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019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docx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见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应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数量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安全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迫切需要安全、优质、高营养的绿色农产品。

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其目的就是适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人们对安全农产品的需要,迎接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发展绿色农业,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需要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农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来自于食物原料生产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以及食用过程中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了直接和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发展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保障人们的食物安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化肥、污水灌溉等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了地下水和部分农产品中过多的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积累。

另一方面,为控制植物病虫草害,不得不使用大量化学农药,从而造成不良农业生态链的恶性循环。

我国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已达100余万吨,为世界首位,其中80%为高毒农药,仅河南省就高达4.3万吨/年。

土壤、水体等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大量残留,小麦、玉米等粮食的农药检出率达10%-20%,超标率为5%-10%,菜、瓜、果、茶则更高,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在30%和20%以上;动物性农产品不仅因生物链的蓄积作用受到农药、化肥的二次污染,而且因疫病的发生以及饲料添加剂和抗菌素的滥用等导致的污染更加严重,瘦肉精残留中毒时有发生;人畜共患病是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发生于欧洲的疯牛病、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损害了人们身心健康。

因此,迫切需要从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制、创新入手,不断加强畜禽疫病监测和控制,逐步建立起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二)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是提高农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加入WT后,我国的农产品将融入国际大市场。

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在关键领域占据并保持世界先进地位,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绿色农产品便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

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11个发达国家1998年的绿色农产品销售总额为135亿美元,其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0-30%,预计到2006年,欧盟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增至470亿美元,而发达国家销售的绿色农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占绿色农产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价格比常规农产品高25-30%,有的品种高出1-5倍。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来阻止国外农副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因此,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接轨,运用绿色营销标准,通过质量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农产品生产应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之上,保护并不断改善环境,才能使农业沿着持续、高效、健康的道路发展。

利用科技手段有效控制各生产环节对环境和农副产品的污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目标。

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另外,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系统,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必将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因此,在我省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

(一)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饱受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危害之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了回归自然、保护土壤环境、生产无污染农产品的思想大转折,提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新的农业发展方向。

沿着这个方向,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有机农业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高标准生产体系,即严格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规定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条件,严格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

我国从1989年开始绿色农产品开发工作,1990年,绿色茶叶通过国外机构认证并首次进入欧洲市场。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认证体系,《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准》与国际有机农产品通行标准基本接轨;截止1998年底,我国已通过认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7万亩,颁证产品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1999年统计,我国绿色农产品出口额约为1500万美元,最近几年出口增长

率都在30%以上

我国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比较容易转换成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但是,与发达国家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农产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集中在生物源农药和生物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和应用方面。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下:

1.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制与开发应用

种植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国内外都把抗性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新作为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基本环节。

抗病虫草害、抗干旱、盐碱、霜冻等生物逆境育种材料的筛选已经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发现了一大批抗源材料,如美国培育的抗虫玉米,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培育的抗病虫害水稻,我国培育的一系列小麦抗病品种等早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作物秸秆、绿肥等植物性肥料和动物及其排泄物等动物性肥料由传统的堆肥化处理和自然利用向工厂化生产发展;生物肥料由豆科作物接种剂向非豆科接种剂方向发展,由单纯的接种剂向复合生物肥发展,由单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由抗逆性差的无芽孢微生物向高抗性芽孢微生物方向发展。

目前仅国内从事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生产的企业已达250-300家。

适合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生物源农药发展也十分迅速,植物源农药、虫源性农药、微生物农药及抗生素正在取代化学农药。

