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86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写作技能.docx

第五章写作技能

第五章   写作技能

写作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

写作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积累素材。

材料的积累可分为有意积累和无意积累两种,如果是命题作文,则作者必须按照规定去收集素材。

而由于写作是一项综合程度很高的工作,强调厚积而薄发,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所以即便是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和目的,也需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的事物,以备不时之需。

无意与有意皆相对而言。

相对于具体写作而言,后一种积累材料的方式属于无意行为,但从为写作准备这一大目的而言,后一种实际也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

积累材料主要有观察、体验、采访、调查等方法。

作者执笔写作的过程就是将想法形诸文字,形成书面作品形态的过程,此过程中,作者要做的事情主要有立意、选材与组材、布局和谋篇。

以保证其最后的形态能传情达意,实现特定的功能。

文章打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意味着作品的初步完成。

通常,此时的文章形态并非完美形态。

要使文章尽可能地完美,写作后的加工润色是必不可少。

这时,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主题的修正,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打磨等。

完成这一道工序之后,我们就可以将文章存档和发表了。

写作也是一种技术活,其中有许多技巧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第一节  立意和选材

 

 

一、立意的含义及要求

 

文章归根结底要表达一种思想,要实现一定的意图。

所谓立意,就是指确立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由于观察事物存在着多个角度,所以,对写作客体而言,存在着多种立意角度。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立意要求和方法。

古今中外,存在多种的划分方法。

划分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文类就会不同。

常见的分类法如下:

1、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文学文体、新闻文体、文秘文体、行政公文、科研论文文体等。

根据文章担负的职能,可分为实用文体和非实用文体。

2、根据主要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等。

3、根据其题材,可为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战争题材、工业题材等。

4、根据文章的篇幅,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

5、根据文章的句式特点,可分为骈文和散文。

6、根据语言符号,可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

7、根据是否押韵,可分为韵文和非韵文。

另有“二分法”,主张将作品划分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还有“三分法”,主张将文学作品分成抒情型、叙事型和戏剧型三种类型;以及“四分法”,主张将文学作品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种类型。

还有人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将作品分成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划分方法,如黑格尔将文章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类型。

席勒将文章划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种类型。

写作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和两种境界。

即受命而作和受灵而作;自发写作和自觉写作。

下面结合文体类型以及写作时的两种情况和两种境界来阐述立意的注意事项。

所谓受命而作,即命题作文。

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

其立意是上级确定的。

对于这类写作而言,作者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如何实现和贯彻这种已定的意图方面。

着力考虑如何组材,如何结构,使用何种语气等等。

所谓受灵而作,即作者因为写作灵感的勃发而进行的写作。

如郭沫若的《女神》的写作即属于这种情形。

1920年,有一天上午郭沫若正在课堂听课,诗意突然袭来,他当即便在笔记本上一鳞半爪地写出了诗的前半部,晚上临睡前,诗的后半部的意趣又袭来了,他便伏在枕头上用铅笔疾书,据说,他写着,写着,全身发冷,牙齿都打战了。

对这种写作而言,要注意两点:

其一是如何抓住灵感,其二是如何完善灵感。

因为灵感如同火花,虽然刺眼,但存留时间极为短暂,所以需要及时地把这一瞬间、一刹那的东西记录下来。

灵感的出现不但短暂,其形象也往往是模糊的,所以灵感被记下来以后,并不意味着作品就成型了,还需要进一步把这些一鳞半爪的东西加以勾勒和连接,以使其完整和完善。

写作还有自发写作和自觉写作之分。

自发写作是指那种由自己自发产生的,不因外界压力而成的写作。

这种写作状态通常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来得快去得也快。

自觉写作是写作者因为自己对写作有所认识并且有所觉悟,从而有意识地进行写作。

这种写作状态的可控性比较大。

一般而言,自发写作是一种相对初级的写作阶段。

如果有志于专门从事写作,那么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达到一种自觉写作的状态。

由自发写作阶段进入自觉写作阶段,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有一个技巧训练的过程。

要实现这个飞跃,一方面需要从思想和和理论上认识写作、熟悉写作,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技艺。

不管是受命写作还是受灵写作,其共同的要求主要有:

新、深、正。

当然,不同的文体,在这三个维度方面的要求不一样。

对通知、启事、函之类的应用文而言,只要求立意正确就可以了。

对科研论文而言,要着重强调文章的深度。

对应用文而言,立意要尽可能的明晰,观点要尽可能鲜明,否则就可能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对文学写作而言,要求在立意方面尽可能地标新立异。

因为,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立意越新,越显出其独特性和价值。

对公文写作而言,视情况而定,对于通知、通报、报告、请示等文体,由于是应用的需要,其主旨是根据需要而设,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而对于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情况汇报等文体,立意的好坏,可能直接关系到能否探寻到问题和事物的实质,关系到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所谓新就是新颖,发前人所未发。

