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83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docx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历史学科

一、指导思想

1.仿真性和原创性:

依据江苏省2013年《考试说明》,落实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模拟省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风格,力争“形似”与“神似”并举。

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以主题与能力立意,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要求。

本卷力求每题原创,并具有时代性。

重视细节与图表化,重视题目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文献资料。

2.针对性和诊断性:

针对二轮通史复习特点;针对考纲中主干知识,新增考点、未考考点;针对南京市选修历史科目的考生的具体学情。

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二模”检测的导向和诊断功能。

3.覆盖面和导向性:

试卷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覆盖面、能力梯度、知识密度上严格把关,以利于即将进行的“三轮”专题笔试能力强化训练。

二、考试概况

1.实考人数9005人,较一模(8464人)增加541人,较摸底(9252)减少247人。

全市均分68.16分,较一模(70.56分)减少2.4分,其中客观题均分35.07分(总分60分);主观题均分33.09分(总分60分)。

2.预设均分75分,实际只有68.16分,(难度系数为0.486)低于预设7分,除了艺术生回考因素外,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中师生的进取意识、学习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三、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客观题分析:

得分率较低的题目有:

(注:

每题2分,蓝色为错误较高的!

题号

得分率

问题

1

0.95

考生审题失误明显,没有把握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崩溃,而题目要求认识这一现象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

2

2.09

解读材料信息需要运用教材知识,教材的表述是“宋朝以前……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

”显然市署即管理市场官员的办公场所,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应该是当选项。

学生对此不选说明对教材知识掌握相对薄弱。

3

0.95

反映学生对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把握不确切。

类似的情况都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4

1.63

这是材料解析型选择题,表明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鉴别能力不够强,划分行省界尽可能打破传统的自然地貌的局限,显然是要削弱地方独立性,防止割据。

5

1.52

选错的学生看来通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的认知能力差,材料的基本意思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或发生过失,中国得将其交给英国官员处理,这正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领事裁判权的条文。

而竟然有约35%的学生选B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活动。

6

1.30

近1∕3的学生选了答案备选项的C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引进西学,这是照搬教材,死记硬背,不知变通的典型,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时间1907年,时代特点是同盟会建立,三民主义思想形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错认为这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活动。

7

1.50

北伐宣言所体现正是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而竟有近两千学生误选B,说明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能力及基础知识的薄弱!

8

1.94

大多的错选者选了D台儿庄战役,这是没有认真推敲材料内容,尤其是题干的第二则材料“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役是中国人民在全面抗战后的第一次军事大捷或重大胜利,所以才是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神话既然已经破灭,在此之后的胜利就不存在打破神话的问题。

9

2.78

选择题中正答率最高的一道题,表明学生对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的失误把握较好。

10

1.47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我们在教学中着意强调要求学生区别的两个重要概念,另起炉灶是指全部废止原有的外交关系,与新中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对历史外交文件条约的清理,废除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文,有清除有保留。

11

2.14

本题难度不高,学生的错答是低水平的,应当引起重视。

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表述明显违背历史真实,1960年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何来繁荣?

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国家动乱不符合事实,学生没有完整看清材料,选项中的表述必须全部正确才能选。

13

2.68

选错的学生中选D的为多,这是对题干的材料没有认真阅读,全面解析。

16

1.16

错误率很高,错选B的最多,说明学生对光荣革命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权,所以这时的君主非虚位元首,而仍然是国家权力的控制者。

《权力法案》规定议会掌握立法权、军事大权、财政大权,这就有效限制和制约了英国国王的权力,体现了控制“控制者”。

18

1.38

反映学生思维比较僵化,缺乏变通和发散,辩证思维薄弱。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作用不能全面认识。

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农民利益的牺牲也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而且是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教材中明确指出“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19

1.44

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错选C,也就是认定②金融危机促进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对材料的理解有误“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会传染其他国家,”,这是指危机的传播,而不是说危机推动全球化。

20

1.58

主要问题是学生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被次要信息所迷惑,材料中的第一句最要害“欧·亨利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实西方近代史上文学领域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可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与此相近或一致的当然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在教学还应提醒学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有早期和后期的区别,罗曼﹒罗兰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后期代表人物,这是有些学生可能会忽视的。

客观题主要错误及分析:

⑴知识概念模糊不清。

或不能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或不能依据试题情境,结合所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新的历史结论。

⑵审题不清、题意不明。

本是“要我选择”变为“我要选择”。

⑶处理题干或选项中历史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常常找不准切入点和关键词。

(二)主观题分析(注:

蓝色为错误较高的!

