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89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docx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墨子在《七患》中指出:

“备者,国之重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

       不同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一样,备课的境界也不一样。

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在发生着变化,其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着。

教师的备课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写在本上

      “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

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于是,在备课本上详细地写出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步聚、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先提什么问题,后提什么问题,提问怎样表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都在备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常常是写得洋洋洒洒,好几大篇。

教案写好后,反复看,反复记,恨不得把它背下来,临上讲台时,又把它拿出来温习几篇。

讲课是严格按教案进行,亦步亦趋,唯恐遗忘了哪个环节,讲错了哪个知识点。

讲课时还不忘把翻开的备课本放在讲台上,忘了哪环哪节,就赶紧瞟上几眼。

       第二种境界 写在书上

       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这种境界是已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所具有的。

上课时边讲边看书上的批注,必要时作些调整和处理,抓住关键问题,完成主要任务,既方便又实用,灵活性也大多了。

       第三种境界 写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

“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

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

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上是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

要达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甚至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第四种境界 写在纸上

       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这类教师学识渊博,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他知识储备中沧海之一粟。

在课堂上能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这类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上“道”,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在这类教师眼中,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论。

他们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新出的教法记在纸上,写成教育论文,甚至写成教育专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引领其他教师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魏书生、邱学华、陈少堂、余映潮、李镇西等就是进入了这种备课境界的教师。

     第一、第二种境界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教师是在写教材。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几年后,蜕去初出茅庐的诚惶诚恐之后,备课境界由“写在本上”升到“写在书上”之后,就停步不前了。

这类教师,能当一个劳动模范;能进入第三境界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若能跨入第四境界,离教育家就不远了,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亲爱的老师,你进入哪一种境界了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

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

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

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

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

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

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

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

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

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

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

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

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

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

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

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

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

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

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2012-12-1214:

58:

25)

转载▼

分类:

德育日志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这部戏让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心潮澎湃,也包括我。

其中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改变自己。

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在几个月之前还是学生,但是今天你已经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我们的身份改变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肩上已担负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心态上很快的来改变自己。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许多有经验教师的看法和体会,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有关备课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一、备课的涵义

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

那位历史老师说:

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

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

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

如:

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二、备课的意义

作为新教师,刚刚登上三尺讲台,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兴奋和紧张,很多以前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此时也许会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如:

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时不敢偏离预定的方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灵活地做出反应、不知道怎样融入到教师群体中……这些都是新教师忐忑不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过做新教师的经历,可以说我的第一节课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

我讲的第一课是《爬山虎的脚》,在课前我反复的读了课文,对于所教的一篇文章几乎可以背诵,但是站在讲台上,我却不知道从何讲起,觉得内容都很简单,不需要作分析,也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好不容易撑到了半节课,实在没有办法,我就让学生开始自我介绍。

这第一节对于我来说那是相当漫长。

虽然课后学生们写日记说第一印象觉得我和蔼可亲,可是我却没有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就是在开始之前我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去备课,只是去关注了课本的内容。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

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

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讲什么?

怎样讲?

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

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三、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也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

“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

吃透教材是教师备课的第一环,教师一定要在读懂教材上下功夫。

(1)结合单元或整个知识体系研究教材。

备课前教师应通览全册教材,阅读教学参考,注意其章、节、单元、模块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模块的备课,帮助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己对某些知识点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确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现实的结合,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点,

(2)结合课程标准研究教材。

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如何要求的,本节的知识点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

比如:

标准中要求会认的字我们只要求学生住准确就可以了,有的教师把会认的也要求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好好去解读教材,制定明确、准确的教学目标。

(3)结合问题研究教材。

教师要研究例题习题、实验探究过程以及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在问题的研究中呈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本节课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点,这些典型的问题或例题习题还可以怎么变式,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考试题中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

教师要做到解读并超越教材.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

备课时要突出重点。

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我们的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的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课上形式多样,唱的跳的,表演的,课堂上一派热闹的景象,学生们兴趣盎然,到下课的时候一测试,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呢?

因为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重点,该掌握的内容并没有重点讲。

现在要求我们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三讲三不讲”:

即讲易混淆的、易出错的、易遗漏的;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也就是突出重点。

4、备难点。

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难点和重点有

时是一致的。

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测量》中,就要结合现实生活,采用直观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以减缓知识的坡度,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比如数学书的长宽厚是多少,黑板的长宽是多少,身高是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地。

5、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

点,充分准备。

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6、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教"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

现在我们郊区提倡导学案教学:

包括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课堂检测这几个板块。

(1)温故互查。

属于基础达标、基础知识的训练。

主要在两人小组进行,以自己巩固、相互复述为主,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标的目的。

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

(2)设问导读。

知识问题化——导学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互相合作的问题,又要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与指导。

问题具体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的导学问题。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设置具体化、问题之间关联化、问题排列梯度化,同时要巧妙的把拓展提升的问题有机地融入导学性问题设计中。

(3)自我检测。

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阶梯型组题,通过自我检测,了解学生自学互学的成果,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课中备课,解决问题。

(4)巩固训练。

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般是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而且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满足。

(5)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联系、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

比如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者是语文课上的小练笔,英语课上的小作文。

(5)课堂检测通过自学、讨论、释疑、精讲几个环节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又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结合现实问题的操作题,让学生限时完成,既及时检查了学生对目标的掌握程度,又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进一步完善、归纳,对出现的问题再分析、领悟,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甚至于熟练应用的目的。

以上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随机点拨,所以在课前你就要想清楚每个环节要用什么教学方法。

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演示法,探究法。

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

另外大家在备课书写教案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型适当的增减和整合这些环节。

比如第一课时的温故互查是可以是检查预习,到了第二课时你就可以听写生字或者复习旧知。

再比如拓展延伸页不一定每节课都有。

7、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理念),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并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是战术,学习方式是战略,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而学习方法则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可灵活多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大家一定要记住: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

最成功的课是学生“学”的成功,教的成功是通过学的成功体现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8、备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了,这只是做到了“知己”;紧接着还要做到“知彼”。

为了“知己知彼”,我常常在新学期接新班一周内将每个新生的姓名、年龄、民族、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掌握了学生这些自然情况,既是尊重他们,与其心心相印,又能调动他们学习能动性,与其丝丝默契。

不然,开学很长时间了,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岂不尴尬。

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上,应该懂得,我们看到多少张不同的面孔,便应看到多少个不同的性格。

教师若能把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加以区别,就如同区别他们的面孔一样,便算是真正对学生有所了解了。

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是谈话。

我与学生谈话有两种方式:

一是邀请式谈话,二是随机性谈话。

不管哪种谈话,我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做到感情亲切,态度和蔼,举止真诚。

把学生的情况摸清楚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当然以上所讲的这些是一节课的核心,要想呈现精彩的一节课,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备作业,备板书,备课件,甚至是备教态,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细作分析了。

四、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重点往往放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以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有一次听二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可一上课,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查字典的方法,老师一下子就慌了,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

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事业,从学生的实际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等。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

(二)以文本为基础,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这就是说,要广开课程资源、搜集信息,才能学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课文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

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例如:

我在上口语交际《保护有益动物》时,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准备在下一次“口语交际”课上交流。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室一泡半天,还有的让家长陪同去书店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在这期间,我并不是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见了学生真正的风采。

口语交际课前,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各种珍禽的照片,有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