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26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docx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

2005-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11.下列对高林瑜的《看树》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

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

【 C   】【   E 】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对托物言志、比喻和比拟、承上启下、引用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像一片叶子”是比喻,“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是比拟。

C项“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赏析错误,应是而是由描写转为抒情议论“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

”;E.这段话的主语是人,而非树,且仅是以树为喻体,没有具体描绘树的形象。

2006年

21.下列对毕淑敏的《造心》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答:

【】【】

【答案】BC

【解析】B项,该段没有使作借代修辞手法。

C“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过于武断绝对。

2007年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4分)

答: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的“赏析”,是个比较笼统的词,我们可以从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指明角度,分析效果。

23.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4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何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答:

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

成熟,少了些青涩;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

给出的两句,划线部分是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替换的。

这两句修辞上有对偶,语义上有(植物与对应季节的)因果关系,对植物特点的描绘(如兰的“幽美”)以及“多”与“少”后的词为形容词,而且“多”与“少”后的词是反义词,构成对比。

2008年

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6分)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答:

答案:

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把“我们的灵魂”比作“鱼鳝”,三个“像---”构成排比,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思路是:

先指出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衬托、对比、象征等,然后分析这些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答:

【】

答案:

BD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

在原文中找出选项说的有关内容,然后对照比较,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选项A最后半句话是错误的,敦煌文明没有消逝,它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一段鲜活的历史”。

选项C错误,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选项E错误,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象征手法,象征文明在埋没千年之后重新被人们发现,重放光彩。

24.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5分)

答案:

示例:

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扩展语句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围绕“溪”“海”“潭”,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答案可多种多样。

要注意,表意完整,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表达出某种感悟。

2009年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答案】句意理解:

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

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

对比。

【考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虽然只有两问,但是却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要点。

“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

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

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

【思路点拨】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主旨的分析。

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AE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

【解析】B项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修辞项不准确,句中与永乐比拟的手法,不是比喻和你人。

虽然有“仿佛”但是喻体没有出现,不能算作比喻,没有赋予物人的感情和行为,不是拟人。

C项对主旨的鉴赏,其中“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不合主旨。

D项也是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其中“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与主旨不符。

【思路点拨】对文章的综合鉴赏,分项考查,难度不大,只要能够把握全文的主旨、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2010年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

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8.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

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分)

答案:

答案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拟人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C级。

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

回答第二问时,最好答出修辞效果。

2011年

19.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5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

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

他的圆融而

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参考答案】

(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2)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解题思路】本题解答的角度比较多,可从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篇章布局等方面入手,要言之有理。

2012年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2)修辞:

对偶、借代

炼字:

“逢”“忙”色彩:

“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

是年四月,拿干薪到了截止期限。

五月,召赴杭州,辞;六月,奉旨不许,再辞;八月,除焕章阁待制(仍是虚衔),再与祠禄。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言志之作。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

“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

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1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3分)

答案示例:

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

“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示例:

朴实、勤劳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

(2分)小伙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家人勤劳、淳朴,以辛勤的劳动供他上学,以淳朴的品质影响着他和女朋友的灵魂,令人深深敬佩。

(3分)而生活中,很多人好高骛远,瞧不上普通的劳动者,一心想当阔人,也就失去了朴实、美好的品质,是可悲的。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3.SOS儿童村是一个以家庭方式抚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天津儿童村是我国首批建立且规模最大的一个。

儿童村中每个“家”都有一个“妈妈”,她既要照料七八个孩子的生活,还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妈妈们用青春和无私的爱,使一个个孤儿享受到家的温暖。

6月23日是“国际SOS儿童村日”请你写一段话,向儿童村妈妈表示敬意和祝福。

要求:

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48字。

(4分)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注意审清题意要求:

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48字。

内容上,向儿童村妈妈表示敬意和祝福。

形式上,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等。

答案示例:

妈妈,是你的关心给了孩子无限的支持,相信这无私的爱,最终会汇成绵延的爱的海洋,流进孩子们的心田。

2013年

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缩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道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的写作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分析归纳。

注意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来赏析。

答案

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答案】

1示例:

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2示例:

诗词歌赋,颂不完您播撒的爱心

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

“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致,合乎逻辑,“形似”则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2014年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6分)

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18【答案】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树的奉献、衰老和爷爷奶奶的一生类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二位老人的奉献,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解析】赏析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

修辞用排比、类比,主要表达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衰老的感伤。

类比:

在心理学上,类比指的是一种维持了被表征物的主要知觉特征的知识表征。

[1]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2015年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4分)

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16.(4分)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1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修辞和叠音词,这在题干中已经明确。

“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这句话明显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0、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

要求100字以内。

(7分)

   例:

“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

“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案】包含文化信息;语意准确、语言通畅。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汉字的理解,注意分析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注意例句的句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16年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5分)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7.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

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就像”一词提示学生划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赏析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特色的能力。

此类题目首先要到文中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再分析划线的句子有无这些方面的特点。

最后答题的时候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先指明手法技巧,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效果。

比如本题,文中所给的句子中有一个明显提示手法的词语“就像……”,这说明从修辞角度来看,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联系比喻修辞的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21.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3分)

【答案】有创意有文采语言简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要明确“宣传标语”这一概念,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目的,标语口号往往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

1.定义:

宣传标语和口号,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

2.基本特征:

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

3.语言简洁:

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是标语语言简洁的基本要求。

比如本题的宣传标语是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策划的系列演出活动而写的,那么内容上应与该活动有关,与莎士比亚有关。

2017年

16.下列对文章《挺拔之姿》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答案】16.(4分)B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5分)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8.(5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8.试题分析:

末段的文字写的是回到城里作者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

又想像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

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最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