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288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

第七单元 能力测评卷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①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

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②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④“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

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⑤“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⑥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

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

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生活基础的,梁启超、李大钊和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具有历史基础”文中无据;“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有些牵强,文中第⑤、⑥段只提到“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但说郭沫若做出贡献就牵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文章第②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文章第③段先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然后以李大钊的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

D.文章④⑤两段的论证思路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

第③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且原文第④段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

C项,混淆二者关系,“‘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两者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

D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旅游局将北京等18个城市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其中江苏有7市榜上有名,分别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

江苏也成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

2014年是“美好江苏欢乐游”三年市场推广计划的最后一年,江苏省旅游局将以拓展国内中远程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为重点,推出一批经典旅游景区,研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培育南京、苏州等国际旅游名城,同时重点支持徐州建成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江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旅游环境,建设“宜游城市”。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扬州将建设数字3D景区,实现在线游览。

目前已基本完成瘦西湖、个园和东关街3D模型建设。

其次是建设旅游数字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扬州旅游信息咨询导览体系,有效提升旅游体验。

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能否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参考。

(摘编自《商务·旅游》2014年1期)

材料二 近年来,旅游成为春节的主题词。

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再创新高。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举家出游成主流,周边休闲成新潮,旅游体验受关注。

调查显示,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假日出游的第一动机。

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报告,中国旅游消费在2016年增长了12%,中国游客境外旅行人次在2016年增长了6%。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出境游客总消费额逾五分之一源自中国游客,排第二的美国游客消费额仅占中国游客的一半。

香港投资银行里昂证券预测,到2021年中国游客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8日)

材料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这是各地旅游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现实证明打好“文化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各地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一个共同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旅游专家魏小安表示,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发展方向,全国各个城市已经组建了100多个文旅集团。

“力求旅游发展的文化导向符合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初,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10家。

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

从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民在春节假日出游正成为时尚,从2013~2018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来看,出游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点。

B.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境游总消费额最高的国家。

C.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已远超美国。

预计到2021年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

D.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要和文化深度融合。

因此,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要大力修建亭台楼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D项,“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要大力修建亭台楼阁”错误,原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数量分布和全省旅游开发、扬州智慧旅游建设等来看,江苏省旅游工作做得很出色。

B.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旅游城市是否有符合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内容。

C.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综合性大产业。

相对于国内游客,目前国外游客偏好文化旅游的占比要高得多。

D.利用“文化牌”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融合已成为现实发展方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分析的能力。

C项,“相对于国内游客,目前国外游客偏好文化旅游的占比要高得多”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三“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可知,没有国内国外游客的对比,“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包括的是“国内外游客”。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怎样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三条建议。

(6分)

答:

                    

答案 

(1)新特点:

①假日旅游、出境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②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③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2)建议:

①做好假日游,出境游的配套服务工作,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②推出更多经典旅游景区,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并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等;③打好“文化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能力和对某问题个性化的探究解决能力。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1)①由材料二“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等可知,假日旅游、出境旅游已成为我国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②由材料一“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可知,智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方向;③由材料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这是各地旅游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现实证明打好‘文化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可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2)①根据材料一“能否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参考”可以提出建议:

做好假日游的配套服务工作,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②根据材料一“研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培育南京、苏州等国际旅游名城,同时重点支持徐州建成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江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可以提出建议:

推出更多经典旅游景区,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并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等;③根据材料三“各地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一个共同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可以提出建议:

打好“文化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

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

“可能?

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

“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

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听了心里一阵抖。

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

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

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

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

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

A项,“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说这话时“我”才十岁,还没有瘫痪,更没有想当作家。

C项,“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说法错误,这里没有“迷信”的意思,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

D项,原因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老街坊没问获奖的事,也有可能是不知道。

8.本文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要根据重要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把握。

本题题干已经指出内容为“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位置为“本文开头”,这是考查分析把握文章首段作用的能力。

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总括全文,或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

本文第一段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儿子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他好,主要塑造了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像孩子一样率真可爱。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下文“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因为心疼、焦急、忧愁而过度操劳并早逝形成对比。

写母子间小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爱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

9.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想表现的是:

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

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使文章具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特色,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白。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意图及鉴赏语言独特魅力的能力。

本题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

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

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

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

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

两小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不难理解,它使文字含蓄、空灵构成一种哲理美,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白。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州天山。

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

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

父润,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家于光州。

祖常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

十岁时,见烛欹烧屋,解衣沃水以灭火,咸嗟异之。

既长,益笃于学。

蜀儒张摐讲道仪真,往受业其门,质以疑义数十,摐甚器之。

延祐初,科举法行,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为第二人。

授应奉翰林文字。

拜监察御史。

英宗为皇太子,又上书请慎简师傅。

于是奸臣铁木迭儿为丞相,威权自恣。

祖常知其盗观国史,率同列劾奏其十罪,仁宗震怒黜罢之。

秦州山移,祖常言:

“山不动之物,今而动焉,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尔。

”疏闻,大臣皆家居待罪。

祖常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寻兼翰林直学士,除礼部尚书。

丁祖母忧,起为右赞善,复除礼部尚书,寻辞归。

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

升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充读册祝官,拜治书侍御史,历徽政副使,迁江南行台中丞。

元统元年,召议新政,赐白金二百两、钞万贯。

又历同知徽政院事,遂拜御史中丞。

帝以其有疾,诏特免朝礼,除枢密副使,顷之,辞职归光州。

复除江南行台中丞,又迁陕西中丞,皆以疾不赴。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赠摅忠宣宪协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护军、魏郡公,谥文贞。

(选自《元史·马祖常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

B.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

C.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

D.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发现,“天历元年”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在此句后面应断开,可以排除B项。

再根据语法结构,“燕王内尉”是“召为”的宾语,应在“内尉”后断开,可以排除A项和D项,故答案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B.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有专门的名称。

拜:

授给官职。

除:

免去职务。

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