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97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docx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范文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九

高中化学新课程同步检测与模块复习教学研讨

专题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相应的评价系统改革。

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时作业、阶段测验的新旧变化、深广度把握和三维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模块考试(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

专题九(上)将围绕同步作业的命制与选择问题与实验区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展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在布置作业及考试命题中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惑,并结合具体习题的讨论以提供与命题、选题、改题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专题九(下)将围绕模块学分认定、学业水平考试以及模块复习课教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上部)

本讲主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作业考试和评价问题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

从调查及访谈的情况看,实验区教师对于评价及同步作业问题的认识理念还是很到位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一方面,评价问题被认为是制约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瓶颈”,另一方面,同步作业给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们将围绕与此相关的问题与专家和实验区教师共同展开研讨。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陈颖

嘉宾: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支梅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化学教研室室主任周业虹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北京市三十五中高级教师支瑶

背景资料:

1、2007年远程研修对同步作业问题的调查结果:

2、来自实验区的声音:

现在各种教辅材料习题比较多,但是我们觉得这些习题和新课改的思路不太相吻合,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题目中不太好体现,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可以在题目中有所体现的,体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在习题也可以体现,但这方面的现成习题比较少,而我们老师要自己编制的话是比较困难的。

现在实验区市场上销售的的习题集中的题型比较老,仍然仅仅侧重知识技能的考查,这些与新课改不太吻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能够体现探究的过程、能够体现新课改的思路的习题提供给我们使用。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对同步作业命制与选择要关注什么?

1、新课程背景下同步作业的功能

支梅老师:

1)同步作业对教师教学有导向作用

同步作业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材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面临着对同步作业进行改革的重要任务。

2)同步作业对学生学习有延续和引伸、反馈和调整功能

同步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反馈和调整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同步作业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后续学习有一个导向。

3)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支持作用

同步作业要体现出来内容深广度的把握,要体现多样化评价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支持新课程的实施。

即同步作业的功能要由原来单一的诊断功能转变为对学生具有发展性教育的功能。

2、教师面临的困惑

支瑶老师:

1)习题的来源

教材中提供的习题量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老师不得不考虑选用或改编一些教辅材料中的习题,这其中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争议。

2)内容深广度的把握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内容的深广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老师会从高考题中选择同步作业,这往往会在内容深广度上面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悖,这就给教师选题、编题造成了困难。

3)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特别强调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习题中如何体现出这二者的要求,教材提供的习题范例比较少,教师就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这也给同步作业的命制带来了困难。

3、合理有效选择习题的策略

周业虹老师:

1)选题和编题相结合,增强工作实效。

在编制习题时要关注习题蕴含的思维过程,适当设计分层次作业。

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并体现过程方法维度的训练。

2)加强集体教研和行动研究,提高作业质量。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教研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提高和保证出题的质量。

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主题式备课,积少成多,逐渐总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同步练习题。

3)深入挖掘教材栏目的习题功能

教材中有一些活动性的栏目如“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和一些资料性栏目如“身边的化学”“视野拓展”等,都可以作为老师编制习题的素材。

二、同步作业中怎样反映教学内容深广度的要求?

(以反应限度和有机化学习题为例)

1、必修2《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例题

支瑶老师:

例1对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N2(g)+3H2(g)

2NH3(g),下列哪种情况下,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①N2的正反应速率是NH3的逆反应速率的1/2

②H2的浓度不再变化

③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3:

2

④单位时间内每生成3molH2的同时有2molNH3生成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⑥在恒压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⑦NH3在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保持不变

⑧在恒容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该题的①涉及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⑤涉及“平均摩尔质量”的概念,均超出了新课程的要求;⑥和⑧看上去是在考浓度,实际上涉及到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知识应用,而这个内容不是《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有的教材上有,有的教材上没有,属于“擦边球”问题,建议不要出。

因此,我们在把握习题内容深广度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我们要考察的核心知识的深广度,还要考虑一些具体选项或具体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深广度。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题目的核心价值,这一部分同步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对反应限度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这道题的上述选项都把问题局限在旁枝末节的地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增大其学习的困惑。

