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8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0《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绮丽”“绚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词句。

2.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奂美仑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4,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奂美仑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突破方法:

由课文落日幻觉的原理,引申到曾学过的诗文,辩证地看问题,再引申到身边的事物,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所学,自然地逐步深入地探索未知,收获成功。

【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

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谈论法:

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个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伴着一幅幅夕阳美景图,教师深情朗诵:

在夕阳的余晖里,凄婉的楚地音乐响起,霸王仰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地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

下面,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夕阳,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

(附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默读,标出自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总结初读的收获或提出疑问。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1).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吟咏(yín)  绮丽(qǐ)  殷红(yān)  坠落(zhuì)  镶(xiāng)  绚丽(xuàn)衰减(shuāi)尘埃(āi)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幻觉:

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②吟咏: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③殷红:

带黑的红色。

④变化多端:

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多种多样新的情况。

多端,多种多样。

⑤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见第160页注释②)

⑥气息奄奄: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见第160页注释②)

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

(见第160页注释③)

⑧绚丽:

颜色美丽。

⑨衰减:

减弱,减退。

(见第162页注释①)

2.简要反馈自读之后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仪器证明没变大

三、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多媒体展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及图片。

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那么这句诗要不要改?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

应该是长河落日“扁”,是光线的折射原理造成的。

不需要改正。

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

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有探索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科学解释。

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学生交流后回答:

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3.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幻觉”?

现在能用所学进行解释吗?

如:

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米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

4.教师小结: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

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四、精读课文,评析语言

1.本文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语言谈一谈。

(1)通俗性。

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

如:

①第四段:

“阳光中的短光波……要比长光波——红色光强10倍以上。

”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③第七段: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

(2)准确性。

①第四段:

“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

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

)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中的“一般来讲”,能不能去掉?

(“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生动性。

如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2.教师讲解:

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①句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这种美景的依恋。

小结:

让句子生动起来的方法:

①多用修辞;②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③多用描写性语句。

五、联系生活,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第二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

谈谈感受。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奂美仑,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

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不张开眼睛直视。

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

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

                                                    ——黄秋

六、作业设计

《两小儿辩日》里除了告诉我们一个太阳的大小问题,还有一个凉暖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幻觉。

请写一段话来说明它。

七、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幻觉(描写)               原因(说明)

色彩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光波长短     简

变化      暗弧与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   单

紫光     人眼叠合效应           到

形状      太阳变扁                   光线折射               复

变化      太阳变大                   仪器证明没变大        杂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能力目标:

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

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4分钟)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

——黑点在闪烁,在飞舞。

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

——贴近点,再近点,几个?

——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

②再看一幅: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

——1个、2个、3个、4个,你看到了几个?

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

——贴近点,再近点,几个?

——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

③同学们:

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一起告诉我)就叫幻觉。

奇妙啊!

好,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

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①一起告诉我,它是什么文体?

(科普说明文)②但是,书本158页,《研讨与练习》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说是事理说明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它为什么既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说明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1分钟)

同学们,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一旦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了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1、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掌握了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可能还会有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请期待。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25分钟)

(一)分析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旨在梳理课文内容(10分钟)

1、先说说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

文章是不是这样写的?

【明确】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明确:

讲述事物“道理”就成了议论文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明确】事物什么现象?

落日的幻觉,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

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步骤】①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找全。

②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共6种。

具体见下表。

引导时,应暗示:

语言好优美,这是什么表达方式——描写。

【提醒】NO4、5小节挑差的,NO5小节后半部分(紫光)、NO6、7小节挑好的。

出问题的小节,则说:

意见好像有点不统一,作记号,一会儿一起研读;没出问题的小节,则说:

同意的请举手。

有不举手的请提问。

【提醒】重点研读NO4、5小节:

“落日颜色深黄、殷红的原因”在第几小节?

(NO4小节)

【步骤】①NO4小节)默读一遍,划出有效信息;②将原因分个一二三;③后前后桌交流一下,互相查漏补缺;④举手回答。

【提醒】在串讲NO4小节时,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

以上、一般来讲;

在串讲NO5时提问:

开始的两幅画面是不是因为叠合现象?

(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妄下结论,有机会去请教物理老师。

在串讲NO6时提问:

“海市蜃楼”、“筷子放在水里变弯”是不是光线折射现象?

