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316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管理学原理报告

自选课题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小组成员:

环艺132张洋

自动化132魏新禹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儒家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治人理念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法家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着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治国、治生和治身。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

人才是一切之根本!

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

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

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与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其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治人理念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

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

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管什么?

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

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

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

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

“天地之性人为贵”。

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

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

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

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

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尤其是孟子的: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

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

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

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

“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

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他认为:

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

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

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

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

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

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

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

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

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

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

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而近日我们还听到这样的消息,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老总每周打着“飞机的”来北京听课,他们所学习的不再是什么MBA,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

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奉为至宝,不断地从中摄取着精华,并把之深深的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海尔的发展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自于《道德经》、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自于《易经》一样。

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1、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搞好企业的经营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

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

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担心。

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

?

如果说"和而不同"是讲差异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话,那么"和而不流"则是指不随波逐流去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表明了不可调和性,体现了"和"的刚的一面。

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之人。

可见?

,"和"中有刚,评论了"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主义气概。

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企业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聚力。

2、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

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义利之辨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到宋明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

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晋商更是提出了“利以义修,名以清修”的诚信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商业道德上的教育成果。

但我们在理解义利关系时,首先要明确儒家思想的义和利的内涵。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

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

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

“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

”以这种观点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

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利益上的竞争,有利于激活企业,焕发经济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润。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样取“利”?

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生财致富要有道。

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

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

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

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

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

3、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西方强调个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和自由。

而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

从总体上看,儒家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是以后历代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而使个性受到压抑,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悖的。

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使用、知行合一。

孔子告诫其弟子: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又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现代管理过程中,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注入其中,使社会伦常关系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在企业外部塑造了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劳资对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丰富源泉。

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亦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课题。

?

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养分,而且古代儒家学说中,海包括许多对管理活动的直接论述,如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各取所长,当尽其才”的用人之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干部方法,“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市场物价变化趋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之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测观点,以及许多关于决策和战略策略的精辟论述,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学习和挖掘。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近代史上一代豪杰曾国藩,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年少以儒修学养性,厚积薄发;中期年青以法为大风,渐行叱诧之事,终积大功大德;后期不追俗愿,持盈保泰,信守道家。

相反地,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平凡人们的影子,一生庸庸碌碌者多埋于事,疏于法;一生有所作为者,必然中行法道。

法家思想,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以“管理与实效”为根本。

这,对于任何企业管理或者个人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余世维先生说得好:

“法家是基础,要先用法家把人的行为规范好,再用儒家来导正人性,再上面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适用于不同境界的管理,在起步发展阶段,管理不规范,用法家规范人的行为是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想觉悟提高到一定层次,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来导正人性,管理发展到高层次,人的素质和品德都很高,管理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

1、治国——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