题号

得分率

错因分析

解决方法

21题

(1)

1.99

(小题分4)

学生直接引用文言原文,说明缺乏理解概括能力。

第二问的原因有不少考生答成作用,大所数考生只能从政治角度考虑。

说明审题能力较差,答案缺乏针对性。

将材料与历史背景、教材知识割裂,孤立地就题论题。

教师精选史料,对应相关考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与回答。

21题

(2)

2.64

(小题分6)

写不完整“《五经》博士”,而只写“《五经》”或写“《五经》学位”。

“起用儒学者参政”的表述多姿多彩。

基本写不出教育方面的作用。

有些学生记忆不够准确,不明白“正统”与“主流”的搭配,如写成“传统文化的正统”或“文学的主流”等。

“有利于巩固统治”有些学生写成“有利于统一”。

部分学生死记硬搬课本内容,来自课本的答案与材料不匹配,如答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将作用答成科举取士的作用。

要化大力气增强学生阅读理解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科思维的严密性。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本学科固定搭配的文字表达,准确把握历史概念。

21题

(3)

1.23

(小题分2)

对于“历史影响”多数学生只提及积极方面,而忽略了消极影响。

历史思维的全面与完整性欠缺。

混淆董仲舒新儒学与朱熹宋明理学的地位。

学生多表述地位为“官方哲学”。

本题错别字较多的是:

束缚、钳制、禁锢、扼制。

①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强化对“归纳、评价、作用、评价、影响”等双性词的答题思路。

②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反复对比运用相似的知识点。

③对于关键词的把握,在注重学生口头回答的同时,也要加强笔头书写的训练,尤其要定期对主体知识进行默写训练。

④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22题

(1)

2.43

(小题分3)

①表述错误,如“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或“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②把“贡献”答成“意义”或“作用”,如答成“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等,缺少史实的陈述。

③摘抄材料原文,没有概括和归纳,表现在对“移风易俗”的回答。

失分最多的是“移风易俗”方面的贡献,较多学生写成“重视社会教育”或“创办一系列文化设施”。

④错别字或笔误导致失分,如“新式学校”写成“新世学校”,“企业”写成“中业”、“企建”等。

①从考纲的文本入手,训练学生学科用语的准确表述。

②加大对错别字的纠错。

22题

(2)

1.94

(小题分2)

1.把“出发点”与“思潮”的顺序答错的较多。

2.“出发点”的答案归纳不全。

3.答题技巧欠缺,不能“据材料”乱答或是大段抄材料不概括。

4.基本史实掌握欠缺,“思潮”回答“洋务思潮”、“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抵制外货”、“救亡图存”等。

5.答题不规范,无求答词,导致答案混乱,不知所云。

1.答题应该规范,做到段乱化、序号化、要点化、关键词提示化。

2.注意答题技巧的讲解。

尤其是“据材料”还是“根据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2题

(3)

4.16

(小题分10)

1.审题失误,题目要求考生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而非评论其观点,形成自己新的结论,再加以论证。

2.论证的思路不完整,缺乏学科素养。

围绕总的观点之下还应有分观点,分观点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对近代化这个历史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

政治上的民主与法制、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民主、科学、开放。

3.论证的论据失当,相当多的学生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甚至还有无产阶级的相关历史活动穿插进去,来论证材料三的观点,尤其是列举洋务运动相关史实作为论据的较多。

