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049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5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稿

 

太阳和影子

《太阳钟》说课稿

江都区昭关小学    王  峰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的第二课,属于内容中“地球与宇宙”里的内容范畴,是在上节课了解了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关系之后以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角度变化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

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

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º――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

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

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

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

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使用方法是:

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

拇指关节对着正南。

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

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制作日晷材料等。

 

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相对动与静的物体观察不够,他们在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课堂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的奥秘是很有益的。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自主合作法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而且要思考、联想、想像,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角度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而且在一定时间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这些活动使探究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获得成果的喜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思考和学习。

2、合作交流: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说教学程序:

《太阳钟》有五个教学环节

1、说一说太阳这个钟

2、看一看古代太阳钟

3、做一个简易太阳钟

4、玩一玩手掌太阳钟

5、用一用标准太阳钟

(一)说一说太阳这个钟

1、前几天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变化,观察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那么一天中太阳是怎样移动的?

我们能否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间。

2、让学生描述几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3、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几点钟的太阳。

[设计意图:

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

(二)看一看古代太阳钟

1、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2、介绍日晷: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

在唐朝以前,日晷是平放的,唐朝的科学家僧一行对日晷作了改进,使日晷成为斜面对着太阳,这样测量的范围更加大一些。

3、课件展示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

[设计意图:

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古代确定时间很困难,对古人如何确定时间产生疑惑,从而带着问题学习。

]

(三)做一做简易太阳钟

1、介绍牛顿制作太阳钟的故事。

2、让学生猜一猜牛顿的太阳钟是怎样制作的?

3、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日晷,思考需要什么材料。

4、学生制作太阳钟。

(条件允许可以到室外试试自己的太阳钟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引起学习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动手制作。

]

(四)玩一玩手掌太阳钟

1、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

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

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2、小组合作到室外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3、要求学生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验证手掌日晷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玩手掌日晷的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科学原理,提高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意识。

]

(五)用一用标准太阳钟

1、出示时节日晷,介绍使用方法。

2、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计时,体验太阳钟的准确性。

3、谈谈学了太阳钟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认识到利用太阳来计时的科学性,增加学生对太阳钟的认识。

]

板书设计:

太阳钟

日晷          圭表

 

《昼夜交替》说课稿

南江县下两镇小学   冉万里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太阳和影子》、《太阳钟》已经让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课件本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思考   实验演示   操作发现   阅读了解 

我把本课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

今天主要就第1课时“比较思考”、“模拟实验”内容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探索。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

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困难了。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课件本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重点)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科学探究   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难点)            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 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当中“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实验演示”是本节的重难点。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二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探究,特准备了以下教学器材:

) 

 

课件实验器材 

我们班64人,我把他们分为8个小组。

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支架。

另外我还准备了8张“填空”表,放在讲桌上,实验时再用。

 

 

本课时的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来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课件教学步骤   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二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认知。

  

课件步骤一、质疑假设:

 

出示课件“太空地球”3张图片。

让学生观察。

提问:

我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很快答到“地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 

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

对,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

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

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板书:

昼夜交替) 

【活动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和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的异同,感受地球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

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

  

我紧接着问:

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呢?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理念】猜测可以使人在解决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

这时候学生上来猜测表演,往往得不出结论,这就为下面的实验作出了铺垫,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步骤二)  

步骤二、实验验证   课件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和手电筒支架,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政区,并标出东、西方。

 

接着,我向学生阐述:

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

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某个政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

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

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活动理念】:

科学课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交流。

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三:

模拟活动课件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

 

(这时,我们又回到步骤一里的猜测环节。

) 

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

 

接着。

全班演示:

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

 

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

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

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

学生答:

地球仪在自转 (板书:

地球自转) 

【活动理念】:

科学课程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我让学生在2个人位置变化的活动中去模仿简单的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得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与步骤一首尾呼应,紧密的把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课件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设计理念】:

我采用这种推理式板书形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过程的分析,由现象导出原因,溯本求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件谢谢大家!

《看月亮》

                  教师:

张振利

         教材分析:

        《看月亮》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宇宙》单元的第四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逐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变化的基础上,进而认识月相的周期性变化。

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画的月亮是不一样的?

