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2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docx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

朱清时校长“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演讲实录: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2012-8-2219:

28:

08

2012年8月18日,朱清时校长应邀做客“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为到场的800名广州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朱清时校长围绕南科大“探索在我国的国情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详细阐述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重要素质——想象力、好奇心、洞察力和注意力,通过一个个生动、经典的科学故事,告诉大家,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并非知识与技能,而是新思想。

而要培养出具有新思想的创新人才,就要从一开始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是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社会,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科知识,提升社会理性”为宗旨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

主持人:

各位尊敬的来宾,各位尊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空前来第一百三十六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将为大家开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朱清时教授。

从这么热烈而绵长的掌声里,我能听出来大家对朱校长的认可,在中国的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我们逐渐住不起房子的时候,我们会对房地商有所埋怨;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去质疑政府;当我们看不起病的时候我们就抱怨医院,诸如此类,目不暇给。

然而用时光倒流的角度一看,不论是公务员、商人、老师或者医生在最初的时候,他们都只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也是在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之后,才走上了各自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我们培养了怎么样的下一代,跟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未来又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有非常大的联系。

当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输送不匹配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在不同层次出现失衡。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十年的纲要》。

在这份纲要里在31、32条里明确提出,第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其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这是一个时代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诉求,而《纲要》的本身对这份诉求一个探索式的汇映。

当然仅仅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起而行之,因为道成于行。

我们今天的主讲嘉宾朱清时校长在2009的年教师节这一天正式接过了南科大的聘书,在他接过聘书之后,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主招生、去官本位化、去行政化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南科大45名大学生联名发表了公开信拒绝高考这一事件,更是将南科大一度地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

而朱清时校长本人一连串的光环接踵而来。

比如说,“中国最具魅力的校长”,“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第一人”等等的头衔。

如果大家稍微关注朱老师和南科大的进展就不难发现,从2009年至今朱清时校长和南科大这三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是多么的艰难。

虽然我非常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告诉大家这一份历程,但这一切对朱老师来说还是一句老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到底有多难,我为大家描述一个场景,大家肯定深有感悟。

在朱校长的办公室他定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作为休息室,既然是小小的角落却挂着一个大大的“忍”字。

在这个背后我想用心的朋友都能体会出,这还不仅仅是我们经常能够提到“忍耐”这个意思。

对于朱清时校长,对于这个时代,它更多是一份使命,是一种鼓励和一种力量。

朱清时校长作为教育界的前辈,在今天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对于这一个话题,我们就一起听听这位老校长几十年的探讨和总结。

朋友们,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朱清时校长。

(掌声)

朱清时:

谢谢刚才主持人的精采开场白,我首先感谢“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邀请我做一次演讲。

我到广东已经三年了,就是为了筹建南方科大,这三年之中南方科大在风风雨雨中间,大家已经从报纸上知道了不少的东西。

但是我注意到大家还很少关注到南方科大最深层次的东西。

南方科大最深层次的东西就是努力想通过实践来回答钱学森的问题,并为此做出贡献。

“钱学森之问”被争论了很长时间,但是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停留于一个口头上的争论之中,真正的回答应该是有人走出一步,让实践来回答,这胜过许许多多的言论。

2008年我在中科大校长退休以后,其实当时实在不想重新做校长了,但在这种背景下,最后还是到南方科大做创校校长,就是为实现我们这几代大学管理者的共同梦想,把我们认为真正应该进行的改革做出来,看看做出来之后,怎么发展,怎么演化,这会给我们国家今后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参考。

当然我们希望南方科大能够如愿,真正办成一所在亚洲地区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

我们这几代的高教工作者都有这个愿望。

因为大家有很多看法,但是谁都无能为力。

所以,教学发展到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多年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已30多年,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这些人数比民国时期要多上百倍。

但是,我们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颁奖一次,大家看看获奖的人还是那些80、90岁的老一辈的学者。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这几十年我们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教育规模很大,教育轰轰烈烈,但是就是没有拔尖的创新人才出来,国家最高科技奖就是全国最权威的评审,就是选出最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

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出来最近几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50年代上大学的人已经70、80多岁了,像我是60年代的,现在已经66岁了,我还是我们同班同学中最年轻的。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当然有机制上的问题,体制上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

我们今天着重讲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本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家还议论不多,不是像我因为在教育界这么多年,感受这么深刻。

所以,我力求把它描述的清楚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之内,在过去几十年之间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重要的根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的教育还是没有希望的。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不出了创新人才。

