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29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docx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

古代丝绸发展人。

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

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

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

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

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

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

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

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

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

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今,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

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

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关于桑叶和蚕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物。

桑属荨麻目桑科(Moraceae),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主要品种有鲁桑、白桑、

桑叶

广东桑等。

桑树的栽培方法有许多种。

最古老的是播种法,就是直接播种,等种子发芽后再移栽;还有扦插法,是将桑枝剪下插于土中成活;压条法是将桑枝压在泥土里,让它生根后再剪断与母树的连接;还有一种嫁接法,是将叶质优良的桑枝嫁接到生命力强的桑根上。

家蚕属鳞翅目蚕蛾科(Bombyxmori),一生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蛾)四个阶段。

蚕卵孵化出蚁蚕,经过3-4次的蜕皮,约30天后长成熟蚕,吐丝结茧,同时成蛹,一周后化蛾,钻出茧壳,雌雄交配,产卵后死去。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

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25-28天,蚕成熟前长7.5-9cm。

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蚕熟上簇作茧之后,下一步就是绕丝。

为避免蚕茧在贮存期间活蛹化蛾,简单的烘茧杀蛹设备会利用热能杀死鲜茧茧腔中的活蛹,并除去适量水分。

缫丝的方法很多,按缫丝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浮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取决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

将煮熟茧缫成生丝,要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络交?

?

后,便进入了丝织阶段。

一条蚕短短的一生吐出的丝却有1000米长,做一条领带需要111个蚕茧,而做一件女士上衣则需要630个蚕茧。

丝绸织造工艺流程

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

缫丝

丝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

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古代丝绸发展

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

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

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目前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

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

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

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

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

目前丝织生产使用的自动化织机主要有:

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喷水织机和于生产多色纬提花织物的剑杆织机。

染整

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有艺术性。

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1)精炼

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

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都存在于丝胶中。

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在染色前将其去除。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丝胶受化学剂或酶的作用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并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

经过这样的精炼,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

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

生丝脱胶的程度须根据生产要求而定。

(2)染色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

染色就是使染料和蚕、坯绸等发生化学反应,让坯绸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

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

目前用于丝织物染料的主要是:

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还原染料等。

用酸性染料染上的颜色比较鲜艳,染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

活性染料染在蚕丝上有良好的水洗牢度。

织物的染色方法随织物的品种而异,如绉、纱类织物用绳状染色或溢流喷射染色,纺、绸、缎类织物则用平幅挂染或卷染。

(3)印花

一种色彩毕竟单调,除染色外,人们还采用印花技术使丝绸变得五彩缤纷。

印花是指将染料按照设计好的花色印

丝绸印花

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

常用的印花工艺有直印、拔印、防染。

直接印花指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是的基本印花方法之一,可用多种染料共同印制。

拔染印花,也称雕板印花,是一种使用雕白剂拔染的工艺,印染前先用具有偶氮结构的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将丝织品染色,再在色绸上按花样需要印上含有破坏色素的雕白剂制成的雕印(拔染)浆,经汽蒸后,印浆部位的地色便呈现白色,叫做“雕白”。

防染印花,就是将丝织品按花样印上“防白”浆或“色防”浆,待干燥后再行染色。

由于花样部位有“防白”浆或“色防”浆中的防染剂,不会染色,而其余部分则全部上色。

(4)整理

丝织品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整理工艺主要解决前几道工序遗留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两种方法。

机械整理有拉幅整纬整理,汽熨整理,轧光等方法;化学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由纯碱及磷酸三钠组成的砂洗剂等,从而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

处理过的面料不仅更适合穿着,丝绸的消费领域也由此而拓宽。

当印花绸制成之后,便可开始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与高贵华美、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了。

丝绸织物从图案纹样上可分为简单的素织和复杂的花织物两种。

素织物

"素"顾名思义,就是不"花",指没有经过任何化妆修饰。

由基原组织构成的表面素洁、无花纹的织物叫做素织物。

以基原组织为基础,在一个经组织点或一个纬组织点上,沿纵向或横向或同时增加相同经纬的组织点,使其成为变化组织,这样构成的织物也称为素织物。

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纬重平、方平、变化重平、变化方平,仍保持着平纹组织的特征;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急斜纹、缓斜纹和阴影斜纹,其表面仍保持着斜纹组织的特征;缎纹变化组织则包括加强缎纹、变则缎纹、阴影缎纹。

提花织物

提花织物也称花织物。

花织物分为?

