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783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2020.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卫生一词产生于现代,但是其主要内涵,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却古已有之。

儒家本以百姓日用人伦为主要关注对象,公共卫生既然与百姓福祉直接相关,当然不能掉以轻心。

儒倡仁心,医重仁术,公共卫生便是仁心、仁术的结合点。

一生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便是如此,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范例。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凡是与百姓福祉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

他在密州任知州时看到一个惨不忍睹的情景:

因为灾年,百姓把初生的婴儿丢弃在城外。

东坡盘查官仓后发现尚有积余的救灾粮,便把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婴。

还下令说,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于是百姓争着领养,那些可怜的弃婴存活了下来。

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往往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比如他任徐州知州时曾上书请求拨出专款,来雇用专门医治囚犯的医生,让狱中的病人也能得到救治。

贬至惠州后,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此举除了尊重生命以外,其实也有阻止疫病流行的作用。

1089年,东坡赴杭州担任知州。

刚到任便面临先涝后旱的天灾。

由于东坡指挥有方,虽然这次灾情极其严重,但杭州百姓最终得以平安度过,全州无人饿死。

可祸不单行,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

1090年春季,杭州出现了流行性疾病。

在没有任何公共医疗设施的前提下,人们只能坐以待毙,满城人心惶惶。

东坡忧心如焚,急忙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全城向百姓施舍药剂。

东坡还捐出秘方“圣散子”,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剂,让过往行人每人服用一大盏,治愈病人无数。

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得以遏止。

但东坡考虑到杭州是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于是决意创立一所常设的医院。

他拨出公家积余的钱款二千贯,又损献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立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

他延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

同时他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

后来这所病坊搬迁到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直到东坡去世时还在正常地运营。

“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

与一切百姓福祉一样,公共卫生也是一项繁复困难的综合工程,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主事者稍有不慎,便会惹来责难甚至祸殃,那些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东坡在地方官任上曾多次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朝中的权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更加可贵的是,在东坡遭到贬谪时,他已经处于自顾不暇的窘境,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

南宋人费衮历数东坡在惠州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后赞扬说:

“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

而坡奋然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

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

”的确,东坡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莫砺锋《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卫生一词内涵丰富,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

B.公共卫生将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对此高度重视。

C.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重视公共卫生,任职期间,在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后世借鉴的方法。

D.在苏东坡遭到贬谪、身处窘境之时,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以致惹来许多责难甚至祸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切入,明确提出其关乎百姓福祉,兼具仁心仁术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受到重视。

B.文章举例详实,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论证了苏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很多都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C.文章通过对詹范和苏东坡在救助野外遗骨一事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苏东坡的行为体现他更为尊重生命。

D.文章结尾指出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卒章显志,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发现有弃婴现象,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下令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B.苏东坡在徐州时,一方面组织人力为暴露在野外的枯骨建造义冢,一方面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

C.针对杭州出现的瘟疫,苏东坡捐出“圣散子”向百姓施舍药剂,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并奏请朝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D.“安乐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它的创始人就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带领的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当被问及90岁生日愿望时,袁隆平又一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据了解,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700万公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为8名“共和国勋章”颁授建议人选之一。

“这对我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一样,不断超越新目标。

(摘编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鲐背之年仍追逐“两个梦想”》

【材料二】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栽培师李建武,为验证“超优千号”的适应性,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种遍了大半个中国。

2013年,李建武在羊古坳乡的试验田基地搞“Y两优900”杂交水稻产量攻关。

这个品种的种植方式与传统种植相差较大,再加上李建武还是个“毛头小子”,农户们怎么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

怎么办?

李建武索性自己也种了一块田,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

收割时,他种的水稻比农户们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公斤,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

胡忠孝,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

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看稿子,看到天亮就下田,是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

胡忠孝出生在莽山山区的农村,山区引水灌溉很不方便,经常要半夜查看水情。

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去“守水”,父亲叹息道:

“要是有一种不用浇这么多水、又高产又好吃的水稻该多好。

”父亲的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

在高考填志愿时,原本想学航空航天的他毅然在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

“本来理想是‘上天’,没想到变成了‘下地’。

”回想起当时的选择,胡忠孝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

如今,他正琢磨培育一种更高效、更节俭的稻种,“让水稻种植不用投入那么多劳动力,也不用那么多肥料、药物,还乡村一片绿水青山。

杂交水稻中心80后副研究员邢俊杰,2012年刚从国外学成归来,开始稻瘟病菌研究工作,那时候稻瘟病菌研究设施基本没有,菌株的样本也一份没有。

他厚着脸皮给各地的植保站挨个打电话,收集菌株样本。

如今,已经收集到各地菌株3000多份,这个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菌株数据库将成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有人质疑,杂交水稻研究是否更应重质而非量?

