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169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一方面结合实际,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使在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通过实习对雷山的部分地区人文、地貌、环境等进行了解。

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地区地理信息的收集经验。

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实地考察能力以及对当地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2.雷公山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47792hm2(核心区面积17334hm2,占36.58%),其中:

有林地面积42348hm2,灌木林地1746hm2,活立木蓄积345.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8.75%,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涵养、旅游),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

雷公山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县城28公里,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各类生物近2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3种,尤其是“活化石”植物-秃杉,是中国特有一类保护树种,且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一处,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

雷公山巍峨挺拨,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飞泻,气势夺人,处处鸟语花香。

在红、白、紫玉兰、杜鹃盛开的时节,美不胜收。

山下,到处分布着半坡苗寨,可领略迷人的苗族风情,主峰观日出日落,云吞雾绕,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

 

2.1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地的雷公山,苗岭山脉横贯黔西、黔中、黔南、及黔东南,连绵近千公里,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

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9’-108°22’,北纬26°15’-26°22’之间。

图1雷公山地形

2.2气象气候

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降水日和云雾日较多,日照少。

年均温山麓为14~16℃、山腰为11.7℃、山顶为9.2℃,年均温14.3℃,1月均温3.6℃。

7月均混23.5℃,大于等于l0℃的天数为197天,无霜期230天以上,有结冰现象,结冰期约20天;年降水量1400~1600mm,多集中在4~9月。

2.3雷公山地质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太隆主体部分之雪峰叠台拱。

地层由下江群渐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央岩和团块状大理岩。

保护区地貌由雷公山复式背斜组成区域构造的主体,轴向呈北北东向,由若干次级背斜及向斜组成,由东而西主要有迪气背斜、雷公坪向斜级新寨背斜等。

呈北北东向延伸的雷公坪向斜,组成了雷公山的主体,主带上山体宽厚,山脊浑圆呈波状起伏,其上剥夷面,沼泽盆地及宽缓的谷底十分发育。

主脊带两侧,侵蚀沟谷强烈切割,悬崖峭壁及瀑布常见。

图2雷公山地质构造情况

2.4雷公山土壤

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其次为山地黄棕壤,土层厚。

保护区是黔东南地区的重要水源区,有数十条溪流汇集成为巴拉河、五迷河、人拥构、平江河、排调河等,成为清水江和都柳江的重要水流、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重要的分水岭。

3.多样性的雷公山

3.1生态系统多样性。

3.1.1森林生态系统。

雷公山森林群落根据其植被的分布情况,以海拔1400m为界,其下为常绿阔叶林,以上为常绿落叶林阔叶混交林两种植被亚型。

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异及垂直带谱组成上较简单,主要原因是山体的高度不大所致。

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落叶林混交林组成了雷公山森林植被的主体,山顶苔藓矮林是常绿落叶林混交林在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变型。

保护区内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对清水江和都柳江上游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水量调节、补给起着重大的作用。

3.1.2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由清水江、都柳江等永久性河流湿地。

雷公山的水资源十分丰厚,一年四季清泉涓涓,整个山内泉涌不断,瀑布相叠,深沟峡谷中水流湍急,深潭浅滩相映。

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农田构成了雷公山丰富的湿地系统。

图3湿地生态系统

3.1.3农业生态系统。

农田主要分布在村寨和溪流旁及清水江、都柳江河谷两岸,主产玉米、油菜、土豆、甘薯等农作物,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种植和管理水平等原因,农作物大都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产量一般。

3.2物种多样性

3.2.1植物类型多样性。

(1)种类丰富。

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据2004年科学调查和结合历年来的研究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2582种,隶属278科954属;其中种子植物有177科721属1962种,苔藓植物59科142属353种;蕨类植物42科91属267种。

贵州新记录36种,雷公山新分布41种。

国家Ⅰ、Ⅱ保护植物33种;贵州省级保护22种;雷公山特有10种;列为《濒危野生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0属65种,大戟科大戟属Euphorbia9种;大型菌物50科112属263种。

