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2628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PPT 页数:421 大小: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1页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1页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1页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1页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4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培训课件.ppt

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李秉龙博士教授,0导论,0.1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0.2农业的地位与作用0.3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0.4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0.1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0.1.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为植物产品;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

因此,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0.1.2农业的根本特性,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

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0.2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0.2.1农业的地位0.2.1.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0.2.1.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0.2.2农业的贡献与多功能性,1.农业的贡献

(1)产品贡献食品、工业原料

(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金、土地(3)市场贡献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4)外汇贡献为资本品的进口提供外汇,2.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它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0.3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0.3.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0.3.2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想(17世纪19世纪30年代)0.3.3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0.3.4现代农业经济思想(20世纪初以后),0.3.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0.3.1.1古代希腊、罗马的农业经济思想1.关于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奴隶制庄园的管理3.农业经营的目标4.土地位置与土地肥力5.农业多种经营与专业化6.农庄产品出售及价格,0.3.1.2西欧中世纪的农业经济思想,1.维护封建秩序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统思想2.主张财产公有并消灭等级特权的异端思想3.强调公平忽视效益的重农抑商思想4.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农业经营思想亨利农书,0.3.2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想(17世纪19世纪30年代),0.3.2.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农业的,从而探讨了地租理论、农产品价格理论、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间的关系以及有关农业的各种政策,从而真正进入了农业经济的理论探讨。

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租,他把地租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

重农学派重视财富的使用价值方面,没有直接论证劳动创造价值;重农学派提出纯产品学说,也认为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同时认为地租是自然力的结果。

斯密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地租,同时也研究了利润,并把它们都看成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形态。

斯密发展了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并纠正了重农学派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生产部门的错误。

不过他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说明商品价值,因而他的价值理论带有二重性,他的利润和地租理论也都存在二重性。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树立的两种价值标准,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中最完备的地租理论。

他把地租看成是利润的派生形式,从而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在17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已开始注意到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几个环节来分析社会生产,注意到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经营收益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或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被发现,即被用来说明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被用来作为地租理论的基础。

0.3.2.2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体系的产生,18世纪中叶,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分析了法国农业经营情况,认为大农业比小农业具有优越性。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Arther.Yang)1770年出版了农业经济论,比较具体详细地论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收益的关系。

他被认为是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

但是,农业经济思想的更大发展是在德国。

18世纪后半期,德国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旧有的农业制度存在许多缺点,建议采用英国农业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彻底变革德国农业。

哥廷根大学的戈特洛布冯尤斯蒂(G.H.GottlobvonJusti)出版了两卷本的论欣欣向荣的农业所遇到的障碍,提出了改革农业的方案,主张废除耕作强制,瓜分公有土地,合并分散耕地地块,消除农民的杂役负担。

约翰贝克曼(JohannBeckmann)1769年出版了德国农业原理,这本书是第一次特别为高等院校所写的农业教科书,被认为是当时最好和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

阿尔布雷希特丹尼尔泰尔(ArbrechtDanielThaer)他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原理,又提出了农业静力学原理,从而成为德国农业经营学的创始人,被看作当时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泰尔的学生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JohannHeinrichThnen)进一步发展了泰尔的思想,他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他用抽象法假定了一个孤立国,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和四周的农村。

他较早使用了边际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农业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理论,即农业集约理论和农业圈境说(或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0.3.3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思想(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0.3.3.1一般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用效用价值理论来说明农产品的价值或价格,重新解释地租理论以及基于其上的农业赋税理论等。

这些在庞巴维克、克拉克、马歇尔等人的著作中都有所论述,代表了这些理论的转化过程。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

他认为纯农业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使工业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农业;只有建立和发展工业,农业本身才能进一步发展。

李斯特认为,纯农业国资源利用程度低;纯农业国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低;纯农业国农业常处于残缺状态;纯农业国贸易常使其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纯农业国普遍存在分散、保守、迟钝,缺乏文化、繁荣和自由。

0.3.3.2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特奥多冯戈尔兹(TheoderFreiherrvonderGoltz),他曾任耶拿大学、波恩大学等校的教授,在李比希影响下研究农学,曾讲授过农业经营学、土地评价学、农业簿记、农业政策、农业制度、农业史等,1886年出版了农业经营学,他力图使农业经营学从李比希影响下的农业化学转回到经济学。

弗里德里希艾瑞保(FriedrichAereboe)特奥多布林克曼(TheoderBrinkmann),0.3.4现代农业经济思想(20世纪初以后),0.3.4.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也包含了大量对有关农业分析、研究及结论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经济学中反映的较少,不过也在一些地方涉及农业,或者一些研究农业问题所直接、间接需采用的分析方法。

0.3.4.1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农业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把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分成四大类:

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

这四大类可以归为三大研究领域:

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农业机械、工程科学;农业生物、环境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土地利用、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学、农业财政、农业会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国际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

现代农业经济思想主要集中于农业经济科学各分支中。

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深受相对独立发展较早的德国农业经营学派思想的影响。

1926年,美国的布莱克(J.D.Black)应用新古典理论,综合农场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表了生产经济学概论,这是以农业生产经济学命名的第一部著作。

1953年,海地(E.O.Heady)运用微观经济学和40年代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各种新成果,发表了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他的农业生产经济规定了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引入生产函数和线性规划,使农业生产经济学成熟和完善起来。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也以德国农业经营学派思想为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有关方面的研究较为活跃。

黑兹(W.M.Hays)、韩德(T.F.Hunt)以“农家访问法”、“个案法”研究农场管理;华伦(G.F.Warren)用“调查方法”研究农场经营成败的原因;司皮门(W.J.Spillman)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农场资料;邦特(G.A.Pond)与达波(J.W.Tapp)创立“农场预算法”计划,预测农场的生产费用和收入;30年代霍莫兹(C.L.Holmos)研究农场生产与外部的关系;4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主张将动态经济理论应用于农场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奥托林巴(Eotremba)和杜恩(E.S.Dunn)从动态多因素分析方面继续进行了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

美国的伊利(R.T.Ely)和莫尔豪斯(E.W.Morehouse)1924年发表土地经济学原理,论述了涉及土地经济学的各种问题,是最早和影响最广泛的土地经济学著作之一。

泰勒(H.O.Taglot)的农业经济学概论和博伊尔(I.Boyle)的农业经济学都是20世纪20年代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著作。

美国约翰W戈德温的农业经济学和英国M厄普顿的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是7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和有代表性的著作。

现代农业经济思想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发展经济学中1954年,WA刘易斯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费景汉和G拉尼斯1964年发表了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一步扩展为更为严密的宏观总体发展理论舒尔茨在1964年发表改造传统农业,提出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系列建议乔根森(D.W.Jorgenson)1967年发表剩余农业劳动和二元经济发展,提出了与舒尔茨含义相同的新二元经济模型,0.4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0.4.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美国的约翰W戈德温在其所著的农业经济学中将农业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各种有限资源在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用途方面进行分配的社会科学。

美国的盖尔克拉默则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

农业经济学和经济学一样都是为寻求发现因果关系。

农业经济学应用经济理论方法探索对农业和农业企业问题的解答。

朱道华在其所主编的农业经济学中则认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言之,就是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包括农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