“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质和量可以并行,量是基础。

我们只有储备了超高产技术,才能备不时之需。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他的感染下,我们都愿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士;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装上中国粮。

(摘编自《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

【材料三】

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英媒称,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9日报道,中方进行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培育研发中心官员杜德乐说:

“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目睹产量后,我们确定了在沙漠里能种植水稻,我们非常高兴。

报道称,耐盐碱水稻被认为能解决世界上最贫瘠土地上的食品短缺问题。

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培育出了每公顷产量超过7.5吨的耐盐碱水稻,并于今年1月开始在阿联酋种植。

报道称,很多在杂交水稻方面得到中国支持的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好对象,水稻种植计划将给非洲和东南亚某些最贫困的地区带来财富。

(摘编自《中东沙漠出现稻田!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从到湖南家江农校工作就开始试验,延续至今,虽历经波折,却从未间断。

B.邢俊杰从国外学成归来时,国内的稻瘟病菌研究一片空白。

他着手建设研究设施,如今的菌株数据库已经成为深入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C.理想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袁隆平有“禾下乘凉”等两个梦想,胡忠孝为圆父辈的期待选择农学,吴俊决心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D.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研发的杂交水稻终于实现质量并行,掌握了超高产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父亲的劝说下,胡忠孝在高考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放弃航空航天,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

B.中国科学家的水稻种植研究成果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还帮助了许多国家,例如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在阿联酋开始种植。

C.水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李建武为让农户接受新型水稻品种种植方法,与农户展开种植竞赛,邢俊杰则投入收集菌株。

D.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及其赤子情怀,吸引了那些愿意奋力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团队中来。

6.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一奇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巴 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

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

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

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到了进中学的年纪。

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

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然而恶运来了。

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

这个继母还是他的死去的母亲的堂妹。

环境似乎改变了一点,至少他失去了一样东西。

固然他知道,而且深切地感到母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的,不过这还不曾在他的心上留下十分显著的伤痕。

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梦。

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一个表妹。

但是有一天他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

事实是这样: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

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

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

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

……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

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

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

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

……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

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

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

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

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

而且他不相信这种传言会成为事实。

原来他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曾经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

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

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

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

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

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

他的前程断送了。

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

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

他忍受了。

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

到了晚上这个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

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

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

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

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

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

他满足了。

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

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

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描述大家庭中的高觉新的一段人生经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封建家庭中可悲的软弱者的形象。

B.觉新娶进了李家小姐,婚后的生活也令他满意,他完全陶醉在新生活的幸福之中,内心很感激父亲的安排。

C.觉新的父亲作主给儿子安排婚事,扼杀了儿子的美好人生理想,改变了儿子的人生轨迹,体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

D.巴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本文对觉新心理的描写,就很好地展示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8.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含意?

请简要说明。

(6分)

9.觉新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心理愿望和实际行为时常矛盾。

请结合文本,概括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冬,上在邯郸。

陈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

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军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陈所,与通谋。

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

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二)

蒯通曰: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复说曰: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B.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C.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D.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臣,指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

后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中的“舍人”即是此意。

C.三族,“族”有亲属的意思。

三族在历史上有多种解释,常用的是父族、母族、妻族。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卢绾仅凭与高祖是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奉朝请,高祖确实有亏待韩信的地方。

B.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

正月,舍人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C.司马光认为,高祖早已有诛杀韩信的念头,只是当时力量还做不到。

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就没有什么可依赖之处了。

D.蒯通反复劝说韩信,但韩信听了他的建议后只是推托拒绝,托辞说自己再考虑考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14.韩信“悔不用蒯通之计”,请结合选文,概括蒯通劝说的主要内容。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

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鞴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

李白天宝三年(744)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及此诗,他蒙冤上书自白,并恳求裴长史引荐。

但裴氏听信流言,拒绝了他的要求。

李白遂决意西入长安寻求出路。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八句借韩信事自喻,自认为有韩信那样的辅国才智,同时也是自比眼前的遭遇有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

B.后十句由咏史转入言志,“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表明自己处境困顿,但仍怀高洁之志。

C.最后四句以猛虎、雄鹰自比,说明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有如被缚的雄鹰,不能展翅腾越,搏击长空之志无法实现。

D.本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目前困境,一展雄才的内心情感。

16.本诗选取了韩信的哪些事迹?

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绘春天的景致,也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正所谓“春愁隔夜生”。

(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出了水天辉映、星月晶莹的美景。

(3)秦观的《鹊桥仙》中“▲,▲”两句,写出了恋人相聚时的情意缠绵和相会的时光美好短暂。

(4)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形神兼备,描摹了箜篌乐声清脆悲抑的起伏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今天仍可在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