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952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练习: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一、前情回顾

 1.背诵全文。

 2.复述课文。

(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3.情节表演。

(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

 这堂课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这篇短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学,吕蒙又是怎样展示听劝的效果的。

二、研读内容

 逐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细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

 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请根据原文说明。

 

三、拓展迁移

 

 依据注释,顺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然后谈谈对这两篇文章的看法。

 1.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2.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  (  )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  (  )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  (  )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  (  )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  (  )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3.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    ”;《孙权劝学》的语言是:

“    ”;《孙权劝学》的结果是:

“    ”。

(以上均填原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运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

B.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和散文集《牛车上》等。

C.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编的《资治通鉴》。

7.“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填写出下列诗文名句。

(1)成语“吴下阿蒙”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

          。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

 

(2)成语“刮目相看”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

          。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

 

8.请你利用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使上下联完整。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9.综合性学习。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

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

(1)请给以上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 在当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是一味注重考试成绩,认为只要分数高、成绩好就可以了,至于书写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对于汉字书写有着如此“冷漠”的反应,那么字能不能写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材料二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创新,从以前的以读写背为主向注重理解过渡,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前者完全剔除。

学校里,学生写的作业很多,但沉下心来写字的很少;老师讲课也大多以PPT为主,很少用粉笔板书,这都很难帮助学生对文字进行深刻理解。

(2)请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来改善当前汉字书写的不良状况。

二、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②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注]①炳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行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3)蒙乃始就学。

(    )

(4)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

11.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1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13.吕蒙是怎样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的?

14.从画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什么?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5.这两个文段都是劝人学习的,从劝人的方法看,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6.概括文段的大意。

17.文段是抓住闻一多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18.第⑥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

19.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20.“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2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22.读了选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我的父亲爱迪生

 ①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眼睛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药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

他也不充什么派头。

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曾否获得许多奖状,他答:

“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

”“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②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

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象力、决心、谦逊和机智。

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③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

他对我们说:

“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

”大家都传说他每天只睡四小时,这绝非夸张。

他认为:

“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

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④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

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

有些人问:

“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

”当然失败过。

他时常碰到失败。

 ⑤父亲曾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镍铁电池,但未能成功,结果弄得经济拮据。

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

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的一个严寒冬夜。

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

“失火了!

”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呼啦一声,全部着火。

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像也无济于事。

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

他有没有出事?

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冷呢?

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

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

“妈妈在哪里?

”他大声喊道,“去把她找来!

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

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⑥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

“我们要重建。

”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

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

“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

”“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⑦父亲从没退休,也不怕老。

在八十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

他和助手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⑧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

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

“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

 ⑨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

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

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

“灯火仍然在照耀着。

”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

“灯灭了。

 ⑩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

爱迪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同意这样做。

 (查理斯/文,有删改)

23.说说第①段中“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4.第②段画线处“超凡入圣”的“入圣”换成“脱俗”好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25.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对这些文章只是一笔带过,而把写作重点放在写爱迪生的失败上。

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图是什么。

26.将第⑦段中“从没退休”与“不怕老”调整一下语序好不好?

为什么?

27.为什么第⑨段中说“灯灭了”,而不说“巨星陨落了”?

说说你的理解。

28.第段画线处“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用得好吗?

为什么?

三、写作

29.请以“说说我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