层次性:

有生存、安全、享受、交往等由低向高的层次;

}发展性:

人的每个年龄阶段、人的同一阶段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都是发展的;

}多样性:

内容多样和实现方式多样。

(2)中国基本民生需要的主要内容

}民生需要的特点:

人民的基本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界定民生水平、保障民生市政府的责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满足民生。

}民生问题的内容:

衣食住行、就业需要、健康需要、教育发展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需要、社会环境

}友好需要、其他需要。

(3)社会政策在满足民生中的作用:

}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提供服务满足需要、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项目重点满足贫困弱势群体需要、实施再分配减弱市场导致的差距提高民生水平、加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构建民生保障体系。

2、保护人权

(1)人权的概念

}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人的各种基本权利的总和。

(2)保护公民经济与社会权利的行动

}劳动者工作、基本生活水准、获得社会保障、健康权、受教育权

3、维护社会公平

}首先是国家干预力求地区个人眼前利益得到兼顾;

}其次是通过再分配调节不平等;

}再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他们发展

4、解决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定义:

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特点

}客观性:

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有自身的规律;

}主观性:

是否是问题,不仅取决于现象本身,还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其的关注和评价;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对社会问题的认证;

}社会性:

产生原因,内容和形式以及后果责任都与社会有关;

}过程性:

有历史性;本身的发展

(3)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不平等与贫困;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犯罪和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居住环境的问题;其他问题。

(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首先:

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其次:

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再次:

通过公民的参与保证公平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四:

社会政策采取立法的方式更具权威严肃和强制性;

}最后:

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二)功能

}1、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

2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3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

}2、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的功能

3社会政策的社会控制功能

}3、政治功能

1社会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

2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

3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五、社会政策的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

(1)公平与效率并非矛盾,可以兼顾,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可行;

}

(2)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制定的基础

}(3)应该强调效率,以便满足更多人需要;

}(4)通过合理的机制使公平效率结合,实现共赢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社会政策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

}

(1)着眼于人民的基本需要的满足;

}

(2)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

}(3)着眼于帮助人抵御各种经济社会风险

}(4)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

(2)不是满足所有需要,而是满足人民基本需要

}(3)应惠及所有成员,并使之获取大致水平相等的公共服务

}(4)应多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

4、社会保护

}

(1)社会关照:

指弱势群体

}

(2)社会补偿:

指受损群体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

(1)政府在社会政策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基本责任;

}

(2)调动民间组织的参与,共同负起责任

}(3)政府与民间组织应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第二节我国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1、法规的含义:

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行政机关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管理社会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包括:

}

(1)正式的法律

}

(2)国务院行政法规

}(3)地方法规

}(4)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2、特点:

规范性、强制性

3、法规与政策的关系

(1)广义上的关系

}法规是政策的规则体系。

政策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来确认和体现,并在相关的法规范围内运行。

政策行动必须同挂法规来明确各有关方的责任,政策的决策实施和修改都要按照一定的法规办理。

(2)狭义上的关系

}属于不同层次的规则体系。

法规是指立法机构制定而政策是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的

(3)社会工作实践的法制化水平

}社工法规体系发展会经常滞后,所以社工应该依法办事、及时提出修改法规意见,灵活处理相关事务。

4、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的特点

}一类是:

由国家立法机关,政府行政部门和社工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另一类是:

社工实践案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体系

1、法规体系

(1)国家法律

}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会)及各级制定的各种法律。

具有坚实的民众基础和更强的权威性。

(2)行政法规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条例,规定、办法等

(3)国务院部门规章

}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命令等,一般称规定办法,不得称条例

(4)地方性法规

}可以称条例

(5)地方政府规章

2、政府政策文件

各级党政部门向其下属单位和社会发布的有关政策的文件

}一类是:

向下级下达指令或为下级工作提供指导,一般称通知意见;

}另一类是:

批复下级请示文件

}再有一类是:

向社会宣布政策,一般称白皮书,决定、公告。

3、国际公约及规范性文件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大会文件、国际组织文件、国际公约和双边条约

4、各类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及关系

}法律效力依次是: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

}意见的约束力较弱,重在指导;

}政策文件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不及法规文件。

四、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1、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

(1)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在规范和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内部规范)

}

(2)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按法规与政策办事(服务规范)

2、社会工作实践促进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

(1)社工是法规政策的实践者研究者,能及时提出问题改进法规政策

}

(2)为社会工作法规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加实际的建议和信息。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本章知识重点】(3点)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社会政策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社会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的对象

}社会政策的资源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1、社会政策主体的定义:

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2、社会政策主体的类型

(1)直接主体:

}立法机关:

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

指国务院及其各级政府,主要任务是实施和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执政党: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直接主体的核心力量。

(2)间接主体:

}利益集团:

是指具有共同观念和利益的群体。

有一是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

}公民:

宪法赋予其权利驾驭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

}其他政党:

通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代表不同阶层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3、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

(1)主动性:

生产社会政策,所以具有积极和主动性;

}

(2)多元性:

直接和间接主体,不是一元的,制定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3)权威性:

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而言,声音更有分量。

4、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

(1)政策的制定者:

直接和间接参与制定;

}

(2)政策的实施者:

执行和配合实施;

}(3)政策的评估者:

自我评价和发出自己的声音;

}(4)政策的调整着:

调整社会政策;

}(5)资源的提供者:

政府财政支持和利益集团的财力配合。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1、社会政策对象的定义:

社会政策的目标所指,实施受众和接受者。

2、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

}

(1)普遍性对象:

惠及全体国民,当涉及“底线公平”表现,如某些发达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教育等;

}

(2)选择性对象:

惠及部分国民

3、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

(1)被动性:

只能接受已有的社会政策产品,不能选择,只能间接通过参与制定;

(2)差异性:

对象有普遍性和选择性;统一政策得到的实惠也因人而异;

(3)连带性:

与社会问题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是他们成为对象的原因。

4、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

(1)政策的诉求者:

对象会向社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

(2)政策的接受者:

扮演接受者,或得利或损害;

(3)信息的提供者:

对社会政策的体验和评价。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

1、内容

}是指社会政策过程所需的物质或有形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1)人力:

政府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社工和政策研究者;

(2)物力:

所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等;

(3)财力:

人头费、办公费和项目经费等。

2、调动方式

(1)人力的调动:

组建队伍,包括专门人员和志愿者;

(2)物力的调动:

多种途径筹措;

(3)财力的调动:

征税、专项收费、社会保险费和服务收费。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过程

}制定

}实施

}评估

}调整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

}是指社会政策主体为了满足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相应社会政策的过程。

(重点掌握5个确定)

(1)确定优先顺序:

资源有限及问题的迫切性决定先制定哪一个政策;

(2)确定政策对象:

哪些对象可以享受该项社会政策;

(3)确定服务标准:

对象可以享受多少;

(4)确定资源:

资源如何解决,需要多少;

(5)确定运行机制:

如何连接社会政策的各个要素,如何转化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

2、主要步骤

(1)确定议程(立项):

社会问题或需要进入主体的视野,纳入决策的过程;

(2)设计方案(起草):

方案包括:

基本内容、规模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案,应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

(3)审查方案(草案):

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

(4)审批(草案修改稿):

修改稿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3、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问题:

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项;

(2)政策资源:

政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3)社会成本:

制定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后果,因为资源有限;

(4)社会事件:

制定社会政策来呼应重大社会事件,例如“非典事件”;

(5)社会精英:

有更多的发言权,“智囊团”“思想库”

(6)传媒:

通过传媒形成舆论构成压力;

(7)执政理念:

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社会政策的实施

1、意义:

}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的过程。

(1)是实施社会政策目标的关键;

(2)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

(3)是沟通主体与对象的桥梁。

※2、一般过程(把每个环节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技巧分辨清楚)

(1)宣传:

统一思想,充分了解;

(2)分解:

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实施活动的“线路图”;

(3)资源准备:

准备好人力物力财力;

(4)组织准备:

建立组织机构、配备实施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合理利用人财物;

(5)试点:

检验完善、总结经验;

(6)全面推进:

或经过扩大试点,再全推;

(7)协调监控:

做好协调,认识行动统一,提高效率;做好监控,不偏目标,全面落实。

3、主要影响因素

(1)机构因素:

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命令的服从体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否适度等。

(2)人的因素:

设施者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积极性和责任感;

(3)政策本身因素:

是否连贯稳定和一致,是否合理符合人民意愿、是否具体明确都影响人民的依从度

(4)政策以外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背景与传统、相关的技术水平。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意义

}

(1)发现问题:

把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2)了解效果:

了解阶段效果,总结经验,为完善提供材料;

}(3)监控过程:

纠正偏差,正确运行。

2、内容

}

(1)政策方案:

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方案是否合理

}

(2)实施过程:

实施的7个一般过程是否得力

}(3)实施效果:

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3、标准(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

(1)价值标准:

5个是否:

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了社会融合、社会及政治稳定;

(2)事实标准:

以实施收效的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

(3)行动标准:

投入的资金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完成了预期计划;

(4)收效标准:

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效率标准:

投入产出率的高低,仍缺有效方法计算。

※4、方法

(1)定性研究:

通过收集非数字的资料,通常采用深入访谈、口述史、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为手段里获取必要的资料与信息;

(2)定量研究:

通常所说的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

可以分析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政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3)整合研究:

定性和定量一起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

(4)个案评估:

通过对具体的政策项目和实施机构进行和特定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5)制度分析:

通过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和呈现的不同效果。

它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核心方法;

(6)比较分析:

是社会政策国际比较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社会福利研究中兴起的主导性方法。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意义