”从而提出探究的中心议题——“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二观察月相盒里的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布置观察任务,一个月后,再次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来验证以往的经验。

  学生现状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月相的形状已是耳熟能详的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变化,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球公转也能说得上来、但这些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第二手信息,他们爱求真,喜欢说真话,弄不明白不罢休。

从“以学定教”的理念出发,对学生而言,设计月相成因模拟实验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聚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形成的,变化经过蛾眉月——上                             弦月——满月——下弦乐——蛾眉月的过程。

2、             会设计和验证有关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

3、             经历探究的过程,端正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从身边简单的现象入手设计并验证“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明暗分明的月球、皮筋、月相模型、月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生疑:

1、             猜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板书“月亮”。

2、             谁能吟诵两句有关月亮的诗?

(真棒,老有才了!

3、             又有谁能献上一首有关月亮的歌(咱们班的学生真是多才多艺!

4、             诗人歌者对月亮寄托了无限的情怀,我们也来展现我们心目中的月亮。

(叫学生将事先画好的月亮举起来)能不能描述描述它的形状?

5、             将月相展示在黑板上,并陈述月相的概念。

6、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①   月球本身是什么形状的?

(看黑板)可我们看到月亮却是、、、、

②   出示幻灯片,此时此刻你有没有想知道问题?

二、  探究释疑

1.             猜测原因(月相有变化,月球在运动,大胆地猜一猜,月相变化和什么有关?

2.             交代用小球当月球,演示月球公转。

(1)    用小球当月球。

(2)    光说不练假把势,科学讲究真刀真枪。

“你就来当地球,让月球围你转起来。

3.             交代月球公转的方向。

(1)    他演示的月球绕地球转的方向正确吗?

(2)    任何结论都得有事实做依据。

(3)    老师在七月初七晚8点和七月初八晚8点拍下月相的照片,看一看能不能帮上大家,展示并确认月球公转的方向。

(4)    继续演示月球绕地球转

师:

你观察月球,看到月相了吗?

4.设计实验。

想办法将月球变得明暗分明。

              

(1)月亮,月亮,月亮亮不亮?

它为什么这么亮?

(2)将太阳请上来,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光照在月球上、、、、、、。

(3)想个办法将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变的白白亮亮的,另一面弄的漆黑漆黑的。

(4)再次演示月球公转(月球围绕地球转起来)并问“地球”看到了什么?

5.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整体感知月亮的圆缺变化。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像这名同学一样也来当地球,亲自感知月相的变化!

(2)提出要求:

(A)保证月球公转的方向正确。

(自西向东)   

(B)地球双手将月球沿斜上方举起,略超过头顶。

眼睛注视月球。

(C)组长安排好太阳,其他组员轮换当地球。

(3)小组做实验。

教师指导

(4)随机采访一名同学

师:

我看这名同学,操作规范,观察也很认真。

你慢慢来一遍,并回答几个问题。

A、月球转到哪儿没有月相,此时是农历的月初还是月末?

B、  向东转一点,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C、请你自己边转边把月相的变化说一说。

(小----  大-----小;转到哪儿是十五;月球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6、再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

.科学探究要有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更要认真观察,及时留下实验的第一手证据。

各小组再次做实验。

填好实验记录单。

(发放记录单)

‚.学生实验做记录。

(屏幕展示记录单)

7.汇报总结,板书相关内容。

?

汇报记录单板书:

【峨眉月(初三、四)→上弦月(初七、八)→满月(十五)→下弦月(二十三)→峨眉月(二十八)】。

‚各小组有没有不同答案?

三.应用观疑

  1、说出月相名称以及月相出现相应的时间。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件事求助于同学们,这是我原来拍摄的几张照片,忘记了记录当时的时间,也没有标注月相的名称,请同学们帮一帮我。

(出示月夜图片)

2、总结“月”计时单位的由来。

四.总结建疑

布置观察任务,验证探究结果。

  探究看似结束了,月相成因也有了结论,可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我们的探究需要得到实际的验证,发放作业单,接下来留给我们大家一个重要的任务,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记录月相,来验证我们的研究,更为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中,去求一个“真”字。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

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

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

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开花时间

植物名称

开花时间

植物名称

凌晨

(3:

00—6:

00)

蛇麻花

牵牛花

蔷薇花

猫儿菊

下午

(13:

00—18:

00)

万寿菊

晚香玉

月见草

白香水百合

上午

(7:

00—12:

00)

芍药花

睡  莲

山柳菊

大豆花

午时花

半支莲

酢浆草

郁金香

晚上

(19:

00—24:

00)

丝瓜花

夜来香

昙  花

紫茉莉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

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

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

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

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光与色彩

《光的行进》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

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

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刚开始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1、重点:

是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式——以直线的方式传播。

   

2、难点:

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形成直观的认识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㈠.观察与感受:

充分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绚丽多彩的光的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