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48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文档

专题概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中国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主旨

新中国政治建设经历了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考纲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1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奠基:

七届二中全会

2.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成立

4.意义

[归纳提升]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商制度

初步

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

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政策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

①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②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微点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政治:

颁布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了根本的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修1)

经济:

“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必修2)

外交: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十七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必修1)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们体现的原则不同。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

4.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6.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均在建国后成立。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主题一 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政党制度

1.史料探史——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

史料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他还说:

“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中国当代史》

探究 据史料说一说对现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作用的理解。

答案 史料表明新中国实行的是有别于西方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这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积极性,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创举。

2.重点讲解——新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

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3.线索归纳——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发展历程

(1)建立:

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转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曲折:

1966~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5)完善:

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主题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示构史——建国初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史料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国特色

史料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例如:

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

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在材料中有何体现?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国情?

答案 特色: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城乡代表人数不平衡等。

国情:

地广人多、交通不便、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薄弱、受教育水平有城乡差异。

3.地图证史——五大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

论从史出 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西藏自治区最晚建立。

成立先后顺序是: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4.归纳总结——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与四大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5.归纳比较——比较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宪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1949年开始筹建新中国政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规定了国民的基本人权;③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④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

意义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高考题组

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 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

2.(2015·上海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

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

答案 C

解析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3.(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妇女选举权的扩大说明A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

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模拟题组

4.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

“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一指示(  )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答案 C

解析 1949年4月渡江作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1949年7月通过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D项错误。

5.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

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如“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新中国定都于北平,改名为北京。

所以应选B。

6.邓小平曾指出: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

实际上,西方国家也并不都是实行三权鼎立式的制度。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我国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美国式的共和制度

B.三权鼎立制度对西方国家来说都不符合其国情

C.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中国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反对盲目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比较备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

考点训练

1.某报纸报道:

“(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可知,对于新中国成立,该报没有评论其“好坏”,A、C项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故A、C项错误;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故D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故B项正确。

2.1949年4月周恩来说:

“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

”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党派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1949年4月”和“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可知是团结各阶层人民筹建新中国,故B项正确;其它备选项均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意不符。

3.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

“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

新社会,大改变,男妇都有平等权。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答案 C

解析 结合“1953年”“平等权”“大普选”等信息,即可判断这应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宣传,故选C项。

4.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的事实

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

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答案 D

解析 阅读题干,据材料中时间“1949年9月30日”与报道的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并结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符合史实;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排除C项。

5.“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D

解析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表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6.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

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

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各个少数民族。

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可以担任不同职务,还可以成为劳模,体现了新中国初期民族平等,故A项正确。

7.《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 B

解析 “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聚居”等是我国具体国情,故选B。

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8.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

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并向选举他们的人民负责。

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

材料二 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材料三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选举村民委员会

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所说的“自由民主的中国”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做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1)基本内涵:

政府由普选产生;以三民主义和民有、民治、民享为原则;以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为特征;以独立、团结、统一与合作为外交目的。

所做的努力: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促成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倡导以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为方针的和平建国的途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解析 回答第

(1)问“内涵”时,关键是要阅读与获取材料信息;回答“努力”时需要调动所学知识,注意表述的概括性。

(2)问,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三幅图片及说明文字等有效信息,可依次得出“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