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631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docx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

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

摘要:

对无线光通信中的时空编码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

了正交空时码、空时网格码、酉空时码、差分空时码、混合空时码五种时空编码方式在不同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数目、大气湍流强度与系统误码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了级联正交空时编码、级联分层空时码、TPC+OSTBC级联空时编码三种级联空时编码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介绍了大气湍流效应和建筑物摆动对无线光通信的影响。

关键词:

无线光通信;空时编码;进展;级联空时码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无线光通信是以大气作为传输介质,所以受到气候环境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大气湍流效应导致在传输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误码,导致信息传输质量

下降,而空时编码方式对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着非常有效地效果,对改善系统的

误码性能,提高信息传输速率有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无线光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信息传递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现在最主要的最后一千米”技术,无论是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1],柯熙政等人介绍了空时编码的研究概况,评述了国内、国外有关无线光MIMO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无线光MIMO的提出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多光束发射系统组成及实验和多孔径接收系统构成及相关实验,得出结论:

多光束发射系统和多孔径接收系统要比单光束发射、单孔径接收系统更能有效地抑制湍流效应给激光传输带来的影响。

说明了MIMO对大气湍流的抑制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

无线光MIMO不但使空间成为一种资源,提高了无线光通信的信道容量,而且可以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扩大了无线光通信的应用场合。

文献[2],柯熙政等人在分层空时编码方面的做了若干研究并介绍了其研究进展。

对无线光通信中的分层空时编码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误码率特性与发

射/接收天线数目、检测算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水平分层空时码、螺旋分层空时码、对角分层空时码和垂直分层空时码不同的编码方案,以及不同检测算法对不同的湍流强度的抑制作用。

经分析得出:

三种分层空时编码性能最好的是对角分层空时编码,其次是螺旋分层空时编码,最后是水平分层空时编码。

文献[3],柯熙政等人对差分空时码进行了研究,为了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在正交空时码、空时网格码、酉空时码、差分空时码、混合空时码五种空时编码分别进行了研究。

采用类脉冲位置调制定义了负数、共轭、求补等运算,将编码矩阵转化为一个用脉冲位置表示的实数矩阵。

分析了不同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数目、大气湍流强度与系统误码率之间的关系。

讨论了差分空时码、酉空时码在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误码率特性;将分层空时码和空时分组码相结合进行合理的折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于IM/DD式光通信的混

合空时编码方案。

文献[4],柯熙政等人介绍了RS码、LDPC码与空时码的级联方案,以及在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误码率特性,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

级联空时码可以极大地改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利于获得

编码增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

级联编码是一种提高系统纠错能力以逼近香农限的高效编码方式。

当信道编码与空时编码结合使用时性能会大大提升,因此级联空时码研究成为空时编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文献⑸,徐建武等人在正交空时分组码(OSTBC)基础上,分析了Turbo乘积码(TPC)和OSTBC级联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采用TPC+OSTBC级联的空时编译码方案,分别仿真分析了不同TPC分量码、不同接收天线数目下

系统的差错性能,并对采用OSTBC和TPC+OSTBC级联方法系统的差错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

该级联空时编码方法可同时获得全分集和全速率,且差错性能明显优于只采用OSTBC。

文献⑹,ShlomiArnon介绍了无线光通信系统被认为是最后一千米”技术但是由于动态风荷载,热膨胀,和地震等造成的建筑物摇晃和大气湍流效应的影响。

造成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对准发生扭曲,从而导致指向误差,结果接收到的是衰落信号。

三.空时编码

3.1正交空时编码

BCOSTBC:

将空时编码和调制技术相结合,禾I」用二进制比特元之间的关系

(即二进制码元“(和“1的补码关系)构造了在O-PPM调制之前首先进行比特求补的一种编码方法。

1.在系统总功率不变、信道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1X1、1*、2X和2X2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

仿真参数为:

光电转化效率n=0.5总发射功率R=1。

(1)当闪烁因子SI=0.6时4-PPM调制的BCOSTBC码误字率,仿真后得出采

(2)用BCOSTBC编码后,系统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1X1系统的误码性能。

当SI=1.0时不同调制方式下BCOSTBC码的误字率。

仿真后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下,随着信噪比的增加,系统的误字率逐渐减小,而且在同一种系统中,系统的误字率随着Q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2.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1X、丨X、2X和2X2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

系统总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仿真参数为:

SI=0.6,入=1550nmn=0.5Q=4。

(1)当无背景辐射、无衰落时,仿真后可以看出:

增加探测器的数量相当于增

大了接收孔径,有利于改善系统性能。

但在总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激光器的数目后系统的误码性能并未得到改善。

(2)当无背景辐射、有衰落时,仿真后可以看出:

当激光器数目不变时,增加

探测器的数目有利于系统误码性能的改善。

当激光器数目变化时,随着激光器数

目的增加,系统的误码性能并未得到改善。

3.2空时网格编码

1.在2根发射天线下采用不同接收天线数时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变化情况。

仿真了不同接收天线和不同闪烁因子下的误码率曲线。

可以看出,随着接收天线数的增加,误码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相同噪声情况下采用STTC

