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81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docx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之,北宋境内往往存在多家钱监(相当于现代的造币厂)同时开炉铸钱,并非所有钱币均出自同一个钱监。

我认为“版式”正是每个钱监的身份印记。

每个钱监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版式以便与其它钱监的产品相区分,而某“版式”下面的“版别”则对应同一钱监不同的炉次及铸造时间。

哪个造币厂如果偷工减料,铸造劣钱,上级部门通过版别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源头,甚至可以通过版别信息追究到具体的炉次(每个钱监分设很多炉)、年份(每年的钱币都应有不同细微版别差异,如“俯仰进退”等)及相关责任人。

所谓“版式”即是钱币的整体风格,特别是钱文风格。

它应是确定钱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应该大到让人一望而知,而不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俯仰进退”之分,也就是大版式下面的小版别。

可以推测,某种钱币的铸造时间越长,铸造量越大,它的版别也就相应越多,而版式应该是相对固定并且有连贯性的,它反映了某钱监的钱币风格。

在宋代,每枚钱币的来源应该是能够通过版别轻易辨识的,正如清代钱币背后用满文把铸造局标明一样。

在钱币上标明造币厂信息,以示对质量负责的做法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西域各国直到墨西哥鹰洋上面,每每都标有造币厂的名称或字母缩写以及铸造年份。

但对于北宋铜钱,除熙宁背“衡”、元祐、宣和背“陕”等个别例子以外,极少有在背面书写铸造地的钱币,这就给我们现代人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最重要钱监

1.饶州永平监(今江西鄱阳县),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原属南唐,并入宋朝后即开始大量铸钱,(《宋史·食货志》:

旧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

也就是说,永平监早在南唐时期即已铸钱,且铸造量很大,每年达到六千万枚,宋攻下南唐后,增至每年七千万枚。

按照每斤150文计算的话,该钱监年产量达到四十六万七千斤),一直延续到南宋。

2.池州永丰监(今安徽池州),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太宗至道二年设置,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3.江州广宁监(今江西九江),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三年设立,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建州丰国监(今福建建瓯),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二年设立,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在以上早期设立的四钱监中,建州监的特点是含铜量高。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

“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

唯建州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也就是说,饶州监、池州监和江州监铸钱的铜、铅、锡搭配均为铜64.4%,铅26.7%,锡8.9%,唯独建州钱的铜、铅、锡搭配为铜70%,铅21.1%,锡8.9%。

这应当是将建州监钱与其它钱监铸钱相区分的极好线索。

5.韶州永通监(今广东韶关),初设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自此以后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

二.延续时间较长的钱监

1.惠州阜民监(今广东惠州),英宗治平四年设置,元丰年间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二。

2.睦州神泉监(今浙江淳安),又称严州神泉监,初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历经哲宗、徽宗朝,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有背“泉”钱存世。

淳安旧城建国后因修筑水库被淹没,成为千岛湖。

3.鄂州宝泉监(今湖北鄂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初设,大约淳化年间被废,后来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八年复立,哲宗、徽宗朝铸钱,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舒州同安监(今安徽安庆),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5.衡州熙宁监(今湖南衡阳),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该钱监由于在熙宁时曾铸造过背“衡”钱,版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了(隶书阔缘小字钱及篆书对钱)。

至于早期版为什么加铸“衡”字,我认为应该就是因为该钱监为新成立,故加铸背文,昭示天下,稍后省略。

元丰时期也有与之风格十分近似的阔缘小字钱,应同样为衡州监所铸

三.延续时间较短的钱监

1.升州监(今江苏南京),原属南唐,太祖时并入宋,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一说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钱监,另一说太祖开宝九年即大量铸钱(《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

宋太祖开宝九年,仅升州铸铜钱30万贯),太宗末年或真宗朝废止,从此该钱监不见铸钱记录。

2.西京阜财监(今河南济源),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

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3.兴国军富民监(今湖北大冶),神宗熙宁七年前后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后不见铸造记载,北宋期间其铸币应截止于元丰朝。