一、什么是创新人才

我先给大家描述一下什么是创新人才,国际科技界对高度创新人才都有一些定义,如果我用语言来描述大家很枯燥,所以我讲几个故事。

先讲一个近代的故事,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当时物理学已经知道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分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这些基本的粒子组成,基本粒子是我们物质世界的基础,但是所有基本粒子都是从推论中间发现的。

所以物理学界50年代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办法直接观测到基本粒子和它的运动,这个问题是50年代最重大的科技问题了。

当时的科学家们想尽办法但还是一筹莫展,因为基本粒子太小了,我们的观测工具不管怎么样,都相对基本粒子都大,哪怕我们用单个光子去观测,光子和基本粒子差不多大,但一发生碰撞,基本粒子就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所以,你要观测到基本粒子运动轨迹,是相当难的事情。

当时物理界最拔尖的人物也都在想这个问题,那个时候美国物理协会每年开一次年会,这个年会我在美国工作时候也参加,会议地点一般在纽约。

美国物理学会的年会是很大的,有几千人参加,形式是大家报名发言,被选上的就列入年会目录,会场的节目表有厚厚的一大本。

会议主办方是不接待来宾的,参会者都自己订旅馆住,吃住行都是自己解决。

按照会场的节目表,你自己选你要听的报告,到时候到那个地方听就是了。

这个年会是美国科技界的传统,也是世界上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传统。

大家都很重视这种会,顶尖的学者都会来,很多研究生也会参加,他们参加当然是想听到新思想,就是交换情况。

而在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下,参与年会的代表们每个人都尽量找陌生的代表一起吃饭,它和中国的文化完全相反,我们中国都是找自己熟悉的人去吃饭。

因为亲朋好友我们有的是时间交流,现在开这个年会这么珍贵的机会,这么多人才来了,大家都想去跟陌生人谈话。

老年的教授都希望跟年轻的学生谈话,因为年轻的学生没有思维定式,他有很多思想会给这些年纪大的人启发。

在年会最后一天的午饭的时候,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这个人都已经有50、60岁了,专门搞实验物理学的,如何观测基本粒子就是他力求解决的问题。

他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芝加哥大学的年轻的博士后叫格拉塞,他才27岁。

两个人地位悬殊很大,身份很悬殊,但是两个人一起吃饭,格拉塞就和阿尔弗雷茨抱怨说,会议是最后一天了,我很担心我的报告没有人听,因为我的报告是排在今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

格拉塞是一个很年轻的人,资历不行,所以会上做发言的时候把他列上很不错了。

阿尔弗雷茨也说,是的,我也不会等到最后一个报告了。

这些人都是大忙人,听完最后一个报告就要多住一夜,所以最后报告都不会听。

阿尔弗雷茨说你想讲什么呢?

格拉塞就告诉他,说我想到一个办法,可以探测基本粒子。

阿尔弗雷茨有兴趣了,那你想用什么办法呢?

格拉塞说,你看我每次喝啤酒的时候,拿着啤酒瓶一摇啤酒瓶就冒气泡了。

为什么啤酒瓶会冒气泡呢?

因为啤酒瓶里面在高压下溶解了很多气体。

这些气体在不动的时候,它不会从液体中间跑出来变成气泡。

但一摇,热力学的条件变了,平衡打破了。

这个时候气体就会跑出来变成气泡。

他说如果运用这个原理,在一个高压下造一个含有可高度挥发液体的观测室,你让基本粒子进入这个气泡室的时候,基本粒子尽管小,但是它会使液体经过的地方被电离或者被扰动,这就局部地破坏了基本粒子所在地方的热力学的平衡,基本粒子所在的地方就会形成气泡。

格拉塞讲了5分钟,阿尔弗雷茨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回去之后,他就马上把他的实验室几十个人召集起来讨论,觉得这个想法可行。

他们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实施这个实验,终于成功。

但是等到最后实验成功的时候,已经跟格拉塞当初的想法不完全符合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因为格拉塞毕竟是一个年轻人,知识还不丰富,他想到是把乙醚变成高压,乙醚是高度挥发的东西,那么基本粒子通过这些变成气泡。

乙醚在大规模的状态下变成高压在实验上有很多的困难,阿尔弗雷茨正好是搞这些的专家,他知道用液氢最好,现在火箭发动机都是用液氢的。

格拉塞想是做成一个仪器,一个很小的箱子,阿尔弗雷茨他就用实验室,把一个真正的房间密封了,装液氢,并称之为“气泡室”。

终于在1960年他做成了,而且观测到了基本粒子。

这时候全世界物理学家轰动了,这是50、60年代最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对科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

1960年诺贝尔物理家理所当然授给气泡室的发明人,但是出乎阿尔弗雷茨的意料,诺贝尔奖颁给了格拉塞。

为什么呢?

