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45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 正式版.docx

传播学概论正式版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基础

(1)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其社会基础是: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传播业;三、科学背景:

两次科技革命,使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传播学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原因:

一、政治活动重视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之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塑造形象工程,战争催化传播,战争期间的宣传尤为重要;二、和平时期各类竞选要求各候选人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所有媒介上展开攻势;三、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的扩大,产品的增多促使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的增加;四、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私营产业赢利的特征迫使各媒介为追求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必须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五、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新闻”的概念也让位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进一步深化,其结果就是“传播学”。

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关注实践才是传播兴起的根本。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2)国外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批判学派

出现于欧洲的原因:

一、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服务性,美国则基本上私营,商业化程度高,受利润支配。

二、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不同于美国,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

理论基础:

一是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并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批判学派自身是一个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

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批判,剖析西方传播媒介“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二、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三、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四、社会文化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传统学派的差异:

一、研究目的。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焦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学者们普遍认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具体而言,分为三个部分:

a.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史)

思想、实践、技术的发展

b.人类传播的形态

传播的四种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c.人类传播的结构与过程

揭示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五个层面:

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相互作用观点、阐释的观点、批判的观点

(4)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这两类研究方法体系是建筑在传播学两大基础学科之上的,受现代社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影响至深。

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量化研究),而人文科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质化研究),因此,就形成了两个方法体系。

1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定性研究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命题,得出理论性结论。

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在人文科学传统中被视为意义的社会生产,即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expression),和对特定语境的“再现”(repressentation)这种意义的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过程要素相关:

话语主体性语境(人文科学)

讯息传播者再现的社会结构(社会科学)

福柯的“知识话语理论”:

话语实践是指严肃语言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言语,称为“陈述”。

严肃言语是权威性主体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说的话(写作、绘画等),这些话要求人们承认其真理性。

即陈述是专家们以专家身份所说的话,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话语与权力(广义的支配力)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所谓说话,归根到底是说话的权力,意义即自称为意义的权力。

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及其它符号,因此“话语”的基本观点就是:

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的主要媒介,通过语言,真实才得以进入社会,也只有通过语言,真实才能进入主体范围之内,并且可以经过分析得到解释。

因此,语言和其它符号系统就成了人文科学重要的分析客体和工具。

主体性是指不同于传统哲学对主体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名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

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代表系统所决定了的“屈从体”(subject:

既是“主体”,又是“屈从”的意思),“已经被安排在意识形态结构为我事先排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也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语言就是“世界的代表系统”。

语境指我们在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

因此,我们从人文科学研究传播时,实际上也将传播视为某种语境。

在众多的、复杂的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方法便是语言话语分析。

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言和陈述。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展现许多日常行为。

而这些发音和陈述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种社会结合的动作。

维特根斯坦认为:

语言的意义正在于使用。

第二,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型。

双方都处在沟通状态,引入并发展某些主题,同时关闭某些话语空间。

可对这咱互动形式进行语言分析。

第三,在“话语层面上,各种语言范畴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释的文本。

对这个文本,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以此指出并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意义”的理解(verstehen)过程。

“意义”是由人们赋予自己的社会情境和活动。

定性的诸多方法中,诠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引人注目。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小组座谈、投影技法等方法。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种理论影响很大。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境的意义。

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民族志方法源于人类学。

这种方法有三个原则:

第一,广义来说,民族志学研究应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或艺术;第二,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有必要参与长期的参与观察;第三,必须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以核对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小组座谈法(focusgroup)一般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组织、引导6-12人的一个小组针对某个主题互相自由地讨论。

投影技法

不论何种定性研究的方法,一般都遵循下列程序:

(1)资料收集:

深度访谈,文献分析,观察;

(2)分析定性资料;(3)定性研究报告

2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

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源于心理学、社会学)

操作程序:

确立研究假设→确立研究方法→收集各种数据→整理分析数据→

提出研究结论、验证最初假设

a.实地调查法(美国传播学研究传统方法)

步骤:

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需要确定本项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全面普查、抽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特征指标,意见态度,行为倾向〉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结果性分析〉

b.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就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程序:

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制定分类表

将讯息内容分类,统计

验证先前假设,得出结论

不足:

①分析须能代表总体,分析才有效

②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严密与科学

c.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卢因和霍夫兰最早使用。

步骤:

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因变理——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刺激——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控制实验法:

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逻辑性;情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自然实验法:

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可以用两种方式或媒介将信息发送出去,然后进行比较,测定实验结果,也可以事先设计好研究方案与程序,等待时机,事件一旦发生,立即介入。