南宋初年复置。

4.卫州黎阳监(今河南浚县),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

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熙宁钱中有一种“狭穿大字”的版别,偶有背文者,大多数人认为是熙宁背“衡”的另一种版别,我认为该钱是背“衛”的可能性极大,也就是卫州监的产品。

背面加注“衛”的原因与上面衡州监的情况相同,后省略。

熙宁有一种“狭宁小字”版文字风格与此钱类似,可能同为卫州监铸钱,是该钱监大量发行的品种。

5.陕西永兴军监(今陕西西安一带),熙宁八年设置

6.陕西华州监(今陕西渭南),熙宁四年设置

7.陕西陕府监(今河南三门峡),熙宁四年设置

8.绛州垣曲监(今山西新绛),熙宁八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

9.梧州元丰监(今广西梧州),神宗元丰六年设置,哲宗、徽宗朝均有铸钱,大约在绍兴初年被废。

10.其它监:

《宋史·食货志》上记载“京师、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这些钱监在仁宗天禧三年以前就废置了,属于北宋早期短暂出现的钱监,唯独鄂州监后来复立。

庆历年间,陕西曾设博济监,专铸庆历大铜钱,不久即废置。

神宗元丰年间,徐州曾设宝丰监,但该钱监铸造的钱币是否铸造铜钱或是单铸铁钱尚不清楚,哲宗即位后,宝丰监被废。

徽宗时曾设真州铸钱监,专门铸造大观折十钱,大观以后该钱监是否被废置尚不清楚。

宋太祖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大版别有四种,最常见为大字及长通宝,其次为中字和小元。

有关宋太祖时期的钱监,史书上难寻踪迹。

但众所周之,赵匡胤是从后周手上接管的地盘,而后周境内缺乏铜源,因此大量熔化寺庙佛像,铸造周元通宝。

宋元通宝大字版与周元钱从文字到铸造风格如出一辙,且背面多有星月纹,与周元一致,个人推断应为同一钱监所铸,而这一钱监有可能就是《宋史·食货志》上提到的京师钱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

《宋史·食货志》又记载:

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

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

也就是说,最初铸造的宋元通宝的一个重要铜源可能是从民间收集上来的“轻小恶钱”,将其集中到京师地区熔化后改铸新钱。

北宋有私钱收缴官府改铸的传统,到了中后期,甚至专门开设了收缴私钱的钱监,以达到解决铜源紧张,肃清市场秩序的目的。

宋元钱另一最常见的大版式是“长通宝”,该版式与前者文字及工艺差异明显,且所见均为光背。

此版式有可能为升州监所铸。

升州监原属南唐,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

但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升州监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置。

本人认为《宋会要辑稿》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宋军攻占江宁的时间是开宝八年(975年)年底,距离太祖驾崩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在短期内是否能够铸造为数可观的“长通宝”版宋元钱还是一个疑问。

但考虑到宋元钱存世量与其它宋钱相比较少,且史书记载的30万贯(3亿枚)数量庞大,“长通宝”版就是“升州版”也不是没有可能。

前不久去南京,在一钱币商处发现成串的宋元钱,应为当地出土,清一色的都是长字版,或可作为此版是升州监铸造的佐证。

宋元另有阔缘小字版及“小元”版,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但数量较少。

估计应为后周旧有钱监铸造,可能分别是前面提到的杭州监或其它后周既有钱监。

实际上,周元钱也有多个大版别。

小结:

宋太祖时期是由后周向北宋转型的特殊时期,北宋成熟期的几大钱监此时尚未出现(因为铜产地主要地处其它国家,主要是南唐),铜源不足,因此数量相对较少。

宋元大字版与周元钱极为类似,应为后周既有钱监所铸。

“长通宝”与周元钱从铸工到文字差异均较大,应为晚期版,可能是太祖吞并南唐部分铜产地后铸造,最大的可能性是升州监。

宋太宗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的版别与宋元钱基本类似,但背星月钱的数量明显减少,应是新钱监取代后周旧钱监这一趋势的反映。