(2)重点保护及特有植物。

保护区珍稀植物32科44属58种,属1999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级保护植物33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异性玉叶金花、金佛山兰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柔毛油杉、台湾杉等28种。

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有:

铁坚杉、铁杉等22种。

贵州特有种在雷公山的分布有:

贵州榕、长柱山茶、雷公山槭等10种。

图4红豆杉

(3)观赏植物。

雷公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共有125科289属600种。

其中蕨类植物有18科25属39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101科254属547种,按生活型划分,乔木类235种,灌木类83种,木质藤本类54种和草本228种。

其中资源量大且极具开发前景的花卉植物有翠柏属、大百合属等;地被植物有血水草属、沿阶草属等;彩叶植物有十齿花属、水青冈属等。

图5雷公山多样植被

3.2.2景观多样性。

保护区内有瀑布、山峰、河流、峡谷、湖泊、深潭、山顶矮林、云海等自然景观,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带谱景观。

以及响水岩、杜鹃小道、玉兰台、幽谷长廊等特色景观。

在人文景观上有入选中国十大美丽村寨的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水胜地——乌东民族风情村等村寨以及农民英雄张秀眉、杨大陆领导苗族人民反清抗暴的遗址雷公坪等景观。

以及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鼓藏节等民俗风俗;苗绣、银饰等民族产品;苗族飞歌、东方迪斯科——苗族反排舞、苗族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

景观类型齐全丰富。

3.2.3主要保护植物。

雷公山内生长这有大量的国家保护植物,主要的国家保护植物:

一级有秃杉。

级有鹅掌揪、钟车木、十齿花、香果树、福建柏、马昆树、水青冈。

三级有翠相、凹叶厚朴、厚朴、白辛树、长苞铁杉、稿花杉、闯伸、金钱械、红花木莲、半枫荷、银鹊树等。

其他优良用材树种如杉木、秃杉、光皮柞等,药用植物厚朴、黄连、竹节二七、天麻等。

下面将做一一介绍。

(1)秃杉:

又称台湾杉,是分布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常绿乔木,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的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长条形,树冠成锥形,为我国台湾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

秃杉为常绿乔木,高约40米,胸径达2米,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长条形,树冠成锥形。

大枝平展或下垂,小枝下垂,大树之叶棱状钻形,排列紧密,长2—5毫米,两侧宽1—1.5毫米,直或上端微弯,先端尖或钝,幼树及萌芽枝之叶钻形,两侧扁平,直伸或稍向内弯曲,先端锐尖。

球花单性同株,雄球花2—7个蔟生于小枝顶端,雌球花单生于枝顶,无苞鳞。

球果圆柱形或长椭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约1厘米,熟时褐色,种鳞12—39枚,中部种鳞宽倒三角形,长约7毫米,每发育种鳞具2位种子,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两侧边缘具翅,种子连翅长4—7毫米,宽3—4毫米。

习性:

台湾杉的分布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热冬凉,雨量充沛、雨日及云雾较多,光照较少,相对湿度较大。

据雷公山气候资料,年均温14.3℃,7月份均温23.5℃,1月份均温3.6℃,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

台湾杉的主要分布区雷公山地质构造为江南古陆雪峰台凸,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由于雷公山台块上升,流水侵蚀,深切割的沟谷纵横交错,形成以高中山、中山为主,低山局部出现的地貌特征,基岩为前震旦纪板溪群变质岩系,以浅变质岩为主。

土壤为山地黄壤类,酸性,PH值4.0—5.3,质地为壤土,土层较深厚。

图6秃杉

台湾杉寿命长,生长迅速,主干发达,浅根性,侧根和须根发达,多集中于80厘米的土层中,幼树梢耐荫,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也比较迅速,种子萌发率良好,为扩大其资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秃杉林在中国仅分布于郸西南的利川,滇中北的贡山、兰坪和雷公山保护区等局部地区,多分散于其他林分中或呈零星小片状。