“意”为文章之统率,之灵魂、之首脑,也是一件作品区别与另一件作品的重要指标。

从某个方面说,立意的新颖与否,是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所谓“深”,指深刻和深度。

世界万事万物,呈现在我们的眼里,有假相,也有真相。

我们所看到的,有表象,也有实质,立意越深,就意味着越接近事物的根本性的东西,越接近真相和实质,对读者的认识世界就越有帮助,对读者的启发就越大。

所确“正”,指正确。

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事物的本相,以及符合特定的政策等。

当然,正确往往是相对的。

其一,从哲学的角度看,真理总是相对的。

其二,立场不同,评判标准的不同,可使评判结果截然相反。

这里还有必要提到主旨的单一和多元的问题。

到底是多元主旨好还是单一主旨好,这个问题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说。

对长篇小说而言,由于其容量大,材料丰富,主旨的多元更添其表现社会表现生活的力度。

主旨过于单一反而让人觉得作品过于雕琢,过于单薄。

而对微型小说而言,由于作品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如果主旨太多,那么分配到各个主旨的支持材料和支持力就少,这无疑会降低作品的感染力。

到底是采用多元主旨还是采用单一主旨。

关键要看所用的材料的支撑力度。

力度够,不妨用多元主旨,力度不够,就采用单一主旨。

与此相应,需要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取舍和安排。

通常,应用文写作强调单一主旨。

有一些文体一事即一文,如“通知”、“请示”等。

还需要讨论一下立意的明晰和朦胧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样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说。

有些作品需要立意明晰,例如写作纪念性的散文,就得尽量有一个明晰的立意。

因为这类文章旨在表明观点,表现情绪,只有这样,方能实现纪念的初衷。

还有一些作品强调立意必须明晰,例如政策法规条令的颁布,如果立意不明晰,就很可能出大问题。

有一些作品,对立意的明晰性并不作硬性规定,在文学史上,不少作品之所能够流传千古,恰恰是由于它们的朦胧。

例如李商隐的诗作,不妨看一看他的《锦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为人们广泛传诵。

有人认为它是政治诗,有具体所指,也有人认为爱情诗,有生活原型,也有人认为它是抒情诗。

但迄今为止,这种种观点都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它就像一个难解的谜,激发着读者的探索兴趣,也由此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当然,一首好诗,一件好的作品,光有好的立意是不够。

就《锦瑟》而言,其意境的营造,意象的选择,以及韵律,以及语言,以及写诗的技艺等,都是足可称道的。

 

 

二、立意的方法

 

1、“反翻案”法。

指反常意而用之。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出来的作品因陌生化的效果,可以快速地抓住读者的心。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可以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这种写作方法的产物。

在董写作《西厢记》之前,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但之前的种种作品,均为悲剧。

如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北宋秦观的《调笔转踏》,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

董解元反其意而用之,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结局。

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叙事模式改成了“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叙事模式。

王实甫在董解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进一步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传达出人类共通的美好心愿,获得更大成功,以致元末的贾仲明在其作品《凌波仙》中指出: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运用这一方面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如《秦始皇之死》(历史小说),《蔡文姬》(戏剧),《武则天》(戏剧)等。

在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中可以广泛地运用这种方法。

2、“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化神奇为腐朽。

”其二指立意宏大,但切入点具体而微,以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例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相传是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印度归来后,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品,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

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笔亲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作为历史文物,大雁塔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结论是,我们爬上去仅仅是看看四周的风景,我们不知道什么。

为什么不知道什么?

如此立论,别出心裁,发人深省。

对平民百姓而言,大雁塔的四周的风景的确远比大雁塔所负载的文化意蕴带给他们的享受要多。

老百姓不知道大雁塔文化,这有错吗?

诗人把问题抛给了读者。

韩东化神奇为腐朽,将富含文化意蕴的大雁塔化成了一个简单的登高望远之处。

却由此引发了一个颇有深度的现实问题。

再看徐志摩的名作《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在这里使用的正是第二种手法:

一叶知秋法。

通过描写一个瞬间,淋漓尽致地表现离愁别恨。

3、“小题大做”法。

即将小事物、小意义升华,拔高。

这也是塑造典型的常用方法。

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前两句写生活的常见事物——看风景。

后两句升华、拔高。

从看风景这一生活常事之中挖掘出世界中“物物互为参照”的深刻哲理。

4、“于无疑处存疑”法

这是写作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

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诗句“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大家都说这两句诗写的很好,但是陈寅恪先生,于无疑处存疑,他认为唐玄宗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也不至于凄凉到点油灯地步。

因为从汉代以来,一般有钱人家,都是点蜡烛而不烧油灯,更不用说宫廷里了。

那么为什么白居易要这样写呢?