4-PPM系统能够取得比4-PPM调制更好的误码率性能;在Sl=0.9、SNR=20dB时,2X4系统比2X3系统的误码率高出一个数量级。

2.在3根发射天线下采用不同接收天线数目时随着信噪比变化对误码率影响。

仿真后可以看出3天线系统也具有和2天线相同的优点。

误码率随着发射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3.3差分空时编码

利用Monte-Carlo方法分别对2X,2X2,2X3,4X。

4X2,4X3,4X4系统的误比特率进行了仿真。

仿真参数SI=0.5,采用二进制脉冲位置调制(BPPM)调制方式,即Q=2,二进制数据流样本值为1000000。

(1)当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SI=0.4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

可以看出,随着接收孔径数目的增加,系统的性能也在逐渐改善。

(2)当湍流模型采用卩『分布模型、SI=0.9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

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

2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的减少了约l0dB;3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和2个的分别减少了约15dB和5dB。

(3)当湍流模型采用rr分布模型,si=i.12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

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接近10情况下。

2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的减少了约l4dB;3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和2个的分别减少了约20dB和6dB。

(4)当湍流模型采用r『分布模型,SI=0.9时差分空时编码和由Simon和

Vilnrotter改进后的Alamouti码的误比特率对比。

可以看出,差分空时编码方法

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方法的性能曲线平行,说明差分方案可以实现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完全的发射分集;在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差分编码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相比约差5dB,但差分编码方案的2Xl,2&系统明显优于未使用编码的I*,I)2系统。

(5)当为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湍流模型、SI=0.4时2根发射天线和4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码误比特率对比。

可以看出:

a在误比特率为10时,4)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2)的系统改善了约6dB;在误比特率为10时。

4>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22系统改善了约3.5dB。

b.在误比特率为10时。

2乂系统的误码性能性对于2)系统改善了约8dB;在误比特率为l0时,4X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4)系统改善了约7.5dB。

c.对于两个不同的MIMO系统。

在发射天线数M与接收天线数M的乘积MN相等的情况下,采用2农系统的差分空时码的误比特性能明显优于4X系统。

在误比特为l0时,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4X系统改善了约3dB。

(6)当湍流模型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SI=0.6时,发射天线数为4、接收天线数分别为1、2、3和4时的差分空时码的误比特率随信噪比。

可以看出,随着接收天线数目的增加,系统的性能越好。

3.4酉空时编码

设总发射功率不变,取归一化值为1根据泰勒的冻结场理论,假定信道参数在连续的两个发送码矩阵块内保持不变,光电转换效率n=0.5取样本数为

100000。

分别在SI=0.4(弱湍流)和SI=0.8(中湍流)的情况下对4X2和4X系统进行误码率的测试。

在SI=0.4、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4X2系统和4X系统的信噪比相差5dB。

表明随着接收机孔径数目的增加。

酉空时编码方案的性能有很大改善。

当信噪比取25dB时,无论是弱湍流情况下还是中湍流情况下。

两种湍情况下系统的误比特率相差不多。

当信噪比取20dB时,表明需要信道估计的系统抑制湍流影响能力强。

3.5混合空时编码

1.在总发送功率不变、信道衰减系数确定的条件下,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4>4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

仿真参数为:

Q=4,SI=0.6,7=0.5,混合编码方案中采用一个2X2的STBC编码块。

仿真后:

(1)说明STBC系统在损失了部分复用增益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大的分集增益。

(2)说明混合空时编码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BLAST码的性能。

(3)说明在分层空时编码中引入STBC码后增加了最先译出层的分集度,保证了首层的正确性,减小了错误传播。

(4)说明4X4混合空时编码系统既获得了接收分集增益,又获得了发送分集增益。

2.对传统BLAST系统和混合空时编码系统分别采用MMSE和ZF检测算法进行分析。

仿真后:

(1)在混合空时编码系统中采用MMSE译码算法时.也体现出该方案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传统BLAST系统的误码性能。

(2)在传统的BLAST系统中,MMSE算法由于考虑了噪声对信号的影响,采用MMSE算法时的性能明显优于采用ZF算法时的性能。

但是在混合空时编码系统中,采用两种算法时的误码性能非常接近。

四•级联空时码

级联码能够是在不增加系统硬件实现复杂度的条件下,提高系统纠错能力使系统的性能接近香农限的高效编码方式。

级联空时码在不同的大气湍流环境下,

都能提高系统的误码率。

级联空时码可以极大地改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利于获得编码增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

4.1级联正交空时编码

级联空时分组编码模型如图1所示,由RS码和正交空时编码级联得到。

信源经过串并变换后,PPM调制符号可直接将外编码器的输出送入交织器进行交织;交织后的信息符号直接送入STBC编码器进行编码。

接收端将接收到的PPM调制符号先送入STBC译码器,然后经解交织后直接进入RS译码器进行解码。

交织技术可把突发性错误转化为随机性错误,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纠错能力。

PPM

图1级联空时分组编码的原理

4.2级联分层空时码

图2是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