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段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本.docx
《三年段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段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段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本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本
学科三年级数学
组长吴彩霞
(二0一四年度第一学期)
教研组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称
备注
吴彩霞
女
39
17
本科
小高
翁迎青
女
中师
小高
郑凌云
女
32
13
本科
小高
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结合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关于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思路精神,牢牢抓住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基本点。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培养训练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抓手,提高三年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践行“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项职能。
二、主要工作
1.扎实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备课要充分,目标要明确;上课要认真,方法要灵活;作业布置要突出重点、适量,讲求效果,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2.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好教学计划、后进生辅导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做好辅优帮困的工作。
3.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养成多看书,看好书的习惯,多参加校内外的专题讲座、教材培训、教学交流和观摩等活动,上好一人两课。
4.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
(1)切实做好每一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做到活动前有中心议题,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分析。
(2)三年段数学教师要善于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形成有计划、有条理的工作作风。
三、具体安排
周次
活动安排
负责人
2
9.8—9.14
教研组(备课组)长会议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导处
教科室
3
9.15—9.21
教学计划检查
教导处
4
9.22—9.28
研读教材、理论学习
备课组
5
国庆节放假
6
10.6—10.12
科研例会
教导处
教科室
7
10.13—10.19
三年段计算口算过关检测
学科素养考试
备课组
教导处
8
10.20—10.26
数学组主题教研活动:
陈松青、丁黄远
教导处
9
10.27—11.2
期中教学常规检查
教导处
10
11.3—11.9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过关检测
命题上交
备课组
11
11.10—11.16
期中学生素质检测
教导处
12
11.17—11.23
期中成绩分析
备课组
13
11.24—11.30
组内互听课:
郑凌云
备课组
14
12.1—12.7
撰写《艺术应对学生问题的36记》读后感
备课组
15
12.8—12.14
上交读后感;新教师汇报课
教导处
16
12.15—12.21
组内互听课:
吴彩霞
备课组
17
12.22—12.28
读书交流会
教导处
18
12.29—1.4
科研例会
教导处
教科室
19
1.5—1.11
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备课组
20
1.12—1.18
期末教学常规检查
教导处
21
1.19—1.25
备课组总结
备课组
22
1.26—2.1
期末考试
教导处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2
日期
9.10
形式
会议
主题
教研、备课组长会议
组织者
教导处、教科室
活
动
过
程
1.教导处指导本学期教学思路,布置任务。
2.教科室布置任务。
3.师徒结对仪式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3
日期
9.18
形式
集中
主题
教学计划检查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教导处姚老师布置检查任务。
2.各备课组长换段检查。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4
日期
9.25
形式
分组
主题
研读教材、理论学习
组织者
吴彩霞
活
动
过
程
1.三年段数学老师分析教材的编排、重难点及教学中容易遇到的困难。
2.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从2011年7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
《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
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认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
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
删去了“四边形的分类”的内容。
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二)”;增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样的调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
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
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内容有调整,在“二上”进行第一次“排列组合”,第二次安排在三下,将原来三下的“集合问题”上移。
下面结合“数与运算”领域,谈一谈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
(1)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这次调整的主要变化是:
通过例题设置,增加或去掉一些教学内容的正式教学,使得教学顺序和学生学习空间的设置更为合理。
例如,笔算加减法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增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例题,这一内容是接下来的笔算学习的重要基础。
而将笔算减法部分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例题、笔算乘法部分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分别放到了“做一做”中(减少了例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解决这些计算问题。
这样的编排使得这部分的计算教学既自然合理、逻辑性强,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一是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二是将估算教学内容从计算教学中分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估算的必要性。
(3)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这样的变化表现在:
一是笔算加减法增强了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二是乘法的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了算理的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小棒图),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三是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计算法则。
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7
日期
10.16
形式
集中
主题
三年段口算过关检测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各班听广播进行口算过关检测。
2.各班数学老师分析口算中发现的问题。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口算过关测试
(时间:
5分钟)
注:
请把班级和姓名写在背面
53+24=780-160=69-45=
47+28=140+200=45+17=
93-80=41+26=320+180=
55+14=240-200=42-25=
38+50=310+150=39+46=
78-40=56+30=49-21=
440+330=45+43=820-560=
36+15=53-29=320-120=
45+34=540-510=58-34=
360-190=38-18=680-350=
65+23=24+19=75-44=
36+41=85-78=350+180=
18+25=54+12=26+53=
670-150=75-22=520+300=
550-210=58+19=35+34=
260+180=42-18=26+33=
330+540=57-14=280-120=
26+26=55-29=64+13=
730+160=66-26=850-470=
69-15=250+340=52+35=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8
日期
10.23
形式
集中
主题
数学组主题教研活动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陈松青老师上《垂直与平行》。
2.丁黄远老师上《乘法的初步认识》
3.陈老师、丁老师说课。
4.听课老师撰写评课稿。
5.各备课组长点评。
6.郑石勇老师讲座:
《课堂教学评价的讨论》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9
日期
10.30
形式
集中
主题
期中教学常规检查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教导处姚老师布置检查任务。
2.各组备课组长换段检查并小结。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0
日期
11.6
形式
分组
主题
命题上交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组内分析教材和考点,并撰写
2.命题上交教导处。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存档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2
日期
11.20
形式
分组
主题
期中分析
组织者
吴彩霞
活
动
过
程
1.各组数学老师根据期中检测进行分析。
2.讨论下半学期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教学建议。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3
日期
11.25
形式
分组
主题
特色教师汇报:
吴彩霞
组织者
教导处
活
动
过
程
1.迎接温州教科院领导听课指导。
2.吴彩霞老师上《周长的认识》。
3.聆听各教研员的评课指导。
4.吴彩霞老师在会中汇报成长历程。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周长的认识学案
执教者:
吴彩霞
教学设想:
周长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本课从周长的本质-----长度入手,以铁丝为媒介,从“形象→表象→抽象”,抓住“一条封闭的线的长度”来构建周长的概念。
然后通过指一指图形周长、围一个封闭图形、量腰围等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来巩固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自主地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在遇到无法用尺子测量月牙图形的问题时,想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感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直尺、线、软尺。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感知理解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长度?
