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271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docx

资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

********

内容简介

作为让当代大学本科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应当简略而相对明确,不宜把国际共运历史上无数的争论展现开来。

因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以及后来对中国共产党产生重大影响的列宁的新闻观作为前一部分的重点阐述对象,随后即过渡到中国毛泽东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新闻观,以正面阐释为主,只在必要的地方对重大失误做点到为止的说明。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现在一提“马克思主义”,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

空话套话又来了。

确实,我们有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套话连篇,没有实在内容,让人厌烦。

但是,若不去理会那些烦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空话和套话,而是静下心来读几页马克思的原著,你就会发现,马克思的文童还真是有思想、有文采啊!

作者简介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编辑。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书。

绪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新闻活动

一、马克思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二、恩格斯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活动

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精神交往”

三、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第三章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交往革命

一、电报:

“物化的知识力量”

二、交往革命:

“用时间消灭空间”

三、马克思预见未来是信息社会

第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和新闻政策

一、“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二、对“新闻”的思考

三、关于报刊的思考

四、关于新闻政策的思考

五、党报思想

第五章列宁的生平和党报活动

一、列宁的家庭和他早期的政治宣传活动

二、列宁的政治活动及学术研究

三、列宁的党报党刊活动

四、影响列宁党报思想的国内外环境

第六章列宁论出版物的党性和党内思想交流

一、列宁提出“出版物党性”的背景

二、“党性”的内涵

三、“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内涵

四、通过党章保障党内少数意见流通的合法权利

五、“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

六、“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

七、列宁倡导的党内“争论专刊”制度

第七章列宁论社会主义新闻政策与苏维埃传媒

一、列宁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思想

二、列宁关于新闻出版自由“摆脱资本”的论述与实践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实行的新闻出版政策

四、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的基本思想:

始终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五、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背景下列宁论苏维埃报刊的任务

六、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新闻观

七、列宁论广播、电影

第八章毛泽东的党报理论

一、毛泽东早期新闻观的视角——“傍着活事件来讨论”

二、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形成和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

第九章毛泽东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

一、毛泽东论新闻、新闻业和新闻政策

二、毛泽东论宣传

三、毛泽东论“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

第十章刘少奇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工作

一、“桥梁”、“导线”:

党的传媒作用的比喻

二、记者的一项任务:

考察党的政策

三、党的媒体如何正确把握党的政策

四、关于新闻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和坚持立场

五、关于改进社会主义新闻业的系统思考

六、刘少奇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邓小平务实的新闻和宣传观

一、早期的宣传观:

贯彻毛泽东的宣传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观:

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三、新时期务实的宣传思想

第十二章江泽民的新闻观

一、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新闻观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第十三章胡锦涛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一、“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四、“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五、“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外宣舆论力量”

六、改革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

七、自主创新地发展信息产业

序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部“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是一部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皋牢百代,卢牟六合,贯穴古今,笼罩中外,密切联系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广泛吸收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挹遐揽,取精用宏,供新世纪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学使用的系列教材。

20世纪初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

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网络和多种新媒体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

其中最近的30年,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

据20世纪末的统计数字,截至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即1999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100种,通讯社2家,广播电台1200座,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000多座。

其中,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8.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9%,电视受众超过9亿人。

与此同时,全国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总数也已超过55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势头更为迅猛。

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在宏观调控下,虽无大变化,但软硬件的实力,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据2008年的最新统计数字,全国报纸的期发数已达1.07亿份,稳居世界第一位。

全世界发行量最高的100家报纸中,中国占了25家(大陆24家,台湾1家)。

电视受众超过了12亿,覆盖率达到了97.1%。

宽带网的上网人数超过了2.23亿。

手机的拥有量超过了5.39亿,手机短信的发送量超过3500亿条。

手机的功能已进入3G时代,由一般的通话,发展到手机短信、手机报和手机电视。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业的产值也大大提高,超过了544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主导产业。

