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597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doc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现场会汇报材料

一、子课题确立的成因

1、前测数据情况统计图

课题确立之初,我们课题组对部分教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前测并把数据收集起来形成如下统计图,以了解研究此课题的必要性。

(调查问卷见附表1)

 

前测数据分析

◆92.5%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促进

◆89.6%的人认为经常思考情境创设的问题对老师的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同时91.2%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最大问题是想创设

没时间思考或创设的是无效情境。

2、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

单纯依靠一份调查问卷还不很全面,于是我们课题组在前测的基础上,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

然而,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现象一:

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后,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课堂看似热闹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

◆现象二:

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有时还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

◆现象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

3、调查小结

通过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看到的是很多情境的创设,有时会使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

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发挥学习情境应有的作用,我们组就确立了这个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

二、子课题研究方案

1、子课题研究总目标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引导教师分析现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病,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子课题前期阶段性目标

◆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

◆总结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策略

◆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3、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分析法

◆调查研究法

三、具体工作情况:

(一)前期工作情况:

1、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

◆“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概念界定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外,还包括其他六种智能。

各种智能的发展彼此引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能展现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教学情境的作用: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再次,创设教学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意义

✧从知识及来源上看。

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应,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文本)。

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

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因此,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

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桥(桥梁与引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在眼前,听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尽管这种论述未免有些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也无激情听课,没有了激情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

因此,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从新课程理念上看。

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正如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

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接受。

2、剖析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

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却收效甚微。

✧“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

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电灌”的情境

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

但随之也出现了新形式的满堂灌,即老师填鸭变成了电脑填鸭,称之为“电灌”。

这种“电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

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之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

3、结合具体案例研究

1)研究课具体实施方案:

两种不同的方案设计

每一次研究课我们课题组都实行同课异构的两种设计,两种方案都是从不同角度精心创设了不同的情境,通过对研究效果的对比,以确定针对不同课型的有效情境创设。

其中为了能确保情境创设的方案比较合理、有效,本课题组都是经过研究课前的非执教者示范观摩,组内听课、二次备课以后才定稿第一方案,再执教教师自主设计第二种不同情境创设方案,并由研究课的执教老师具体实施在两个实验班中。

2)不同情境创设方案定稿具体实施

课题

研究课执教者

观摩示范者

《乘法的初步认识》

《2、3、4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

《倍的初步认识》

《平移和旋转》

无(录像呈现)

3)研究课展示

10月23日张志娜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研究课展示

 

10月28日老师《2、3、4乘法口诀》研究课展示

 

11月13日老师《7的乘法口诀》研究课展示

11月27日老师《倍的认识》研究课展示

09年2月23日老师《平移和旋转》研究课展示

4)形成理论数据

当堂进行学生效果测评与对教师课堂观察测试相结合形成数据对比。

(教师课堂观察测试表见附件3)

《平移和旋转》学生测试结果数据对比

对比项目

2

(1)情境创设班级

2

(2)情境创设对比班级

1、测试题上交人数

50(有7人迟迟未交)

57人全部上交

2、全对人数

20人

47人

3、出错人数

30人

10人

4、只错一道题人数

21人

8人

5、错2道题人数

8人

2人

6、错3道题人数

1人

7、错体类型

分散

单一

8、正确率

35.6%

82.4%

9、学生参与度

70%

90%

10、组织教学次数

5次

2次

5)具体案例研究

收集大量相关课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进行分类

(二)后期工作情况: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见左图)。

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依据这一程序脚踏实地地进行了三轮实验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前期研究工作)小结: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围绕课题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寻找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