?

用及联合组织所构成的织

提花织物

物,在织物表面呈现细小花纹或条格。

变化组织,就是指在三原组织上的经组织点任意添加组织点形成的组织。

而联合组织就是指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原组织或变化组织而构成的新组织。

大花纹织物简称纹织物,是应用某种组织为地,在其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不同组织、不同色彩、不同原料的花纹。

纹织物一个花纹循环的经纬线数很多,可以是几百根甚至数千根,因此,只能在提花织机上制织。

绚丽多彩的丝绸是精致的染整工艺的结晶。

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于艺术气息。

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加工工序。

织锦

织锦工艺产生在2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成都的织锦业早在汉代就很发达。

朝廷还设置锦官来管理。

所以成都又称锦官城。

本世纪20年代初,浙江人都锦生在织锦工艺方面,从设计到织造均有创新。

他根据风景特点,改用新的设计方法,采用30多种画法,终于将风景的层次、远近、阴阳面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由都锦生丝织厂发展起来的杭州织锦厂,目前能生产花色品种达1000多种,是我国最大的织锦厂。

都锦生织锦

都锦生织锦自古繁华,也是丝绸之府。

宋朝时,杭州城里便是一派"都市民女,罗绮如云"的景象,当时称的"宋锦"就是织锦。

织锦是指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成品富丽华贵、色彩斑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现代杭州织锦集古代杭锦的明秀、蜀锦的古朴﹑苏锦的文雅和云锦的豪放于一体,并采用了科学的纬起花工艺,自成一派,独具风格,富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

杭州织锦中的"五彩织锦"由至少5种以上的染色丝线织成,主要为"风景织锦"和"装饰织锦";而"黑白像景"则是由黑白二色织成,具有黑白照片的效果;"彩色像景"则是在"黑白像景"的基础上由手工着色而成的。

织锦画卷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在这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

用织锦做衣料被面、装饰面料,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云蒸霞蔚。

浓郁的民族传统气息扑面而来,真可谓"天上取样人间织"。

杭州织锦被当今世界称为"神奇的东方之花"。

都锦生丝织厂,创建于1922年的中国最大的织锦工厂,产品五彩丝织中国画、五彩风景织锦,早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就获得过金奖。

今日的花色品种已达到千种以上,西湖风景、桂林山水皆可织入画面,珍禽异兽栩栩如生,名人书画可以再现。

云锦

产地南京,因锦纹如云,故名云锦。

云锦和蜀锦、宋锦并誉为三大名锦。

云锦的花纹图案,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

云锦

色彩,如各种飞禽走兽,花卉鱼虫,象征吉祥幸福的"八仙"、万寿等是云锦的题材。

由于云锦使用大量的金线装饰,因此织品明丽辉煌,光彩夺目。

傣锦

傣锦主要是傣族妇女织成的手工艺品,产地在云南傣族地区。

其特点是线条宽容错落,形体夸张简练,图案规律化,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

由傣锦做成的简帕,是云南傣族人民的必需品,简帕又是傣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壮锦

壮锦是壮族妇女精心织成的手工艺品。

它以构图新颖、色彩艳丽、经久耐用和富于浓厚的民族色彩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主要产品在广西宾阳县一带。

壮锦有精美的花、鸟、鱼、虫等图案,目前不仅深受国内各族人民喜爱,而且远销到东南亚、日本和西欧,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青睐。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

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

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

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

227—233年间,仓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也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

1907年,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了一组用中亚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写的粟特文信件,这是在凉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干(Samarkand,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贵人的书信,不知什么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长城脚下。

信中谈到,这些以凉州为大本营的粟特商团,活动的范围东到洛阳,西到敦煌,经营中国丝绸等商品的长途贩卖。

这组书信写于西晋末年(312年前后),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五凉王朝的先后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

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方便。

而且,不论是东晋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丝绸之路上。

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西行取经;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诸国;468年,北魏遣使韩羊皮出使波斯,与波斯使俱还;518年,宋云与惠生自洛阳出发,西行取经;530年,波斯国遣使南朝;此外,还有大量没有留下名字和事迹的使者往来于东西各国。

隋朝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盛时期。

隋炀帝时,让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商胡,联络各国首领。

从今天保存的裴矩撰写的《西域图记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丝绸之路通向东罗马、波斯、印度的情况。