4.论证的思路混乱。

思维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差,学生没有扣住题目中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答题,或者答题顺序混乱,甚至有部分学生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交叉混杂着答题,没有秩序和条理。

5.部分学生书写问题很大,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加强小论文题的答题指导和专项训练;教育学生端正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夯实基础,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书写规范。

23题

(1)

1.42

(小题分3)

①“遏制共产主义”,“遏”字不会写,许多写成“发对”“抵抗”都不对。

“谋求世界霸权”,不能写成“美苏争霸”。

“形成”“推动”“奠基”“促进”两极格局,不能答“巩固”。

②错别字:

“两极格局”这个专有名词表述多有错误,如“革”“二极格局”“级”等。

①没有细心审题,把握不好时间、领域等范围限定;②平时学习中没有形成按时序分类记忆的习惯。

23题

(2)

1.64

(小题分4)

“新变化”:

一些学生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发展或加强的过程不明确,在答题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等。

第2问3分,“外交政策比较”,反映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和表述能力较弱,具体问题:

①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②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整合;③文字表述和书写不规范,答题指向不明,文字表述不到位,如“遏制”表述为“抵制”,两人政策的“异”含混在一起写,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失分。

要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胡乱联系”的现象。

23题(3)

1.45

(小题分3)

①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较好发展势头”的表现,有些学生回答冷战结束前的表现,如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有的答经济领域的现象如欧共体的成立(时间也不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等;②分析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许多学生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1.通史复习时对重要事件的时间,仍需强调;2.加强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23题(4)

1.23

(小题分2)

①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对“世界格局”的含义理解不清,故答案缺乏针对性;②部分学生答题时,抓不住关键字,如“多极化趋势”多数同学表述为“多极化”;③部分学生解题能力不够,对史识不能做到高度概括,故答案零散,不规范;④部分试卷的答案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错别字现象严重。

①抓好基本功训练,杜绝错别字;②加强“史识”答题的能力培训,让学生了解“论从史出”,减少答题的盲目性,加强针对性。

24题

(1)

1.44

(小题分2)

1.大段摘抄古文原文,本段材料共38字,有的学生竟摘抄23字,大段字句完全摘抄或者稍微更改一下。

2.出现频率较高,但与答案无关的字句主要有“民风不正”、“人民品德低下”。

反映学生不能抓住答题要点,语文尤其是文言文功底不足,知识匮乏。

1.加强基本功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中的关键字、关键句,学会推敲,作出完美答案。

2.平时注意古汉语知识的阅读理解,提高历史知识的阅读能力。

24题

(2)

2.44

(小题分4)

1.不看材料,照搬死记硬背的内容,如“连坐法、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等。

2.照搬材料文字,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张冠李戴。

也是只根据不准确的记忆胡乱猜测出的答案。

如出现“设军器监、设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权制衡、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于题目无关的历史知识。

4.错别字严重,如“讲励军工,讲励耕重,严历的刑罚”等。

1.在最后两个月里,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地拔高,拿好基础知识的分数才是达B等级的王道。

2.一定要进行材料题的针对性训练,论从史出,从材料中寻找符合题意的答案。

4.提醒学生减少错别字。

24题(3)

1.22

(小题分2)

1.照抄原文严重

2.简单翻译不能归纳概括.

1.加强古文阅读训练,提高古文阅读能力;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4题(4)

1.11

(小题分2)

1.偏题,游离于主题之外。

回答“启示”应综合材料,围绕“民风”的影响和作用结合当今改革来谈。

失分的学生一类是主旨不明,阐述的中心是“法制”而不是“民风”。

2.就材料谈商鞅变法而不能以古论今,联系今天的改革来谈启示。

1.加强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学会审题,抓主旨。

2.多进行解题思路的点拨。

3.语言表达能力要强化。

25题

(1)

1.75

(小题分2)

①混淆两次工业革命,或写成“工业革命的完成”。

②“变革封建生产关系”,写成“推翻封建统治”或“封建专制制度”。

③“向农业渗透资本”,写成“城市资本主义向农村发展”或“相互渗透”。

25题

(2)

