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699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三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独立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是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要尊重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点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

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原因:

意义:

工农业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背景:

我国现代工业。

任务: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

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由此。

成就: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

地区,代表企业有

意义:

我国改变的面貌,为奠定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年起,我国开始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着

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年)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大会指出,我国主要矛盾:

我们的主要任务:

意义: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指导思想:

年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从主观上说,它反映了

,从客观上说,它违背了

表现:

“大跃进”片面追求;

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在农村建立,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评价:

危害:

到年,国家和人民面临

3.国民经济的调整

背景:

内容:

首先从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

成果: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年,中国爆发。

1966—68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原因:

的扩展。

1973年,国民经济。

原因:

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原因:

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陷于混乱。

【能力训练】

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在东北地区建立的重大项目有()

A.大庆油田、鞍山钢铁公司B.胜利油田、长春一汽

C.长春一汽、鞍山钢铁公司D.沈阳第一机床厂、大秦铁路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提出经济建设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提出新时期的革命路线D.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B交通运输业C轻工业D科技和教育

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A片面强调公有制B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5.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的建成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具备了条件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学习反思】

单元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探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问题探究、设计问题、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

“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拨】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年)

背景:

目的:

性质:

结果和意义:

肯定

否定

重新确立

打破

为奠定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

(1)指导思想:

邓小平在的《》讲话

(2)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结束了

重新确立

作出伟大决策

形成领导集体

是一次伟大转折

也是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起点

开创伟大起点。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

1.经济体制改革

必要性:

根本目的:

目标:

前提:

实质:

主要精神:

扩大,重视。

2.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前提:

在领导下。

(2)主要问题:

有的现象。

(3)解决方法:

实行负责,加强

的权限和责任。

3.对外开放

基础:

原则:

目的:

(思考:

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能力训练】

 1.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直接目的是()

A.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思想动员

C.解放人们的思想D.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拨乱反正

C.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3.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指导思想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D.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C.进一步解放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解放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

5.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D.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学习反思】

单元三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中心环节及内容、历史作用。

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问题探究、设计问题、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拥护改革开放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重点难点】

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拨】

一、含义(复习上节,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前提、实质、目标等)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内容和意义

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主要内容)

试点:

开始:

1978年小岗村

主要形式:

意义:

管理体制:

政治:

年,废除;

建立

经济:

改革农产品的,允许;

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鼓励创办

意义:

促进农业生产化化化。

乡镇企业的创办为

开辟了新路。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

中心环节:

管理体制:

实行和分离,分开,扩大

调动

所有制:

把发展为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分配制度:

实行

产权制度(深化):

1992年提出

改革,实行以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意义:

调动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调动解放

推动人民生活

【能力训练】

1.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行农村改革试点是()

A.安徽四川B.安徽江苏

C.四川江西D.安徽浙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B.中共十四大召开后

C.中共十三大召开后

D.1984年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4.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5.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D改变经济管理方式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7.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是在()

A.1978年B.1983年C.1984年D.1992年

【学习反思】

 

单元三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和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殊的作用,“走出去”的必要性,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识点拨】

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

不是政治特区,而是特殊的经济区,“特”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其实行“特殊”的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

2.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变化

1980年在广东省的、、和福建省的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为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特区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①经济特区是发展的“排头兵”②是中国的“突破口”③是全国的“试验田”。

4.经济技术开发区(见[历史纵横]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以为主,为主,为主,具有等特点,是新型的。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旨在。

2.沿海经济开放区

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注意P5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3.“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从起,为了适应和后的形势,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具有优势的企业对外,带动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是的一个行政区域。

浦东于浦西。

2.浦东的开发开放

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目的:

加快长江流域开放步伐,尽快把建成国际中心,带动地区经济的飞跃。

3.有利条件和巨大成就

(1)有利条件:

享有上海独特的优势、优势、优势、优势

(2)巨大成就:

面貌发生惊人变化,成为基地,成为,成为90年代重点和标志。

四、总结

1.对外开放体系(对外开发格局)

我国已经形成、、、

、、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对方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

【能力训练】

 1.在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指()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哪一个不是经济特区()

A.深圳B.上海C.汕头D.珠海

3.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B.海南建省

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4.改革开放后,我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珠海B.汕头C.厦门D.深圳

 5.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D.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6.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深圳B.广州

C.上海浦东D.香港

【学习反思】

                   

单元三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基本特征、重大措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

【知识点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原因: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束缚

,导致。

提出:

年10月,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关键:

由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以配置资源为主,向以配置资源为主的转变。

措施:

全面放开粮价,实行为主;改革金融体制,实现金融和金融的分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体制。

完善: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中共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

经济保持了,经济实力,经济运行的不断提高,

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总体上已经达到水平,正朝着的新目标迈进。

【能力训练】

1.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市场B行政手段C国际环境D人民自觉

3.改革开放前,我国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

A.由各地方自行制定B.由各企业自行制定

C.随行就市,由市场决定D.由中央统一制定

 4.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A.管理体制的转变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C.对外政策的转变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5.下列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的是()

A.能熟练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

B.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

C.社会商品已完全由市场来配置

D.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B.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作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