我国在杀虫植物的开发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几年申请的技术专利达300多种,油酸烟碱乳油、印楝素杀虫乳油等26种植物源农药已获准登记并进行商品化生产,但其稳定性仍较差,影响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我国虫源性农药研制与开发相对比较落后,虽然也研制出灭幼脲等农药,但没有形成大的产业,市场上销售的抑太保、农梦特等一系列害虫生理生化干扰剂均为90年代国外研制成功的产品;目前,用量更少、无毒无害的超微量仿生行为调控剂正成为虫源性农药研制的热点;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微生物杀虫剂的研制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Bt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并开发出相应的保护剂、增效剂,已进入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正式注册登记的Bt生产厂已有68家,另有10多种昆虫多角体病毒已完成中试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微生物杀菌剂及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井岗霉素、中生菌素、阿维菌素等29个农用抗生素已在我国登记注册,增产菌、菜丰宁、丰收菌、木霉菌等近10个拮抗菌产品已大规模应用于生产。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已相继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牛瘟兔化、猪瘟兔化、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猪丹毒等毒力稳定而免疫原性好的弱毒疫苗,极大地控制了许多严重危害养殖业的烈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通过自身免疫,大大减少了抗菌素的使用,增加了畜禽产品的安全性;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畜禽疫病和各种有害物质残留诊断方法的研制进展相当迅速,酶标记抗体、荧光素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技术,DNA探针以及PCF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和检疫水平。

此外,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性抗菌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和安全性饲料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2.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正逐步走向综合治理,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作用、强化农业生物防治和各种非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赤眼蜂人工卵和人工饲养天敌昆虫已进入田间,与10年前相比,通过非化学防治手段控制病虫草害使不少国家的农田用药量减少了40%以上,为绿色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精量施肥、肥水耦合等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推广应用新型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研究出了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后处理杀菌剂等化学物质的有效替代方法,从而避开使用矮壮素、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降低了残留;通过田间覆盖有机物、塑料膜或高温蒸汽处理代替除草剂的使用,效果较为显著。

掌握了畜禽重大疫病发生规律,建立了重大疫病的监测、检疫、防疫和综合防治体系,清除并控制了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二)目前我省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

我省虽然绿色农业研究起步较晚,但亦取得了一定进展:

初步开展了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已研发出了一些相关产品并投入生产,如Bt杀虫剂、硫酸烟碱杀虫剂、高浓度有机复合肥、生物复合肥、绿色饲料添加剂、鸡法氏囊和新城疫快速诊断试纸等;育成和引进了一批抗病品种;实施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相继建成了一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开发和申报意识不强;农药、化肥的滥用现象十分普遍;研制出的绿色农业生产资料品种少、效果差且不稳定等;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这些问题导致了我省绿色农副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认定品种较少,市场竞争力弱,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需要,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愈加强烈,绿色农产品正成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

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市调查,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农产品。

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略低,但也有50%以上的人渴望食用绿色食品。

以蔬菜为例,按人均年消费200公斤,50%的城镇居民购买绿色蔬菜计算,我省城镇居民每年大约需要消费绿色蔬菜1000万吨,至少需种植250多万亩蔬菜,需优质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大于10%)约100万吨,需生物肥约2.5万吨,需生物农药2500吨;如果我省绿色蔬菜能占领省外市场,发展的空间将会更大。

从国际市场来看,类似我国绿色农产品的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自然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绿色农产品,本国的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其需要,对国外的绿色农产品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英国约70%、德国约98%的绿色农产品依靠进口;据有关专家预测,世界绿色农产品消费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市场容量在迅速扩大,如果我们能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把我省的绿色食品打入国际市场,将对我省的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产安全农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绿色农业生态区划为基础,以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制和绿色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创新,实现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产业化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为我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全省农业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原则。

立足当前,重点开展果蔬、茶叶、畜禽等无公害和无污染安全优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着眼长远,逐步开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无污染生产技术研究,并进行有机农业技术贮备。

2.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结合原则。

由于我省绿色农业科技工作相起步较晚,因此,在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时,既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力争高起点启动,尽快缩小我省绿色农业科技工作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差距。

3.市场导向与地方特色结合原则。

既要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又要充分利用河南农业生产优势,发展河南特色农业;既要超前安排,又不脱离现实,合理配置资源,研究建立适合河南农业生产特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4.研究与示范结合原则。

在新型高效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研制和生产关键技术率先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对物化成果和配套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带动我省绿色农业发展。

四、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研制出符合绿色农业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新产品50种并实现其产业化;研究提出主要粮、油、瓜、果、蔬、烟、茶、肉、蛋、奶等十大类20种绿色农产品的可持续生产技术规程及其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制定出绿色农产品快速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在绿色农业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建立10个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15个左右。