后周旧钱监的问题是当地不产铜,铜源紧缺,因此往往需要靠从寺院搜刮佛像及法器熔化铸钱。

史书明确记载的太平通宝钱铸造地有升州监、饶州监和鄂州监,后两者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

太平通宝钱的铸造时间为8年,而宋元钱的铸造时间约为16年。

尽管如此,太平钱的数量略多于宋元,其原因应当是饶州监和鄂州监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这两地均为铜矿产地,特别是饶州监,整个北宋都是最重要的钱币铸造地之一。

但比起后来的仁宗、神宗时期,太平钱的数量仍相对较少,原因应是在这一时期,另外三个最重要的钱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尚未成立,宋朝的铸币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经历的五代十国的战乱,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复苏之中,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不像北宋中后期那么大。

太平钱中最常见的版别为“正字”和“小字”版,版别差异有限,有可能分属两个钱监铸造,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饶州监出品。

太平通宝仍存在“长通宝”版,但数量较宋元明显减少,这可能标志着某钱监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钱监有可能就是升州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

升州监被废的时间不详,但基本肯定在太宗时期,被废的原因可能是过度开采导致铜源枯竭。

淳化元宝:

升州监、饶州监、鄂州监(大约淳化年间被废)

淳化钱钱文均为太宗御书,所以在书法上差异不大,不像后世的熙宁、元丰、政和等朝,钱监可以自制钱文,所以版式上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大致上仍可以分为正字、小字、大宝等几个版式。

淳化年间,升州监似乎在走下坡路,鄂州监存在时间尚不清楚,大多数钱币应出自饶州监,由此推断最常见的小字版就是饶州监的产品,正字和大宝版数量均较少,可能属于升州或鄂州监。

至道元宝:

升州监、饶州监、池州监(至道二年新增)

至道钱的存世数量比淳化钱要大,而铸造时间却短于淳化(淳化年号使用五年,至道使用三年),其原因无疑是年产量获得了增加,而该时期增加的一个重要钱监就是池州监。

可以推断,至道钱的两大产地就是饶州和池州,前者在江西,后者在安徽,两地的泉友可以留心区分一下。

升州监铸钱可能依然较少,至道钱有一种细缘大字版,数量较少,与常见版差异明显,与淳化正字或大宝版风格类似,或许同为升州监所铸。

宋真宗

咸平元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咸平三年设)、建州监(咸平二年设)

咸平年间,北宋早期四大钱监均已出现,所以铸钱数量大增,但较之神宗时期,钱监数量仍较少,版式也不多。

除了极少见的版式,绝大多数咸平钱钱文均出自一人之手,真宗可能继承了先父太宗书写钱文的传统,或者钱文是由当朝某为重臣书写,颁行各监,各监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景德元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德钱的情况与咸平类似,也是由饶、池、江、建四大钱监铸造,但版式的差异明显增加,一眼望去,就可以判断正字、隔轮、大字等几大版别,且存世数量都比较大,应该是四大钱监开始凸显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产品很容易就可以与其它铸造厂的产品区分开。

祥符元(通)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祥符钱的铸地依然是饶、池、江、建,然而出现了“元宝”与“通宝”之分。

祥符钱文为真宗御书,不允许有太多的更改,所以,采用“元宝”和“通宝”就成了区分钱监差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除此以外,看似同时使用“元宝”和“通宝”的意义不大。

祥符钱的大版式还是比较多的,单单是通宝钱,就可以粗分为大字、小字、长字三个版式,三者文字风格相差甚大,应非同一人所书,其中小字版与元宝钱文一致,应为真宗御书钱。

元宝钱钱文风格一致,但大样和小样的差异也较明显,且上述各版存世数量都很大。

在祥符年间,各大钱监充分凸显了自己的个性,江西、安徽和福建的泉友可以仔细观察对比。

四大钱监中,以饶州监资格为最老,在当时的地位可能类似与中央造币厂,所以大胆推测,祥符御书钱(小字版)的铸造地为饶州的可能性比较大。

天禧通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禧钱最起码可以分为三大版式:

阔宝、狭宝和小字版。

三者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小字版尤甚。

史载祥符钱为真宗御书,而这种小字版与祥符钱一脉相承,又称“祥符手”,故此版天禧应为真宗御书钱,与祥符通宝小字版应出自同一钱监。

阔宝与狭宝版应出自两个不同的钱监,至于是否可以找出第四个大版式,还需泉友进一步辨别。

宋仁宗

天圣元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圣至少有广穿、狭穿、广廓、异书等重大版式,其中以异书版与其它版式差异最大,似乎和祥符通宝长字版风格近似,有可能为同一钱监所铸(之后的明道也有异书版)。

广穿版铸造精美,相同风格的钱在天禧中已经出现(大字大样版,数量很少)。

实际上,天圣钱除异书版以外,其余各版的钱文应为同一人所书,而书体与天禧阔宝版又极为相似,考虑到跨越真宗、仁宗两代,故排除是真宗或仁宗御笔的可能。

明道元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明道钱的楷书钱文似出自两人,一种是清秀挺拔的风格,另一种是所谓“异书”。

此种“异书”钱与天圣“异书”版十分类似,应出自同一钱监无疑。

该钱监风格十分突出,书风拙朴但不失情趣,与某些新假宋钱书法的“拙劣”是两码事。

江西、安徽、福建的泉友可以注意一下,看看此版集中出自哪个省,则可判定所在钱监。

明道钱铸造仅一年,因此版别变化不多

景祐元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祐钱的钱文风格差异明显,主要分四大类:

阔缘版、狭穿版、四出版、隐起文版,应分别对应四大钱监。

皇宋通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韶州永通监(庆历八年至皇祐年间铸)

一到皇宋,版别忽然多了起来,原因除了铸造时间超长(十六年),而且很可能与新增钱监(韶州永通监)有关。

钱监每隔一年,都应该对版别进行些许调整(俯仰进退,广廓细廓),以达到“纪年”的目的。

但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皇宋钱虽然版别数量十分庞大,但大的版式并不是非常多,很多版别虽细部差异较大,但总体风格雷同。

上图各版为差别明显到几乎不可能是同一钱监的版式。

应该注意的是,这段时间内新增韶州永通监,该钱监为后世非常重要的钱监,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广东韶关,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由于铜矿资源丰富,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

图三的大阔缘细字版,风格前所未见,有可能即是永通监的产品

庆历重宝:

陕西永兴军监、陕西博济监

庆历钱均为陕西路的产品,两大基本版式——旋读版和直读版,应该分属这两个钱监铸造,不存在第三家钱监铸造庆历铜钱。

庆历年间,陕西路铸造大铜钱和大铁钱,初为当十钱,后改为当二。

情况可能和乾元重宝的铸造类似,均为应付军需发行。

当时北宋和西夏正在打仗,陕西地处边区,设监就地铸钱。

庆历钱铸造背景的补充资料:

《宋史-食货志》——“军兴,陕西移用不足……既而陕西都转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请铸大铜钱与小钱兼行,大钱一当小钱十……又铸大铁钱于晋、泽二州,亦以一当十,助关中军费……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

因敕江南铸大铜钱……悉辇致关中。

这段话说明了庆历钱的铸造完全是出于对西夏作战财政支出的需要,其中铜钱的铸造地,除了永兴军监、博济监以外,似乎皇帝还指派江南的某一钱监参与铸造(“因敕江南铸大铜钱”),铸造后钱币一并运往陕西,以充军费。

