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819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x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接入网是终端用户和骨干网络之间的连接部分,随着骨干网速度的快速提升,目前,各种宽带接入网技术和相关的业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众多技术中,光纤接入是宽带接入技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从经济角度和业务需求等方面来看,宽带接入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xDSL、LAN接入、光纤接入等多样化的宽带接入手段,并且这些接入技术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关键词:

宽带接入;xDSL;CableModem;LAN;光纤接入

绪论

100多年以来,电信网技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大约每隔10-20年就会有新的技术和系统诞生。

然而这种迅速更新和变化只发生在电信网的核心,即长途网和中继网部分。

而电信网的边缘部分,即从本地交换机到用户之间的接入网一直是电信网领域中技术变化最慢、耗资最大、成本最敏感、法规影响最大和运行环境最恶劣的老大难领域。

然而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电信概念和体系结构,随着各国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

电信管制政策的放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迅速出现,有线技术(包括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技术然而至今尚无一种接入技术可以满足所有应用的需要,接入技术的多元化是接入网的一个基本特征。

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

一、接人网的概念

国际电联标准部(rrU-T)根据近年来电信网的发展演变趋势.提出了接入网的概念。

从整个电信网的角度讲,可以将全网划分为公用网和用户驻地网(CPN)两大块.其中CPN属用户所有。

因而,通常意义的电信网指的是公用电信网部分。

公用电信网又可以划分为长途网、中继网和接入网3部分。

长途网和中继网合并称为核心网。

相对于核心网,接入网介于本地交换机和用户之间主要完成使用户接入到核心网的任务,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一系列传送设备组成。

二、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包括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Modem技术、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

1、基于双绞线的AOSL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系统是充分利用现有电话网络的双绞线资源.实现高速、高带宽的数据接入的一种技术。

ADSL是DSL的一种非对称版本它采用FDM(频分复用)技术和DMT调制技术。

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电话使用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电话双绞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从实际的数据组网形式上看,ADSL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窄带的拨号Modem担负着数据的传送功能。

按照051七层模型的划分标准ADSL的功能从理论上应该属于七层模型的物理层。

它主要实现信号的调制、提供接口类型等一系列底层的电气特性。

同样ADSL的宽带接入仍然遵循数据通信的对等层通信原则,在用户侧对上层数据进行封装后。

在网络侧的同一层上进行开封。

因此,要实现ADSL的各种宽带接入,在网络侧也必须有相应的网络设备相结合。

ADSL的接入模型主要由中央交换局端模块和远端模块组成中央交换局端模块包括中心ADSLModem和接入多路复用系统DSLAM”远端模块由用户ADSLModem和滤波器组成。

ADSL能够向终端用户提供8Mbps的下行传输速率和1Mbps的上行速率比传统的28Kbps模拟调制解调器将近快200倍,这也是传输速率达128Kbps的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所无法比拟的。

与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相比,ADSL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是针对单一电话线路用户的专线服务,而电缆调制解调器则要求一个系统内的众多用户分享同一带宽。

尽管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下行速率比ADSL高.但考虑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上网.电缆调制解调器的性能将大大下降。

另外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上行速率通常低于ADSL。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全世界有将近7.5亿铜制电话线用户.而享有电缆调制解调器服务的家庭只有1200万。

ADSL无须改动现有铜缆网络设施就能提供宽带业务由于技术成熟.产量大幅上升,ADSL已开始进入大力发展阶段。

目前,众多ADSL厂商在技术实现上.普遍将先进的ATM服务质量保证技术融入到ADSL设备中。

DSLAM(ADSL的用户集中器)的A不M功能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整个ADSL接入的总体性能,为每一用户提供了可靠的接入带宽为ADSL星形组网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完成了与ATM接口的无缝互联,实现了与A了M骨干网的完美结合。

2、基于HFC网的CableModem技术

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Modem技术是宽带接入技术中最先成熟和进入市场的,其巨大的带宽和相对经济性使其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新成立的电信公司很具吸引力。