通过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为我省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除了集成、组装现有技术外,根据我省实际,“十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绿色农业生态区划及环境净化技术研究

(1)绿色农业生态区划研究

通过对我省农业主产区土壤-水体的调查,确定出发展绿色农业的适宜生态区和次适宜生态区。

(2)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规律及其调控途径研究重点研究能够实现绿色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途径。

(3)绿色农业环境净化技术研究

开展土壤农药、化肥污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控制、净化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以及灌溉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4)畜禽养殖场环境净化技术研究以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消毒技术和排泄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技术。

5)绿色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

利用3S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建立健全准确、快捷的绿色农业资源、环境、质量、产量、灾害等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

2、新型高效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的研制与开发通过研究逐步建立起绿色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污染问题,降低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残留量,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1)新型高效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作用机理研究重点研究新型绿色肥料、农药等在土壤、植物中的运移规律和作用机理,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中的吸收和释放规律等。

(2)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的研制与开发

按照既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又不造成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原则,研制适宜不同作物的专用肥料。

其中包括适用于绿色粮、油、果、烟、茶等专用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和适宜于蔬菜专用的高浓度有机肥;同时开展作物秸秆商品肥料和高效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研制。

(3)绿色农业生产专用农药的研制与开发研发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显效率高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增效剂、害虫仿生行为调控剂、微生物农药及其增效剂、农用抗生素等来替代剧毒、残留量大的化学农药制品,解决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问题。

(4)绿色畜禽生产专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重点研发畜禽水产(猪、鸡、牛、鱼)A、B类疫病高效疫苗及免疫增强剂、安全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及绿色配合饲料、植物性抗菌促生长药物添加剂及低残留新型兽药等。

(5)其他方面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茄果、核果天然保鲜剂、专用果袋生产工艺及配方、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和人工释放技术等。

3、绿色农业关键技术与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以粮、油、果、蔬、烟、茶、肉、鱼、蛋、奶等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综合配套的生产技术体系。

(1)作物重大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无公害管理技术研究以我省发生普遍、为害日趋严重的地下害虫、蚜虫、螨类、蛾类害虫、土传病害、病毒病、线虫病和农田恶性杂草为重点,对其区域发生规律、致害机制、作物防御机理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解决大范围内利用生物之间的制约机制综合控制有害生物发生的途径与技术,探讨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加强有害生物的农业生态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

(2)绿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绿色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驯化

从国内外引进、筛选和驯化一批符合国家绿色农业生产标准,优质、高产、抗病虫、自净力强,且适宜于我省种植的作物新品种,并研究良种、良法、良田高度配套、高度集成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2)作物精量施肥技术

重点研究我省主要粮(小麦、玉米、水稻)、油(花生、芝麻)、瓜果、菜(苹果、梨、葡萄、西瓜、茄子、黄瓜、大蒜、辣椒、番茄)、烟、茶的营养诊断标准、最低施肥标准和肥灌技术。

3)设施栽培蔬菜重茬障害控制技术

重点对嫁接砧木筛选、嫁接技术、防病菌根筛选和利用、作物自毒物质解毒机理和方法等进行研究。

4)环境控制下绿色蔬菜生产技术重点研究通过控制土壤环境、隔离控病虫等途径生产绿色蔬菜的技术措施。

(3)绿色畜禽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动物(猪、鸡、牛、鱼)重大疫病发生机理、规律及其防疫体系

重点研究净化、控制国家规定的A、E类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2)畜禽水产(猪、鸡、牛、鱼)新品种的筛选、引进与驯化

筛选、引进一批适合绿色生产的畜禽新品种,并研究良种、良法高度配套、高度集成的高效生产技术。

(4)绿色农副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制定

1)主要作物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制定

以河南省主要的粮(小麦、玉米、水稻)、油(花生、芝麻)、瓜、果、菜(苹果、梨、葡萄、茄子、黄瓜、辣椒、番茄、大白菜、大蒜、西瓜)、烟、茶等为对象,研究制定不同农作物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2)主要畜禽水产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制定