1.53

(小题分3)

①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有待加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有效的信息,如:

第一层意思中不能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管理”;从第二层意思中不能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从第三层意思中得出“服务于帝制”,进而得出“巩固统治”的答案。

②语言的准确性方面:

如“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君主制度”等。

1.加强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

2.学会运用历史语言,特别是一些易错地方的词语的准确运用。

3.注意作答时的规范性;书写的工整性等要求。

4.加强对审题的指导。

25题

(3)

1.51

(小题分2)

①概括归纳不完整,未能将两个要点作答完整。

②照抄材料现象存在,未能作出准确概括。

①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应该关注到材料中的一些核心词和关键句。

②稳妥的作法是:

一句材料中的,一句自己提炼、注解的内容。

25题(4)

1.61

(小题分3)

“贡献”,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巩固法大革命成果。

“性质”,能写出资产阶级军事专政,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较少,表现出概念不清,“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共和国”“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等,五花八门。

1.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应该关注到材料中的一些核心词和关键句。

四、下一阶段教学建议

1.周密计划,统筹兼顾

(1)下阶段重点做两件事:

一是4月10日前各校必须完成二轮通史复习,二是强化三种题型的限时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下阶段学校考试比较频繁,但千万不能把今后的复习变成简单的应付考试。

要坚决杜绝以考代教、以考代学,也不允许以教代学。

各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冲刺计划,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决不要因为考试检测而随意打乱计划。

要特别注意对考点纵向梳理,横向联系。

因为纵向梳理可以重点突出专题的阶段性历史特征,而横向联系则可理清并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各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和历史启示,以便形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同时,在后期复习教学中必须将“顾全大局”落到实处,要时刻关注重点人群,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避免一刀切,务必要明确三“过”人群:

“该过的、能过的、想过的”。

教师一定要把好这个度。

2.加强研究,提高效率

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一步加强对2013年《考试说明》的研究。

删除的内容内容坚决不讲,对新增考点、未考考点要特别复习;要研究重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要实现从以教科书为“本”,背诵、默写教材,向以《说明》为纲,解读、构建教材单元知识结构转变;实现从全面再认、再现教材正文文字型知识,向有选择性地把握教材,包括单元引言、课引言、正文及与正文密切相关的图表、文献资料等多形式、多层次知识转变;实现从训练学生识记能力,向以培养学生解读、获取、加工、识记教材有效信息转变。

同时,通过研究各大市统测试题,获取高考学科命题最新动态。

增强有限时间内学科教与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确保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

3.理解概念,提升水准

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障。

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

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实际上体现的是对历史本质掌握的程度,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这直接关系到对选择题的准确判断和对材料题回答的准确性。

教师要对几本教材所涉及到的重要历史概念进行梳理,有意识地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进行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准确地掌握其内涵和外延并在练习中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纠错训练,直至学生真正弄懂掌握为止。

教师要关心时事,把握热点,如经济发展史,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中外友好年等。

古为今用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目的,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如环境问题、城镇化建设问题,如何实现发展中的公平公正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历史考题中体现出来。

同时不要忽略江苏地方特色,周年纪等。

教师还要搜集教材以外与中学历史学习有关的常用概念如“功能”、“格局”、“观念”、“风俗”等等,对这些概念进行表达训练,以保证学生表达准确、规范。

4.规范训练,提升能力

本次考试暴露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簿弱的情况,要有效提高应试能力,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大幅度的强化训练,用心揣摩才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落到实处。

注意训练的针对性、规范性。

包括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字词表述,卷面整洁、严谨等。

下阶段要认真做好试题的精选工作,绝不做偏题、怪题、难题。

要经常把考过的试卷拿出来多反思回顾,注意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并将错题及时整理,分析原因,反复操练。

教师要注意对不同题型的讲解,对于选择题的讲解要注意非选项的讲评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对材料题和问答题要教学生注意导向词的提示以抓住有效信息。

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可以提高训练解题能力的效率。

2013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