中国在以上统计数据中的后几项数字,都已稳居世界的前列。

这样大的发展规模,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是空前的。

回顾既往,盱衡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在21世纪还将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必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配合,这100年来,为中国的新闻战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中国新闻教育,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迄今有近9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虽然先后在个别院校中设立了新闻系或新闻专科,但规模都不大,设备也不够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不超过400人,30年间累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新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止,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也还只有14家。

当时全国只有343家报社、78座广播电台和13家电视台,革命老区来的新闻工作骨干,正当盛年,足以支撑大局,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统招统分,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央和省市以上新闻单位梯队建设方面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新闻事业进入低谷,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被迫中辍。

拨乱反正之后,新闻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新闻工作的人才却出现了断层,明显供不应求,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新闻教育的发展。

去研究事件的本质,它便失去了作为新闻载体的属性。

报纸的这种工作特点是生活规定的,就此马克思写道:

“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

……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它自己就会推翻。

”①因此,报纸报道新闻,只能在循环往复的有机运动中逐步使新闻完善,使事实完整地展现出来。

2.处于变动中的报刊阶级性和党派性

从政治角度分析报刊的活动和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中后叶,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介,正处于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报刊时期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许多报刊仍存在党派属性,另一方面商业报刊逐渐取代政党报刊而占据大众媒介的主导地位。

这种情形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在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的交织中考察具体报刊的党派倾向。

鉴于报刊与现实运动,特别是与政治变动有着天然的职业上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俄国流亡者巴枯宁要求报刊放弃政治的主张是荒谬的。

应该怎样提出问题?

恩格斯写道:

“问题只在于怎样干预政治和干预到什么程度。

这要根据情况而定,而不是按照规定办事。

”②这里涉及三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报刊与政治有联系;其次,报刊与政治不是同一回事,有联系,又有一定距离,因而存在怎样干预政治和干预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最后,报刊与政治的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不存在先验的“规定”。

一般来说,某个阶级的报刊当然替某个阶级说话,后者的政治代表也要维护前者的利益。

但是,实际情形没有这样简单。

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以法国资产阶级与代表它的报纸为例,详尽地论证了法国的阶级斗争如何造成法国资产阶级和它思想上的代表——报刊的疏远以至对立。

这是由于这个阶级的思想代表与这个阶级的实务人士之间在素质、知识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差异。

报刊和政府的关系,各国的情形也不相同。

在西欧,当时的政府对报刊的干涉相对多些;但在美国,政府对报刊的干涉就远不及欧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新闻活动

马克思1818.5.5—1883.3.14恩格斯1820.11.28-1895.8.5

《莱茵报》,马克思参与创办,后期是实际上的主编(1842-1843年),恩格斯是该报通讯员。

《新莱茵报》,马恩创办,马为主编(1848-1849年)

《纽约每日论坛报》马恩为之撰稿(1851-1862年)

他们为200多家报刊撰稿,论著中提到的报刊约1500种,其中《泰晤士报》提到约1000次。

创办或主编、编辑的报刊12家。

二、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

1,“世界交往”的观念

A.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

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力结构将以智力劳动(即白领)为主;社会资源结构将以信息、知识为主;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将是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不再是行政权力)。

(参见《全集》46卷下册218-223页)

B.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

用时间消灭空间。

(参见《全集》46卷下册16-33页)“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

”(马克思,全集10卷653页)“由于交往手段的持久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恩格斯,全集22卷554页)

C.对民族交往的认识:

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

恩格斯论“精力充沛的美国佬”与“毫无作为的墨西哥人”(参见《全集》4卷513页和6卷326页)

2,对新闻的认识

A.变动产生新闻。

B.新闻的层次变化。

C.新闻时效。

马克思:

“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D.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

“报纸的有机运动”。

(同上,第211页)

E.“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1862年提出,《全集》第48卷12页)

3.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

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

”(恩格斯,《全集》4卷300页)

说明:

原文”diePresseeinerPartei”应翻译为“一个党的出版物”(根据上下文,指的是印刷品传单),是在一般意义上谈政党出版物的任务,不是指面向社会发行的有党派倾向的报刊。