因为诺贝尔奖有科学的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验和你的知识有多少,而是你有没有新思想,奖励的都是新思想的发明者。

阿尔弗雷茨后来写了一本自传,说这是他一生中间最纠结的日子。

阿尔弗雷茨这个人的品德很好,尽管他只听了格拉塞说几分钟,他做成的时候,他引用的第一个文章就是格拉塞的报告,其实那个报告他也没去听,他就是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他承认这个思想是格拉塞告诉他的。

他承认了这一点就让他诺贝尔奖丢了,如果他不承认,光5分钟的话,而且回去以后可以编个故事说,我也喝啤酒,我也看到气泡,我也想到这个主意,谁也没法证明这是谁想的。

阿尔弗雷茨的品格很好,学术道德高,这个是科学发展中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没有他这种道德的话,那年轻人谁都不敢去和老权威讲自己的思想了。

现在我们国内就是这种做法,因为老权威一旦做出来不承认他听过你的话,或者说他自己早就有这种想法,那你就有口难辩。

后来阿尔弗雷茨用气泡室又发现了另外的基本粒子,他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晚了8年。

这个故事对我这一代科学工作者影响很深,因为我79年到美国,80年代初在美国,80年代中在欧洲工作,在很多大学工作过。

那个时候科学界都讲这个故事,大家都很崇尚这种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背后是什么呢?

就是国际科学界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知识的多少,不是经验的多少,当然知识多,经验多是好的,是有助于创新的,创新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是一个人善不善于产生新思想。

二、创新人才的几个素质

产生新思想的人,他的素质和知识多的人的素质并不完全一样,而且有的时候相反,容易产生新思想的人,像格拉塞这样的年轻人他的素质就是什么呢?

第一,有浓厚的好奇心。

好奇心使他对科学问题充满兴趣,他就可以120%的超负荷的投入而不埋怨,好奇心就是第一个素质。

第二,是想象力。

全世界成千上万喝啤酒的,看到啤酒瓶子一摇就有气泡的,有几个人像格拉塞一样去动脑筋去想象,格拉塞不仅想知道气泡是怎么产生的,而且想象把这个气泡怎么样变成基本粒子的一种工具。

第三,洞察力。

就是这么复杂的事情,G这样的年轻人他居然异想天开想用简单的事情解决,这是把复杂问题一下子抓住要害的洞察力。

最后就是注意力。

当然一个人要成功的话,要做出创新的事情,你还要长时期的注意力。

以上这些素质是构建一个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恰巧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学生的洞察力。

注意力还好,大家都强调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其他几个要素不仅没有重视而且都被扼杀。

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到研究生,都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多少,掌握的好不好,都是这些,而完全忘了完全没有注意到想象力、创新力这些要素,比知识更重要的。

光举这个例子大家也许觉得这是一个特例,有很多人还是不一样的。

其实这个例子不是特例,这是科学史上最通常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做出最大的原创成果的人,都是在20、30岁的时候就成功的。

首先是牛顿,他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主要成果就已经发明出来了,后来做教授,最后是去研究炼金术了,因为他的知识太多了。

年轻时的牛顿知识并不多,经验不丰富,但是他的新思想层出不穷,见到事情就会涌现新思想。

以致于他见到苹果落地就想到了地球有一个力量在吸引着万物,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

另一个最有原创力的人就是爱因斯坦,他最重要的成果也是20、30岁做出来的。

他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一个朋友介绍他到专利局,那个时候他很穷,经验不丰富,知识不丰富,很多人看不起他,但是他做出了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相对论,但他到了老年就再也没有做出过年轻时候的成果了。

这里我还要说一个另外一位,大家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中学时代的偶像,我记得1962年我读数学通报,看到介绍这个数学家的文章的时候,我感动地花了几天时间把这个文章仔仔细细抄了一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复印机,我把他的照片也仔仔细细描下来,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个科学家是我一生中的偶像,叫伽罗华,他是一个法国科学家,21岁就死了,他发明的东西就是群论。

现在已经是物理、数学的最基础的东西,包括现代物理学的群论都是以它为基础的。

那么怎么会发明群论的呢?