CableModem的通信和普通Modem一样,是数据信号在模拟信道上交互传输的过程,但也存在差异,普通Modem的传输介质在用户与访问服务器之间是独立的.即用户独享传输介质.而CableModem的传输介质是HFC网将数据信号调制到某个传输带宽与有线电视信号共享介质;另外,CableModem的结构较普通Modem复杂它由调制解调器、调谐器、加/解密模块、桥接器、网络接口卡、以太网集线器等组成.它无须拨号上网.不占用电话线可提供随时在线连接的全天候服务。

目前CableModem产品有欧、美两大标准体系。

DOCSIS是北美标准DVB/DAVIC是欧洲标准。

欧、美两大标准体系的频道划分、频道带宽及信道参数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互不兼容。

北美标准是基于矽的数据传输系统,侧重于对系统接口的规范具有灵活的高速数据传输优势欧洲标准是基于ATM的数据传输系统侧重于DVB交互信道的规范,具有实时视频传输优势。

从目前情况看兼容欧洲标准的EuroDOCSIS1.l标准前景看好我国信息产业部—CM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类似于这一标准。

CableModem的工作过程是:

以DOCSIS标准为例。

CableModem的技术实现一般是从87MHz-860MHz电视频道中分离出一条6MHz的信道用于下行传送数据。

通常下行数据采用64QAM(正交调幅)调制方式或256QAM调制方式。

上行数据一般通过5MHz一65MHz之间的一段频谱进行传送,为了有效抑制上行噪音积累,一般选用QPSK调制(QPSK比64QAM更适合噪音环境,但速率较低)。

CMTS(CableModem的前端设备)与CM(CableModem)的通信过程为:

CMTS从外界网络接收的数据帧封装在MPEG-TS帧中通过下行数据调制(频带调制)后与有线电视模拟信号混合输出RF信号到HFC网络.CMTS同时接收上行接收机输出的信号,并将数据信号转换成以太网帧给数据转换模块。

用户端的CableModem的基本功能就是将用户计算机输出的上行数字信号调制成5-65MHz射频信号进入HFC网的上行通道,同时,CM还将下行的RF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送给用户计算机。

CableModem的前端设备CMTS采用10Base-T接口100Base-T等接口通过交换型HUB与外界设备相联通过路由器与Internet连接或者可以直接联到本地服务器享受本地业务。

CM(CableModem)是用户端设备放在用户的家中,通过10Base-T接口与用户计算机相联。

有线电视HFC网络是一个宽带网络具有实现用户宽带接入的基础。

1998年3月,ITU组织接受了MCNS的DOCSIS标准,确定了在HFC网络内进行高速数据通信的规范.为线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与ADSL不同,HFC的数据通信系统CableModem不依托ATM技术,而直接依靠IP技术.所以很容易开展基于IP的业务。

通过CableModem系统.用户可以在有线电视网络内实现国际互联网访问、IP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功能。

此外,线缆调制解调器也没有ADSL技术的严格距离限制。

采用CableModem在有线电视网上建立数据平台,已成为有线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根据IDC的统计.以太网的端口数约为所有网络端口数的85%。

1998年以太网卡的销售是4800万端口,而令牌网、FDDI网和ATM等网卡的销售量总共才是500万端口.只是整个销售量的10%。

而以太网的这种优势仍然有继续保持下去的势头。

传统以太网技术不属于接入网范畴,而属于用户驻地网(CPN)领域。

然而其应用领域却正在向包括接入网在内的其它公用网领域扩展。

历史上对于企事业用户以太网技术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利用以太网作为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l)以太网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

(2)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都与以太网兼容:

(3)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性强、容易安装开通以及可靠性高。

(4)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适应,同时以太网技术已有重大突破,容量分为10/100/1000Mb/s三级可按需升级,10Gb/s以太网系统也即将问世。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

局侧设备一般位于小区内,用户侧设备一般位于居民楼内:

或者局侧设备位于商业大楼内,而用户侧设备位于楼层内。

局侧设备提供与IP骨干网的接口.用户侧设备提供与用户终端计算机相接的10/100BASE-T接口。

局侧设备具有汇聚用户侧设备网管信息的功能。

宽带以太网接入技术具有强大的网管功能。

与其它接入网技术一样,能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

还可以向计费系统提供丰富的计费信息使计费系统能够按信息量、按连接时长或包月制等计费方式。

基于五类线的高速以太网接入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它特别适合密集型的居住环境,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因为中国居民的居住情况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用户居住分散,中国住户大多集中居住‘这一点尤其适合发展光纤到小区.再以快速以太网连接到户的接入方式。

在局域网中IP协议都是运行在以太网上即IP包直接封装在以太网帧中,以太网协议是目前与IP配合最好的协议之一。

以太网接入手段已成为宽带接入新潮流.它将快速进入家庭。

目前大部分的商业大楼和新建住宅楼都进行了综合布线.布放了5类UTP.将以太网插口布到了桌边。

以太网接入能给每个用户提供10Mb/s或100Mb/s的接入速率,它拥有的带宽是其它方式的几倍或者几十倍。

完全能满足用户对带宽接入的需要。

ADSL虽然比56K速度快,但与以太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它只是人们迈向宽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技术。

ADSL和CableModem的费用都很高,造价和成本平均每一户将超过1000元。

而以太网每户费用在几百元左右。

所以以太网接入方式在性能价格比上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网络未来发展趋势。

在商业大楼和新建高档住宅楼以太网接入将会是最有前途的宽带接入手段。

4、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质量高、性能稳定、防电磁干扰、保密性强等优点。

在干线通信中,光纤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接入网中光纤接入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光纤接入网指的是接入网中的传输媒质为光纤的接入网。

光纤接入网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有源光网络(AONActiveOpticalNetwork)和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OpticalNetwork)。

有源光网络又可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本文只讨论SDH(同步光网络)系统。

(1)接入网月SDH系统

有源光网络的局端设备(CE)和远端设备(RE)通过有源光传输设备相连.传输技术是骨干网中已大量采用的SDH和PDH技术.但以SDH技术为主。

远端设备主要完成业务的收集、接口适配、复用和传输功能。

局端设备主要完成接口适配、复用和传输功能。

此外,局端设备还向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网管接口。

在实际接入网建设中.有源光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是星型或环行。

在接入网中应用SDH(同步光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SDH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和业务可靠性;SDH固有的灵活性使对于发展极其迅速的蜂窝通信系统采用SDH系统尤其适合。

当然.考虑到接入网对成本的高度敏感性和运行环境的恶劣性,适用于接入网的SDH设备必须是高度紧凑、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新型系统,其市场应用前景看好。

接入网用SDH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支持IP接入,目前至少需要支持以太网接口的映射于是除了携带话音业务量以外,可以利用部分SDH净负荷来传送IP业务从而使SDH也能支持IP的接入。

支持的方式有多种.除了现有的PPP方式外,利用VC12的级联方式来支持IP传输也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

总之.作为一种成熟可靠提供主要业务收入的传送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不断改进支持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平滑过渡。

(2)无源光网络PON

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

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信号。

特别是一个ATM化的无源光网络(APON)可以通过利用ATM的集中和统计复用,再结合无源分路器对光纤和光线路终端的共享作用.使成本可望比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PDH/SDH接入系统低20%-40%。

APON的业务开发是分阶段实施的,初期主要是VP专线业务。

相对普通专线业务,APON提供的VP专线业务设备成本低、体积小、省电、系统可靠稳定、性能价格比有一定优势。

第二步实现一次群和二次群电路仿真业务提供企业内部网的连接和企业电话及数据业务。

第三步实现以太网接口.提供互联网上网业务和VLAN业务。

以后再逐步扩展至其它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业务接入网系统。

APON能否大量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问题。

目前第一代的实际APON产品的业务供给能力有限,成本过高.其市场前景由于ATM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挫而不确定但其技术优势是明显的。