周业虹老师:

例2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1·s-1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1

C.反应开始到10s,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g)+Y(g)

Z(g)

这道题的A选项和C选项分别涉及了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和转化率,属于超标内容,D选项虽然没有超标,但是它主要考查的是有关物质的量在方程式中的计算,偏离了这道题的核心价值,也不合适。

必修阶段对于反应限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如果让学生做很多这样的图像题,学生会过于关注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导向就偏离了原本的学习目标,甚至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对其在学习中的关注点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修阶段建议尽量少让学生做这种图像题。

2、必修2《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改进后例题

支瑶老师:

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下列说法中,表明这一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N2、H2、NH3的浓度相等B.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

C.N2、H2、NH3在密闭容器中共存D.反应停止,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在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请描述1至2项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若通过实验观察来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你认为可行的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道题比较好的体现了必修阶段反应限度的内容深广度,同时,两道题目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题属于基础题,四个选项都是对反应限度最基本的考查,这样的基础题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让学生训练的;第二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开放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3、必修2《有机化合物》例题

周业虹老师:

例1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右图。

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和钠反应,键①断裂

B.在铜催化下和O2反应,键

断裂

C.乙醇完全燃烧时键①②断裂。

D.在铜催化下和O2反应,键

②断裂

例2下列关于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能发生取代反应

C.与HCl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D.能发生加聚反应

例32004年5月,美国天文学家在亚利桑那州一天文观测台探测到了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处一巨大气云中的特殊电磁波,这种电磁波表明那里可能有乙醇醛糖分子存在。

下列有关乙醇醛糖(HOCH2CHO)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醛糖与葡萄糖互为同系物

B.HOCH2CHO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以及还原反应

C.因为HOCH2CHO与乙酸互为同分异构体,所以乙醇醛糖也具有酸性

D.乙醇醛糖不溶于水

例1中乙醇作为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在必修阶段是要求它的结构式和分子简式,也要求它主要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但在必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实验联系生产生活来获得它的主要的化学性质,而不是从结构这个角度去谈。

学生在必修阶段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还是非常浅显的,不要求到断键的水平,所以说这道题应该是放到有机化学基数这个模块更合适。

例2中仍然是超纲的问题,看上去学生对乙烯学过了双键的结构,那么对丙烯结构的判断应该不难,但实际上这仍然是从官能团这个角度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而在必修阶段这是不要求的。

学生看到乙烯能够知道乙烯的结构,但未必知道丙烯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支梅老师:

例3显然也是属于超纲的问题,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思想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在必修阶段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物质的具体性质有所把握,到了选修阶段才要求从结构及官能团的角度来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必修2《有机化合物》改进后例题

支瑶老师:

例1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甲烷和氯气混合,黄绿色消失

C.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D.苯与氢气反应生成环己烷

例2在试管A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下图所示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以制取乙酸乙酯。

(1)试管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

(2)乙醇与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完成后,试管B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

若分离B中的液体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

例1考查必修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看似简单,但四个选项涉及的物质、实验现象和反应类型还是涉及面广,综合度还是比较高的,非常适合于同步练习使用。

例2所涉及的知识对于乙醇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和实验,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问题,除了考查有机物性质的同时,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但在此处也要注意不要再对问题继续细化,如“为什么要小火加热?

”“试剂的添加顺序?

”等。

三、同步作业中怎样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

(以习题为例)

在实验区进入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很多老师觉得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很难在习题中体现出来。

有的老师在习题作业中就完全不顾不管这两个方面的目标,仍然让学生只做一些考查核心知识的习题。

还有的老师觉得既然从课程标准上及课程目标结构等各方面都提出来了这样两个维度目标,那么评价中也应该关注,于是教师也就开始注意评价的实施,但是他们非常迷惑,不知道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通过纸笔测验去评价。

总体来看,实验区在探索如何在习题作业中体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不解到认同;从困惑到初步实践的过程。

1、过程方法目标的在习题中的体现

支瑶老师:

例1:

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等内容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面给出1-18号元素中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电负性

