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01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docx

毛邓三度期末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的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和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

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科学发展观

形成、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

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

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

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

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

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原因: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4、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5、使占全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6、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的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主要特征

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主要特征:

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这几方面来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见过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际出发,党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四、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五、非公有制的地位、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六、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允许一部分人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注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3、“先富”和“后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后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的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路子。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个性: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从概念的表述上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的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都相同:

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

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三、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先进文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