真实准确,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但难以控制,相对于控制实验法,结论会比较粗糙,但实践指导性强。

d.个案研究法

源自心理学,传播学中应用不太广泛。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各方面的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怀特首先将本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把关人现象研究)

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的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作为其它研究的基础。

(5)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对宣传作了定义,并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基本方法。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是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卢因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他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

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应用社会学家。

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结束了“枪弹论”,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研究。

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曾主持军方的有关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

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使用实验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最大的成就是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最终创立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版);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先后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还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

(6)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对传播定义的思考:

我国学者对传播的定义认识的共同点:

第一,认为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即认为传播是动态的;第二,认为信息是交互流动的,即强调信息流动的双向性。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的认识:

1.强调“共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1949)

2.强调“互动、关系”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1967)

3.强调“符号”

“传播就是用语言交流思想。

”(霍本,1954)

4.强调“目的、影响、反应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1953)

由上可以看出,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以下两个因素:

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

由此,我们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类型:

二分法:

亲身传播——指以人体为媒介(主要以语言和身体非语言符号为手段)的信息流动方式。

大众传播——指以机械、电子化的大众媒介(以系统化、规范化的符号系统为手段)进行的信息流动方式。

四分法:

自我传播——个体自我的思维过程。

人际传播——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

基本要求是两个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内进行的,非组织目的的传播。

组织传播——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其内部的传播是为了协调关系,提高内部运行的效率;外部的交流是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实现组织目的。

大众传播——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

群体传播,是指非组织化的群体内部的,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7)人类传播演进的几个阶段和规律

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1.符号和信号时代

这个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这一时代人类传播更多地是在遗传的或本能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利用有限的声音和体语符号,如喊叫、尖叫、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等。

2.说话和语言时代

这个时代开始于9万到4万年前,说话和语言时代的到来,对人类传播的发展及至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局限性:

靠人体发声——空间限制;保存性差;准确性、完整性差。

3.文字时代

文字及其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首先它使得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革,出现和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及媒介,文化积累及宗教成为行业,即有了图书馆,宗教教义和经文可以记载,文化得以积累。

其次它使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携,长期保存等优点。

所承载的信息由简单容易变的复杂、繁多。

4.印刷时代

印刷技术使讯息的大规模复制得以实现,打破了权贵、僧侣对文化的垄断,报纸、杂志、书籍的普及为社会教育、科技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意识的解放、民主启蒙提供了手段。

库利指出,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媒介更有效。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

5.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从20世纪初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传播内容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解决了印刷媒介对受众文化素养的要求问题,构建了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6.网络传播时代

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性和全球网络传播。

问题:

网络病毒,虚假信息,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不良网站和电子垃圾、知识产权侵犯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第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第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第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类型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映。

(8)传播的基本职能

2.传播学实务

(1)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

信息是物体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既然物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也是客观的,信息也是客观的。

(1)普遍性

事物的运动普遍存在,信息也就有了普遍性。

(3)表达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及存在状态的反映,表达了运动变化的方向性,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化程度及系统朝着有序或无序方向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表达了物质系统的差异性。

(4)流动性

事物产生的信息,必然会向周围环境流动,这种流动过程就是信息、获取、传递、变换、储存的过程。

其他性质:

1.载体性为了信息得以交换和传递,须依附与某种载体,即符号。

2.分享性信息在不减少持有的情况下传递给另外的人,具分享性。

3.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自身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社会功能——表现在资源功能、启迪功能、教育功能、方法论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能

(2)符号的定义及属性

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某事物等具体存在,也可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的属性:

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

(3)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具体分类及特点

语言符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语音、字形、词汇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

分为:

特点:

词语创造的随意性;语言开放性、概括性、社会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特点:

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

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动态的非语言性符号包括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静态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意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和听觉型非语言符号(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其他声音符号包括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4)讯息的定义

讯息的原义为消息、音讯、文电、文告,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符号化信息。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收者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

(5)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6)组织传播的定义与功能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

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

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决定——

确保组织内部协调活动的发生,即建立起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协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确保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联系,来完成正常的输入输出的交换活动,与外部环境适应;

通过组织内部情感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增加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交流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

(7)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

德弗勒: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

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8)线形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

1拉斯韦尔5W模式:

1948年提出,指出传播过程是:

谁,传播者,控制分析

说了什么,讯息,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

对谁,接收者,受众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

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

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

2申农—韦弗模式:

原为研究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被传播学借用。

包括五个正功能: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一个负功能:

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

缺陷:

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

3格伯纳模式:

对拉氏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一个口语模式,包括10个传播学基本研究领域,是拉氏模式的延伸,还包含了与申农模式的比较。

共同缺陷: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9)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

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特点:

奥首创,施拉姆提出。

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缺陷在于,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

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特点:

此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一是它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