这么看来,庆历钱里的直读细缘版与阔缘大样版可能分属两个钱监。

至和元(通)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韶州永通监

至和元(通)宝共有五个大版式,其中元宝四个大版,通宝只有一个常见版。

这五个版别应对应于同时期的五个钱监,某一个钱监是专门生产通宝钱的。

值得注意的是,至和元宝中的美制隶书版数量很少,而同类版式的嘉祐数量却颇多,这可能说明至和年间某钱监出现短暂的停产现象,到嘉祐年间得以恢复。

嘉祐元(通)宝:

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韶州永通监

嘉祐钱的情况比至和复杂,嘉祐元宝显而易见的有六大版式,而通宝钱又有三大版式。

其原因应该与嘉祐钱铸造时间比较长有关(嘉祐铸造八年,而至和仅铸造三年)。

其中嘉祐元宝里,个别大版式铸造数量不多(如阔字版),可能属某钱监短期铸造,后因为某种原因转型(估计很可能是把图一的大字版改为图二的小字版,书法实则出自一人之手),因此版式的数量超过了钱监的数量。

嘉祐通宝钱至少有三大版式,其中阔缘版与至和通宝阔缘版风格极其类似,应属一脉相承。

该钱监在英宗朝治平年间尚在铸造通宝钱,也是治平通宝的唯一版式,可谓“通宝专业户”。

嘉祐通宝中的缩字(隶通宝)版与至和元宝中的隐廓版做工风格极其类似,特别是篆书钱里的“宝”字,丝毫不差,应属同一钱监出品,该钱监在至和年间没有铸造通宝钱,而在嘉祐年间加入了铸造通宝钱的行列。

嘉祐中存在同一钱监铸造“通宝”、“元宝”两种钱币的情况。

如上图的广穿面四决版,通宝钱与元宝钱的风格与书法完全相同,各自的篆书对钱,书体也极其相似。

该钱监的特点是面内廓四决,带有同样特征的钱,在后面的年号里也可以看到。

饶州和江州都地处江西,距离较近,而池州位于安徽,距离相对较远,假设铸造地接近的钱监铸造风格也接近的话,则版式一和版式二应属江西铸造,而风格独特的版式三则是安徽池州监的产品了。

与版式一字体完全相同的尚有一种细缘美制版(《北宋铜钱》中称为“隐郭”),类似的细缘美制版在天圣、至和、嘉佑中都存在,铸造精良,我更倾向于相信此版是资格最老、实力最雄厚、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清代宝泉局地位的饶州监的产品。

此监的钱文书写向来十分规矩,且铸造风格严谨,没有隐起文等现象。

以上只是臆测,还需要所在地(江西、安徽、福建)泉友的检验

假设上述推断合理,则可以归纳一下仁宗朝四大钱监的铸造风格:

1.饶州监:

制作规整,书法严谨,文字较肥,阔缘;

2.池州监:

制作规整,书法严谨,文字较细,阔缘;

3.江州监:

细缘广穿,缩字,内廓四决文为其特有标记;

4.建州监:

铜色暗红,铸工相对粗疏,带有隐起文,书写多呈异书,独具一格,阔缘

面是从《元丰九域志》中摘下来的元丰某年的铸钱数量:

“...广宁监(江州)三十四万贯,永丰监(池州)四十四万五千贯,永平监(饶州)六十一万五千贯,丰国监(建州)二十万贯,永通监(韶州)八十万贯,阜民监(惠州)七十万贯...”

我们可以看到,但就此年来看,就早期的四大钱监来说,铸造数量的排名如下:

1.永平监(饶州):

六十一万五千贯;

2.永丰监(池州):

四十四万五千贯;

3.广宁监(江州):

三十四万贯;

4.丰国监(建州):

二十万贯;