2.直铁丝-----弯铁丝------闭合铁丝首尾,引入概念。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从长度入手,把握周长的本质,利用铁丝的变化完整周长的概念,采用“去面”的做法,把周长从面中剥离出来,突破面在周长认识中的干扰】
3.利用图形巩固概念。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不规则图形,请生用手指一指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出示不是封闭图形,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为什么?
4.用毛线围封闭图形,进一步体会概念。
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
(1)围一围,同桌合作用线绳快速围一个封闭图形。
(2)指一指,你所围成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3)想一想:
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活动,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用照片进行反馈。
师:
大家围出的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周长都是80厘米呢?
【让学生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以及用毛线围一个封闭图形等活动巩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体会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它的周长都是相等。
】
5.感知生活中的应用。
(1)找找我们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表面找出周长。
(2)量腰围活动,师生示范测量,同桌互相测量。
师:
同学们,青少年健康中心的数据显示:
年龄7到10岁的孩子,腰围在55到75厘米之间都是标准的
【通过找一找、量腰围的活动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动手激情】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测量活动。
完成探究单上几个图形周长的测量与计算。
2.讨论汇报,归纳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总长度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总长度
3.探索测量月牙图形(曲线图形)的方法
【通过探究求周长的活动,抽象出计算封闭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并初步体验正方形周长的简便计算方法,利用月牙图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
三、提升练习
蚂蚁哥哥和蚂蚁弟弟的爬行比赛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周长容易受“面”的大小干扰问题】
四、课堂小结。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4
日期
12.4
形式
分组
主题
撰写读后感
组织者
吴彩霞
活
动
过
程
组内各位老师撰写《艺术应对学生问题的36记》读后感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存档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6
日期
12.18
形式
分组
主题
组内互听课:
郑凌云
组织者
吴彩霞
活
动
过
程
1.郑凌云老师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郑老师叙述本课的设计与意图。
3.组内老师指出优点并提出建议。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见教导处存档
教研活动记录
周次
19
日期
12.18
形式
分组
主题
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组织者
吴彩霞
活
动
过
程
1.组内分析复习脉络及复习重难点。
2.分单元找出易错题。
3.制定复习计划。
备注
活动材料附页: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吴彩霞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新要求,精心设计复习计划,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复习,有目的、有计划,有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复习质量,为期末考试和检测成绩的提高打下基础。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在“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简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内容上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渗透估算的意识,体会估算的作用。
2.通过对“四边形”、“时分秒”、“千米和吨”、“集合”等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加深对“1千米”、“1吨”、“1小时”、“1秒”的体验,能正确换算时间、长度、重量等单位,能采用连线、画韦恩图等方法来计算简单的集合问题,并理解其意义。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
(1)时、分、秒
(2)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
(3)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4)多位数乘一位数
(5)分数的初步认识
2.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
3.倍的认识
4.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集合)
四、复习重难点
1.复习重点
(1)时、分、秒(时间计算)及测量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6)分数初步认识
(7)集合的思想方法
2.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倍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时间计算
(5)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及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6)分数的含义
五、学情分析
1.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加强训练。
2.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好,思维发散,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部分理解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今后的复习中要特别对此学生给予做题方法的指导。
3.注意让能力好的学生梯度的练习,使其能够充分展示、发挥,使其能将知识吃透。
4.对于贪玩好动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抄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有问题不主动问,不认真、不踏实。
在复习中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听讲状态,课上多提问,关注作业书写规范,抄写认真。
六、复习方法及措施
1.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
(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制定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复习措施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①计算部分
A、口算:
坚持经常练,每节课以及每个早自习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
B、乘除法计算:
先要复习计算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②解决问题部分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异同。
③计量单位部分
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④分数部分
重点对分数比较大小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部分做相应的练习。
使学生充分认识体会。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根据不同学困生的情况,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让后进生在复习中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精选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