特别是综合考虑运行维护成本.则在新建地区,高度竞争的地区或需要替代旧铜缆系统的地区,此时敷设PON系统无论是FTTC还是FTTB方式都是一种有远见的选择。

在未来几年能否将性能价格比改进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是APON技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光纤接入技术与其他接入技术(如铜双绞线、同轴电缆、五类线、无线等)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可用带宽大,而且还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在这方面其他接入技术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光纤接入网还有传输质量好、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网络可靠性高、节约管道资源等特点。

另外,SDH和APON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运行维护成本。

当然,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光纤接入网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还比较高。

尤其是光节点离用户越近每个用户分摊的接入设备成本就越高。

另夕卜与无线接入相比光纤接入网还需要管道资源。

这也是很多新兴运营商看好光纤接入技术但又不得不选择无线接入技术的原因。

根据光网络单元的位置,光纤接入方式可分为如下几种:

FTTR(光纤到远端接点);FTTB(光纤到大楼);FTTC(光纤到路边);FTTZ(光纤到小区);FTTH(光纤到用户)。

光网络单元具有光/电转换、用户信息分接和复接以及向用户终端馈电和信令转换等功能。

当用户终端为模拟终端时光网络单元与用户终端之间还有数模和模数的转换器。

三、宽带无线接人网技术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快速普及.通信业务量,尤其是数据通信大大增加。

骨干网的带宽由于光纤的大量采用而相对充足.限制带宽需求的主要瓶颈在接入段。

光接入网是发展宽带接入的长远解决方案但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工程造价太高.建设速度慢等缺点,而且对于部分网络运行企业来说.不具备本地网络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要进入和占领接入市场采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

目前主要有四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MMDS、LMDS、卫星通信接入技术和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

1、MMOS接入技术

MMDS(MultichannelMicrowaveDistributionSystem)多路微波分配系统已成为有线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MMDS是以传送电视节目为目的模拟MMDS只能传8套节目,随着数字图像/声音技术和对高速数据的社会需求的出现,模拟MMDS正在向数字MMDS过渡。

美国的数字MMDS由于有31个频点可以传送MPEG-2压缩的上百套电视节目和声音广播节目。

它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单向或双向的高速英特网业务。

MMDS的频率是2.5-2.7MHz。

它的优点是:

雨衰可以忽略不计:

器件成熟:

设备成本低。

它的不足是带宽有限.仅200MHz。

许多通信公司看中用LMDS技术来作为数据、话音和视频的双向无线高速接入网。

但由于MMDS的成本远低于LMDS.技术也更成熟,因而通信公司愿意从MMDS入手。

它们正在通过数字MMDS开展无线双向高速数据业务,主要是双向无线高速英特网业务。

最近,我国有的大城市已经成功地建成了数字MMDS系统并且已经投入使用。

不仅传送多套电视节目同时还将传送高速数据.成为我国数字MMDS应用的先驱。

数字MMDS不应该单纯为了多传电视节目而应该充分发挥数字系统的功能同时传送高速数据开展增值业务。

高速数据业务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MMDS经营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因为数据业务的收入远高于电视业务的收入。

2.LMDS接入技术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LocalMultipointDistributionService)工作在20一40GHz频带上传输容量可与光纤比拟.同时又兼有无线通信经济和易于实施等优点。

LMDS基于MPEG技术从微波视频分布系统(MicrowaveVideoDistributionSystemMVDS)发展而来。

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为“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和文互式多媒体应用提供经济和简便的解决方案.它的宽带属性使其可以提供大量电信服务和应用。

一个完整的LMDS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本地光纤骨干网、网络运营中心(NOC)、基站系统、用户端设备(CPE)。

LMDS的特点是:

(1)LMDS的带宽可与光纤相比拟.实现无线“光纤”到楼,可用频带至少是1GHz。

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LMDS是最后一公里光纤的灵活替代技术。

(2)光纤传输速率超过1Gb/s而LMDS传输速率可达155Mb/s.稳居第二。

(3)LMDS可支持所有主要的话音和数据传输标准如ATM、TC/P、MPEG-2等。

(4)LMDS工作在毫米波波段、20-40GHz频率上被许可的频率是24GHz、28GHz、3lGHz、38GHz.其中以28GHz获得的许可较多,该频段具有较宽松的频谱范围最有潜力提供多种业务。

LMDS的缺点是:

(l)传输距离很短仅5一6Km左右因而不得不采用多个小蜂窝结构来覆盖一个城市。

(2)多蜂窝系统复杂。

(3}设备成本高。

(4)雨衰太大降雨时很难工作。

目前LMDS基本上还处于试用阶段而不少的制造商则把为LMDS开发的技术使用到2.5-2.7MHz和3.4-3.6MHz频率的产品上.出现了新一代的无线双向宽带接入技术。

LMDS系统工作在10、24、26、28、31、38GHz频段,在欧洲和北美已有多个频段得到了批准和使用.在中国,LMDS频率标准还未出台,但24-26GHz、38-40GHz已被批佳用于试验。

3.卫星通信接入技术

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条件下采用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有效方案。

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直播卫星电视是利用工作在专用卫星广播频段的广播卫星,将广播电视节目或声音广播直接送到家庭的一种广播方式。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利用卫星的宽带IP多媒体广播解决Internet带宽的瓶颈问题.通过卫星进行多媒体广播的宽带IP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宽带IP系统提供的多媒体(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和高速Internet接入等服务已经在商业运营中取得一定成效。

由于卫星广播具有覆盖面大,传输距离远,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利用卫星通信作为宽带接入网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有网络使用卫星通信的VSAT技术,发挥其非对称特点,即上行检索使用地面电话线或数据电路,而下行则以卫星通信高速率传输可用于提供ISP的双向传输。

卫星通信在Internet接入网中的应用在国外已很广泛而我国也从1999年起开始利用美国休斯公司DirecPC技术解决Internet下载瓶颈问题。

另外,双威通信网络与首创公司已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利用无线接入技术和光缆等专线资源,共同为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这标志着卫星传送已进入首都信息平台。

其上行通过现有的163拨号或专线TCP/IP网络传送.下行信息通过54MHz卫星带宽广播发送,这样用户可享受比传统Modem高出8倍的速率达到400Kb/s的浏览速度、3Mb/s的下载速度为用户节省60%以上的上网时间还可以享受宽带视频、音频多点传送服务。

卫星通信技术用于Internet的前景非常看好相信不久新一代低成本的双向IPVSAT将投入市场。

4.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

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是一种采用连续点串接网络结构组成自愈环工作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兼有SDH自愈环的高可用性能和无线接入的灵活配置特性,可应用于28GHz、29eHz、3loHz和3seHz等毫米波段。

该系统不同于多点的LMDS,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当需要扩容时.可以分拆环或在POP点增加新环。

系统的频谱效率很高.运营者可重复使用一对射频信道给业务区的所有用户提供服务。

该系统采用有效的动态功率电平调节和前向纠错技术.具有优良的抗雨衰能力。

可为用户提供宽带Internet接入,增值业务会议电视,远程教学,VoIP,专线服务以及传统的电话服务等,是一种在企事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技术。

总的来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不仅敷设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较密时成本低,而且改变了本地电信业务的传统观念.最适合于新的电信竞争者与传统电信公司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展开有效的竞争也可以作为电信公司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目前,无论是电信网的核心部分还是CATV(有线电视)网的骨干部分都向着高速、高带宽的方向发展。

网络传输的业务种类会越来越多,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宽交互性会越来越强显然网络的瓶颈部分—接入网也将向着同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的现代化和宽带化。

参考文献

1.薛永毅,“接入网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7-32

2.王达,“网络工程师必读”,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5-37

3.刘永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

27-30

4.陈东升,“现代通信接入网技术及标准规范”,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5:

321-324

5.张引发,“光纤通信工程与工程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3-25

6.龙晓苑译,“多媒体通信协议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4-

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