因为在他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高次方程一直是全世界数学界最难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元一次方程都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学生都会解,一元三次方程中学生学过,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解了,一元四次方程也有公式解,那一元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很多科学家都把它作为考验自己的能力,都在研究它,几百年很多人都要研究如何求这个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解析解,但是都失败了。

伽罗华之前的几十年,数学家开始怀疑,高次方程没有解析解,但是都没办法证明。

伽罗华就是人类最天才的一个年轻人,他也在研究,他一般的数学问题不研究,他专门找最难的数学问题,他中学时代就开始研究高次方程的解。

因为他是年轻人,他思想没有任何思维定式,不知道常人怎么想的,于是他想出了一种别人都没有想到的新方法,就是讨论这个方程的对称性,对称性的结构,对称性和结构去看这个方程能不能用解析解。

他这条路走成了。

他就写的文章寄给法国巴黎科学院,先寄给柯西,柯西是微积分的一个元老级科学家,伟大的数学家,但是柯西收到伽罗华的论文,不屑一顾,觉得完全胡扯,因为伽罗华的思想跟传统的思想方法完全不一样,他觉得就是异想天开,甚至把他的论文弄丢了。

伽罗华很失望,后来他又寄给傅里叶,大家知道这个人也是微积分上的风云人物,是一个大数学家,但是这个人也看不懂,也把伽罗华的稿丢了,他可能觉得这是一种群众来信,胡思乱想。

最后科学院要设立一个大奖,每年数学的大奖,伽罗华把他的论文寄去了,现在看来他的论文是那个时代最最了不起的数学成果。

但是当时大选的评委会主席叫普阿松,大家知道这个也是数学界泰斗级的人物,给伽罗华的评语就是完全不理解,这对伽罗华的打击很大。

最后因为他也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他参与了当时法国革命的一些政治活动,21岁的时候在一次决斗者被打死了。

伽罗华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知识不多,经验不多,但是他的那种思想很容易跳出传统的数学界的框框,就是不走定式的老路,而且他有很强的洞察力,他就是发明了群这个理论,把问题解决了。

通过所有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说创新能力的本质,最重要的要素实际上就是打破常规的能力或者说避免前人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式。

这是创新能力中间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有质疑的精神,或者说有批判的精神,这是所有创新能力的人都必须要重视的精神。

除了这个之外,还需要这个人具有的几个基本要素,就是我刚才说的好奇心,你没有好奇心,像伽罗华那么年轻的时候享受生活,他去研究高次方程的解的问题,他的兴趣很浓厚,爱因斯坦、牛顿也是一样,好奇心带来的兴趣,这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最原始的动力。

所以,我在中科大当校长的时候,我就反对简单地把科研成果产业化作为科研的动力,科研成果是应该产业化,但是科研还有更深的动力,就是人的好奇心,最重大的科研成果刚出来的时候谁都不懂,像伽罗华那个理论出来,顶尖的数学家一个个都不懂都给他丢了,还谈什么产业,产业化是科研的动力,但是科研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力,就是好奇心。

第二个是想象力,第三个是洞察力。

像伽罗华发现群论这样复杂的问题,想出一个当代人不理解的新思路,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理解的新方法,和他很强的洞察力有关。

第四是有专注的能力。

这些能力与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是创新人才的最主要的因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教育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就是从50年代以后,我们大学开始制度化,就是把教育变成一系列的法治法规,变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大家都走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知识传授型,就是强调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刚才说的批判的精神在我们的学校里头不仅没有鼓励而且被压抑,老师都不愿意学生有很强的批判力。

这样的学生老师都很挠头,伽罗华他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也很挠头,因为他经常发现老师的错误,而且他让老师下不了台。

除了批判的能力之外,其他几种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间是逐步抹煞光,压抑光,到你研究生毕业了,要求创新了,但是创新的主要素质已经被磨灭光了。

这是我们教育体系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也是南方科大改革的核心问题,其他问题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所以,今天我很有幸能够给大家把南方科大作为改革详细讲一下。

大家批评指正,也增加社会和媒体大家对我们南方科大的了解,不要停留在表面上。

我刚才说创新人才的第一个素质是批判的素质。

这一点我不展开讲,这个大家都很理解。

我就引用一句话,这是2004年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阿贝尔奖的得主阿蒂亚曾说:

“如果你待在某个领域的时间太长,你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新人,你就不会受到其他周围人的局限,越年轻你越有可能做出真正原创的东西。

”他的思想就是这样,就是这些科学家很有经验,他知道最好的知识,你在里头的时间久了,你就有思维定式了,你就跳不出来了,这样的话,你做来做去都只有修修补补这个思维定式。

要做出真正原创性的东西,最有可能的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受思想的局限,他们很容易产生新思想。

这种跳出思维定式,不受传统思维具有批判的能力。

我这里先不讲。

我想讲技术上的四种能力,就是想象力、注意力、洞察力和好奇心。

我先讲想象力,大家都知道想象力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对想象力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到位,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能力。

什么叫想象力?