当时“党”的组织结构相当松散,与列宁以后共产党的差别很大。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

A.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要遵循“党的精神”。

B.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章)。

恩格斯的概括:

党的领导机构对党报实行“道义上的影响”。

(全集38卷88、517页)

三、列宁的生平和党报活动

列宁1870.4.22-1924.1.21

列宁创办和主编的党的报刊有40多种,没有给党报党刊以外的报刊撰写过稿件(这也是党的纪律规定的),没有写过新闻。

在党的报刊上发表的全部是政论。

列宁参与的代表性报纸:

旧《火星报》(1900-1903年)与劳动解放社共同创办,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同为主编,实际上列宁全权负责,共主编了52期。

《真理报》(1912年5月5日创刊)列宁领导创办,1917年起为党中央机关报,5月5日为前苏联出版节。

四、列宁的党报思想

1,党报的党性

列宁提出“党性”概念的背景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1898-1903年不存在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自行活动,造成“党”的意识淡漠。

列宁1903年提出:

从小组习气转变到党性。

列宁提出的衡量党性的三条标准(1905年):

A党的纲领B党的章程C党的策略决议(参见《列宁全集》2版12卷79、95页)

列宁对党报党性的论述

观念上,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

(“齿轮和螺丝钉”的有缺陷的比喻;个人创造性和爱好的广阔天地,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参见《全集》2版12卷93-94页)组织上,党报和著作家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并接受相应组织的领导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设想

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9月28日)提出设想:

没收大资产阶级的报纸和印刷所,首先给予国家,其次给予在两个首都获得10-20万选票的大党(复数),第三,给予有一定人数的公民团体(例如1万人以上)。

(参见《全集》2版32卷157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天(1917年11月9日)列宁签署公告:

“一旦新秩序得到巩固,所有不利于报刊的行政措施都将废除;根据这方面所规定的最广泛最进步的规定,在对法律负责的范围内,新闻将得到充分的自由。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4卷117-11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列宁论苏维埃报刊的任务

背景:

1918年3月起实行强制性的劳动公社制度,即共产主义试验,取消商品交换、实际上取消货币、逐步消灭家庭劳动,实行公共食堂等等。

两个要点:

A.树立模范的劳动公社的榜样:

“我们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使榜样力量在新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其次是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范例。

B.在报刊上设立“黑榜”。

当时列宁认为:

取消报纸的订阅制而实行分配制,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他说:

“让我们的报刊上那些所谓日常新闻的材料减少到十分之一(如能减少到百分之一更好),而让那些向全体公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几百万份吧!

”(参见《全集》2版34卷137-138页)

1920年底列宁取消共产主义试验,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恢复报刊的订阅制。

1922年3月在党的十一大上,他反对通过禁止《真理报》刊登广告的决议。

(参见《全集》2版43卷131页)

附:

斯大林关于党内交流的基本思想

斯大林1879.12.21-1953.3.5

列宁1922年底和1923年初评价6位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优点和缺点,他们是:

斯大林,党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托洛茨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40年被刺杀)

加米涅夫,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被处决)

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被处决)

布哈林,真理报主编,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8年被处决)

皮达可夫,苏联银行行长,中央委员(1937年被处决)

1925年斯大林禁止1910年起由列宁倡导出版的党内《争论专刊》,提出:

“我们不是自由主义者,在我们看来,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

”“形式上的民主是空洞的,而党的利益才是一切”(《斯大林全集》7卷319、320页)

苏联党1937-1939年“肃反扩大化”错误的恶果:

1934年党的17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139人,98人被逮捕和处决;1961名代表中,1108人遭到同样命运。

被处决的苏共党员30万人,而当时的苏共党员总数为187万人。

受到各种迫害的人总数800万人。

军队系统,元帅5人中3人被杀,16名最高级和次高级将军中15名被杀,67名军级指挥员中的60名、199名师级指挥员中的136名、397名旅级指挥员中的221人被杀。

1939年18大时,党员人数减少到不到160万人。

斯大林在18大上说:

“本届第18次代表大会共代表将近160万个党员,就是说,比第17次代表大会时少了27万个党员,但这一点坏处也没有。

相反地,这正是好转的现象,因为党由于清除了本身的坏东西而巩固起来了。

”(《斯大林文选》第242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五、毛泽东的新闻活动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1.1918年10月参加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连续听课半年。

2.1919年7-8月主编《湘江评论》周报。

3.1919年11月-1922年12月,任湖南《大公报》馆外特约撰述员,组织了两次有名的时事讨论。

提出:

“傍着活事件来讨论”。

其他(略)

附: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新闻活动

刘少奇(1898-1969)1922年主持《安源旬刊》;1940-1941年任《江淮日报》社长。

领导人民日报创刊。

周恩来(1898-1976)1919年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100多期,主持《觉悟》杂志。

抗战时期党的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董事长;延安广播委员会主任。

邓小平(1904-1997)1933年5月-1935年1月主编中国工农红军机关报《红星报》。

六、毛泽东的党报思想和新闻思想

1.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其党报思想

原来:

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

毛泽东改为:

一边区二国内三国际四副刊

毛泽东党报思想的要点:

通过报纸指导工作。

1948年4月毛泽东将他的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

“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

两个要点:

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3.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

典型报道。

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

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吴成为边区第一大典型。

此后共宣传了600多个典型人物和单位,效果很好。

1966年概括为:

典型宜多,综合宜少。

4.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5.报纸批评:

1954年提出“开、好、管”方针。

6.“三闻”观点(1957年提出:

新闻,旧闻,无闻)

7.政治家办报(1957-1959年提出,复杂的背景)

8.省级党报的五大作用:

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1958年1月)

9.通过党领导的传媒开展大批判(错误,从1950年批判电影《武训传》,直到“文革”时期的报纸、广播电视“夺权”)

10.“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思想

11.新闻业的“反映论”(1957年提出)

12.新闻要真实

13.“免疫论”(50年代关于《参考消息》的论述)

14.“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1955年提出)

七、刘少奇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刘少奇的思想是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必要补充和修正。

“毛泽东新闻和宣传思想”如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应当是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的思想结晶。

1,党领导的传媒是“桥梁”、“导线”的比喻。

2,提出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1948年10月)

3,提出“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同时有立场”的“八字方针”(1956年5月)

刘少奇:

“对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的消息,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登一些。

有些报刊登国际新闻只登说我们好的,骂我们的或者说一句美国好的都被删去,这种做法是不好的。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第359-360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么,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

”“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

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

”谈到国内报道时,他说:

“现在的新闻有偏向——只讲好的,有片面性。

应该好的要讲,不好的也要讲。

”(同上,第359、360、363页)

“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同上,第361页)

4,从党和国家的传媒向社会性传媒转变的思想

“新华社做国家通讯社好,还是当老百姓好。

我看,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新华社干部不作为国家干部,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也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

新华社的评论,不是代表国家发言。

新华社也不要学塔斯社那样代表政府辟谣。

(同上,367-368页)

记者“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

“应该让记者出名,要他对报道负责;如果犯了错误,他也要作检讨。

”“记者各有个性,各有风格,有些人就喜欢某一记者的报道,只要是他的报道就愿意看。

在稿件上署名,这是给与记者荣誉,也是给予压力。

(同上,364、380-381页)

5,领导1956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改版

5月15日人民日报向党中央送交改版报告,两天后邓小平批复:

“刘、周已阅。

同意,退邓拓同志。

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

社论《致读者》说明改版的三个方面:

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1.5倍;开展自由讨论,阐明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

人民日报是“社会的言论机关”,“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第124号文件,批转人民日报的改版报告。

文件指出:

“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样做就会使思想界更加活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

“我们党的各种报纸,都是人民群众的报纸,它们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如果片面强调它们是党的机关报,反而容易在宣传上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卷第483-484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改版后的情况:

头两个月的头版头条62个,经济新闻31个,会议新闻仅两条。

批评性报道从6月的29条上升到7月的150条。

设立固定副刊(原来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