秃杉是中国珍贵速生用材树种,是适于亚热带山地生长的一种天然针叶林、属国家级保护植物。

保护区秃杉林有33片,分布于雷公山东南坡海拔8DO一1300米的沟谷两侧。

最大的片有2公顷,胸径10厘米以上约有5000株,保护区是树种遗传资源的一个原地保存点。

(2)十齿花:

属于卫矛科,落叶小乔木,高3-13米,胸径33厘米。

生长于海拔800-2400米的热带、中亚热带山地。

为偏阳性树种,但也能耐一定的蔽荫。

热带通常3月、中亚热带通常4月展叶,4-5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叶变为红色,10-11月落叶。

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部分县区。

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图7十齿花

形态特征:

十齿花,落叶小乔木,高3-5(-13)米,胸径33厘米。

树皮灰色,不裂,叶互生,披针形至矩圆形,长4-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锯齿,下面初被短柔毛,最后近于无毛,侧脉7-9对;叶柄长3-6厘米。

  花两性,排成圆球状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3-5厘米;花小,白色,花梗长3毫米;萼5裂,与花盘合生,裂片舌形,直立;花瓣5,舌形;雄蕊5,着生于花盘上,与5个瓣状黄色腺体互生;子房上部1室,基部3室,每室有2颗胚珠。

蒴果圆锥状卵圆形或圆锥状椭圆形,革质,长8-10毫米,被灰褐色长柔毛,基部有10个宿存花被片,顶端有细长宿存花柱;果梗弯曲,长约1厘米。

种子1粒,纺锤形,长4-5毫米,种皮肉质,黑褐色。

生长习性:

分布区地跨热带以至中亚热带南缘,由于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冬无严寒,夏季凉爽;在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干、湿季明显;在东南季风区,雨量丰沛,湿度大。

土壤为黄壤和黄棕壤,或为红壤,Ph值5—十齿花—5.5。

  为小乔木层成分,也常见于疏林或灌丛中,海拔1600-1750米地带,常生于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Seem、檫木Sassafrastsumu(Hemsl.)Hemsl、厚斗柯LithocarpuselizabethaeRehd、山桐子IdesiapolycarpaMaxim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内。

为偏阳性树种,能耐一定的蔽荫。

通常3-4月展叶,4——5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叶变红色,10——11月落叶。

分布范围:

产西藏墨脱,云南宜良、文山、金平、屏边、维西、德钦、泸水、碧江、贡山、腾冲、龙陵、端丽,贵州凯里、雷山、黎平、都匀、榕江、从江、安龙、织金、纳雍,广西凌云、乐业等县。

生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地。

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物种多样性:

对贵州省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稀有保护植物十齿花(Dipentodonsinicu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以蔷薇科、杜鹃花科、壳斗科、桦木科、山十齿花叶子茶科、樟科、忍冬科、山茱萸科等为优势科。

10个样地中有8个样地以十齿花种群占绝对优势,其平均重要值高迭135.69,远远高于其它种群;十齿花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为2.847、Simpson指数为0.601、Shannon-Wiener指数为1.523、种间相遇机率为0.601、均匀度指数为0.569,总体上均小于灌木层(分别为:

5.580、0.830、2.377、0.829、0.672),表现为较明显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10个样地中,Q1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Q3次之,Q5和Q6最小,多样性程度最低,10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Q1>Q3>Q9>Q7>Q2>Q4>Q10>Q8>Q5>Q6。

目前分生长在雷公山上的十齿花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正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并且禁止伐木砍柴。

(3)马尾松:

乔木,高达45M,胸径1M,树冠在壮年期呈狭圆锥形,老年期内则开张如伞装;干皮红褐色,呈不规则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轮生;冬芽圆柱形,端褐色叶2针1束,罕3针1束,长12-20CM,质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脂道4-8,边生。

