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074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docx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

  摘要:

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准确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相对的科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性、历史观、人本位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经济理论体系的立论前提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时代的迫切需要确定重大选题的思想方法,依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路径、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准则选用各种具体方法的思维方法,也是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他们揭示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结论,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理论。

这三个方面表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围或边界的确定,两重分析法和抽象分析法的灵活运用,确定经济范畴涵义特定的角度和方法,同其研究目的相对而言才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经济理论体系,相对于他们的研究目的而言才是系统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他们揭示一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研究结论,相对于那个历史时代才是科学的理论。

这三个方面表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相对的科学。

正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相对的科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方面都有理论创新的空间,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发展的科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

FO-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685(2010)01-0010-11

  

  从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可看到,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学者们的理解是近乎一致的,普遍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法、抽象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等具体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演变的规律,建立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的理论体系。

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单纯强调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性的论述较多,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述的很少;抽象的论述居多,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论述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述得也不够充分。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殊本质,是由其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定的研究目的、恰当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科学结论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决定的。

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理论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唯实的实践性特征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立的科学原理,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且不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从而提出新的原理或修正已有的原理,再用于指导实践。

这种以实践为唯一理论源泉、唯一应用目的、唯一检验标准的“唯实”的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采用实证分析法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强调,“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因此,无论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经济学原理科学性的鉴别,都必须以他们当时所依据的历史事实为评价尺度。

尽管《资本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但从这部著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还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的形成基础及其实践意义。

如,他们发现和揭示的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价交换、利润平均化、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经济虚拟化、产业后备军、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经济周期波动或经济危机等诸多经济规律,都属于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

如果这些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那么在逻辑上无法解释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也会遇到此类现象或此类问题。

关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工资水平的规律、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或许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规律,未必具有普遍意义。

关于专业化分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提高社会生产力、竞争最终发展到垄断的规律,关于两大部类商品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规律,似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经济规律的本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和适用范围,都需要研究并辨别清楚。

  

  二、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唯物史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来研究经济现象的时候,已经从宏观的角度确立了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只能在其经济基础中得到说明,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并且是一个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观。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发现了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都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一般规律,因而他们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历史暂时性,不是永恒的。

正是这样一种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成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特征,与先前的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当成永恒的现象形成了本质差别。

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特征,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不同时代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之一,不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现实的时候,不但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还要充分注意到既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过渡性质。

这样才能既看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及其优越性,也不掩饰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并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客观依据。

如果把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看成是完美无缺的、永恒不变的,就像从前苏联引进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那样,片面地解释既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片面强调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回避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也有悖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和更迭的一般规律。

  

  三、规范性研究的人本位特征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特征或阶级性特征,许多经典理论家都有论述,也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同,他们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一概念,但持不同观点的人早已有之。

可以肯定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特征或阶级性特征,不仅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立场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其实证性理论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否则,就不可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矛盾充分显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受到残酷剥削的大量客观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关系的本质,才使他们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分析逻辑,阶级社会最终要被无阶级的社会所取代,因而在阶级消亡之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不再具有阶级性特征。

可见,即便阶级性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鲜明特征,但这一特征既不是一切时代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也不是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那么,他们的理论体系既是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也是包含着价值判断的规范性研究成果。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理论本身就是以承认劳动要素是唯一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要素,即以承认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为暗含前提的。

劳动价值论既是对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本质差别的实证性描述,又是对劳动者根本利益予以肯定的价值判断。

正因为这样,劳动价值论至今没有被当代西方经济学认同和接纳。

因为劳动价值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与西方经济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在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因而就不能回避价值判断问题,即使不把这种规范性特征归结为阶级性,也必须承认和尊重广大劳动者应有的社会主体地位,并为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在协调劳动者与投资者双方利益的过程中,更要特别关注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蓝领阶层劳动者利益的保护问题。

如果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特征不在理论上予以确认,如果连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都不敢承认,如果连劳动者应有的社会主体地位都不敢肯定和维护,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倘若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或“人本位”的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往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主要针对的就是其“见物不见人”的本质特征。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性质。

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不但通过雇佣劳动把工人物化,使工人仅仅成为“雇佣劳动的体现者”,成为实现剩余价值的工具,而且通过货币的资本化和资本的“人格化”,使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结果也使资本家丧失了人性,成了追逐利润或金钱的奴隶。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导致了整个社会人性的扭曲,所以马克思强调个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被动的承担者,是不可能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论体系”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论体系”具有本质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暗含的立论前提是人与物的同一性,肯定了劳动与其他物质生产要素都是创造财富的要素。

因为人与物只是在物质属性或自然属性方面才具有同一性,所以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论体系”对人与物的同一性的系统分析和描述,决定了这种理论体系具有“物本位”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构建的“价值论体系”,本身就是以人与物的差异性为暗含前提的,强调劳动者与其他物质生产要素具有本质差别,是能动的改造自然的唯一要素。

也就是说,“价值论体系”本质上是以肯定人尤其是劳动者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为根本基础的,并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性质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表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论体系”具有“人本位”的本质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不但要坚持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博大的胸怀,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来审视和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遇到的特殊问题,更要关注和探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经济周期波动等各种带有共性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四、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目的性特征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就是经济现象之间各种内在矛盾运动形成的必然的因果联系。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阐明了“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_2’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不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还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统一的一面,那么,《资本论》是不是对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都作了考察呢?