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并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会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

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朝的势力不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当时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中亚、西亚的穿著、饮食等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佛教进一步盛行的同时,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兴的伊斯兰教都在此时正式传入中国内地,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凉州,都纷纷呈现出国际都市的风貌。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深浅不等地影响了西方各国。

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中,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

南宋建都于东南的杭州,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盛起来。

相对来讲,陆上丝绸之路要比从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也被频繁地利用,如马可波罗来华前后的蒙元时代。

这些已经溢出本书的范围,就留待以后再讲述吧。

三、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

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

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

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

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

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

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Plinythe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

“(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

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

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

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

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

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

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

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

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

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the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中国古代丝织品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特产。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明丝织技术。

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700多年的丝织品,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织实物,其中有未炭化而略显黄褐色的绢片,残长2.4厘米,宽1厘米,还有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

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绢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2根和每厘米48根,证明中国的缫丝和织绢技术当时就拥有相当的水平。

夏代至战国末期,丝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用多种织纹和彩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品种日益增加。

商代开始出现绮、纱、缣、纨、榖、罗等品种,西周时期产生了用两种以上的彩丝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纹饰从几何纹发展为动物纹,色彩更加丰富,丝织技术日益完善。

汉唐时期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此时丝织生产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技术上出现了新的创造,纹饰也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除织花外,印花、绣花、手绘、织金等技术也运用于丝织生产。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分类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榖、罗等重要品种。

绮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最迟产生于商代。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织标本。

古代绮除双色绮外,都是用生丝织造后染色。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杯纹绮,质薄透明,有的于菱形中填饰对鸟、对兽纹样。

南北朝时,几何纹绮出现了比汉绮复杂的弧线结构。

唐代绮的纹样更趋写实,如新疆尼雅遗址的出土物有骆驼、马、葡萄等图案。

宋绮的花纹组织浮线加长,花明地暗,花纹则以中型几何填花者为多。

宋以后绮这一品种便不多见。

锦多彩提花熟丝织物。

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

辽宁、山东、陕西等地周代墓葬中都发现过锦的残片。

1970年在辽宁朝阳西周早期墓发现随葬丝织品20多层,其中有几层是经二重组织的锦,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14根。

1976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发现的经锦残片,经密每厘米112根,纬密每厘米32根。

经锦的经丝有显花的纹经和分隔纹经的夹经。

纬丝一组为交织纬,一组为夹纬,花地轮廓分明。

战国时期,经锦技艺有了很大发展,除有三色经二重组织的经锦外,还有花经二重织物中配牵一组分段换色的彩条经的多彩经锦以及于二重经中另加一组特殊挂经,使之作长浮花的织法。

此外,还出现纬二重组织的经锦,即由一组纬丝与经丝织平纹,另一组纬丝将显花的经丝托起,将不显花的经丝压住。

但战国织锦的纹样还比较刻板。

这种情况到东汉才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东汉锦纹样概括而写实,人物与禽兽奔逐于动荡的云气山岳之中,充满着动感与力度,并织出吉祥文字点缀其间。

南北朝时期,一种严谨对称和具有韵律感的图案形式取代了汉代的传统风格。

但锦的结构仍然是经二重织物。

到了唐武德二年(619),出现了纬线起花的纬锦,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有纬线起花的纬锦。

此后中国织锦就变成以纬线显花为主,可用多把不同色的纬梭轮换织造,从而丰富了织锦图案的色彩。

至宋代,四川成都的蜀锦成为著名品种。

成都织锦兴于三国,唐代益州大行台窦师伦创制的瑞锦宫绫,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诸种花式,被称为“陵阳公样”。

宋代成都锦院所产蜀锦,花式更多。

明清时期,成都蜀锦生产已见衰落,苏州生产的重锦、细色锦和匣锦发展了宋锦艺术的成就而有“宋锦”的称号。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彩织极乐世界图轴》,高448厘米,宽196.5厘米,用19把不同色的长织梭织出278个人缎缎纹组织的丝织物。

中国自从唐初创造了纬锦,织纹从平纹变化的经线双面组织变为经斜纹地上起纬斜纹花。

以后又通过织机装造上的再改进,增加了控制地纹经线的综片数,到宋代就出现了缎。

缎的经纬丝中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相邻的两根经丝或纬丝上的组织点均匀分布,不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