以河南省主要的畜禽水产为对象,研究制定猪、鸡、牛、鱼等绿色动物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

4、绿色农产品监测、检测技术研究

(1)绿色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贮运、营销等环节中的环境质量控制和污染监测技术。

(2)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研究能够快速、简便、精确检测绿色农产品、畜产品质量的检测技术与手段,在我省建立一个具有国家权威性的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3)动物重大疫病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研究猪、禽等畜禽重大疫病的快速检测与准确诊断技术,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特异、敏感、快速、方便的动物疫病检疫监测系统,提高疫病诊断、防治和监测技术水平。

(4)绿色农业生产资料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出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中有害物的快速、实用检测技术。

5、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在全省建立10个以上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我省不同区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

五、进度和目标考核

(一)2001-2003年

1.绿色农业生态区划及环境净化技术研究

(1)完成绿色农业生态区划分、技术参数和方法研究,确定最适宜生态区,以此为基础提出10个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方案。

(2)完成畜禽养殖场环境净化技术研究,在3-4个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示范推广;研制出1-2种养殖场排泄物、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产品,进行中试生产。

(3)着手进行次适宜生态区土壤有害物质环境净化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探讨建立农业生态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调控技术体系。

2.新型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的研制与开发

(1)研制成功6种以上肥料新产品,2-3种产品进入中试生产。

包括2种以上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机质达到20%以上,氮、磷、钾含量达到25%以上;2种以上蔬菜专用高浓度有机肥,氮、磷、钾含量达10%以上;1-2种高效复合微生物菌肥,产品达到NY227-94微生物肥料标准的要求。

(2)研制成功4-5种绿色农药新产品,2-3种产品进入中试开发阶段;植物源杀虫剂和病毒抑制剂2-3种,杀虫防病效果在70%以上;害虫广谱引诱剂1-2种,诱捕率在60%

以上

(3)研制成功10-15种绿色畜禽生产专用产品,4-5种产品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包括

1-2种免疫增强剂,2-3种新型兽药,1-2类高效疫苗,2-3种新型饲料添加剂,8种以上无公害配合饲料。

3.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及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1)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虫、自净力强的新品种15-20个。

包括作物品种3-4个,蔬菜品种6-7个,果树品种3-4个,茶叶品种1-2个,畜禽品种2-3个。

筛选出茄果类、瓜类抗病砧木5-6个,研究出配套的嫁接新技术2-3种。

(2)进行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控制配套技术研究。

制定出控制A、B类动物疫病的配套技术体系,在3-5个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示范。

针对不同作物病虫害,开展间作套种驱虫防病和诱虫减灾技术,灯光、色板、食饵诱虫技术,网、袋隔离防虫控病技术等非化学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同时引进、筛选高效、微毒、微残留农药,组建重大病虫害综合生态控制技术体系,在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3)研究主要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和果实的营养诊断标准,探讨精量施肥技术,并在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在保证稳产的前提下,把无机氮肥使用量降到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达到绿色农产品标准。

(4)收集整理绿色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资料,初步提出主要粮、油、菜、果、蔬、烟、茶、肉、鱼、蛋、奶等绿色农产品专用生产技术规程,在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示范。

4.绿色农产品监测、检测体系研究

(1)研制出猪、禽、鱼重要疫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技术,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猪、禽重要疫病检疫监测技术系统;研制开发出市场销售的猪、禽肉产品即时检测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有害物质专用的试纸、试剂盒等产品3-4种,并投放市场应用。

(2)研究快速精确检测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技术和仪器。

5.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3-5个河南省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二)2004-2005年

1.绿色农业生态区划及环境净化技术研究

(1)完成绿色农业生态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调控技术研究,制定出绿色农业生态系

统质量监测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2)扩大畜禽养殖场环境净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示范企业达到5-7个;再研制出1-2种养殖场排泄物、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产品,进行中试生产。

(3)完成次适宜生态区土壤有害物质生物修复技术研究,针对不同有害物质提出3-5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2.新型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的研制与开发

(1)再研制4-6种绿色肥料新产品,2-3种产品进入中试生产。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