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038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docx

山东宁阳四中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

山东宁阳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明专题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2.唐代张九龄担任宰相时有条用人原则“不历州县不拟(拟定为)台省(中央部门官员)”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这一原则

A.杜绝了以门第选官的现象B.符合唐朝中央制定政策的流程

C.体现了科举制选官的特性D.有利于提高唐朝官员的素质

3.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察举制D.宗法制

4.“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一曰()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括号中应为

A.“封建亲戚”B.“世卿世禄”C.“立子立嫡”D.“敬天法祖”

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6.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

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

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9.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0.明清时期,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出资购买尤墩布分给当地的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暑袜店主具有早期资本家的性质②他的资本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③暑袜店就是集中的手工工场④暑袜店主进入了商品的生产领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朝贡制度 B、官营专卖C、重农抑商 D、市坊制度

12.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3.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

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C.商人成为儒学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

14.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15.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不能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16.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1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18.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19.据统计:

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20.《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朱熹强调:

“修齐治平”。

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

A.人本主义B.经世致用C.重道轻器D.积极入世

21.清朝康熙帝说:

“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

”“与民休息,道在不扰。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

”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复礼的主张 B.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D.天下为公的主张

22.“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以上三段文字所代表的学派依次是

A.道家一儒家一法家B.法家一儒家一道家

C.道家一儒家一墨家D.儒家一名家一杂家

23.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24.“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

25.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

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6.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7.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

“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28.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30.史载: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

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第二卷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8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前人的一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约略领略北宋鼎盛时期的汴京的繁华。

“人来客往,买卖兴旺。

“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彩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衙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

----摘自《同舟共进》杂志2011年第1期

材料二、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幅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

“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认为: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亲意,不践古人。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北宋鼎盛时期汴京的城市商业繁华的主要表现。

(3分)

 

(2)文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喻意是指什么?

朱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宋代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2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

(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

“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4分)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

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三、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

”伏尔泰也说:

“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

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

(2分)其本质目的何在?

(2分)

 

34.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18分)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四: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

……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四,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4分)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

(3分)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3分)

试卷答案

1.B宗法制和分封制。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的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B。

2.D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要求中央选官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唐朝官员的素质。

3.D宗法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特别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同族意味着同姓。

结合选项,D项宗法制,符合题意。

本题正确答案选D。

4.C分封制。

从材料“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C。

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出,A两项是C项衍生而出,材料未涉及B、D项内容。

5.A科举制。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可以看出,科举制实行以后,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各阶层都有了入仕为官的机会,这就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树立了新的价值取向,即“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故A项正确。

6.A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上,分级越多,越容易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地方行政机构被越分越小,所以能起到分化事权的作用,故选A。

7.C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各选项中第①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②项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第③项是清雍正帝时的措施;第④项是明太祖时所为。

故本题符合明清时期的选项为C。

故应选C。

8.B秦朝专制主义主义集权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说明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这种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选择B项;AD影响不深远;C不是秦始皇创立。

9.A官营手工业相关内容。

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材料“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D项错误。

10.B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只是分散的手工工场,而不是集中的手工工场,暑袜店店主是早期的资本家,他的资本已经进入了生产领域,是工业资本,故选B。

11.B商业的发展。

“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是指的古代政府的盐铁官营制度,盐铁作为人民生活所必需,政府可以获得巨额财富,故选B。

12.B“海禁”政策。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

13.B结合史实可知印刷术不能促进商业繁荣,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于社会底层,题干中儒与商人并称,可知商人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贾相同社会趋势不一定是源于富家子弟弃儒从商,故D项错误。

 

14.D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反映的是唐都长安,材料二反映的是扬州,不是同一时间和空间,因此不能以第一个材料来否定第二个材料,排除A项;虽然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但是对市的记载却不同,排除C;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排除B;两则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

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D符合题意。

15.B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

依据题干材料“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信息说明古代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B项属于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要求。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生理无路”进行分析即可。

17.A解析:

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18.C解析:

从材料中“耕织”“做兵”“无耕”“无救”“无成”等可分析出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

故选:

C

19.D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时间“16—18世纪”。

分析选项,直到鸦片战争中国才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C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当时中外之间的交往情况说明当时中国有走上世界的可能,故D项符合题意。

20.B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修己以安百姓”“修齐治平”来分析,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人的思想都强调做学问要实用,通过修身去安百姓,治国平天下,故B项正确;D项不能体现“修己”“修身、齐家”的信息,排除;A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21.B孟子民本思想。

由题意与民休息,唯频减负可知符合儒家以民为本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B正确

22.A百家思想。

从材料“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可以看出主张无为而治;从材料“为政以德”可以看出主张德治;“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以看出主张法制,因此选A。

23.C材料中老子、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属“中下”,而孔子、孟子、颜渊都是儒家代表,属于“上上”“上中”。

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此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他是以儒家“仁”的标准为评价准绳。

24.C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材料的意思是:

不断积累以后才高超的,尽善尽美以后才圣明的。

所以圣人这种人,实是普通人德行的积累。

此观点正符合明代李贽的思想观点。

所以应选C。

25.A儒家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选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史实,故不选。

26.B宋明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所以A不合题意;汉代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所以C错误;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D也不符合题意。

宋明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所以答案选B。

27.B解析: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统治阶级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汉武帝赏识,从此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故本题选B。

28.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A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项是清代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