这到底是文学上的夸张还是其它?

陈寅恪于是对此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这是因为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还没有去当翰林,所以他不了解宫廷的情况,诗中所写是想当然的。

再如《卖炭翁》一诗,通常人们只把它当成现实主义的力作看待,但陈寅恪却从其中的“回车叱牛牵向北”这句诗中推断出了唐代的宫廷与市场的位置,他认为唐代的宫廷在北面,市场设在南面。

后人的考古发掘证明他的推断完全正确。

 

 

三、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作者搜集的用以表达主题、阐明道理的事实和事理。

材料包括素材和题材,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称为素材,被取舍、加工、提炼后写进文章里的材料称为题材。

立意和选材是相关联的两种行为。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方向和路标,那么材料作者借以通向目标的路。

文章的立意对作者选取材料起指导作用,而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反过来也影响着作者的意图的表达。

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原则:

1、典型原则。

典型材料最具有说服力。

2、适量原则。

材料在支撑论点的时候,也同时使文章显得臃肿和拖沓,所以需要适可而止。

3、适体原则。

不同类型的文体对材料的要求不一样:

公文、新闻写作有时效性,要求选择新鲜的材料:

新的数据等。

选材时要注意选取与文体相符合的材料。

4、新颖性原则。

新材料比较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作品赢得更多的读者。

新材料不单单指从未有过的事物,用旧样式翻出新意也是一种新材料。

如下例: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

“巴布猎狮身亡。

——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

“运其尸回家。

”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

“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

“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三封电报》)

 

小说赋于电报这种惯常的事物以特别的含义,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材料的选取,有迹可循。

时间、事件的发展以及事理逻辑都可以成为选材的线索。

可以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各个时间段的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

如鲁迅的《孔乙已》。

《孔乙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叙述者“我”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可以作为第一层,其余的段为第二层。

在第一层中,作者通过“吃茴香豆”、“教小孩写‘茴’字”等典型细节,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层则选取了他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家打折了腿,成为彻底的“废人”这具体事件来表现孔乙己命运的突转。

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是小说的尾声。

作者用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拉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

首尾照应,强化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升华文章的主题。

事件的自然发展过程也可以用作选材的线索,在这种方式中,事件的开始、发展、经过和结局可作为选取材料的关键结点。

叙事文通常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通过选取女主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艰难还债等一系列事件自然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完成小说内容的建构。

逻辑事理也可以用作选材的线索。

该法可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

 

 

第二节  检索与整理

 

 

文章的主题确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用材料去充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作,就必须有写作的材料。

获得材料的必经途径之一就是检索。

所谓检索,就是查检和寻找。

我们这里的所说的检索,指运用相关检索工具进行材料的查检和寻找。

检索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如google(谷歌),baidu(XX)等,也包括数据库和工具书,如中国期刊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SCI、EI、ISTPCSSCI等。

 

 

一、检索的意义

 

通常,人的脑袋会储存有一些相关的材料,但那些材料总是零星的。

借助检索工具的强大功能,可以相对全面系统地收集到相关材料。

从认识的角度看,人的认识总在存在着局限性和相对性。

为了尽可能地拓展认识的宽度和深度,尽可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尽可能地获取相关的信息。

因此,有必要进行检索。

检索有助于作者对相关问题获得相对全面的认识。

因为材料的多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通常,有效材料越多,人们所获得的认识就越全面。

运用检索工具,可以比较获取到比较全面的资料,因而有助于作者对相关问题获得相对全面的认识。

当然,认识事物,可以用局部抽样法,也可以用整体抽样法。

局部抽样法同于其考察的对象存着局限,其结果与事实总会存在着偏差。

整体抽样法由于照顾到了事物的全貌,因而可以对事物获得相对全面的认识。

运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整体抽样。

检索可以帮助作者确立最佳的写作角度。

作者对事物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建立在充分的材料基础之上。

写作总是从一定的角度展开的。

对某一个写作对象,认识越全面,所获得的切入角度也就越多。

可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

因而可以寻找到相对正确的切入角度。

检索还可以为写作提供证据材料。

检索的目的即寻找相关材料。

在众多的材料当中,作者可以根据需要,找到所需要的证据,包括事实证据和理据。

收集材料有很多种方式,如调查、访谈等、实地考察等等。

相比较而言,由于检索工具具有专业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收集材料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我们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检索的步骤

 

检索的一般上步骤是:

第一步,列出需要检索的内容。

第二次,按图索骥运用相关的检索工具到相关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比如要查到2000年至2005年有关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研究情况,可以到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

第一步:

开列出检索的内容——徐志摩研究相关情况。

第二步:

到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

该数据库提供了关键词、作者、篇名、刊物名、机构名、篇名\关键词\摘要等多种检索方式,选用“篇名\关键词\摘要”的检索方式,输入“徐志摩”三个字,启动检索,可得到结果。

 

三、检索法

检索可以分为人工检索和机器检索。

这里主要介绍机器检索,所涉及到的资源主要为数字资源。

下面所列各种资源,有一些同时有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如《人大复印资料报刊全文数据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等。

如果不能利用其电子版,使用其纸质版也是一种途径,但在工作效率方面,纸质版明显不如电子版。

检索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以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该类检索以整个互联网数据检索库。

如XX(

查检科技文章主要有三大检索工具,它们是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自然科学领域重要论文)、EI(工程索引,可以检索工程技术领域重要论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可以检索到国际著名科技会议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三大检索系统: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T(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会议录索引)。

通过查检,可以获得相关文献。

实际检索时,又会涉及到检索同类材料时的先后秩序问题,这时,又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时序法:

即按照材料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查找。

可以从最远的查起,也可以从最近的查起。

做研究综述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查找到较为系统全面的材料。

如果我们要申请某一项专利,或者要申请一个课题,就必须采用这种方法。

2、按图索骥法。

通常,学术论文或者著作通常会附有参考文献。

我们可以以这些参考文献为线索,再查找到一批相关的材料。

当我们初次接触某一领域时,这种方法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定期浏览法。

即选几种有代表性的期刊,每到一期即浏览一期。

这样可以随时跟进相关领域的动态。

这种方法可以弥补相关数据库的更新相对滞后,收录有限的不足。

在具体检索时,又会遇到一个检索项的问题,我们常用检索项主要有:

书名、作者、索书号、出版日期、篇名、关键词、摘要、机构、引文、基金、中文摘要、全文、中文刊名、issn、年、期、主题词、第一作者等。

高级检索通常包括上述多个检索项。

 

 

四、中国高等院校常用的数据库及其类型

 

当前,中国高校常用的数据库类型主要有电子图书类、电子期刊类、综合文献类、会议文献类、学位论文类、参考工具类、题录摘要类等。

下面择要分列之。

1、电子图书类。

如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网络版)、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电子全文检索版等。

“超星数字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网上中文图书馆。

其检索词有书名、著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只要输入其中一项,就可以查到相关文献。

安装了相关阅读器之后,即可以进行阅读。

另外,也可以将文献打印下来,进行阅读,还可以在书上作标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于1997年推出。

该电子版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料,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并提供书目检索功能,不但能按原书目录检索,而且能够方便地按书名、作者、作者朝代、盘号、书号检索;系统还提供了标记、注释功能,读者可加自己的标记;另外系统还提供缩放、显示、裁剪、打印等功能。

“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是199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推出,《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分类图书,全书有1万卷,1.6亿字。

它比较全面收录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

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各类图书,并有6千多幅精美图表。

被中外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它也提供有多种索引检索方式。

“四部丛刊电子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分为初编、续编、三编。

每编又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初编始印于公元1919年,至公元1922年始成,收书323种,8548卷。

公元1924年重印初编,抽换21种版本,增为8573卷,并新撰若干校勘记。

续编于公元1934年印成,收书81种,1438卷。

公元1936年续出三编,73种,1910卷。

正续三编,总计收书477种,3134册,近九千余万字。

由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于2001年研制推出。

《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有纸张版本的全部内容,可以快速全文检索,并且提供了摘要、笔记、纪元换算等多种功能。

2、电子期刊类。

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人大复印资料报刊全文数据库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中国目前收录期刊数据最多最全的一个网站。

它收录自1994年以来的所有的中国期刊文献,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简称CNKI工程的一个成果,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网络版”分专题收录了自1978年以来的全国绝大部分刊物的文章的目录,1994年至今还录有全文。

其中有一张专门的索引光盘,使用起来特别快捷和方便。

这个数据库也有纸质版本。

3、学位论文类。

如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PQDD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国外论文,1861-)、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此外还有综合文献类,如“法律、法规案例、论文资料库(JGD-LAW)”、“人大复印报刊资料(RDFY)等;会议文献类,如“IEE/IEEELibrary英美电子电气工程协会数据库(IEL)”、“ISIP美国科技信息所社科人文与科技会议录索引(ISIP)”等;参考工具类,如“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GBBZ)”、“中国专利数据库(CNIP)等;题录摘要类,如“CCC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EBSCO—ASP学术期刊数据库(EBSCO-ASP)”等;“PQDD(Index)国外博硕论文文摘数据库(PQDD-I)”、“Scopus文摘数据库(SCOPUS)等等。

以语言划分又可以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