球果长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柄,成熟时栗褐色脱落而不,脱落而不突存树上,种鳞的鳞背扁平,横不很显著,鳞脐不突起,无剌。

种长4-5MM,翅长1.5CM。

子叶5-8。

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

心边材稍明显。

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

年轮极明显,极宽。

木射浅细。

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

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

干燥时翘裂较严重。

不耐腐。

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

重要材用树种。

树干可采割松脂,叶可提芳香油。

油漆、胶接性能不良。

握钉力强。

主要产地山东、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湾省。

可供家具内部用材。

图8马尾松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

一年生板条淡黄褐色,无毛;冬芽褐色。

针叶每束2根,细长而柔韧,边缘有细锯齿,长12-20厘米,先端尖锐;树脂管4-7个,边生;叶鞘膜质。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无柄,柔荑状,腋生在新权的基部,雄蕊螺旋状排列;雌花序球形,一至数个生于新枝的顶端或上部。

球果长圆状卵形,长4-8厘米,直径2。

5-5厘米,成熟后栗褐色;种鳞的鳞片盾平或微肥厚,微有横脊;鳞脐微凹,无刺尖,很少有短刺尖。

种子长卵圆形,有翅。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表一马尾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过程

马尾松树龄(年)

树高总量(m)

胸径生长量(m)

材积生长量(m)

阶总平均

连年总平均

5

3.5

0.70

2.4

0.48

0.48

0.0013

0.0026

10

8.1

0.81

0.92

8.5

0.85

1.22

0.0232

15

11.6

0.77

0.70

13.0

0.87

0.90

0.0856

20

15.6

0.78

0.80

18.5

0.92

1.10

0.222

25

18.8

0.75

0.64

21.7

0.87

0.64

0.3802

30

21.2

0.71

0.48

25.0

0.83

0.66

0.549222.4

33

22.4

0.68

0.40

26.7

0.81

0.6479

0.01963

总平均

0.0026

0.000438

0.01248

0.02730

0.03162

0.0338

0.03290

分布:

马尾松马尾松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南至两广、台湾,东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贵州,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

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约1200M以上,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

是中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

经济价值高

4.植被的垂直变化。

从山脚一直向上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海拔1300一14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组成复杂多样,主要为甜储林、甜楮一银木荷林。

在山脚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植被大多数都为高大的杉木和乔木。

1404一21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要为贵介石袜中华娥林、多脉青冈林;2100米以上为杜鹃—箭竹灌丛。

图9植被垂直变化

雷公山由元古代板溪群轻变质岩组成,是经第四纪强烈隆升,呈北东走向的断块山。

由中央向东西两侧呈断块下降,高出四周达1000~1500米,河流呈放射状切割成深邃的峡谷和嶂谷。

河水急湍,跌水、瀑布栉比,山岭呈刀脊状,但仍残留有1800~2000米、1000~1300米两级剥夷面。

雷公山由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而形成明显的自然景观垂直分带,雷公山具有明显的2-4个垂直植被谱:

①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黄壤带,植被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为主。

图10壳斗科

②1300~185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带,以水青冈、青冈栎、木荷、甜槠属为主,杂以落叶的枫香、光皮桦、响叶杨、麻栎等种属。

图11华山松林

③185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带,以野樱、白辛、五裂槭等为主,且因气候冷湿,树干多苔藓。

图12落叶阔叶林

④2100米以上风大湿冷,为高山杜鹃、箭竹矮林高山草甸土带。

低洼处则有泥炭藓沼泽。

雷公山原始森林中尚有秃杉、三尖杉、红豆杉、中国粗榧、鹅掌楸、花榈木、马尾树等孑遗珍贵种属

图13灌丛植物

图16雷公山植被垂直变化

4.实习心得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

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

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实习过程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李性苑,李东平.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凯里学院院报.2011年03期.

[3]李性苑.李旭光.李东平周江菊.刘伦沛.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余志彪,余永富.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5]王键祥.雷公山生物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