(都是,连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都是利用光线折射现象制成的。

在串讲NO7时提问:

出现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强调两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明确】①作比较——NO4小节:

阳光中的短波光……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NO7小节: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

②NO4小节:

“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

大家看,是否体现准确性的词,检验它的方法之一是“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特殊情况,比如那里早晨起了大雾或者大火,那么烟尘肯定比黄昏多。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二)分析为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旨在品味文章语言(15分钟)

1、通过以上的分析,看来文章确实是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篇科普性说明文呢,什么叫“科普”?

①从写作内容上看,它应该写什么?

(引导:

写如何写作业吃馒头、买裙子逛超市恰当吗?

)②从说明语言上看,它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

(引导:

从读者的对象看,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谁?

——普通读者,还有可能使青少年读者——如果一开始就说是青少年,则说妈妈不能看吗?

奶奶不能看吗?

准确地说应该是普通读者。

所以内容难了行吗?

内容枯燥了行吗?

【明确】科学普及;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

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拿起笔,开始朗读。

①前后桌交流。

【提醒】已经画到内容的同学请举手——如没有,再读;如有,就说前后桌交流一下,你画到了哪些?

为什么说它生动?

②指答。

【明确】NO1小节:

运用了什么修辞?

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NO2小节:

以说明为主吗?

我们一起划几个有感染力的词?

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

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

NO7小节打比方。

【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

同桌一个读,一个划出有感染力的词,然后交换,最后比比谁少画了谁多划了。

接着提问,你比同桌多划了个什么?

它生动在哪里?

——如“绮丽”生动地描写出日落日出的美丽;如“神秘”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如“无不”、“可惜”语言充满感情,极具感染力。

③提问:

大家看:

“可惜”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

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例子1: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

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五、自主小结收获,巩固已学知识(5分钟)

1、这样看来,文章也是典型的科普性说明文。

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

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

(不矛盾,只是衡量角度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

正如你是男同学,你14岁,衡量的角度不同)

2、好了,同学们,该小结我们收获的时候了,你这节课懂得了点什么?

(在位置上自己说,后指定发言,学生互评。

【明确】如:

这是篇科普说明文啊、这是篇事理说明文;为什么是这样的文体;文章具体的说明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多角度地看问题;热爱科学,要有探索精神;善于观察生活;读书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衡量一个词语好不好,替换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看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等。

3、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有没有实现?

六、课堂及时训练,提升思维层次(10分钟)

1、好啊!

我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收获,请看大屏幕:

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齐读,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光线折射原理)那么这个诗要不要改?

【明确】不需要,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古人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

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有探索的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那就全靠大家的努力了。

2、《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

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①小组交流后回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②我们看几个图解:

(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

③同学们: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

同学们:

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七、课内外互补,强化语言训练

1、《两小儿辩日》里除了告诉我们一个太阳的大小问题,还有一个什么问题?

(凉暖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幻觉。

2、现在看第三道题目。

第2题的回答,除了需要大家的聪明才智、需要大家的课堂知识以外,还需要大家良好的学习品质,请看大屏幕:

①补写练习:

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       “落日变凉”的原因。

②改写练习:

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3、谢谢同学们,祝同学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也吻合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2、质疑释疑法:

学生通过独立自学,发现释疑,后又在小组内探讨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预习展示-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高环节。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节一、导入

用视频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引入新课,同时也引出所看到的落日的景象是幻觉,是学生进行思考。

环节二、预习检测,多是积累知识。

环节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

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并请你找找出现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

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而不必专门做讲解。

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

环节四、合作探究,有四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课文的结构,一个是悟理的问题,一个是有关语言的问题,再一个学以致用的问题。

对于有疑难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后在全班进行展示。

 

环节五、检测反馈。

侧重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检查。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

本节课最大的失误是学生对说明语言的学习不够。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乐学”“学会”,更重要是“会学”“学的有效果”。

怎样呈现呢?

我想只有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中蕴含的深层意味,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效果。

我努力围绕这一思想来设计课堂教学。

因此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屏幕出示)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目标表述要尽量简洁)

教学重点:

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细致地观察、学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去说明一种自然景象,进而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以上是我们根据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学生的兴趣,疑难也就是学生的所需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我采用发现式学习方法来使学习更有效。

二、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壮观、神奇、迷人的落日景象会给人以无限遐思,所以我先请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落日景象图片,在学生产生兴趣时借用诗句采用征询启发式的语气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有人说落日是扁的,落日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

其目的就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后,接着我就用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采用不同形式来读课文,以了解文章内容,即:

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

不仅是这个环节,在整节课中,都不是老师在提出问题,而是把“学什么”、“怎么学”的权利充分放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