}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废除政策,而是通过调整使其连续,使对象能更好适应;

}

(2)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通过调整是政策更趋完善,避免各种重大的损失;

}(3)保证政策有序运行:

通过调整使社会政策各要素之间,各种社会政策之间更好地衔接,从而保障有序运行。

2、原因

}

(1)政策本身的原因:

目标不适当或高或低、目标已达到,要追求更高、目标无法达到而进行调整;

}

(2)政府方面的原因:

执政党和政府负责人的变化而产生的调整;

}(3)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公众(政策对象、利益群众和普通民众)对社会政策所持的态度。

3、层次

}

(1)修订:

指在技术层面上作局部的修改,不改变基本框架;例如社会养老保险遇到资金亏损时而采取的提高保额、推迟退休财政予以补贴等措施而调整;

}

(2)改革:

对基本框架作出带有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属于此类;

}(3)终止:

完成使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负面影响太大三种情况才会被终止。

4、内容

}

(1)政策目标:

目标太高、太低或过于分散就必须进行调整;

}

(2)政策方案:

运行成本太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

}(3)政策效率:

}第三节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

1、倡导者

}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属于间接主体不掌握某项政策的决定权只能在指定的过程中提供意见和建议无父对象的问题是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共同所致,要改变社会就需要社工在政策层面进行倡导。

}一、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

2、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推行政府负有直接的责任,但也要依靠社会团体进行推行社会政策在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后必须把社会服务传递给政策对象,这时社工通过服务社会对象,便成了社会政策的实施者。

}一、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

3、评估者

}直接主体在进行自我评估的同时,也会请专业团体进行外部评估,这是直接主题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社工则扮演评估者;另一方面在政策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时,社工通过与对象接触收集资料,但是社工和直接主题的评估标准是不一致的。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典型示范(倡导者)

}社工通过身体力行,创造出某些服务模式,引起直接主体的注意,进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他们的反应比政府快,要敏感,往往会预先干预,一旦做出成效,就被吸收到社会政策中。

2、建言献策(倡导者)

}典型示范通过做,而建言献策则通过说,参加各种政府主办的座谈会,听证会等;口头向媒体提出建议表达意见。

3、间接服务(实施者)

}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为直接主体做各种准备,例如把法律里面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各种社会服务方案,以便让社会政策落到实处。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直接服务(实施者)

}把具体的社会服务提供给政策对象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英国社区照顾模式中的照顾管理和个案管理模式属于直接服务。

5、外部评估(评估者)

}被聘请为自定实施部门的专家,对服务项目进行评估,问责成为一种官场的做法。

6、内部评估(评估者)

大多数社工受雇于直接主体的机构,所以他们是内部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从而影响社会政策。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是我国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城市低保的对象、机构和资金来源

}1999年颁布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对象:

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包括:

1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人赡、抚、扶养);

2领失业救济或期满仍未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3在职和下岗人员领取工资、生活费和退休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4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保障标准的。

}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对象的关键。

指全部货币和实物收入,包括三养费,不包括抚恤和补助金。

}2、机构:

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

县级以上民政负责管理;

}3、资金:

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款专用;中央财政对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倾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全部纳入当地低保资金。

}4、管理审批机关:

县级民政、街道办和镇政府

}5、日常管理服务:

居委会

}二、城市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

1、考虑维持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费用、水电煤气费用、未成年人教育费用而确定。

2、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3、常用的方法有:

●基本需求法(菜篮子法)

●恩格尔系数法

●比例法。

}三、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1、申请:

户主街道、镇(初审)县级政府(复审);

2、审批:

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不符者书面通知;

3、发放:

通过金融系统实现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可实物发放,对三无人员全额发放、其他的差额发放。

}四、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

(一)复核机制:

}1、审批时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函索证进行核实;

}2、已批准的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

}3、收入情况变化的要及时告知并办理;

}4、审批机关要定期核查家庭收入;

}5、财政审计要监督低保金的使用。

(二)处罚:

1、审批人员事实就是地审批申请不得挪用低保款物;

2、低保居民不得骗取和请款好转时不得隐瞒。

}第二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一、农村低保的对象、机构和资金来源

1、对象:

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主要因为病残、体弱、丧失劳动力和生存条件恶劣造成常年生活困难。

2、管理和办事机构:

县民政乡政府要不定期抽查,及时办理、停办、增减发放和调整并及时公示。

3、保障标准: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基本的衣食水电费确定并随价格和生活水平适时变化。

4、资金来源:

以地方为主,其他各级财政适当投入。

}二、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1、申请:

户主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2、审核:

村委会初查报镇政府审核报县民政县乡一起再核查批准公布;

3、发放:

原则上按申请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分档发放。

}第三节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

※一、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与内容(重点)

(一)对象:

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公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一、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与内容(重点)

(二)内容:

1、吃:

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燃料;

2、穿:

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3、住:

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