1.61

2.04

1.57

2.55

3.16

3.98

0.98

元素

Mg

N

Y

O

P

S

Si

电负性

1.31

3.04

0.93

3.44

2.19

2.58

1.90

试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给出的数据,可推知元素的电负性具有的变化规律是: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填递增或递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填递增或递减)。

(2)元素Y是(填写元素符号)

(3)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说明元素原子的(填得电子或失电子)能力增强。

例2:

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有人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试剂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问题。

试剂:

5%H2O2溶液,10%H2O2溶液,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

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1)方案1:

实验目的: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2—3滴1mol/LFeCl3溶液,待两支试管中产生少量气泡后,将试管A放入5℃水浴中,将试管B放入40℃内。

实验现象:

试管(填A或B)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说明。

(2)方案2:

实验目的: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向试管中A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向试管中B加入5mL10%过氧化氢溶液

实验现象:

试管A、B中均有少量气体缓慢产生。

请你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现象支持“浓度改变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理论预测。

(3)方案3: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在试管中A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在试管中B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1mLFeCl3溶液

你认为方案2的设计是否严谨?

(填是或否),说明理由如果不够严谨,请你改进实验方案。

(4)某同学50mLH2O2水溶液中加入2g二氧化锰,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A、B、C各点所表示的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该H2O2水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这两道例题在把握内容深广度的基础上较好地考查了过程方法目标。

例1属于信息给予题,是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的思想方法的迁移应用,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将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序后寻找元素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策略,此外,还考查了学生将新信息纳入原有概念网络并与之关联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水平,也需要一定的观察处理数据的能力。

例2属于实验探究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活动探究栏目,借助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对比综合考查了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变量的确定、原理的分析、现象的相关、干扰的排除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问题的开放度和层次性进行题目改编。

2、情感态度目标的在习题中的体现

例1:

根据硫的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SO2主要有三个来源:

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

(2)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SO2,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H2SO4,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请写出SO2转化成H2SO4的化学方程式:

(3)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SO2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并使许多地区出现酸雨。

下列可以降低城市空气中SO2含量的方法是(多选扣分)。

a.开发氢能源b.使用电动车c.植树造林d.戴上呼吸面具

例2煤是一种常用的燃料。

由于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煤进行加工,或将废气净化后再排放。

(1)这些废气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右图是对煤燃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常温脱硫处理的基本流程图,试写出废气脱硫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支瑶老师:

总体来说应该说两道题都是体现了三维目标考查的比较有特点的题目。

但是如果要把这两道题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命题者选取素材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例1选取的是一个自然界的这样一个背景,例2选取的是生产生活的这样一个背景。

那么,同样是非常有价值的背景素材,怎样能够把它的考查功能发挥得更好一些?

相对来说,例2做得更好一些。

首先,例2的第一问是非常结合STS的内容的考查。

这是新课程里在知识维度上除了化学核心知识外,还需要学生知道的一些态度情感价值观跟生产生活社会相联系的知识。

比如二氧化硫产生酸雨的问题、硫氮氧化物的光化学烟雾问题,这些都应该是学生有所了解的。

其次,例5的第二问问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

这里面关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的问题都涉及到了,这里的考查点就要比例1涉及到的物质多、反应也多。

对于例1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开放程度,让学生在这个背景下能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比如说让学生来想一想,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应该有哪些措施?

物理方法有哪些?

化学方法有哪些?

这样又考查了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问题。

主持人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同步作业应该体现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首先是基础性,要体现高中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同步作业进行巩固和提高。

第二是时代性,应该选一部分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时代性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比如说交流互动、社会实践、综合调查等一些任务式习题。

第三是选择性,因为每一个省、每一个学校的学生实际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那么老师在选题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提供不同的习题,供学生去选择。

(下部)

本讲主题:

通过专家们的分析,我们深切感受到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反馈,对于理解各个模块的内容,完成模块评价及学分认定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课程方案将模块评价以及模块学分认定的权力实际上已经下放到学校了,即学校在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

这样我们就要考虑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发展的这种评价能否在模块的评价方面能够得以充分实施和应用。

各个学校化学教研组应该怎样设计评价方案,才能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模块学习?