人类就有这个能力,我们看见过野兽,比如说狮子,我们看见人,所以古埃及就把人和狮子的特征融合起来,变成人面狮子,这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可以感知各种动物的特征,然后在这种特征基础上,经过我们的大脑的加工,我们构造出各种各样的兽头人身的人,这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严格说就是人的大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所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特征。

所以这个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

大家知道,像老虎等很多动物比人类强大多了,单个人和它们对抗很难取胜,但是人类把他们消灭了,战胜他们了,就是因为人类有想象力。

首先人类发明弓箭,能够把几种不同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联想能力最终导致弓箭的发明,一直后来发明枪炮。

这都是想象力所做的,想象力是创新的资本,创新活动是从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事物进行想象开始的。

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推崇备至的,我们曾经对一句话奉为经典,叫做“知识就是力量”。

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也能够概括世界的一切。

哲学家康德就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认识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条件中创造出第二个自然。

爱因斯坦本人就是极富想象力的人,他的传记中间,有几件事都非常生动。

一个就是当他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的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作为生日礼物。

他一看就被迷住了,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看到居然有一个东西不管你怎么动它,他就是坚定指着同一个方法,他努力想象怎么找出这个道理,并且利用这个道理。

这是他小孩的时候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这个人极富想象力。

他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想象力让他在想一个事情,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会出现什么情况?

按照牛顿力学,应该看见“冻结的光波”,但是对电磁场理论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想象导致他发明了相对论。

这些是想象力的事例。

同学们就会想那我有没有办法知道我的想象力强不强?

我有没有办法培养我的想象力?

有的,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很深入的程度,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能力的测定发展到很完备了,这就是我们南科大考题的一部分,就是测试学生的想象力。

两三年前,我在中科大当校长的时候,每次复试也都是测试学生的想象力。

当时有一道题,后来我在南科大来也用了一次,测试南科大的首届学生,就是你用一张纸,纸上画两个线条,画两个圆圈,画两个三角。

然后告诉这个年轻人说,现在给你这六个图形,你把它组合成一切你认为可能的东西。

那么,学生就想了,用这些东西可以画出什么东西来,有可能画出一座桥,有可能画出很多。

一般的想象力的人,半个小时他想出八七样,有一个学生半个小时画出了28样,每一个东西都不是太勉强,这是想象力。

想象力最好的培养方法实际上是在学校里头老师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点燃学生的想象力的火花。

如果老师是富有想象力的,那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想象力就出来了,老师如果是照本宣科没有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也发展不起来了。

好奇心其实不用多讲,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原始动力。

大家知道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她就是因为在巴黎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她们实验室有一个老教授贝克勒尔,这个人是研究矿物学的,矿物学就有一种领域,专门研究每一种矿物发出的微光。

他们做实验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收集到的各种矿物拿出来,在暗室里头用感光纸包起来放在铁柜子里头去,过一个礼拜拿出来,看这个感光纸感光的程度,由此推算矿石的放射性。

有一次他做实验发现,拿出来的矿石竟然把感光纸全弄黑了,这个矿石是什么呢?

是南非的沥青油矿。

他发现这个事情以后,实验室人都很好奇。

但是只有居里夫人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搞明白,因为她不搞明白她吃饭也吃不好,睡觉也睡不好。

于是她把这个问题选做她的论文题目,为了把这个事做好,她的老师找沥青油矿,沥青是用来铺马路的,他找沥青油矿公司赠送了10吨沥青油矿给她。

然后居里夫人从中间提炼出某种能够发出光的元素出来。

她就像修马路的工人一样,整天就熬沥青油矿,整整花了4年的时间她提炼出了零点几克的放射性的物质钋,这件事情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好奇心推动了科学发展。

除了居里夫人,当然爱因斯坦是最著名的,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想空间是什么东西,时间是什么东西,他觉得很好奇,别的跟他同样的小孩觉得他可能疯了,时间、空间是什么你还要想吗?

他觉得没有人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