并非如此。

实际上,这部著作只是考察了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而没有考察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的一面。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经济现象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对立。

由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社会矛盾凸显出来,因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作为研究目的,是根据那个历史时代对科学的经济理论的迫切需要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但他们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不是要为资本主义制度唱颂歌,而是要对先前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所以,他们才选择了揭露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研究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暴露矛盾”的经济学。

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强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来的问题,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研究目的,可以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或特殊本质作出更加明确的解释,即: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揭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理论成果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现了他们既定的研究目的。

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即“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是揭示了这种生产方式通过资本积累的手段来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是揭示了资本积累必然带来的双重后果,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的双重矛盾日益加深。

一方面,资本积累造成“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尤其是造成工人阶级的有效需求不足,这种结构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两大部类商品交换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以至社会总供求失衡,结果导致生产过剩直至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内在的双重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一系列经济矛盾的实证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最终将被更高的没有阶级的社会机体所代替。

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双重内在对立关系的揭示不但非常深刻,而且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

尽管《资本论》是以英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为背景所作的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却有普遍的意义。

因而马克思指出: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虽然当时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有快有慢,社会的阶级对抗程度不同,但最终的命运都将是一样的。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普遍规律。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借鉴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也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

那么,如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和揭示社会生产的目的、手段或方式乃至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仍然是学者们苦苦思考和艰难探索的重大理论难题。

  

  五、研究对象对研究目的的依赖性特征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尤其是对马克思所讲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学者们的理解截然不同,几乎都没有回到马克思的原意上。

多数学者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少数学者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其实,如果把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来理解,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它的研究对象,而必须把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联系起来,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从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研究目的决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以研究目的为依归并且从属于、服务于研究目的。

准确地选择研究对象是顺利实现研究目的的手段。

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如果这一解释方法是科学的,并且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意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切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马克思的阐述本身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利润或剩余价值的生产为目的,以资本积累为手段,以经济利益关系非均衡为必然结果,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极端表现形式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包含着双重关系,从形式上看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平等市场主体之间对等的商品交换关系,从内容上看又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一般的商品交换关系和雇佣劳动的特殊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它们属于不同的经济层面和逻辑层次。

生产方式属于社会经济整体的宏观层次,如果离开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就谈不上生产方式。

而商品交换关系和雇佣劳动、产权归属、土地租赁等各种生产关系,则属于经济活动具体的微观层次。

正因为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层面和逻辑层次,马克思在说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时,才在理论层面上作了明显的区分和恰当的表述,这一理论阐述是完整、准确、科学的。

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不但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事实上,《资本论》就是以一般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为基础,然后通过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再进入到雇佣劳动等生产关系的分析;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又通过两大部类商品交换的结构性分析,最后才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层次上来分析生产方式的。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分析,都不可能全面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冲突。

所以,凡是脱离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且脱离《资本论》本身实际研究的内容,对《资本论》或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意的解释,都是值得怀疑和商榷的。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以研究目的为依归的依赖性特征,是值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借鉴的。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不但要在理论层面上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还要在应用层面上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对策依据。

因而在应用层面上,研究的目标日益趋向多元化:

不仅要通过研究生产关系来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也要研究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或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还要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服务。

所以,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目标已经转向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扩大研究对象的涵盖范围,进而建立全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

当然,这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命题。

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单个学者来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学科方向、专业特长甚至个人偏好来选择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

但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们来说,就不能不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

  

  六、运用两重分析法的倾向性特征

  

  早在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阐明了社会现象的两重性,确立了唯物史观微观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当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经济现象的时候,又确立了两重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方法。

这是他们研究经济现象最具特色的基本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对经济现象包含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了分析,但他们只是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分析当做手段和途径,而目的就是从中发现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运用两重分析法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是为实现他们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最终目的服务的。

《资本论》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析,对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对两大部类商品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平衡和价值的平衡两方面关系的分析,亦即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都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取得了一系列实证发现并确立了许多科学原理。

这些实证发现和科学原理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思考的问题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果仅限于继承和沿用两重分析法,能否对经济现象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解释呢?

当然不能。

因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但要揭示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还要寻求化解两者之间矛盾的对策,不但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客观因素,还要研究经济活动的主观因素。

尤其是作为蓝领工人阶层的普通劳动者,如何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收入渠道并提高收入水平,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从而改变他们普通劳动者身份的固化状态,此类问题的研究显然离不开对主观因素的分析。

如果把主观因素排除在外,不研究经济现象主观因素的可变性,就不能科学解答这类重大而现实的时代课题。

经济现象本身不但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这两方面关系中还包含着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经济现象是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主观属性的辩证统一。

这三重属性是经济现象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

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行为当事人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因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必须采用三重分析法,否则,就不能对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笔者2004年曾经提出将两重分析法拓展为三重分析法的观点,试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方法。

当然,即使三重分析法经过实践验证是科学的方法,也需要有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

  

  七、运用抽象分析法的选择性特征

  

  抽象分析法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独特的分析方法,而是经济学研究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

因为研究方法是为研究目的服务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运用抽象分析法形成的基本特色,就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或研究角度,从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资本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即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把社会的诸多生产部门抽象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门,并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阐明了不同部门之间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补偿是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不但为解释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确立了与西方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包含着使用价值因素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整体分析,把若干社会阶层抽象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类社会主体,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从而使复杂的社会阶层关系以最简单的理论抽象凸显出来。

《资本论》对具体经济现象本质的分析,选择以经济现象的社会属性为根据,抽象概括出经济范畴的涵义,而不是从自然属性或主观属性方面给经济范畴下定义,像资本、利润、地租之类的概念涵义就不用说了,就连机器也不是纯粹的生产要素,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被赋予了反映剥削关系的特定涵义,这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研究目的也是一致的。

对于那些跟他们的研究目的无关的问题,就毫不吝惜地将其舍弃掉。

例如,他们为了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了以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属性为基点来建立理论体系,在《资本论》第一卷开篇的分析中,就把商品和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掉,通过商品交换价值的分析来揭示商品的价值属性和劳动的社会属性,确定了《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而使他们的研究进程不但层层深入,而且简单明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抽象分析法的选择性特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