虽然未必这四个钱监每年都保持同样的铸造规模,但从这一随机抽取的年份来看,池州永丰监本年的铸钱数量略多于江州广宁监,而建州丰国监的铸造量最少。

从实物出土来看,112楼及113楼的这种美制钱的数量并不多,如果归入池州监,可能会导致该监的铸造数量略显不足。

为获得进一步的验证,还需要当地的泉友多提供第一手资料,看看类似的钱是多产自安徽或是江西。

其实道理很简单,宋钱类似于清钱,虽然钱币都是全国流通,但是咸丰宝昌当五十大钱,肯定是在江西发现得比在安徽多些。

治平钱中,有一种钱背隐约呈现四出文的版别,这种背四出的样式,在以前各年号是从没有见过的,而在后面的熙宁钱中,再次大量出现。

治平四年,新增惠州阜民监,此监在熙宁、元丰年间铸造量非常大,一度跃居全国第二。

这种前所未见的样式似乎标志着此版式的治平及稍后的熙宁都是惠州监的产品。

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著名的“钱荒”及王安石变法等原因,朝廷新增铜钱监多达12个,具体情况如下:

熙宁元宝:

旧钱监:

江州广宁监、池州永丰监、饶州永平监、建州丰国监、韶州永通监、惠州阜民监

新增钱监:

西京阜财监(熙宁七年新增)、卫州黎阳监(熙宁七年新增)、陕西永兴军监(熙宁八年设置)、陕西华州监(熙宁四年新增)、陕西陕府监(熙宁四年新增)、绛州垣曲监(熙宁八年新增)、舒州同安监(熙宁八年设置)、睦州神泉监(熙宁七年设置)、兴国富民监(熙宁八年设置)、衡州熙宁监(熙宁八年设置)、鄂州宝泉监(熙宁八年设置)、京兆府铜钱监(熙宁四年设置);

熙宁重宝:

多为陕西路钱监所铸,且主要流通于关东诸路(大致为陕甘宁一带)。

包括以后的元丰、元祐、绍圣折二钱大致都出自这陕西路的钱监,后来,折二钱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达到山西及河南大部,其余地区禁用折二钱(《宋史·食货志》:

乃令折二铜钱宽所行地,听行于陕西一路,及河东晋、绛、石、慈、隰州,京西西京、河阳、许、汝、郑、金、房、均、邓等州,余路则禁。

熙宁年号共使用约10年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建监时间可知,新增钱监集中出现在熙宁四年、七年及八年,尤以八年为多。

而熙宁八年新增的钱监,铸造熙宁钱的时间不足三年,但以后还有大量的时间铸造元丰钱。

因此,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为何熙宁钱的版式较前朝暴增,而元丰钱的版式复杂程度又甚于熙宁,成为宋版中最复杂的品种。

宋哲宗元祐初年,发生“元祐更化”,王安石变法政策被废,大量熙宁新增钱监被勒令停产,较之元丰朝,元祐钱的版式一下变得简单了很多。

《元丰九域志》的中元丰年间各钱监铸钱数量记录:

阜财监(西京)二十万贯;

黎阳监(卫州)二十万贯;

永兴军、华州、陕府钱监,各铸二十万贯,计六十万贯;

垣曲监(绛州)二十六万贯;

同安监(舒州)一十万贯;

神泉监(睦州)一十万贯;

富民监(兴国军)二十万贯;

熙宁监(衡州)二十万贯;

宝泉监(鄂州)一十万贯;

广宁监(江州)三十四万贯;

永丰监(池州)四十四万五千贯;

永平监(饶州)六十一万五千贯;

丰国监(建州)二十万贯;

永通监(韶州)八十万贯;

阜民监(惠州)七十万贯。

其中:

同安监(舒州,一十万贯)、神泉监(睦州,一十万贯)、宝泉监(鄂州,一十万贯)数量与其它钱监相比确实较少。

而且,这三个钱监都是熙宁七年或八年成立,铸造熙宁钱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年,相应的版式数量少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咸平年间,北宋早期四大钱监均已出现,所以铸钱数量大增,但较之神宗时期,钱监数量仍较少,版式也不多。

除了极少见的版式,绝大多数咸平钱钱文均出自一人之手,真宗可能继承了先父太宗书写钱文的传统,或者钱文是由当朝某为重臣书写,颁行各监,各监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