在纸笔测试时怎样命制一份符合要求的模块测评试卷?

我们将围绕与此相关的问题与专家和实验区教师共同展开研讨。

主持人: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黄冬芳

嘉宾:

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磊教授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支梅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化学教研室室主任周业虹

背景资料:

高中化学课程设有8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到6学分的化学课程。

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

应根据学生在相应的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

要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业发展过程。

——摘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一、怎样认识实验区的模块考试及学分认定方案?

1终结性测试的类型和要求

王磊教授:

新课程终结性测试的类型是与课程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依据考试的功能和级别从上往下主要可分为四类:

1)高考,主要具有选拔功能,我们将在后一专题中专门讨论。

2)会考,也称学业水平考试,有的省份有,有的没有,学生在取得课程模块的6学分之后才有资格参加这个考试。

3)模块测试,这是新课程的模块课程结构所必须的,它在学生的学分认定档案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阶段性测试,这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有的学校也会在学分认定方案中将这个考试成绩放进去。

2实验区会考方案介绍

周业虹教授:

1)山东省会考方案简介

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组织考试,学生取得6学分之后可以参加这个学业水平考试。

试卷中必修两个模块的试题占76分,选修模块试题占24分,选修的6个模块平行出题,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答题,若学生选答了多个模块,以第一个选答模块的成绩为准。

2)北京市会考方案简介

由北京市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组织考试,是全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学生取得6学分之后可以参加这个学业水平考试。

试卷中必修两个模块的试题占80分,选修模块试题占20分,选修的3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平行出题,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答题,若学生选答了多个模块,以第一个选答模块的成绩为准。

不合格的学生有补考的机会。

学生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记入会考成绩册;试卷题目的类型分布、难度分布、知识块分布在方案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是命题时的参照标准;学生参加会考前仍然像以前一样要通过实验操作的考查,实验考核内容由各区县自主确定。

王磊教授:

3)对会考方案的认识

新课程会考虽然不是学生参加高考的通行证,但仍然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的重要参照,特别是在学生参加国外高等院校选拔考试的时候,会考成绩是必须的证明。

不同的实验区考试方案不尽相同,但都分为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体现了考试的选择性,只是选择性大小不同、考试时间设置不同,这与各省的开课方案相关。

希望各省区制定会考方案时一方面要参照其他省已有的方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会考方案对新课程结构的支持功能,尽量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3对学分认定方案的认识

支梅老师:

1)北京市各区县学分认定方案简介

学分认定方案由各区县和学校共同制定,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模块测试,关于模块测试,每个区县会事先向各学校公布样题,学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复习,测试时针对区县内学校的水平层次不同,有的区县会分A、B卷出题,有的区县会有附加题。

总体来说,这些方案还是体现了平稳过渡并符合各区县实际情况的。

周业虹老师:

2)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学校水平层次相差较大,一些好的学校对区里统一的模块测试题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于是东城区及时进行改革,提出了“研修命题、学校申请、教委备案”的方针,个别学校可以申请获准后自行命制模块测试题。

有的学校在自主命题时在卷面上明确标出了卷面分、态度分和方法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与区分就更进了一步,最后在学分认定时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如:

出勤情况、活动记录、课堂表现、阶段测验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理念。

支梅老师:

3)多样化评价在学分认定方案实施中的体现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一些学校在学生档案袋平价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有的学校提出让学生制作一份报纸、一份总结及自己命制一份试题等等。

王磊教授:

北京市的教研部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了规范性的引导;区县一级的教研部门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讨和工作,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和建议;在学校层面也出台来多样化评价的具体方法。

在新课程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多样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体现选择性。

此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偏差问题,一份试卷的内部结构能否再多样一些,评分方式也可以多样,使得试卷对学生更具有区分度。

最后,我们一定要关注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对学生学习的质量监控。

二、怎样进行模块测试的试题命制及分析?

1、通过试题考查三维教学目标(以模块测试题为例)

周业虹老师:

例1(A卷)3.合金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A.钢B.铜C.金刚石D.四氧化三铁

(B卷)3.合金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是

A.钢B.青铜C.铝合金D.氧化铁

本题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